<p class="ql-block">口述人;张敏,录音整理;柳佳明(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p><p class="ql-block">问;写信这种通讯方式您大概持续了多长时间?</p><p class="ql-block">答;写的时间很长了,可能写到将近80年代末,甚至90年代初也还写过。整体时间段是1982年到1990年这段时间里都是通过写信。 </p><p class="ql-block">二、急切呼唤——电报</p><p class="ql-block">问; 您经历过电报时代吗?</p><p class="ql-block">答:刚记事的时候,谁家都怕来电报,一般不是很紧急、很大的事是不拍电报。过去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院子里说谁收到电报,那都是很大的事。过去拍电报是很贵的,好像是一个字一毛钱还是几毛,那时一般收入也就30块钱一个月。</p> <p class="ql-block">问;拍电报是在电报局吗?</p><p class="ql-block">答;是在邮电局。</p><p class="ql-block">问;那收到电报怎么通知这个人呢?</p><p class="ql-block">答;邮电局有专门的邮差,电报发来他会最快送过来,比信件快。</p><p class="ql-block">因为发电报价钱很贵,所以我经历的几次收发电报大家都要很斟酌的决定发哪些字,不像现在聊天一样。比如说:“父病重,速归”。</p><p class="ql-block">答;从什么时候起就渐渐不用电报了呢?</p><p class="ql-block">答;停用的也比较晚,当时我在部队,如果你在休假的时候突然所在部队来封电报给你,那肯定就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接着发两三封,那这个事情就更大了,一般不会接到电报再回封电报。没有电话的年代比较重要的事还是用电报,不重要的就用书信的形式,也便宜一些,8分钱就可以全国寄信。电报收到是不能耽误的,一般收到后,就要立马交给本人,而且电报内容是知道的,当时的电报是装在一个信封里面,信封面上有个塑料纸是透明的,可以看到电报的内容是什么,不像写信的信封是封死的。</p> <p class="ql-block">三、 娱乐活动——电影 </p><p class="ql-block">问;我听刚才您说的关于书信的回忆都已经是您上大学时期了,那我想问问您大学之前跟大众传媒有关的回忆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答;那个时候跟大众传媒有关的可能就是电影了,也是我们当时的主要娱乐活动,那个时候又没有电视,比方说我们在学校里面,那时候看的是《地雷战》《地道战》等等。</p><p class="ql-block">问;当时是在哪些地方观看这些电影呢?</p><p class="ql-block">答;那个时候的电影院应该是南屏电影院、新昆明电影院、国防剧院。</p><p class="ql-block">问;看电影是自己去看呢还是被组织起来去看?</p><p class="ql-block">答;学校组织看电影也是有的,例如看一些样板戏。我们那个年代有八个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文革的时候电影主要就是八个样板戏,都是以京剧为主,《红色娘子军》是芭蕾舞剧。</p> <p class="ql-block">问;看电影频繁吗?大概多久去看一次?</p><p class="ql-block">答;还是频繁的,一般学校个把星期或者一个月就会组织看一两场电影。</p><p class="ql-block">问;学校组织看电影是怎么收费呢?</p><p class="ql-block">答;学校组织的是不再收钱的,当你开学注册交学费的时候电影票钱就已经含在里面了,这是后来了,一开始也还是不收费的。</p><p class="ql-block">问;除学校组织看电影之外,您自己去看电影嘛?</p><p class="ql-block">答;自己也是去看的,那个时候父母亲所在的单位上会发电影票,就会去看。但是更早的时候去看的是露天电影。</p> <p class="ql-block">问;露天电影?</p><p class="ql-block">对,像过去离我们住的比较近的大一点厂矿单位,如昆明公路局、物资局,就经常在它的大操场上放电影,放的内容有:《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这样的老电影。</p><p class="ql-block">问;您描绘一下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吧。</p><p class="ql-block">答;都是自己跑过去看,有年龄大一点的也有,年龄小的也有。有些时候单位会让你进去看,有些时候还不让你进去,看不到就会觉得很遗憾。有时进去了,但的人比较多,我们就会跑到屏幕后面去看,可能很多人没有这种体会,看的画面是(左右)倒着的,电影里人物写字都是拿左手写。因为当时电影幕布是挂在球场的灯杆上的,正面人很多,我们要么站在很远的地方,要么就是位置很偏,所以就跑到后面去看。那个时候的屏幕是白色的,不像现在这样是封死的。放露天电影是头一天就通知,第二天晚上要放电影,我们就问单位上的人放什么电影。大概吃完中午饭的时候,就开始在广场上挂屏幕,架摄影机,到晚上天一黑,就开始放了。夏天,晚上八点多天还没有完全黑,很多人就已经在操场那儿等着天黑了。有的时候电影不只在这一个地方放映,有些是,这个单位放上半场,那个单位放下半场。也有的没等到天黑就开始放,投影效果很差,屏幕上面就看不太清楚。当时看电影最好的是有两台放映机一起放。这边一台的胶片放完了,那边另一台就自动播放另一半胶片,这样中间就不会中断,看起来就很流畅。也有一个台机器放的,一个片段放完了就要重新换片,换片的时候灯就打开了,大家都等着换完片后,灭灯后继续放映。看这种换片的就很不过瘾,你就要等,他换片这个过程可能要有5—6分钟。在看的时候因为当时的机器不是很好,有时会把胶片烧掉,因为它是靠灯光嘛,就会发热,放的过程中就可能把胶片烧掉,那种胶片烧的效果还会投到荧幕上去,就像煮沸的东西,一下冒出很多泡泡,这时候机器就停掉了。这个时候就要等着他把片子重新剪好才能再放,中间要等将近10分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