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三合”之浅见,新密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 韩平杰

伶俐

<p class="ql-block">  凡久习太极拳之人都十分重视整劲的训练。而要练成太极人梦寐以求的整劲,须在明白“外三合与内三合”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周身六合的整合劲。“外三合”相对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和实操。然“内三合”就相对比较抽象和隐晦,不太好弄明白,很难通俗直观的讲清楚。现就本人在多年习练太极拳且长年从事太极拳的研究、传承、推广教学工作当中,对太极拳“内三合”这项要领的体悟和感受,分享给大家。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太极人受益和增慧!</p> <p class="ql-block">  “内三合”之表述为:“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如果直观地从字面上看好象挺简单?但是若深入地追问一句:什么是“心”?什么是“意”?何为“气”?又何为“力”?怎么样才是“合”?可能绝大多数人是道不明白也说不清楚的,只能人云亦云。那么要说你理解和掌握“内三合”之要领岂不是妄谈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内三合”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我在多年前也曾被这个问题搞的晕头转向。也找过很多群里边的大师们请教,可惜说的都很玄,可能道理都对,但说的清楚透彻,并且有可操作性基本没有,大多让人摸不着头脑。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也是我教学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坎。常常弄得我茶饭不香、彻夜不眠!也激发了我不弄明白誓不罢休的兴趣和斗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翻阅大量太极拳理论文章和相关传统文化典籍当中,特别是在研读《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时,我才有了重大的发现。《本神篇》是这样定义“心和意”的。</p><p class="ql-block"> 黄帝问于歧伯曰:“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p><p class="ql-block"> 歧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者谓之智”。</p><p class="ql-block"> 因此,从以上经典的观点来看,宇宙生命能稳定存在的前提是天地间有德和气。而个体生命存在的基础是精、神、魂、魄的共同作用。它们四者是宇宙天地中德和气聚散变化相互作用而赋予生命个体的。那么这种个性化的生命形式就需要一个具体的,独立的,统一体来体现。这个具体的统一体就是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心与意合 <p class="ql-block">  所谓“心”就是个性化的生命对外行使职能的具体体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对外界事物和压力有承载、支配、改造和利用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心的表现。我们可以打个比喻:把心认为是心和大脑的先天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完成对接收反馈到的内外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任务,并发出指令。从太极拳方面来讲,这种先天精神思维活动主要是指在心脑上形成正确的练功方法</p><p class="ql-block"> 所谓“意”就是人后天为支持和改善心的能力而进行的努力。“心之所忆谓之意”。是对心和大脑思维活动的应和和拓展,所以意可以理解为是对心脑先天思维活动的后天反应活动。我们也可以打个比喻:把意认为是全身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负责传递和反馈信息的,主要完成接受心脑的指令并进行相应的传导和反馈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后天与先天要和合、相应,才能维持生命个体内部脏腑活动和外部各种运动行为的正常远转,保持一种理想的健康的生命状态。反之则疾病丛生,运动失调。心脑的先天指令与后天意识的神经传导反应,虽然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但它们配合的好坏,人与人大不一样。并不是总能自然相合匹配和完美协调的。心脑发出正确指令后,意识神经系统能快速传递指令就是心与意合。否则就是不合。判断练拳时有心无心,光有心和大脑还不叫有心,必须通过听、看、练,在心脑中形成了正确的练功方法和思路才叫有心,否则就是无心。神经,每个人生来有,但是传递指令信息的快慢、准确与否是大不一样的,只有经过正确的、大量后天的磨合与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完美匹配的。如幼儿刚学走步时,心脑的先天指令让他走动,但后天神经系统和意识发育尚不成熟。这样子以来就会表现出跌跌撞撞,不停地跌倒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慢慢就走稳了,而走稳了就是心与意相合的完美表现。</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以得出:打太极拳心与意合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要求。是需经过长时间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行拳时心脑要空静,意念要专一,两者相合、完美匹配才能神意饱满,灵机活泼。反之,心若不空则多欲,多欲则意乱,意乱则肢体无所失从。往往会丢三落四、顾此失彼。</p> 意与气合 <p class="ql-block">  下面来说说意与气合。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万物都是由一气所化生。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就人体来说:生命取决于气,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黄帝内经》对气的描述主要有四种:营气、卫气、元气和综气。道家丹道经对气的描述主要有三种:呼吸之气、水谷之气和先天元气(炁)。无论何种气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聚散和善变。同时《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人体是有经络的,同时经络大多数与神经的分布是相伴而行的,有些还是重叠的。而经络主要是运行气血的,以通行内气为主。</p><p class="ql-block"> 中医认为:“凡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这里的“通与不通”,主要是指内气的运行是否有阻得。这里的“痛与不痛”,主要是指神经系统(即意)的条件反射及生理反应。这就具体说明了神经系统(意识活动)与内气的联系是十分密切而不可分隔的,同时又是互相影响的。两者合则通、就无病(不痛的反应)。反之,不合则不通、就会生病(痛的反应)。由此观之,既然生理状态的“意”(神经)与内气合与不合,是衡量生命健康正常与病态的一条重要标准。那么引深到行拳时的意与气也要求相合、相匹配。要用意念(神经反应)的指令,来合理地支配和调节内气的聚散变化,从而带动肢体的开合变化。两者协调配合即为合,反之则为不合。习拳时有一条拳论:“神宜内敛、气宜鼓荡”,就是意与气合的完美体现。</p> 气与力合 <p class="ql-block">  那么如何来认识“气与力合”呢?首先我们要对“力”下个定义。从人体生命科学来讲:凡所有“力”,无论大小、长短皆是由肌肉收缩,从而牵拉筋骨开合形成的关节运动结果。然而肌肉的收缩是由血液流入肌肉的快慢与多少来决定的。由此可以推定:力的产生及大小是与血液的流动有绝对的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其次,中医认为“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直观的理解就是:气有生血、行血和摄血的三大功能。具体说就是:气旺则血旺,气虚则血虚,气滞则血瘀,气泄则血露。由此观之,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源泉。气是指挥调节血液运行的大元帅。血液能不能听从气的指令,及时准确的到达部位,充多少血液,用完后能不能及时回流,能做到的就是合,否则就是不合。</p><p class="ql-block"> 总结以上两点,气与血合就是气与力合的内在形式,气与力合是气与血合的外在表现。又因为上节说过:气是聚散和善变的。这样以来,要实现气与力合,必须是在意念的引导下才能统驭好气,才能催动好力的。单独说:气与力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p><p class="ql-block"><br></p> “内三合”的综述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内三合”是心为主宰统领、意为组织实施、气为支持鼓荡、力为外化显现的有机统一之整体。由命理到拳理,由先天到后天,由主观到客观,由内到外,上下连贯,互相依存,层层递进的。其中心意合是重点和先导,意气合是桥梁和媒介,气力合是成形和结果。这样以来同时也会对太极拳要求的:“用意不用力;全凭心意用功夫;意气君来骨肉臣,得来全不费功夫”等理论就会更好的加深理解。</p><p class="ql-block"> 陆游诗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弄清楚“内三合”原理并掌握好要领,是需要下大功夫才能有所觉悟的。一旦觉悟,对我们习练好太极拳是大有裨益的。希望朋友们多加留意和体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不当之处,多提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作者:新密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 韩平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