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为人民服务 用作品说话

美丽大荔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为人民服务 用作品说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品评大荔文学 体悟人民情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近一年来,大荔文学园地鲜花盛开、硕果累累,仅出版发行的著作就达十四五部,在线上线下媒介发表的各类作品则数以千计。在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日子里,通读这些作品,给人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民”的概念与情怀。这,既是对大荔这片热土和这方百姓真挚情感的流露,更是对新时代新发展发自内心的歌颂,接地气、冒热气、扬正气、聚人气,颇受人民群众喜爱和社会各界好评。追根溯源,历史脉络清晰地定位在80年前那篇高屋建瓴的《讲话》上,让人不由赞叹伟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睿智高远,深切缅怀巨笔擘画新中国文艺宏伟蓝图、指引中国文艺航船不断从胜利驶向胜利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着一个时代的风气。当年,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伟人说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我们的文艺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此后,历代主要领导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人民内涵,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江泽民同志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之树才能常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去年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均深刻阐明了当代文艺的根本是文艺的人民性,文艺创作要处理好文艺家和人民以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求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不动摇。可以说,伟人们关于中国文艺“人民性”的论断是一脉相承的。纵观大荔县乃至全市、全省近年来文学创作实践,之所以能够保持路线明确、方向清晰,之所以能够涌现精品佳作、济济人才,之所以能够赢得人民欢迎、社会好评,其核心要义正在于各级文联、文艺组织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推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海量创作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有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葆艺术之树常青,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不断攀登艺术的高峰。</p> <p class="ql-block">  最近的一年,是大荔县文学艺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期,从选题策划到组织实施,从活动开展到作品创作,论数量、说质量、评存量,都是前所未有、可观可喜的。当然,这里边有两重重要因素必须说清,一是县域的作品就层次、水平而言和省市还没有在一个界面上,目下整体尚处于学习再学习、努力再努力的提升状态;二是如果说有一点成绩的话,那与上级宣传、文联部门的正确领导,与市直文艺家协会特别是文艺评论家协会、作家协会的精心指导分不开。聊以欣慰的是,大荔县文艺界的政治站位、政治定力和政治担当坚定不可动摇,多年来贯彻落实党的文艺路线方针不跑偏、不插斜,始终保持着“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的艺术理想与艺术追求,文艺创作都能以生活为沃土,以民众为根本,扎根于斯,寄情于斯,写“小人物”出“大作品”。像大荔县作家协会主席夏春晓创作的百部影视短剧集三卷本《枣花飘香》《情义伴君行》《军嫂》,八旬高龄老作家罗德潮创作的第九部著作《圆圈》,女作家王凌琴创作的《在河之洲》,都是用平民视角观察、用接地气笔触描写、用乡言土语娓娓述说,大荔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和文化自信,或清新流畅,或隽永甜美,或诙谐幽默,情节、语言极富节奏和明快感,无不展现“草根文人”对家乡大荔炽热的情感。就其内涵的丰富、形式的活泛、人物的生动以及积极向上的意义,尤其是那种“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的创作情感投入,不敢说感天动地,最起码能够唤起一方百姓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基层人民群众能看、爱看,看得懂、有收获,因而备受欢迎热捧。</p> <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深情寄语文艺工作者: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的“剧作者”。对此,全国文艺界人士感触颇深,“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创作“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成了大家的共识共动。大荔文联去年成立,起步虽晚然起点较高、起速较快,不到一年半时间,已紧扣为人民服务和创精品、育新人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建立起了5个文学艺术精品创作基地,这些点城乡融合,东西南北中皆有,广泛分布于乡镇社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处,大大利于文艺群众就近就便展开双向活动。大荔文联及所属的21个文艺社团、镇办文联精挑细选20多名文艺骨干分子驻点创作,择其特色明确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和谐社会等创作命题,并创造性地提供创作便利和给予创作奖补。由于这些点位处在火热的生产生活第一线,作家与群众零距离,人民因素自然而然地成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联和作协携手助力,采风、交流、研讨等活动月月搞、季季有,进一步密切了文艺创作与人民生活的紧密结合,激发了创作者对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追求,大家普遍感觉到文艺道路越走越宽,艺术表现方式愈发多样,艺术风格和创作流派更加自由,文艺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喷发,新人佳作持续涌现。如获得第四届“杜鹏程文学奖”提名奖的邢根民,获得市文联、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学党史悟思想创精品推动新时代文艺创作”征文活动优秀论文奖的杨发兴,获得市作家协会桃花源书院年度佳作奖的武德平,等等。长期扎根新茂天地源文学创作基地、年发表作品近200篇的优秀作家李跃峰感悟,“你离泥土越近、离百姓越近,你的创作、你的作品就越容易丰厚。”事实确也如此,我们意识到这是“实践毛泽东文艺思想”、践行新时代文艺路线鲜活成功的实例,予以大加倡导与大力支持,目下已基本形成了全县文艺社团走基层、文艺人才在一线的创作惠民常态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  大荔地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这片热土上生活的人民勤劳朴实。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荔籍作家普遍沉稳低调、作品却是精彩纷呈,这几年活跃于渭南文坛的严步青、曲文平及其作品《龙尾堡》《渭之南》等,都贵为人民性、有良心的代表。长期生长在大气、大智、大勇、大美氛围里的大荔乡土笔杆子,受到近些年大发展大变化的环境熏陶,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把心沉在人民中、沉在文学里,努力创作接地气,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像大荔文坛旗帜性作家马行健老师,为了写好反映三门峡库区移民半个世纪生活变迁的报告文学《韦林桃花渡》,去世前一年坚持抽出五个多月时间,拖着患癌三十年的病体,见天日每骑着电摩走村串户寻访,足迹遍布移民镇村的角角落落,采访素材摞起来足有一两尺厚。最后,硬是用骑坏一辆新电摩、甚至是沥尽心血与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一部真情真诚、向上向善的不朽传世之作。这部作品的成功与广受赞誉,形象生动地表明出文艺精品力作之所以能够产生强大的社会影响,核心和关键是作家能从人民生活出发,尊重历史,面向未来,描写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憧憬不虚掩,立意主题与时代同频共振,笔下的人物事件俱是鲜活生动、可以找到原型,能够在精神层面教育人、启发人、感染人、激励人的艺术结晶。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时代呼唤更多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人民作家。纵观陕西文学史,“人民作家”层出不穷,建国初期的柳青、杜鹏程,改革开放时的路遥、陈忠实,近年来涌现的后起之秀愈来愈多,这都与《延讲》诞生地文脉的厚重、传承的赓续不无关联。包括大荔在内,“十四五”时期渭南市必将是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极具活力、充满潜力、富有魅力的核心区域。适时而生、借势而长,渭南文艺创作必将在新时代新跨越中迎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注定会以人民文艺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佳绩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在纪念《延讲》发表80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大荔文联向全县文艺社团和广大文艺群众发出号召:植根现实生活、涵养艺术土壤;紧随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繁荣文艺事业。各文艺社团和广大文艺群众积极响应,纷纷表示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笔端,用文艺讴歌不断奋斗的人生,刻画最美的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以文艺之力贡献大美大荔共同富裕建设。这次,全市纪念《延讲》发表80周年启动仪式暨系列文艺活动在大荔县的举行,无疑是对大荔文艺文联工作的大促进、大提升。我们有信心更有决心,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姿态走好未来的每一步,把为人民服务、用作品说话的文艺青春演绎的更加出彩!</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王小民,1971年生,大荔人。中共大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大荔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渭南市作协理事,政协渭南市文史委特邀委员,出版有《风情同州》《大美大荔》《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等著作14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