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为的是你岁月静好!(18)

巍巍昆仑

<p class="ql-block">冉氏家族新续家谱 考察组张营、冉竹园采风 冉氏家族续修委员会 编辑</p><p class="ql-block"> 传承儒家文化 光大五贤精神</p><p class="ql-block"> 风雨兼程,为的是你岁月静好!(18)</p><p class="ql-block"> 家谱修订在路上——系列报道之五十三</p><p class="ql-block"> 本会讯(11月3日电) 2018年11月3日上午,秋高气爽,安徽省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前往颍东区冉庙镇进行冉氏家谱信息采集、调研、考证。</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颍东区冉庙镇南边张营村</p><p class="ql-block"> 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9点钟来到冉庙镇南边2公里处插冉路东张营村。</p><p class="ql-block"> 我们见到冉老殿(传字辈)的侄女四弟弟冉俊敏的女儿冉继英,老人家已经88岁高龄,精神䦆烁,记忆犹新。老人家也有难忘的人生经历,前夫是冉庙南边前于村的,1960年代在山西阳泉煤矿工作,因为矿难事故,不幸遇难,生有两个儿子;后改嫁到插冉路东边张营村,又生两个儿子;当我们提起冉老殿的事迹,她很高兴,说她是二伯父,自己的父亲冉峻敏是排行老四,兄弟哥1960年过贱年都饿死了;还有三伯父冉峻臣没有人了,一个女儿嫁到桑庄,三伯父和其他孩子也是饿死的;说到此老人家很伤心,难以表达心中的伤痛之情;依然清晰地记得二伯父冉老殿族贤为家乡人民办的许多好事,人人夸口称赞。</p><p class="ql-block"> 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料,给我们为中华民国时期阜阳财政局长兼阜阳银行行长冉老殿族贤写传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依据。</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颍东区冉庙街上</p><p class="ql-block"> 中午,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与冉献九、冉献海二位族贤等人会面,席间冉献九秘书长安排桑修华、冉汝尔、冉献师一定要把冉竹园村管理好、治理好,必定有400年历史的古老村寨,沟沟坎坎,荒地、荒滩、水面等都是集体资源,不能破坏,村寨的格局更不能破坏,再三叮嘱村里三位负责人。为冉竹园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格局思想,为争取早日搭上中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快车,把冉竹园村建设的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颍东区冉庙镇冉竹园村</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驱车前往冉竹园村,两点多到了冉友圣的三弟冉友帮家,冉友圣族贤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张村铺分校外语系主任兼代生物学,后又兼任教务主任,这所学校在阜阳北边约50公里,又详细了解了当年冉友圣与同事李先念的交往事宜,李先念爱惜人才,连续几封信催促冉友圣尽快回到他的身边共谋发展大计。他考虑父母年迈,没有归队,后来在冉庙学校教书,辞职后行医为生,帮助乡里百姓看病,治疗疑难杂症。得到百姓们一致好评!</p><p class="ql-block"> 据:合肥工业大学冉友聘讲述介绍,当时在张村铺抗大分校,冉友圣族贤还主编《中医学概论》,他是一位学识渊博,难得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第四站:颍东区冉庙街上冉康家</p><p class="ql-block"> 下午四点多,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来到冉庙街上冉康家,因为他是冉庙周边十四个冉姓村庄“阜阳冉氏家谱”此次修谱联络员,讲述了自己单人下去搜集家谱信息的苦衷,个别村庄个别人不理解,消极懈怠等,亲切交谈后,我们很能理解冉康族贤。我们了解情况后,有利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调整战略部署,开展下一步修谱工作。</p><p class="ql-block"> 第五站:颍东区冉庙镇东北杨庄</p><p class="ql-block"> 我们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又驱车前往冉庙镇东北方向约3公里杨庄,冉友圣族贤的二女儿冉风英家,主要是想进一步了解冉友圣族贤的生平事迹,他早年留学日本、意大利、俄国等欧洲多国,游离欧洲各国主要是讲神学和布道,听邻居说她刚去蒙城县城儿子家,遗憾的事我们没能见到她。</p><p class="ql-block"> 第六站:颍东区插花镇东北角高堂林子村</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马不停蹄,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又驱车前往插花街东北角高堂林子村,了解霍丘县莫店镇冉氏家族冉占亭的通讯方式,因为他的母亲是高家姑娘,80多岁了。我们把联系冉占亭的任务,托付给一个高氏家族修谱的负责人高峻岭了,恰巧他是阜阳地区高氏家谱修谱负责人和联络人,他热情接待了我们,答应帮助我们问询联系。(这个有关冉占亭族贤的母亲娘家的信息是由他的堂哥阜阳市水务局冉友英族贤提供的,所以我们去高堂林子村问询。)</p><p class="ql-block"> 在此感谢冉献九、冉献海二位族贤在家乡盛情的款待和各位族人及亲友的热情接待及大力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安徽省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访组一线的报道 下图新闻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3日上午,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9点钟来到冉庙镇南边2公里处插冉路东张营村。</p> <p class="ql-block">  冉继<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英</span>老人家已经88岁高龄,身体健康,精神䦆烁,记忆犹新。当我们说明来意,<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人家听明白以后,很高兴,打开了话匣子,叙说父亲弟兄四个,自己的父亲叫冉俊敏,排行老四,还有三爹冉俊臣,二爹叫冉老殿,大爹叫冉俊芳!</span></p> <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回忆:他自己也有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前夫是冉庙南边路西前于村的,1960年代在山西阳泉煤矿工作,因为矿难事故,不幸遇难,生有两个儿子;后改嫁到插冉路东边张营村,四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现在生活还算可以。</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向冉继英老人提起冉老殿的事迹,她老人家很高兴,说她是二伯父,自己的父亲是排行老四,哥哥、弟弟都饿死了;三伯父冉俊臣家也是一个女儿嫁到桑庄,外孙女嫁到茨淮新河南岸;依然清晰地记得二伯父冉老殿族贤为家乡人民办的许多好事,那个时候他们都很幸福,二伯父很照顾家庭以及乡邻百姓,老少爷们夸口称赞,在乡邻中也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3日午饭后,我们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驱车前往冉竹园村,在冉汝尔和冉庆祥两位族贤的陪同下两点多到了冉友圣族贤的三弟冉友帮家。</p> <p class="ql-block">  冉友帮老人家80岁了,身子骨儿还算硬朗结实,记忆力很好,听说我们的来意,回忆起了哥哥当年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他早年留学日本、印度、意大利、俄国等欧洲多国,游离欧洲各国主要是讲神学和布道。 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和父亲一起信仰基督教,村里来了一个外国神父,经常带他父子俩一起去各村传教,后来神父带着冉友圣族贤游离欧洲许多国家传经布道!</p> <p class="ql-block">  据冉友帮回忆:哥哥回国后,不久就到王人集北边的张村铺抗大分校任教,在涡阳县城的南边,离涡阳较近!</p><p class="ql-block"> 冉友圣族贤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张村铺分校外语系主任兼代生物学,后又兼任教务主任,这所学校在阜阳北边约50公里,又详细了解了当年冉友圣与同事李先念的交往事宜,李先念爱惜人才,连续几封信催促冉友圣尽快回到他的身边共谋发展大计。</p> <p class="ql-block">  据冉友帮族贤回忆:</p><p class="ql-block"> 南下过程中,部队经过家乡附近,他回到家再三考虑父母已年迈,于是没有归队,后来在冉庙学校教书,辞职后行医为生,帮助乡里百姓看病,治疗疑难杂症。</p><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李先念主席爱惜人才,他仍然一连写几封信,还是催促冉友圣族贤回北京,与其共事,共谋祖国发展大业!</p> <p class="ql-block">  冉友帮族贤回忆:</p><p class="ql-block"> 他的二哥冉友山,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转业地方后,行医看病,在苏集街南边苏营孜,现在都在苏集街上住,开的有门诊,已去世!</p><p class="ql-block"> 现在他的大儿子冉兆起在苏集上开的浴池,二子冉黎明继承父业,在街上开的门诊!他们的生意越来越红火!</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3日下午四点多,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在冉汉杰的带领下一行三人(冉汉杰、冉兆新、冉兆田)来到冉庙街上冉康家。</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是冉庙中心校副主任,已退休,对阜阳冉氏家谱研究有独到的见解,造诣深厚,他是这一轮修家谱冉庙集周边十几个村的宣传员和联络员,负责冉庙地区的“阜阳冉氏家谱”信息资料工作!</p><p class="ql-block"> 他擅长书法(楷书、草书)、篆刻,研究文献古籍,爱好搜集古玩;忠厚老实,待人接物热情诚恳,一生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在与冉兆新族贤交流三年来,下到各个村里宣传、收集冉氏家族的家谱信息资料的感受感想,又提供王人集南边印象江南西边一支冉氏家族的信息,这个支系就是伍明镇东北小冉庄的,老家与冉兆新族贤一个村的,属于一个大支系!</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讲述近几年下乡宣传和收集整理“阜阳冉氏家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是冉庙周边十四个冉姓村庄“阜阳冉氏家谱”此次修谱宣传员和联络员,讲述了自己单人下去搜集家谱信息的苦衷,个别村庄个别人不理解,消极懈怠等,亲切交谈后,我们很能理解冉康族贤。</p> <p class="ql-block">  冉汉杰族贤在与冉康族贤亲切交谈,表扬和开导他继续努力,积极开展阜阳冉氏家谱的宣传工作和联络工作,以冉庙为中心,早日完成周边各村的家谱信息收集工作!</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的儿子冉洞明从上海刚刚回来,参与到我们的交流中,他对“修缮阜阳冉氏家谱”也很感兴趣,早在2016年下半年他与弟弟冉亚龙就为修家谱积极捐款,此时在谈对冉氏家族的认识,和这一轮修缮冉氏家谱的想法,以及在上海工作接触到冉家人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冉兆新族贤很中肯的对冉康族贤近几年修谱宣传工作、联络工作和收集工作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很谦虚,将积极推进下一步工作!</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的母亲,年事已高,耄耋之年,依然对家族事务非常关心,对这一轮修家谱工作给我们加油鼓劲,打气!</p><p class="ql-block"> 她老人家受老私塾先生冉继轩的影响,对冉氏家族事务很感兴趣!她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指导思想!(冉康的爷爷冉继轩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倘若健在的话是120岁)。</p> <p class="ql-block">我们了解情况后,有利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调整战略部署,开展下一步修谱工作。</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和他的母亲,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一行人合影留念!(1)</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和他的母亲,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一行人合影留念!(2)</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和他的母亲,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一行人合影留念!(3)</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和他的母亲,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一行人合影留念!(4)</p> <p class="ql-block">  冉康族贤和他的母亲,与阜阳冉氏家谱委员会暨阜阳冉氏文化研究会前线采风团一行人合影留念!(5)</p> <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阜阳历史文化研究会刘世勋、刘文婷编著《阜阳教育史话》</p><p class="ql-block"> 题为: 抗战时期阜阳的三所大学</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阜阳辖区内曾创办过三所大学,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鲁苏豫皖边区政治学院和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三所大学虽时间短暂,但开创了阜阳拥有大学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p><p class="ql-block"> 1936年6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将原在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简称“红大”),并在瓦窑堡召开成立大会中央任命林彪为校长兼政委,刘伯承为副校长,罗瑞卿为教育长,杨尚昆为政治部主任。1937年1月,“红大”迁至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抗大总校从1936年6月至1945年8月共办了8期,共收学生2.9万余人。抗大除总校外,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2所分校,其中之一就是创办在涡阳麻冢集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p><p class="ql-block"> 1939年10月,以彭雪枫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奉周恩来、叶剑英关于将工作重点转向豫东,开创豫皖苏鲁边区新局面的指示。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挺进豫东敌后。该支队穿插于涡、淮、浍、淝之间,驰骋以于津浦、陇海两侧,南跨涡河,西依黄泛区,迫使敌伪龟缩于交通线附近各据点。以新兴集为中心的豫皖苏游击根据地扩大到23个县,游击支队发展到12000余人。随着支队和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军队、地方均需要大批具有高度政治素养和军事才能的军政干部,因此,当时中共决定将支队的随营学校扩建为抗大第四分校。指示下达后,支队即派肖望东、刘作孚在随营学校基础上进行筹备。校址设在离新兴集(支队司令部所在地)西北八里的麻冢集(抗战初、中期属涡阳县,抗战后期至今属河南省永城县)。校长由彭雪枫司令员兼任,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育长方中铎(刘作孚此时调走)。成立招生处,1940年3月8日在《拂晓报》上正式公布抗大四分校的招生广告,对办学宗旨、人学资格、课程、学习时间、入学手续等都作了明确规定。经过广泛的宣传,国统区、敌占区的广大爱国青年,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前来人学,部队也选派一批青年干部战士,加上原来随营学校的大部分学员,总计500多人。1940年3月18日,抗大四分校在精中堂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宣告正式成立。学员每人颁发一枚“抗大四分校学员证章”,构图为大风大浪中的一叶小舟,新颖美观。</p><p class="ql-block"> 为充实分校的干部和师资队伍,加强分校的建设,中央军委决定派出大批干部分赴各抗大分校。抗大总部组织了近二百人的华中派遣大队,在大队长刘清明、政治委员李干辉等同志的率领下,1940年4月9日从晋东南的蟠龙镇出发,通过日伪重重封锁的平汉、陇海铁路线,于6月底到达第四分校与抗大四分校合为一体,刘清明任教育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华中派遣大队的到达,大大加强了四分校的领导和教育力量,使学校走向正规化</p><p class="ql-block"> 学校设有校部(下设总务科,供给卫生科)、政治部、训练部(下设军教科、政教科、文教科)。学员编为两大队,每个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四分校的学员大部分是知识青年,在课程安排上,基本按抗大总校四、五期的办学方案。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问题等基本理论课和游击战术、步兵战术及兵器常识、射击、投弹等军事技术的基本知识课程。有的中队还开设文化课,给工农干部补习文化基础知识。学校没有统编教材谁讲课谁写提纲。教员多系兼职,人员又少,尤其在分散隐蔽时进行教学就更困难了。为此,学校成立教研组,编写统一教材,发给各队队长、指导员,采取边教边学的方法,还举办短期教员训练班,或请前方部队中有实践经验及教学能力的干部来校任教。文化课方面,发动知识青年担任教员,包教包学,采用“互助组”“小先生”等群众自我教育方法。学校没有教室,没有课桌、板凳,上课在操场,或选择一块林中空地,背包当板凳,膝盖当课桌,门板当黑板,桑葚汁当墨水,鸡毛管当钢笔,学习条件十分艰苦。而生活更为艰苦,学员、教员和领导干部一概不发零用钱,一日三餐粗粮(有时还没保障)。粗布军衣、草鞋。学校环境也十分险恶,学校驻地离日伪据点只有二三十里,常常可以听到枪声,还不断受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军队和土匪的骚扰。学员除了学习,还要进行战斗训练和演习。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学员的革命意志,学员学习十分勤奋、刻苦。为丰富学员的课外生活,学校还创办了“抗大生活剧团”“抗大生活报”。各中队都建立了俱乐部,办墙报、搞演讲、排节目,开展文体活动,举办运动会、歌咏会、音乐会、野餐会,不仅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学习空气也十分浓厚。学员队的俱乐部经常举办学习讨论会,时事报告会,商榷学习中遇到的难题,讨论国家大事。还经常召开“班务会”“生活讲评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抗大四分校学员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1940年9月11日,第一期学员完成学习任务,有600多名学员参加了毕业典礼。他们中57%的分配到部队,23%分到机关,11%充实到民运所。6%到财政税务所,3%留在地方做妇女工作。毕业时,每个学员获一本毕业证书,一份由彭雪枫题字和签名的《抗大生活》毕业纪念特刊,成绩优秀者还发一枚构图为“暴风雨中的雄鹰”奖章。毕业时,他们高唱抗大毕业歌,走上新的征途。</p><p class="ql-block"> 1941年5月,学校随师部撤出涡北,转移到津浦路东面。这年10月,第二期学员毕业。在路东,虽然形势动荡,困难重重,但抗大四分校一直没有中断过,而且“抗大,抗大,愈抗愈大”。到1945年11月,共培养了7期近5000名学生光荣地完成了历史赋予抗大四分校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自1940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成立后,校名几经更改。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牺牲,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第四分校改名为“雪枫军政大学”,以示纪念,后又改为“华中雪枫大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2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高级步兵学校,即现在的“南京陆军指挥学院”。</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在涡北的历史是短暂的,虽然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这所流动着的学校,经过战火的锤炼,硝烟的熏陶,以其特殊的方式,培养出大批智勇兼备的抗日救国战士,为抗战的胜利,新中国的诞生,为豫皖鲁苏边区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2、鲁苏豫皖边区政治学院</p><p class="ql-block"> “七七”事变后,华北华东及中原地区先后沦陷,被日寇占领,阜阳、临泉处于抗日的后方。1940年冬,国民党陆军上将汤恩伯奉命到临泉组建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部,并兼任边区司令及行政长官。总司令部设在临泉的泉河北岸的大于庄、小于庄、老王庄一带。</p><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汤恩伯在重庆把他准备办大学,抢救沦陷区失学青年,培养抗战胜利后四省建设人才的计划告诉了当时的教育部长陈立夫,陈答应汤在所辖地区内成立一所政治大学,并介绍原西安政治学院院长徐逸樵协助筹建。汤由重庆到西安找徐,徐此时已转任新的职务,于是又给汤介绍了原西安政治学院文史系主任马元材。汤在临泉创办了边区政治学院,后改为鲁苏豫皖边区学院,校址在临泉县东南角小尹庄以西处(包括现广播局、县医院和一中东半部),院长就是当时著名的秦汉史学家马元材,其在边区学院石印了他的著作《秦时佛教已流行中国考》</p><p class="ql-block"> 鲁苏豫皖边区政治学院名义上是直属中央教育部领导,实际上是由汤恩伯的党政分会掌控。该校开设本科6个专业,即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中文系、历史系、教育系。每系一个班;另设两个师范专修科,分文、理两班。规定每系学员必修两门外语课,第一外国语为英语,第二外国语是日语、俄语、法语三种,任选一种,学生可任修二、四年制的某一学制。</p><p class="ql-block"> 学院下设院长办公室、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处下设课,课设课长课员。教务处下设注册课和教学课,训导处下设生活指导课,总务处下设会计课和粮秣课。另外,还有大队部,负责军训。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教务处处长是张绍元(历史学家)、训导处处长是唐蜜羽(留日生),生活指导课课长是肖凯(中央大学毕业)。第一大队队长是唐子畏(上校),第二大队队长是项xx;大队下设三个分队,分队长有王嘉、李成林和杨xx。</p><p class="ql-block"> 学校是军事化的管理,学生吃的是官麦,食宿服装全免,不收学杂费。教职工的工薪除按战前标准发给外,每人每月还可以领到60斤小麦。科员级以上的教职员,还能领五口人的眷属粮,办事员、书记可领三口人的眷属粮。</p><p class="ql-block"> 该校在临泉办了一年,经教育部批准,提前毕业一届100余人,均发有正式大学毕业文凭,分别安排在鲁苏豫皖党政分会及所属各分支机构工作。</p><p class="ql-block"> 边区政治学院在临泉是试办的,校址是临时的。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汤恩伯决定在河南叶县苗圃兴建永久性校址。第二学期开学的同时,叶县苗圃大规模兴建永久性校舍的工程就开始了。汤令从三十一集团各师中抽出全部的工兵营人员,组成工恳总队参加土木建筑,所有建筑材料、木工、泥工均由各地派送,建成拥有千年间校舍和一个大礼堂的校园。1943 年秋,该校迁往河南叶县南关,更名为鲁苏豫皖边区学院。为了加强对学院的领导,汤恩伯亲自兼任学院院长,还经常到学院为学生讲抗日理论及报效国家等主张。张清涟为教务处长,马元材为训导处长,张陶为总务长,汪志清为秘书长。汤任院长只有半年,就让位于张清涟。在叶县,学院分大学部和附属中学部。大学部有学生500多人,本科部设机械、纺织、农垦、土木工程等系,都是四年制。中学部又分高中和初中。共收日军占领区失学青年4000余人。学院设有一个军训总队,总队下分大学部大队,高中部大队和初中部大队。学院的经费由中央教育部拨发,粮食由三十一集团军军需处供给,衣服由鲁苏边区经济委员会被服厂提供。</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日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黄河防线以后,很快占领了郑州、新郑、许昌、襄城、郝县等地。叶县告急,学院的一间教室被炸毁,一个职员和一个学生被炸伤。后来得知日军先头部队只离叶县县城四十多里了,就以军队的名义急忙向老百姓征发官车(太平牛车),组织师生员工及家属向南阳撤退,原计划把学院迁到陕西汉中,后又决定迁至河南淅川县城。这时候,汤恩伯的三十一集团军在日军的攻击之下,已整个溃败,汤本人逃到伏牛山里,边区学院已无人管理。在混乱中,学院向教育部请示,教育部复电让学院停办,并指示大学部的学生分配到陕西城固西北工学院和武功西北农学院,附属中学改名为国立战时第一中学,迁到城固东南的西乡县。至此,只有一年多历史的鲁苏豫皖边区学院宣告结束。</p> <p class="ql-block"> 3、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p><p class="ql-block"> 1943年8月,山东省流亡政府迁到阜阳县西南柴集、三塔及其附近的村庄(今属阜南县、颍州区),一些学生也跟随流亡至此。为了适应当时的需要,收容这些流亡失学学生,山东省政府在柴集东5里的三王寨,因陋就简。借用民房作校舍,建立了一所规模很小的高等师范学校,命名为山东省临时政治学院。山东人许炳黎任院长。政治学院设文组和理组两个专科。课程按当时师范学校的标准开设,文组开设国文、历史、地理、英语、教育概论、心理学等课程;理科开设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教育概论、心理学等课程。任课教师都是山东来的。学生全部在校食宿,伙食费由山东省政府供给。学院的任务是收容流亡失学青年,培养中学师资人才。</p><p class="ql-block"> 抗战后期,阜阳城内发展到6所中学,其中第四临中、阜阳县中和阜阳安中都是较有名的完全中学。当时安徽省的高等学校仅有一所设在大别山区立煌县(今金寨县)的安徽学院。在战火纷飞、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阜阳及临县各校的高中毕业生外出升学极感困难。那时阜阳教育界名流吕醒寰,分关心青年学生的继续深造问题,他征得阜阳县政府同意,极力与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洽商,最终该院同意设立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分部,校舍设在三神庙内,招收两班安徽学生。阜阳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奔走相告,纷纷报名,通过考试,有100多人被录取,大都是阜阳、太和、临泉等县的学生,其中阜阳县的学生最多。</p><p class="ql-block"> 分部主任为山东人,任课教师除赵祥生是当地人外,其余都是山东人。分部的课程安排与本部相同,也分文理两组。各科教材都是教师选编的。国文教师夏剑秋、化学教师赵祥生、数学教师陆xx心理学教师丁子法为分部专任教师,住在分部,其他教师住在校本部,两校兼课。分部学生的食宿都是自己解决,大都是三两人结伙租赁街上的民房,在饭店里包饭,也有自己起小灶的。</p><p class="ql-block"> 分部设备简陋,食宿分散,但学风一直很好。教师讲课认真,课堂秩序井然。每当课余和晚间,同学们各自返回住所,或悉心自习,或相互研究问题,专心攻读。同学之间没有任何派别和小团体,未曾发生过任何事件,社会反映良好,群众说:“这百十个学生,住的满街都是,没人管,没人问,可他们不闹事,天天光讲读书,真是好学生呀!”</p><p class="ql-block"> 1946年秋,山东省立临时政治学院本部迁往济南,1947年春,分部也迁往济南(部分学生没去),新校址设在济南西市区南部的八大马路纬一路不久,学院改称山东省立师范学院,学制4年,有中文、数学、理化、史地、英语等系。学生伙食由国家供给,课师除本校教师外,还有齐鲁大学的部分教授和讲师。1948 年秋、济南解放,学院迁至沪杭线上的夹石镇,学生约300人。</p><p class="ql-block"> 1949 年初夏,南京、杭州等地相继解放,学院停办,学生解散。安徽学生在离校返乡途中,于蚌埠有50多人转华东大学学习,参加了革命工作。</p>

阜阳

氏家谱

冉氏

分校

冉友

冉汉杰

学院

冉庙

采风

冉康族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