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孙山人工暗河

师者

<p class="ql-block">  在大别山的蕲春北部有一个被誉为“鄂东长寿村”的美丽小山村——孙山村。令人称奇的是该村有一条40余年来完好无损的人工暗河。</p> <h3>  据老年人讲,上个世纪70年代,孙山村有1200余人,人多口阔,再加上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感召下,造田运动风风火火。当代愚公——孙山人因地制宜,移山修暗河造田。从1976年起,孙山人硬是肩挑背扛近48个月,终于在两条河沟上建成了全长约345米的石拱暗河,也增加了近25亩良田。</h3> <h3>  日前,我再一次走近孙山人工暗河。暗河修筑在孙山村的马垅、楼下塆、余塆三个自然塆落的交界处。在地面上观测,暗河呈“Y”形,两进一出。东边的小河从地下流过约138.5米后,与从西北的地下流过约112米的另一条小河汇合,再向西南流经地下约94.5米。石拱上铺土种田,拱下流水,40多年来安然无恙。</h3> <h3>  我从暗河出口溯流而上。河拱洞呈n形,宽约4米,拱顶离河床约4.5米,全部由条石砌成。石块间严丝合缝,仅用些许黄泥石灰黏合。这一块块两尺来长的条石,全是孙山人从附近的山中开凿出来的。抚摸着长满青苔的洞壁,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当年的男女老少战天斗地的场景。他们仅凭双手,用最原始的工艺,先在河沟上架浮桥,再在上面夯筑条石。如此绵延几百米颇为壮观,而且精准到不下陷、不裂缝、不渗水。</h3> <h3>  人还没有进拱洞,流水的潺潺声不绝入耳。过去,河床里的河石星罗棋布,一个个甚是圆滑,踩在上面滑溜溜的。大大小小的水荡一个接一个。现在孙山人为了方便游人参观,清整了河床,还在河床的两边贴拱壁处各修了宽约2尺的便道,在拱顶安装了电灯。人走在里面,流水声夹杂着说话声、脚步声传得很远很远。</h3> <h3>  走完西南段,河流的三岔汇合处开有天窗和一个入洞口。这个天窗三尺见方。东面的拱壁斜向上开了一条宽约两尺五,高约四尺的通道。</h3><h3> 记得以前的这段河床的两边安放着十来块厚约3寸宽约2尺长短3尺不一的青石板。这些石板是洗衣石。当年那么多人来这里洗衣是何等的热闹。不过现在各家都建有洗衣池,没人来洗了。拱洞里冬暖夏凉。以前盛夏时,这里就是理想的避暑地。附近的人常常来这儿乘凉。大人谈笑风生,小孩钻来窜去,热闹非凡。</h3> <h3>  我从洞壁的通道拾级而上,十余步后豁然开朗。河洞上的水田分割数块,田里不泛忙碌的身影。我原路返回。向西北可以出去,但要折返或从地面绕回,才能向东行。我径直向东。</h3> <h3>  没走多远,也就十来米吧,来到一个过去栖聚有大量蝙蝠的地方。</h3><h3> 记得在孩童的时候,我和伙伴刚到这里,呼呼声伴着尖叫声由远而近。我们不由得紧张地竖起耳朵,两眼不停地向四周搜索。冷不防地发出扑扑唧唧声的黑影从我们头上掠过,令人毛骨悚然。原来,拱洞里日夜都是黑暗的,气温较恒定,成了蝙蝠天然的栖身之所。多年的繁殖,这儿的蝙蝠越聚越多。如果借着灯光,会发现洞壁上黑压压的趴着蝙蝠,大的小的,灰的黑的不计其数,它们的巢穴就在石缝里!灯光照到哪儿,那儿的蝙蝠就拍打翅膀惊叫着飞起!扑扑扑……唧唧唧……它们慌而不乱,互不相撞。现在由于经常有人来,蝙蝠纷飞的奇观已不再。</h3><h3> 10多分钟后,我出了暗河。</h3> <p class="ql-block">  东边的断崖上,河水从近10米高处跌落,琼洒玉碎,飘飘洒洒。涓涓溪流就在这里一头扎入地下,从另一头钻出。</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孙山人发现了这条人工暗河的价值,作为“大寨田”已成功申请为“蕲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决定开发供人参观。40多年前的孙山人创造了奇迹,我相信今天的孙山人一定会续写传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