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红旗渠精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力更生、艰苦创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团结协作、无私奉献。</div></h1>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上修建了红旗渠,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br> 长久以来,林县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据记载,从明朝起至新中国成立前的500多个春秋里,林县干旱300多年,大旱100多年,绝收38次。历朝历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当地兴修水利,都无法彻底解决林县水源奇缺的难题。<br> 1955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了加强农田水利工作的指示,指出“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大事”。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掀起了大兴水利的高潮。1957年,中共林县二届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全党动手,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议,党代表郑重宣誓,“头可断,血可流,不建设好林县不罢休”。在邻近的山西省平顺县考察“引漳入林”工程后,林县县委于1960年2月决定开工修建红旗渠。<br> 在党的领导下,历经10年艰苦奋战,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解决了几十万人的吃水和5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问题。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把自力更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当时“抬杠断了改做炮锤、手锤,锤把断了当柴烧石灰。抬筐、车篓坏了就用铁丝、旧车带包边兜底,用破了再编修,直到用烂当柴烧石灰……”据统计,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元,占总投资不到15%,其余全由林县自筹。<br>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让子孙不再受穷,就要奉献当下。修建红旗渠事关林县人民的生存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人生最辉煌的篇章。<br> 如今,红旗渠风景区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成千上万人前来参观学习,寻找精神动力、源头活水。红旗渠干部学院和红旗渠纪念馆等,更是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党性教育基地之一。<br>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铭记伟大胜利,推进伟大事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当年,广大党员干部在县委“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号召下,干在先、冲在前,涌现出了吴祖太舍身太行、任羊成凌空除险、李改云舍己救人等众多感人事迹。50多年过去了,当地群众依然对这些党员干部念念不忘,就是因为他们真正为群众办了实事,谋了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