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七节

了然于夕

<p class="ql-block">【说 明】本人曾在名古屋南山大学教养学系教授中国语言文化,这些都是听过我课的日本学生。</p> <p class="ql-block">第二章 第七节</p><p class="ql-block"> <b>岁时如流年深久 </b></p><p class="ql-block"><b> 几度波折几度新</b></p><p class="ql-block"> 我接到了针对第二章第四节的读者提问。其中有人问,到底能不能仅从某个日本人的姓氏就推断他(她)是中国某某古代名人之后呢?估计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不少。特做一节解答于下。</p><p class="ql-block"> 公元4世纪,日本是“应神天皇”时代,人们以氏族集团的方式生活和劳作。头领是“氏上”,普通成员是“氏人”。“氏上”有各自的尊称,如王、彦、别等等,即是其姓,氏人皆从此姓,无个人姓,故称“氏姓”。</p><p class="ql-block"> 到公元646年“大化改新”时,“氏人”大都成为朝廷的“私有民”,“氏姓”按所属天皇决定,如属于雄略天皇的被称为“长谷”、属于应神天皇皇子的被称为“宇治”等等,与皇室无关的则按从事的工作决定,如从事农耕的称为“田部”,渔业的称为“海部”,狩猎的称为“犬养部”,手工业的称为“服部”等等。到公元780年前后(奈良时代末期),“氏姓”总数已达千余,十分混乱。</p><p class="ql-block"> 从第50代天皇开始整理“氏姓”,大约在公元815年前后编撰完成了《新撰姓氏录》,朝廷第一次正式使用“姓氏”二字,将1182个姓氏分为三大类收录其中。属于天照大神或各地土神的为“神别”,属于皇室的为“皇别”,属于来自中国、朝鲜的为“蕃别”。举例如下:</p><p class="ql-block"> 皇别:山上、阿倍、高桥、大岛、石川、田边、坂本、田中等等。</p><p class="ql-block"> 神别:藤原、中村、平冈、大伴、荒田、三岛、犬养、竹田等等。</p><p class="ql-block"> 蕃别:朝鲜后裔从略。中国后裔分三种,属于秦始皇的有秦、长冈、山村、樱田;属于后汉灵帝的有阪上、丹波、山口、谷;属于普通百姓的有桑原、桧前、高安、高向。</p><p class="ql-block"> 请务必记住,绝对不能根据姓氏就轻易断定某人是秦始皇的或某某中国人的第几代孙,因为《新撰姓氏录》成书年代久远,何况千余年来,日本人姓氏走过的道路千转百迴,异常曲折。首先经历了由天皇赐姓、与皇室联姻等原因形成“源平藤橘”四大姓氏阶段,当时其他姓氏或被吸收同化,或繁衍分支,或逐步消弱最终消亡。</p><p class="ql-block"> 公元1801年幕府发布法令明确规定只有武士才能佩带刀剑和享有姓名。不过,享受武士待遇的名门、属于村长之类的官人、在学问等某方面有功者可作为“特例”,其他人等一律不准带刀,不准有姓。这条法令严格执行了70年之久。直到1870年9月明治政府颁布了《平民姓氏许可令》才予以解除。继而发生了本章第四节介绍的“姓氏骚动”的混乱场面。</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仅从姓氏上已经根本无法准确可信地推断某某日本人与某某中国古人确实存在具体的血缘关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