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县城“空心化”

小福星

<p class="ql-block">近日,在网上浏览到一篇题为“1507个县城在‘收缩’,如何化解县城空心化危机”(作者:十年砍柴)的文章,其中指出“‘县城空心化、老龄化’,‘县城的存在很尴尬’,此类话题近年来时时出现在各类舆论平台上。应当说,县城在中国经济和文化版图中的重要性在下降,是不必讳言的事实。”“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意见》,对县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份文件有四大措施: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保障县城建设正常用地需求。”</p><p class="ql-block">此文引用了这样一份研究报告的内容:“2010年—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我国有2800多个区县,有900多个市辖区,有380多个县级市,以及1400多个县及自治县。收缩的县区占比超过一半。1800个县和县级市当中,年GDP超过千亿的只有43个,大部分分布在江苏、浙江 、福建、山东等沿海省(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原有的县与县级市都改为市辖区或升格为地级市)中部省份湖南有三个千亿县,皆为省会长沙所辖;西部三个千亿县分别是陕西的神木、内蒙的准格尔和贵州的仁怀,前两个是靠家里有矿,后一个则是‘液体黄金’茅台所在地。”此文还谈到:“在八十年代乃至九十年代初,大多数县城有农机厂、农药厂、化肥厂、酒厂、烟厂、服装厂等企业,虽然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但有本地庞大的农村市场,活得还不错,县城的商业也一度繁华。”“县城这样的繁华注定不会太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分割而零散的市场一步步形成全国一体的大市场,特别是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打通,资本、技术、人力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县城那些小工厂,大多数在价格、质量上没有任何优势,除了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一些乡镇企业或私营小工厂经过技术改造、组织革新和外来资本注入,进行升级迭代,嵌入了经济全球化之中,获得了生命力而存活下来,大多数县城的小工厂被淘汰了。”</p><p class="ql-block">此文还谈到:“中国大多数的县城由兴旺到衰落,我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的结果。政府进行干预、引导,会起一些作用,但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文章并举例说明:《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意见》“第一条‘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能释放的政策红利有限,此前大多数县或县级市甚至地级市,已经取消了落户限制,欢迎劳动力前来落户,一些省会城市亦加入‘抢人’大赛。县城取消落户限制,能有多大吸引力呢?”</p><p class="ql-block">县城“空心化”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在网上还看到这样的数据:当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时,城市总数会相应有大幅增加,新增的城市基本上都是小城市。如日本城镇化率由38%提高到70%时,城市数由166个增加到552个,新增了大批小城市。我国的城镇化在快速发展,去年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4.72%,但城市总数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减少的主要是县级城市。</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应该让这样的现象再持续下去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如果只有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繁荣,而没有星罗棋布的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就难以认为是成功的。我们国家就现阶段而言,则应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动城镇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根据我的理解,一方面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要适当“瘦身健体”另一方面县城“空心化”必须予以制止。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真的就那么神通广大?我看未必,德国不是由市场经济主导的国家,但它的中小城市不就呈现出比较协调,比较繁荣的状态?我们国家只要各级政府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县城“空心化”是可以改变的。各级政府如果能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县城适当倾斜,并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经济社会的布局,让中小城市和广大县城扬长避短,积极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各种产业(我国拥有矿藏资源的决不止神木、准格尔两县吧),具有自然和人文资源的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人流是可以重新回来的。</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