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初夏午后,信步公园,举眉遥望,万里晴空,一片翠色欲滴的竹林在石径旁,微风吹过,竹叶飞舞,幽林鸟鸣。</p><p class="ql-block"> 走进竹林之中,让人感到整片竹林都在风中轻晃摇曳,在簌簌的竹声中,思绪似乎能接上远古,仿佛置身于唐风宋韵元曲的飘逸之中。</p><p class="ql-block">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一首《弹歌》寥寥八个字,记录的是中国人与竹子宿世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 竹,素净淡雅有神韵,有“君子中的君子”之美称,《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它那顶天立地的笔挺身姿不畏严寒、不惧风雨,虽有结节却能节节高,展现出积极向上,坚韧不屈的顽强精神。</p><p class="ql-block"> 看着幽静飘逸的竹林,我突然想到自已无数次勾画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一个左手持卷,右手执笔的瘦弱书生,他挺拔地站在滚滚红尘中,微微扬起下颚,把不屈的眼神投向远方,一任清风卷起衣袂。这样的形象竟然和眼前竿竿翠竹有一种微妙的神似。这使我恍然感到,竹子本身就是一位身着青衫的雅士,潇洒恣意地负手而立,就把生而有节、虚怀若谷、宠辱不惊的东方品格都写在了那里。</p> <p class="ql-block"> 竹,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 所以中国文人很喜欢种竹在院,好像只要窗畔有竹子静静伫立,就能听见贤者的教诲声声入耳。朱熹曾写《新竹》诗云:“我种南窗竹,戢戢已抽荫。”苏东坡也有诗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些文人大儒,大抵都是出于这样一种向往。中国文人在竹子身上发现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品质,也发现了自我。</p><p class="ql-block"> “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先生画竹无数,几乎成了竹子的“形象代言人”,但先生那首《竹石》,脍炙人口振聋发聩。诗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西南北风!</span></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傲然风骨,那就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p> <p class="ql-block"> 季羡林曾引用过日本学者岩山三郎的几句话:“西方人看重美,中国人看重品。西方人喜欢玫瑰,因为它看起来美,中国人喜欢兰竹,并不是因为它们看起来美,而是因为它们有品。它们是人格的象征,是某种精神的表现。这种看重品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精神价值的表现,这样的精神价值是高贵的。”</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方知:竹子,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民族理想与民族性格,融入了中华儿女的基因血脉,成为了华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沿着竹叶摇曳的小路前行,深深感到:竹啊,竹!造化创造了你,你让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竹林深处,总有先贤们给予我们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在小文中引用了苏东坡一首诗,您知道这首诗的诗题吗?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呵!</p> <p class="ql-block">文字/袁哥</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李健《传奇》</p><p class="ql-block">以文养心,以诗明志。谢谢您的浏览和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