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提起蜀道,人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古蜀道,从广义上说是指越秦岭过巴山,连接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国的道路。它在四川境内由西向东分别是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br></h1> <h1> 在秦朝之前,四川还没有通往外界的比较像样的陆路通道,一般出川都要取道重庆从三峡出川。 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巴、蜀沃野千里,物产富饶,秦唾涎已久。但蜀有剑门之险,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很不容易。</h1> <h1> 后来,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巴错的计策,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秦国等蜀道开通后,就暗派大军长驱直入,蜀国没有防备,前线军队又寡不敌众,在葭萌一战大败,蜀国也就随之灭亡了,此是后话。后来这条路遂命名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读史方舆记要》记载:“自勉县而西南至四川剑州大剑口,皆谓之石牛道(或金牛道亦名栈道)”。</h1> <h1></h1><h1> 自此之后,闻名中外的古蜀道之金牛道也就诞生,给四川的生产、生活甚至战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著名的可以算是三国时期,蜀国与魏国的战争,诸葛亮、姜维都是通过金牛道与魏国进行交战。<br>近年来,曾自驾车多次往返金牛古道上,访古探幽,领略着汉、蜀古风。</h1> <h1>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是指越秦岭过巴山,连通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国的道路。汉中则是衔接陕西境内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与四川境内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的枢纽。</h1> <h1> 汉台是刘邦当年在汉中时的行宫遗址,人们仰其历史久远,又称其为古汉台。</h1> <h1> 汉中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h1> <h1> 褒斜道,南起汉中褒谷口,北至眉县斜谷口,是沿褒水、斜水建成的栈道,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要道。褒斜栈道又称石门栈道,因在栈道上有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而得名。</h1> <h1> 衮雪,是目前唯一能见到的曹操手书真迹。公元219年,黄忠刀劈夏侯渊与定军山下,曹操大怒,亲帅大军来汉中讨伐刘备。刘备扼险据守,不与交锋,消耗曹军。对峙数月后,曹军粮草接应不上,士气低落,退兵褒谷口。一日,曹操带领文官武将观石门风光,见褒河水汹涌而下,撞石飞花,挥笔题写“衮雪”二字,随从提醒:“衮字缺水三点”。曹操抚掌大笑:“一河流水,岂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谈,后刻于河中巨石上流传至今。原石刻因修建石门水库,被整体搬到汉中博物馆。</h1> <h1> 据史记载,禹治水有功,继舜天子位,国号曰夏,姓姒氏。禹封其子为褒君,是有褒国,为夏宗室所立的十三个“姒”姓族国之一。封地在今褒河流域的汉中平川中部和留坝以南地区。褒国自夏为诸侯国后,历经殷商,再到西周,并随西周灭亡而亡国,立国达一千多年之久。如今,褒国的一切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沧海桑田之中,唯有一些模糊的概念散布于典籍史料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周幽王攻褒国,褒侯献美女褒姒。幽王喜,封王后。后忧郁不笑,才有“烽火戏诸侯”之典故。</h1> <h1> 汉中勉县诸葛古镇,金牛古道始于此。</h1> <h1> 汉中勉县武侯祠是纪念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庙,始建于公元263年,是全国最早的武侯祠,也是唯一由皇帝(后主刘禅)下诏修建的祠庙,故称“天下第一武侯祠”。</h1> <h1> 武侯祠当初建于驿道(金牛道)旁,便于人们祭拜。后历代不断扩建,现已将这段金牛古道纳入武侯祠内。</h1> <h1> 当地的中小学生来诸葛古镇,观摩学习汉学礼仪。</h1> <h5><br></h5> <h1> 勉县武侯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时,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h1> <h1> 公元219年初,刘备率部攻沔阳(今勉县),蜀汉老将黄忠斩曹魏大将夏侯渊于定军山下,魏军大败,史称“定军山之战”。同年秋,刘备收复汉中,与沔阳旧州铺设坛称王。自此,形成三国鼎立之势。</h1> <h1> 1905年,由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反映“定军山之战”的无声电影《定军山》问世,标志着中国电影诞生。2015年9月,中国电影基金会在勉县举办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暨中国电影发展趋势论坛,并授予勉县“中国电影之乡”。</h1> <h1> 马超,蜀汉名将,辅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升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镇守阳平关(即现勉县老城)。公元222年47岁病逝并安葬在此。</h1> <h1> 古阳平关位于汉水和白马河交汇处的走马岭山上,处在今汉中市勉县城西约十二里处的武侯镇武侯村与莲水村相交界。所处位置: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抵秦陇的陈仓道口。军事作用:抵御来自西北关中及西南益州的进攻。</h1> <h1> 古阳平关自古就被视为“蜀之咽喉”、“汉中门户”,才有了人们“汉中最险无如阳平”的感叹。 正因为阳平关有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各时代众多的英雄豪杰,历史巨人都曾在此或以文韬武略,或用金戈铁马演绎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尤其是三国时期,蜀、魏的帝王将相用尽谋略的争夺之战,更为古阳平关平添了许多神秘,使之名扬四海。</h1> <h1> 民国时期,为了打通四川与外界的交通,政府修通川陕公路,其中大部分道路就是在金牛古道的基础上扩建、改建而成。川陕公路现在成为108国道的一部分。这块路碑是出勉县城后的一块路碑。</h1> <h1> 沿108国道行驶,勉县到宁强、广元、成都的里程。</h1> <h1> 金牛古道上有许多驿站,青羊驿就是其中之一。</h1> <h1> 五丁关处于宁强中部,是战国时代秦惠王伐蜀,石牛粪金,五丁开关历史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h1> <h1> 108国道上的烈金坝。“烈金坝、禹王殿,十八罗汉排南边。分水岭、嘉陵源,响水沟、歌声甜。……金牛峡、男女山,天生一对好姻缘。石牛粪金蜀受骗,五丁开关秦蜀连。”</h1> <h1> 汉江源头,沿108国道行驶,在距离宁强县城13公里的川陕交界的山谷中,顺汉源镇马家河村(现与赵家河村合并为汉水源村)进沟10里,两岸悠悠青山掩映,野花吐艳,鸟语啁啾,泉水叮咚,在石钟沟形成了“三瀑”、“ 三潭” 的奇观。延着河流溯源而上,河水顺山势泻下,溅珠喷雪,声若琴筑,登奇峰怪石,穿苍松翠柏,最后一道瀑布的崖壁上赫然镌刻着“汉江源”三个大字。</h1> <h1> 川陕交界处——七盘关</h1> <h1> 入川第一村——黎明村</h1> <h1> 108国道从七盘关隧道而过。在七盘关隧道上方的山梁上,金牛古道翻山而过。</h1> <h1> 历代均有帝王踏越七盘关,他们是:汉高祖刘邦;蜀汉先主刘备;蜀汉后主刘禅;南朝梁简文帝萧钢;唐代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僖宗李儇;前蜀高祖王建;后蜀高祖孟知祥;大顺皇帝李自成;大西皇帝张献忠;清果毅亲王爱新觉罗•胤礼;清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h1> <h1> 广元明月峡旅游景区,集先秦古栈道、嘉陵水道、纤夫鸟道、金牛驿道、108国道、宝成铁路等古今六道于一峡,被誉为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明月峡地势险要,这里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之要道。</h1> <h1> 明月峡东岸绝壁上完好保存着历代开凿的栈道(即金牛道)石孔群,约有400多孔。早在先秦时栈道已开通。秦汉时得到修葺和发展。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又多次整修这一带的栈道。宋代专设有桥阁官管理栈道。这些栈道战时是供给线,和平时是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命脉。古栈道与长城、灵渠同列为中国古代三大杰出工程,被称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h1> <h1> 栈道下面是嘉陵江。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因流经陝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而得名,自古以来便是川江的重要航道。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千里嘉陵江水色,含烟带月碧于蓝”的佳句。</h1> <h1> 千佛崖,在四川广元市北四公里嘉陵江东岸。</h1> <h1> 千佛崖摩崖造像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宏伟的石窟群,绵亘长达半里以上。造像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龛窟密布,重重叠叠,多达十三层。据清咸丰四年(1854 年)石刻题记,全崖佛像为数一万七千余躯。1935 年修川陕公路,毁造像二分之一以上。现存石刻南北长四百余米,最高处约四十余米,有龛窟四百余个,造像七千余尊。</h1> <h1> 千佛崖摩崖石窟群下方就是金牛古道,在这里又称剑门蜀道。</h1> <h1> 剑门蜀道一般是指从广元的明月峡到梓潼的七曲山大庙,这段180公里的金牛古道。剑门蜀道历史悠久,肇始于西周,它是先秦古蜀道——金牛道的核心价值地段,历史跨越3000余年。至今仍遗存有众多的古桥梁、古建筑、古碑刻、古寺庙、古城址、行道古树等大量珍贵文物,是迄今为止古代中国交通道路史上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人工古驿道。</h1> <h1> 皇泽寺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祀庙,位于广元城西嘉陵江畔。</h1> <h1> 皇泽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名“乌奴寺”,一名“川主庙”,相传是为了纪念李冰与二郎的。唐贞观年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任利州都督时,武则天就出生于此,建立武周政权以后,施脂粉钱修建当时已具规模的川主庙,后取“皇恩浩荡,泽及故里”之意改名“皇泽寺”。</h1> <h1> 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刻像。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 。石刻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距今已有1300余年。1993年,泰藉华人苟寿生先生捐赠金箔800克,为这尊则天真容像换上了金衣,愈见流金溢彩。</h1> <h1> 昭化,古称葭萌,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和2250年连续建县史,是剑门蜀道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国古城。</h1> <h1> 昭化古城众多的历史文化中,尤以三国文化著称于世。历史上有“蜀汉兴于昭化,亡于剑门”之说。古城风貌依旧,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县治地之一,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称。</h1> <h1> 金牛古道(昭化段)——诸葛亮从建兴五年起,六出祁山伐魏,一直奔忙于葭萌古蜀道上。</h1> <h1>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南十五公里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h1> <h1> 剑门关始建于诸葛亮,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关楼屡毁屡建。在冷兵器时代的上百次战争中,从未被正面攻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美誉,素称“蜀北屏障、两川咽喉”。</h1> <h1>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300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到“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1> <h1> 五丁开道迎金牛至此,其中有金牛趁夜色逃进了金牛峡,并一直藏于峡中给剑门百姓作伴送祥。剑门人为让金牛出入方便,便在此架木栈以通关外。后人为防洪水冲毁,便改成石桥,并称为“金牛桥”。</h1> <h1> 金牛古道之金牛峡栈道</h1> <h1> 剑门关古镇,依托天下雄关——剑门关而得名,始建于三国时期,距今三千多年历史。古镇境内独特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三国蜀汉文化、蜀道文化、红军文化、剑门关豆腐文化等,是旅游观光体验、研究蜀汉文化、品味剑门豆腐文化的首选之地,也是川陕甘结合部生态康养文化旅游重镇。</h1> <h1> 剑门七十二峰,姿态各异,从关外仰望,诸峰左右排列,固若金汤。凭高俯瞰,岭翻浪涌,峰跃惊涛。朝霞、晨雾、云海、风涛把剑门群山装点得多姿多彩。它既有北国山岳雄浑的壮丽景观,又具南国水山旖旎的风光情趣。七十二峰只是概数,泛指横亘绵延百余里的剑门诸峰。有诗云:“大剑小剑如刀攒,七十二峰成剑关。”</h1> <h1> 翠云廊,又称"皇柏"、"张飞柏",是近万株苍翠的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虽经千古沧桑,仍然生机盎然,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体,被誉为世界奇观,蜀道灵魂。</h1> <h1> 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东至阆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它像绿色巨龙,沿着起伏的山峦,跨越深涧沟壑,蜿蜒曲折,蟠环在剑门蜀道上。</h1> <h1> 剑门蜀道像裹着绿色的绒毡,大地因她而显得格外秀美,山河因她显得更加壮观。千百年来,翠云廊古柏累受天灾人祸的袭击,而今保存下来的只有廊道古柏七千九百多株。虽然比原规模小了许多,但气势如故,古貌犹存。</h1> <h1> 翠云廊柏树也称“张飞柏”。民间传说张飞为巴西郡(郡治在今天的阆中市)太守,经常领兵路过剑州。有一年夏天,烈日当头,气候炎热,张飞热得穿不住甲胄,顺手捋了一把柏树的枝叶往空中撒去,叫道一声:“早上栽树,下午遮阴。”说也奇怪,果然柏树就连夜长出丈多高。</h1> <h1> 拦马墙,是在驿道险要处为防备跑马官差跌落悬崖而砌成的墙。一般高在1米以上,宽0.8米左右,长度视险道情况而定。栏马墙是早期的路政安保设施。</h1> <h1> 古柏王</h1> <h1> 唐明皇幸蜀闻铃处又名上亭铺、郎当驿,在今天的梓潼县北四十里处。史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安禄山叛军进攻京都长安,怆惶率姬妃臣僚向西蜀进发。六月十四日到达兴平县马嵬驿,随侍之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等人,以为此次祸乱,全为宰相杨国忠欺上瞒下,误用奸佞酿成,即鼓动军士逼唐明皇将国舅杨国忠斩首。杨国忠是明皇爱妃杨玉环的兄长,因怕报复,又逼明皇将杨玉环赐死。七月十七日,玄宗一行到梓潼七曲山上亭驿,夜宿馆驿,当晚阴雨蒙蒙,淡雾袅袅,与上月杨玉环痛死马嵬驿情景相似,于是,又忆起朝朝暮暮情的杨玉环,长叹一声后,不禁热泪盈眶,没想到自己君临天下,万人之尊,贵为天子,却连自己的爱妃也保护不了,竟然落了个“宛转娥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的下场。他自愧自渐难以入眠,夜半风起,驿亭檐角铜铃“啷当”之声忽急忽缓。玄宗屏息静听这“啷当”之声,好似那娇滴滴的玉环在呼唤“三郎、三郎”。“三郎”乃爱妃在内宫对他的昵称,今非“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怎会有如此之声?他怅然而起,急问身旁侍臣黄幡卓:“铃作何语?”黄曰:“陛下特哪当、特啷当!俗称不整治世。”明皇怆然一笑,喃喃自语的说:“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穷尽一时风流梦;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惹就几多相思情。”黄幡卓亦帐然叹道:“细雨霏微七曲旋,啷当有声哀玉环。爪牙厚重纲纪乱,前程飘渺路茫然”。玄宗遂采其铃声,作《雨淋铃曲》,以曲寄寓“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的心绪。从此,“梓潼山” 就被改称“七曲山”;“ 上亭驿” 也被“郎当驿”之名所代替,且名扬天下。今存(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唐明皇幸蜀闻铃处》石碑一通,原有上亭驿之驿衙及上亭公馆已荡然无存。</h1> <h1> 七曲山大庙位于绵阳市梓潼县城北郊。这里,山势雄奇,峰回路转,巍巍庙宇,依崖而立,乔木垂荫,风光秀丽,素有“蜀道明珠”之称。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述的“五丁开山”的故事就发生在此。 </h1> <h1> 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在马嵬驿处死杨贵妃,心灰意冷逃往四川。路过七曲山住宿,当夜梦到一书生告知,安史之乱已平。到成都天回镇,果然听到捷报,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时,见庙内张亚子塑像如梦中儒生,即封其为“左丞相”。</h1> <h1> 应梦仙台为明代建筑,殿内有石床名“应梦床”。相传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宿此,应张亚子梦中点化故留应梦遗址。后衍化为“梓潼梦”,得“梓潼梦”者均心想事成。</h1> <h1> 瓦口关是张飞大战张郃之处,其地在宕渠梓橦山(今阆中城东北处双山垭)。张飞镇守巴西时,从阆中去成都至此,见这里关隘险绝,便说道:“这地方多像咱老子当年饮酒醉骂张郃的瓦口关”,因此得名。</h1> <h1> 金牛古道(七曲山段)遗址</h1> <h1> 蹚脚石,相传张飞当年骑马至此,马惊失蹄,被甩下马,气得这位张三爷狠狠蹬了几脚,留下几个深深的脚印。此后,过往七曲山大庙的香客,都要在这里蹚蹚脚,以消除疲惫。</h1> <h1> 《蜀记》载云:“梓潼县有五妇山,秦王遣美女五人入蜀,蜀王遣五丁迎女,至梓潼,五丁踏地大呼,惊五女,并化为石,蜀王筑台而望之。”汉建庙以资纪念,并修五妇墓。</h1> <h1> 古石牛堡,乃巴蜀通中原(金牛道)之要驿。公元前321年,蜀王为迎秦赠美女及粪金石牛,遣五丁开道,经七盘岭入川,沿嘉陵江、葭萌至梓潼五妇冢山,因山崩压死五丁和美女,石牛南奔至石牛堡,化成巨石而立。在《华阳国志》、《史记》、《县志》均有详实记载。</h1> <h1> 梓潼县城之东10公里有御马岗。公元213年,刘备率大军从葭萌(今广元昭化)进攻成都,兵至梓潼驻扎于此。刘备所乘白马曾在这里的小河饮过水,还留下马蹄印,故尔百姓呼此为御马岗。刘备率军离开后,他所乘的白马还思念御马岗,常常腾云到此饮水,天天早晨都能听见白马饮水的嘶叫声音。</h1> <h1> 绵阳越王楼<br> 中华文化、史之久远。古之国人,但爱楼观。以登高望远,以沟通天地之间。至唐宋,名楼更盛焉。江夏之黄鹤,河庭之岳阳,豫章滕王阁,绵州越王楼。四大名楼兮,千载传美谈。<br> 越王楼,起龟山,帝王宫苑。乃太宗八子,越王李贞所建。玄宗停宗,曾驻其间。人文荟萃,风光无限。诗酒名楼,世所罕见,由唐迄今,诗文数百篇。星汉灿烂者,太白少陵务观。诗仙绝唱:"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诗圣放歌:“孤城西北起高楼,碧瓦朱蔑照城郭”。放翁咏叹:“葡萄酒绿似江流,夜宴唐家帝子楼。约住管弦呼羁鼓,要渠打散醉中愁”。诗魂酒魂,梦绕情牵。有酒诗满楼,无酒不成篇。<br><p> 越王楼,越王酒,诗不离楼,楼不离酒。楼以诗名,酒以楼贵。诗酒之魂,永世传承。</p></h1> <h1> 登高越王楼,俯瞰绵阳城。</h1> <h1> 白马关位于罗江鹿头山,为剑南蜀道上五关(葭萌关、剑门关、涪城关、江油关)之最后一关,地处交通要塞,是三国蜀汉政权五十年兴亡佐证地,自古为物资集散地和兵家必争之地。</h1> <h1> 白马关内的古驿道,庞统祠就在道边。</h1> <h1> 在古驿道(金牛道)上往来的独轮车</h1> <h1> 庞统祠墓<br>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军师庞统随刘备兵分两路攻取雒城(今广汉市)。庞统身先士卒,中流失而亡,时年36岁。刘备倍感痛惜,将庞统厚葬在鹿头山古驿道旁。刘备称帝后,追封庞统为关内侯。后刘禅谥庞统为靖侯,并在庞统墓前建祠祭祀。<br></h1> <h1> 古驿道(金牛古道)遗址</h1> <h1> 金牛古道上的雕塑</h1> <h1> 落凤坡在庞统祠北1500米的古驿道旁,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坡上的古驿道旁立着两通石碑,一通是今人1989年立的尖头碑,碑中隶书阴刻“落凤坡”三个大字;一通是清同治七年(1868年)罗江知县梁绶祖立的方头碑,碑中楷书阴刻“汉靖侯庞凤雏先生尽忠处”十一个大字,两侧有数百字的小楷碑文,记叙立碑缘由。落凤坡是因文学名著而衍生的地名,古今名人过落凤坡,多有诗词吟咏。</h1> <h1> 金牛古道白马关段南起白马旧场,北至落凤坡,全长4.7公里,为青石铺就,路中有车辙。现存庞统祠内、金家垭口、落凤坡三段较为完整,为四川保存最完好的金牛古蜀道之一。金牛古道白马关段曾置驿站,北至长安(西安)910公里,南至益州(成都)90公里。蜀道难至此始,亦此终。越秦岭南下至此后为坦途,自成都北上至此路途险难。</h1> <h1> 三星堆博物馆地处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是金牛古道上又一文化旅游胜地。</h1> <h1> 天回镇<br> 唐玄宗李隆基为避安史之乱,由长安往成都奔命,中途刚草草葬了杨玉环,又要风尘仆仆继续南逃;已经望得见成都的城阙,却又传来长安收复的消息,悲从喜来,百感交集,毫无游玩之意,立马掉头还都。“天旋地回之龙驭”,唐玄宗虽然溜了,他歇过脚的无名小镇,却从此有了亮堂堂的名号——天回镇。<br></h1> <h1> 天回镇之前虽是无名小镇,却早也是古蜀道(金牛道)的终点,亦或起点。在天回镇附近的川陕公路(金牛古道)右侧,有一片起伏不平的山峦中布满着许多崖墓,曾出土了如雷贯耳、为全国人民所熟知的——说唱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