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旗袍走进英国(下)

老龙王

<h1></h1><h3>2018年秋天,应英中贸易协会和英中投资者协会的邀请,作为旗袍爱好者的我,有幸随团参加了“中国生活艺术展暨苏派旗袍绽放英伦文化之旅”活动,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助推旗袍申遗留下了一段极其难忘的人生经历。(接中期)</h3><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 style=""><b>七、在爱丁堡探寻苏格兰历史</b></i></font></h1> 爱丁堡是英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旅游城市。因它距离伦敦有650多公里,单程火车就需要近5个小时,所以我们的爱丁堡两日游,其中一天的时间得花在来回火车上。 去爱丁堡的火车从伦敦国王十字火车站始发,一大早我们走进国王十字车站,感觉候车大厅内部的装饰风格怎么跟大英帝国博物馆的大中厅那么相似呢? 火车站内部十分宽敞,不同铁路公司的列车停靠的站台都不一样,需要在电子显示屏上查询,导游带着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我们所乘车次的站台。 英国火车座位也很舒适,但速度远不如我国动车啦,每小时才130公里。与我邻座的金发美女得知我们是旗袍会的,特别高兴,要了我们旗袍演出的照片,说是要给她朋友们看看,可见中国旗袍在西方还是很受欢迎的。<div><br></div> <h3>因她是在约克站下车,所以近两小时的旅途中,她用手机翻译、Google、加比划,热情地跟我介绍约克的古城墙和大教堂等,还建议我们返回时最好能在约克停留一天,可惜我们没有这个时间哦(照片是约克车站,中间的柱子上有标识)。</h3> <h3>火车继续一路向北,车窗外英式乡村的美景也令人陶醉。</h3> 海鸥在空中翻飞,羊儿在草地上嬉戏,不远处时见北海的浪花涌向海岸,好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 不知不觉中我们于下午两点多抵达爱丁堡,当从地下通道走出车站时,第一眼见到的就是这座英伦范十足的大楼。 爱丁堡于1329年建市,现有面积264平方公里,人口约70万。1437年起就是苏格兰的首府,欧洲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里拥有众多古教堂和华丽的维多利亚时代建筑,是最能体现苏格兰风情的地方。 <h3>爱丁堡的魅力,在于它的古老,随手拍到的这些建筑,看上去就充满了历史沧桑感。</h3> <h3>与火车站一桥之隔的司各特纪念塔,外观很像一棵挺立的青松,塔高61.11米,纪念的是爱丁堡土生土长的著名诗人和作家、被誉为“历史小说之父”的沃尔特.司各特爵士,这恐怕是现今世界上为纪念一位文人所修建的最大的纪念塔。</h3> 纪念塔所在的王子街花园是爱丁堡老城和新城的分界点。由此向北属于新城区,南边则属于老城区,两个区完全是两种风貌,旧城区密布着中世纪堡垒,新城区则以18世纪以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1995年爱丁堡新城与老城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爱丁堡排名第一的景点,就是这座被称为“苏格兰皇冠上的明珠”的古城堡了,它位于老城区皇家英里大道的最西端,坐落在一个海拔135米的死火山顶部,6世纪时已是苏格兰国的皇家官邸和政治文化中心,比温莎城堡还要早400多年。 从古代战争的意义上说,城堡无疑是最坚固最险要也最难攻克的地方,它三面悬崖,一面斜坡,屹立在市中心的山顶上,从爱丁堡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能看到它,只要守住城堡大门,敌方纵有千军万马,对它都无可奈何,这也是其它古城堡难以匹敌的。 在城堡的大门两旁各有一尊雕像,分别是苏格兰民族英雄布鲁斯和华莱士,我曾在电影《勇敢的心》里面看到过他们率众抵抗英格兰人侵略的故事,大门上方的中世纪苏格兰徽章下有一句拉丁文:意为“犯我者必受惩”,充分展示了苏格兰人骁勇善战、强悍不屈的性格。<br> <h3>导览图上绘出了城堡的参观平面图,历史上这座曾经是堡垒、皇宫、军事要塞和国家监狱的古城堡,如今大部分已改作展览馆,每年约有120万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此观光。</h3> 进入城堡后我们沿坡一路上行,这个半月形的台阶环绕的曾经是苏格兰大卫王居住的大卫塔,在战争中被摧毁后改建成炮台。 登上半月形的古炮台,就见城墙边架设着一排溜乌黑铮亮的古炮,炮口和当年一样正对着福思湾河,似乎还在演绎当年城坚炮猛、壁垒森严的景象。 <h3>最大的这门炮被称为中世纪火炮之王,是现存最古老的中世纪攻城炮,重量将近7吨,一颗炮弹就重150公斤,1449年铸于比利时,由法国送给苏格兰的,退役后成为皇室礼炮,1558年还曾在玛丽一世女王的婚礼上鸣响过。</h3> <h3>圣玛格丽特礼拜堂是爱丁堡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由当年的大卫王为纪念母亲而建造,并以母亲的名字玛格丽特命名。直至今天每周都会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妇女轮流来这里献花并祭扫。</h3> <h3>据传这是城堡内唯一 一个没有被摧毁过的建筑,它建于1130年,精美的U型穹顶将一个不大的空间一分为二,内部简洁朴素,却有着非常漂亮的玻璃花窗。</h3> 从这个夹缝进去就是城堡的王宫广场,16世纪的建筑就分布在广场的周围,其中包括王宫、苏格兰战争纪念馆、国家战争博物馆、监狱展等。 <h3>顶上飘扬着国旗的宫室是当时国王的起居之处,底层是当年的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出生的地方。1603年因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驾崩,传位于他担任了首位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国王,史称詹姆斯一世,从而英伦三岛有了20多年的相对和平期。</h3> 这一组画像记载了苏格兰历任国王的形象和他们的任职时间。 <h3>在王冠陈列室里有被称作”苏格兰荣光”的王室三宝:王冠,宝剑和权杖;图中这块石头叫命运之石,历代苏格兰国王都曾站在上面加冕登基。(馆内不让拍照,该图片来自网络)</h3> 在苏格兰战争纪念馆里,记录着二战以来阵亡将士的不朽功绩,墙上挂着不同军团的旗帜,各个军团有单独的纪念区域。 <h3>纪念馆出入口上方的镀金雕塑庄严而神圣,闪烁着不屈的光,满载着苏格兰人的自尊、自强和民族记忆。</h3> <h3>爱丁堡的历史,就是一部抵抗侵略捍卫自由的血泪史。只有当你站到城堡的最高处放眼远眺,才会深深感受到和平的弥足珍贵。</h3> 俯瞰爱丁堡城市美景,感到扑面而来的不仅有恢弘凝重的历史沧桑,更有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与欣欣向荣。 低头望去,夕阳下城堡大门外广场上依旧游人如织,这里也是每年八月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主会场,其中就有世界闻名的军乐队分列式表演哦! 落日似金,洒满了爱丁堡的老城与新城,宛如一幅美丽的油画,难怪爱丁堡会获得“北方雅典”的称号啊! <h3>走出城堡,便是老城中心的皇家英里大道,长约一英里,两边清一色的都是古朴庄重的中世纪建筑 。</h3> 著名的圣吉尔斯大教堂就在皇家英里大道的中点,它的塔顶就像一个巨大的皇冠,作为爱丁堡的宗教枢纽已经有900年历史了。 这里是基督教苏格兰长老会的权力中心,被称作全世界苏格兰长老会教堂的“母教堂”,门前矗立着著名宗教改革领袖约翰·诺克斯的塑像,就是他创办了苏格兰长老会。 路边时常可见到身着苏格兰裙的民间艺人演奏风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十分引人入胜。 这座古老的带有绿色穹顶的建筑就是著名的爱丁堡大学,成立于1583年,是全球排名第18位的顶尖大学,没有围墙且拥有很多座这样古老的建筑作为教学楼,是它最大的特色,厚重的历史感和书卷气都融进城市的底蕴里啦! <h3>皇家英里大道的最东端,矗立着建于1498年的荷里路德宫,又名圣十字皇宫,因16世纪曾发生过苏格兰玛丽女王的秘书在这里被刺死的血腥事件而闻名于世。如今它是英国皇室在苏格兰的官邸,每年英国女王都会来此居住,不巧宫殿正在大修无法入内参观。</h3> <h3>没想到今天适逢周六,是爱丁堡夜市开放的日子,王子街公园里一片欢腾,热闹异常。经导游同意,我们也加入了步行的队伍,随着潮涌般的人群一起逛起夜市来。</h3> <h3>灯火通明的司各特纪念塔一改白天那副黑漆漆的面孔,变得金碧辉煌起来。</h3> <h3>儿童游乐场上挤满了带孩子的家长,笑声叫声响成一片。</h3> 远处山坡上的爱丁堡大学在夜色中宛如天上皇宫般神圣庄严,美得令人难以忘怀。 <h1><p></p><p></p><p></p><p></p><p></p></h1><h3>爱丁堡是我们英国之行遇见的最美城市,当我们与之告别时,心中仍留有深深的眷念,就在火车站候车的时候,留下这首来自江苏的《茉莉花》吧,让东方遇见西方,愿爱丁堡永远如茉莉花般美丽芬芳。</h3><br><i><b><font color="#ed2308">八、在剑桥和牛津追随学子足迹</font></b></i> 英国的面积只有半个四川那么大,却拥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共有100多所公立大学,并且有十多所院校位列世界前百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 <h3>说起两所院校的古老历史,居然900年前是一家哎!牛津大学成立于1096年,传说当时是牛群涉水而过的地方,故取名牛津。因大学的师生和当地居民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一批学者为避免殴斗逃到了剑桥镇,并在这里组建了剑桥大学。所以牛津大学的历史要比剑桥早100多年。</h3> 英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如果你想要做领袖的话,那就去牛津吧,因为那里培养了28位英国首相,还有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商界领袖;如果你想成为大师的话,就去剑桥吧,那里汇聚了牛顿、霍金、达尔文、马歇尔、凯恩斯、华罗庚、培根等一大批世界巨星,两校培养的人才之多可见一斑。<div><br></div> <h3>因为在爱丁堡已经见识过没有围墙、不设标牌的大学,所以来到剑桥和牛津参观时对此也习以为常啦,不过导游介绍说两校也有些许差别: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静谧优美; 牛津则是大学中有城市,喧嚣中带有一丝庄重肃穆。唯一遗憾的是,两校内部均不对游客开放,我们只能外观啦。</h3> 当我们来到剑桥大学时,正是学子们奔赴课堂的时间,马路上都是匆匆而行、一路小跑的年轻人,还有骑车从你身边一掠而过吓你一跳的冒失鬼。 剑桥大学的校名源自这条由南向北穿过校园的美丽小河,名叫剑河(音译为康河),而我们认识剑桥则始于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剑河上有许多座桥,至于一百年前徐志摩作别的究竟是哪座桥已经无法考证啦。 最知名的桥当数这座数学桥,又叫牛顿桥,它连接了皇后学院东西两个校区,相传当年牛顿没用一根钉子,完全靠数学和力学的原理建造了这座桥,求知欲极强的学生们试着把桥拆了,可是怎么也恢复不了原样了,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 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现有31个学院中最有名的学院之一,成立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设立创建,因而得名。学院正门顶上那五座高大的尖塔,让人立马联想起王宫巨殿来。 国王学院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这些高大宏伟的哥特式建筑,辨识度极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大门旁边的礼拜堂,它那耸入云霄的双尖塔和繁琐细腻的拱形花窗已成为整个剑桥的标志和荣耀。 <h3>这里也是徐志摩留学的母校,几位正在礼拜堂双尖塔下搞绿化的工人得知我们来自徐志摩的家乡,便告诉我们在国王学院后面的花园里还有纪念徐志摩的诗碑。</h3> 国王学院斜对面的街角上就是著名的圣体钟,上面有一只凶猛的蚱蜢,每分钟张合一次下颚,每15分钟抬起毒刺,每小时发出致命一蛰,圣体钟便发出像是敲打棺材的声音。通过蚱蜢吞噬时间的方式提醒人们珍惜时间的宝贵,还真有创意哎。 <h3>圣三一学院是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所建,在学术成就上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顶尖的,迄今为止共培养出了32名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的毕业生包括了牛顿 、培根、拜伦、怀特海、罗素、维根斯坦等世界名人。</h3> <h3>最吸引游客的是学院大门旁边绿地中央的那棵苹果树,相传就是在那棵树底下,牛顿被掉落的苹果砸中而发现了万有引力。</h3> 不过都350年过去了,牛顿当时在这里读书的苹果树不会到今天才这么一点儿大吧?估计已是孙子或重孙子辈啦。 圣约翰学院创建于1511年,为剑桥第二大学院,在学生人数上仅次于圣三一学院。学院的创办人是英国国王亨利七世的母亲、王太后玛格丽特•博福特女士。学院的前身是一所医院,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就是在这里读的研究生。 <h3>圣约翰学院的建筑也十分宏伟壮观,与国王学院的建筑风格有点相似,门楣窗欗上均有雕刻精美的图案和徽章,并有学院创始人王太后的雕像。</h3> 徜徉在剑桥大学优雅弯曲的小巷里,随处可见精心保留着的中世纪古城风貌,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雕塑和印章,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和经典建筑俯仰皆是。 <h3>临街的橱窗里摆放着徐志摩的图片和书籍,“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感动了好几代人哦。</h3> <h3>游览剑桥大学一个最不能舍弃的项目就是在剑河上泛舟,去体味诗人徐志摩当年给我们展示的那一幅静谧柔美的画面,缓缓流淌的河水,仿佛也注入了浓厚的古色书香,展现出剑桥校园特有的安详、优雅和浪漫。</h3> <h3>按照剑桥大学的传统,担任船工的年轻人都是这所高等学府里的青年才俊,个个饱读诗书,气质不凡,利用课余时间为游客们撑篙当导游,这也是校方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好手段。</h3> <h3>泛舟河上,两岸尽显校园的自然风光和华丽建筑;穿行于一座座造型精美的桥下,仿佛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剑桥的美无法用言语形容,只能用心去体会和感受。</h3> <h3>剑河旁的柳树真的是有灵性的,难怪诗人徐志摩会留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样的绝美诗句。</h3> <h3>何其幸运啊!两位帅哥为我们撑篙服务哦!</h3> 在剑河上又见国王学院那座高大的礼拜堂。 我们身后的这座桥就是连接圣约翰学院的叹息桥,1831年仿照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建,据闻平时不努力的学生,考试通不过后往往会来这里叹息流泪,因此得名。 <h3>由于在剑桥大学耽搁得太久了,当我们驱车90公里赶到牛津大学时,已是华灯初上时分了,不过也正好验证了导游说的那句话:“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傍晚的城市还真有一丝丝喧嚣哎。</h3> <h3>在市中心最热闹的广场旁矗立着卡法斯塔,它是圣马丁教堂仅存的遗迹,从11世纪起它就是牛津城的宗教中心,但因年代久远及道路拓宽等因素,现在只留下这座高72英尺、有99个阶梯的尖塔,所以牛津人常说:“要欣赏牛津的美景,就先爬99个阶梯吧”!</h3> 牛津的街道两旁有不少中世纪的四合院,往往一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其中很多学院都保留了中世纪修道院的模样,墙顶或房顶上建有塔形装饰物,故牛津城又被叫作"塔城"。 <h3>在牛津大学现有38个学院中,基督教堂学院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它是培训主教的教会学院,1525年由红衣主教沃尔西创建,在近200年间共产生了16位英国首相,还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等知名领袖,够牛的吧。</h3> 这座造型优美的巴洛克圆顶建筑是牛津大学著名的博德利图书馆的辅楼,名气却大大超过主楼,成了牛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而印在明信片上。该馆自建成以来一直是英国藏书最多的图书馆,60年代初才让位于不列颠国家图书馆。 博德利图书馆的主楼是一座四面都有高大建筑合围的大四合院,1598年由曾任牛津大学研究人员的外交家博德利先生促成并主持重建,他不仅带头捐款捐书,还为此设立基金会,争取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在17世纪初英国国王两次到访后被正式命名为博德利图书馆。 <h3>图书馆门前矗立着这位有功之臣、著名的外交家博德利爵士的塑像。</h3> 这个环状的大楼是谢尔登尼安大剧院,被欧洲评为“ 牛津城的建筑珍宝”,大剧院外墙柱子上塑有一排古罗马哲人的石雕头像,这里是牛津大学传授学位典礼和举行各种重要活动的场所,在夜光中显得格外古色古香,高雅富丽。 牛津也有座叹息桥哎,不过这是一座旱桥,因它跨过马路连接了赫特福德学院南北两部分,故名叫赫特福德桥,与剑桥大学有着同样的传说,考试不理想的学子们常常在此叹息唉。 路边灯火通明的花窗里,无数学子仍在孜孜不倦地攻读着。夜游牛津,给了我们了解学子生活的另一个视角,除了欣赏、赞叹外,还有一点点羡慕嫉妒啊,如果人有下辈子的话,我一定也要来这里读书。<div><br></div><h1><font color="#ed2308"><i><b>九、在温莎城堡感受皇家威严</b></i></font></h1> 温莎城堡是英国王室的家族城堡,也是现今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且仍有人居住的城堡。城堡位于伦敦西北40公里的温莎小镇,由于这里靠机场近,我们便把温莎城堡的行程放在英国之行的最后一天,参观完便可以直接去机场回国。<br><br> <h3>从网上下载的这张平面图可以看出:温莎城堡实际上是一个主体呈长方形、且相互连接的庞大古堡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为10.5公顷,全部建筑皆用花岗石砌成。</h3> <h3>城堡始建于1070年,原本是一座防御性堡垒,雄踞山顶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易守难攻,是当初的英王威廉一世为巩固诺曼王朝的统治、防止民众造反、在伦敦四周所建9座城堡中的一座,后经历代君王的不断扩建,才逐渐形成拥有众多精美建筑的著名大型城堡群。</h3> <h3>温莎小镇也因此成了英国最享盛名的王室小镇,每天都有数次往返伦敦的火车抵达这里,单程约40分钟。当我们从火车站出来,最先看到的就是立在城堡旁十字街心的维多利亚女王铜像。</h3> 与伦敦的白金汉宫和爱丁堡的荷里路德宫一样,这里是英王主要的行政官邸,900多年来先后有39位英国君主在此居住,皇家墓地里有众多的国王和王后在此长眠,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尤其喜欢温莎城堡,每年有相当多的时间在这里度过。 <h3>似乎老天是想让我们认识一下英国王室的真正面貌,突然变得阴冷起来,还时不时地飘起了细雨,笼罩在烟雨中的古堡越发显得格外沧桑、凝重和神秘,不过也好,排队参观的游客也因此少了不少。</h3> 参观城堡需按照中区、上区、下区的顺序,当我们从中间的大门进入中区时,最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这座标志性的圆塔。 圆塔是整个城堡中最早建设、也是海拔最高的地方,最初是用木材建造,用作关押王室政敌的监狱,周围有护城河,1170年才以石材重建,现在的护城河已被填平改成花园了。每当女王来城堡居住时,塔顶就会升起英国皇室的旗子。 <h3>这道门便是著名的亨利八世门,由英王亨利八世于1511年所建,大门两边各有一座碉堡似的高塔,中间安装了升降闸门,每当有敌人来临时,闸门便会落下,上方的门洞里还可浇下滚烫的水或油。</h3> 温莎城堡的上区是女王私宅,三面宫殿建筑群围绕着中间的绿地,主要有女王迎接宾客的谒见厅、滑铁卢厅和圣乔治厅、外交大厅、王室公寓、玛丽皇后的玩偶屋等,以收藏皇家名画和各种珍宝著称,可惜大都不允许拍照。 <p class="ql-block">隔着栅栏先拍下国家外交大厅的外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重要的外事接待活动都在这里举行。</p> 从楼上窗户可拍到上区庭院的一角,绿地外侧高踞于石座上的是查理二世国王的骑马青铜像,这片庭院也是皇室举办重要仪式的地方,女王阅兵与节庆游行大都在这里举行。 <h3>1936年,“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迎娶两度离婚的辛普森夫人,遭到王室的一致反对,不得不放弃王冠,被继位的弟弟封为温莎公爵后,出走英伦三岛,直到1972年其灵柩才重返温莎。这段风流逸事不但使温莎声名远扬,也为古堡平添了几分浪漫与缠绵。</h3> 女王会客厅里悬挂着水晶吊灯,还有华丽的壁画和镀金家具,顶端正中间是女王的宝座。 滑铁卢厅其实就是王室宴会厅,是为庆贺滑铁卢战役胜利而建,因墙壁上挂满了为夺取滑铁卢战役胜利立下赫赫战功的英国将领们的肖像,故得名。 圣乔治厅是英王颁发爵位和封号的重要场所,其中“嘉德骑士”是英国骑士勋爵里最高的级别,古往今来所有嘉德骑士的名字以及授勋日期和相应的纹章编号,均雕刻在圣乔治厅四周和屋顶的镶嵌板上。 <h3>位于下区的圣乔治教堂也是温莎城堡的经典之作,堪称哥特式建筑中的精品,华美的扇形窗户从廊柱间拱出,与众不同的房顶尖塔和外立面精致大方,据说其建筑艺术水平仅次于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h3> <h3>教堂采用的是当时盛行的哥特式垂直建筑风格,高大纷繁,金碧辉煌,看上去真有点眼花缭乱。</h3> 这里也是皇家墓地,有10位英国王室埋葬于此,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的葬礼也是在这里举行的。 在卫兵岗亭前,一名士兵正一丝不苟地准备上岗,虽然我们错过了季节和时间,没看到大阵仗的身着红色军服的皇家卫队那经典的换岗仪式,但从这位岗哨的装束和近乎刻板的动作中,英国王室几百年不变的传统可见一斑。 <p class="ql-block">气势恢弘的温莎城堡,几乎浓缩了近千年来英国不断变迁的历史,记载了历代君王交替登场留下的足迹,展示了大英帝国曾经的骄奢与霸气,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英国王室昔日那不容挑战的威严、与如今那渐行渐远的丝丝失落......</p> <h3>短短七天的英国之行就在这里划上句号吧,“让东方遇见西方”给了我们最美妙的人生体验,难忘在英伦大地上留下的每一个快乐瞬间,更难忘为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依旧任重道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