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目古镇

诚恳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峨眉山旅居休闲游(7)</b></p><p class="ql-block">手机照片 诚恳拍摄</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 分享网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罗目古镇又名青龙场</b>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商周时期已有人居住,这里相传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从平原进入山区的第一站,保持着不少传统的手工艺和传统风味小吃。与罗目古镇毗邻的二峨山是峨眉山“道教第七洞天”的主要发祥地,有吕洞宾曾游憩的传说,仍保留着不少道教遗迹,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有盛大的朝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自秦汉以来,峨眉迄今已有2600余年的人文史了。峨眉作为古蜀国地,罗目县的最早出现,应是在秦惠王伐蜀(公元前316年),移秦民万家以实蜀中之际。《太平环宇记》说:“秦(谐音泾)水临罗目县,‘秦水在县(峨眉)西120华里’”。可见秦水应是金口河,罗目县应是峨边沙坪一带,与峨眉接壤,主因是移民中的秦民思秦之泾水,乃呼金口河水为泾水以慰。</p> <p class="ql-block">据《唐史》记载:唐麟德二年(公元655年),为安抚獠人,在县(峨眉)东南90公里置陀和城(今之峨边沙坪)和置沐州、罗目县。几经沿革,到了宋代才移罗目县治于今峨眉县境内之罗目镇。“山高谓之峨,水秀谓之眉”,峨眉山得名源于山形地貌,峨眉县的得名源自峨眉山,也为罗目镇的得名牵了线……</p> <p class="ql-block">罗目镇得名:据《嘉定府志(山川)》记载:“罗蒙山”,县(峨眉)南190余里,《乐史》谓罗目旧县北3里,非今之罗目镇去县20里者。按唐《地理志》:仪凤三年后置罗目县,乃今之罗目镇,非旧置之罗目县(沙坪)也。又据府志方舆志(古迹)记载:“唐罗目废县”。取夷中罗目山为名(下有罗目河直入大渡河),罗蒙山与罗目山谐音,同一史志两种说法,谐音之误,细考何益。</p> <p class="ql-block">古镇罗目,以“古”著称的古山、古景、古人、古事、古风、古物,以及传统名食分布于全镇古街古巷14处的古俗民风之中而让旅游者刮目相看。</p> <p class="ql-block">据《名山记》考,峨眉山脉自邛崃山来,从道教名义说,一名虚灵洞天,又名灵妙太妙天。山境“小洞二十有八,大洞十有二,石龛一百一十有二,古称三十二洞天,七十二福地,於是乎极”。今之二峨山,离峨眉城15公里,一名覆蓬山(即绥山),又名中峨山,高减大峨之半。传说游山名士葛由骑逐木羊入山,吃绥山蟠桃得道成仙;唐李白登游二峨山写下《蜀道难》的著名散文诗以示峨眉山高出五岳之胜。</p> <p class="ql-block">府志“山川”、“人物”志载,葛仙洞在绥山(今二峨山),“葛由”者羌人也,周成王时常刻木为羊卖之。一日,骑羊入蜀,蜀中王侯贵人追之上绥山。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自豪。”唐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关右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值黄巢乱隐居终南山,学老子法,年百余岁,状貌如婴儿。距古镇罗目临江河南岸1.5公里有一景点古迹“猪肝洞”(洞中有石形似猪肝得名),称紫芝洞。吕洞宾(号纯阳)曾游憩二峨山、飞来殿多年,留下古迹。明、清时代,道教在这一带建有三皇殿、五皇殿、老君殿、紫芝殿、清虚楼、纯阳殿宫观道院,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建国后尚存部份道观,“文革”破旧,毁损殆尽,遗痕尚存。当年,横跨临江河两岸的龙凤廊桥是二峨山道观人士的往来之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