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文诵读,录制:有梦不难,后期制作:姚伟成</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冯再光,</p><p class="ql-block"> 四川绵竹人。现为《中华辞赋》社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德阳市作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本文原载2021《简读》,该书由政协德阳市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成都音像出钣社出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初十年中,绵竹县农业机械厂男子篮球队一直很活跃,在县城里可说是家喻户晓。球迷们为简便顺口,直接把这支球队叫做“农机厂”。</p><p class="ql-block"> 农机厂始建于1958年,初名地方国营绵竹联合厂。1962年,该厂更名为绵竹县农业机械厂,把厂里产品定位说得明明白白。1981年,该厂又将厂名中的“农业”二字删掉,定名为绵竹县机械厂,显然,厂里发展的项目及产品已不局限于针对农业了。</p><p class="ql-block"> 对该厂的发展历程、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绵竹县志》(1992版)有载:“曾先后生产打米机、饲料粉碎机、插秧机、稻麦收割机、甘蔗压榨机、自行车零件等,后来以生产空心砌块成型机为主……”在那个年代,该厂为绵竹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1970年,绵竹还是一个小县城。这一年,绵竹出了个新闻,这新闻却说的是大事。大事当然无胫而走____绵竹农业机械厂要扩建招工了。</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开始找关系,托人情,毕竟,要想进入县级国营大厂不太容易。当时,该厂还叫绵竹农业机械厂,上级主管部门:绵竹农机局;位置:绵竹城外南郊(原精忠观附近)。一座发展迅猛的县级工厂,充满着巨大的吸引力,一时间让知青和待业青年为之注目。因为,如果被该厂录用,就会捧上“铁饭碗”。该厂拟定:三年完成扩建任务,边扩建边招人。一批有点文化又懂点机械技术的年轻人,陆续成了此厂工人,他们上下班那一身崭新的工作服,瞬间成了绵竹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想进此厂,越发艰难。</p><p class="ql-block"> 其实,招工名额还是有剩余的。该厂放出话:要招打篮球的,且是球技出众的!</p><p class="ql-block"> 据原县体委工作人员、国家篮球一级裁判李长志(现已退休)回忆,这个招工思路并非出自某一个人,而是上至农机局领导人,下至厂政工科长的共识。显然,这个方案是经过集体研究形成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主管该厂扩建的县农机局里,有个领导是体育迷,当年,他随贺龙的十八兵团翻越秦岭,一路击溃国民党守军,在解放绵竹后,便转业在此地工作。他的老首长贺龙就喜欢打篮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首长还出任过首任国家体委主任。兵随帅行,该领导对篮球的挚爱,也是在部队形成的。如今这么一个大企业既然扩建,没有一支好的篮球队怎么行!哪知时任机械厂厂长的田旭华与政工科长谭金和也是超级篮球迷,一听局领导的主张,说不出有多高兴。两人浑身带劲,开始组建厂里篮球队。</p><p class="ql-block"> 谭金和被人亲切称为谭政工,找人才的重担落在了他的肩头。起初,谭政工满以为招聘启事一张贴,篮球高手会蜂拥而来,但是,一段时间过去了,应聘球员的人却聊聊无几。也有几个应聘的年轻人兴冲冲来,又悻悻然而去。因为这些应聘者经测试后,明显离厂里设计的期望值差得太远。为招到合格球员,谭政工有些着急,他一改坐等的工作方法,开始四处打听,托人介绍。上面有令:宁可虚位以待,不可随便招人。</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夏天,谭政工打听到了两位优秀球员,他们是从上海下乡落户于汉旺的黄重久、翁志明两位知青。此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好友,两人在上海上学时,就涉及多项体育运动,尤其把篮球玩得烂熟。于是,求贤若渴的谭政工急忙赶到汉旺,找到了这两个年轻人。</p><p class="ql-block"> 黄、翁二人听说是绵竹农业机械厂招篮球队员,眼睛一亮,露出一丝笑容,但当着谭政工的面,他们没有表态,只答应可以抽时间去厂里看看。</p><p class="ql-block"> 谭政工爱才心切,两天后,见天气晴朗,便安排司机开上厂里的双排座小货车载着自己,到汉旺乡下去接人了。</p><p class="ql-block"> 却说黃、翁二人到达绵竹机械厂后,看见几间大厂房正在修建,然而,一个杆准的篮球场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就连篮筐下方都挂着崭新的圈网,这在当时,很多厂矿企业都做不到的,此厂对职工体育的重视可见一斑。两人相视一笑,显得有些兴奋,他们快速下了汽车,拿起随身带来篮球,跑到球场上就玩了起来,将与厂领导见面之事忘得一干二净。黃、翁二人虽是下乡知青,却在夏天时常身穿运动装。背心、短球裤上,还按个人喜欢的数字印上号码,脚上都穿着“回力牌”球鞋,这球鞋,一般人有钱也难买到,买到的必定有门道。在那个年代,“回力牌”球鞋,连不会打球的年轻人也梦寐以求。穿上“回力球鞋”精神十足,那感觉真爽。两人穿着与众不同尚是小事,他们的上篮动作与精准投篮,早已招引一圈人围观,人群中啧啧称赞声有之,喝彩声有之。这时,他们才发觉自己的举动,影响了附近工地上工人们的正常劳作,于是慌忙收起篮球,走到墙边拧开水龙头喝水解渴、冲洗汗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厂长田旭华就在这围观人群当中。当他们二人在谭政工的引领下走进厂长办公室时,只见田厂长笑着从座椅上起身,一句“打得好啊!”让黄重久、翁志明心头暖融融的……</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田厂长与谭政工对他们在农村的表现经过了严格调查。这种调查当时叫“政审”(即政治表现和家庭出身审查的简称),好在这两人平时在生产队出工率高,与乡亲们相处和谐,家庭出身也符合当时政治要求,进厂工作这事就这么成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又有三名篮球高手加盟了机械厂篮球队,这三人皆是成都知青,他们分别是:下乡在绵竹拱兴镇的房汉生、下乡在绵竹观鱼乡的李进、下乡在绵竹兴隆乡的张亚宣。谭政工又得人才!心里暗自高兴。</p><p class="ql-block"> 田厂长和谭政工还想继续收编二至三名篮球人才,可其他单位也没闲着,一些球技相对高超、身体条件好的年轻人,早已被各单位抢走……不过,凑足五个人,一支篮球队已宣告成立。球队只有五个人,没有替补队员,虽然个个身怀绝技,但个人犯规必须要自我控制,否则,将出现四人甚至三人对阵五人的局面,即便比分领先,也会把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拱手相让。后来,厂里为球队也充实了两三个球员,但这些人的球技明显与原班人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当然,也就无法融入球队打法、形成有效战术,所以只能做“板凳队员”。</p><p class="ql-block"> 球队五人各有绝活,相处融洽。由于长时间的配合,某队员一个动作或一声喊叫,对方都知道他的意图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五人分别在球队担当的角色是:</p><p class="ql-block"> 组织后卫:黄重久12号,身高一米七五,由于球技出众,经验多有威信,便兼任队长。</p><p class="ql-block"> 小前锋:翁志明13号,一米七九,善于篮下穿插,是球队的第一得分手。</p><p class="ql-block"> 大前锋李进14号,身高一米八六,接应、进攻技术都很突出,篮板抢断也较凶狠。</p><p class="ql-block"> 得分后卫11号张亚宣,一米七六,中距离投篮精准,篮下穿插得分也很了得。</p><p class="ql-block"> 中锋:15号房汉生,身高一米八六,篮下防守与进攻,都给对方造成很大威胁。</p><p class="ql-block"> 政工科科长谭金和是领队兼教练。说谭政工是领队兼教练,不如说他是球队的后勤更为准确。带领与服务这支球队,乃非他莫属,别人真干不了。因为,谭政工既要联系比赛单位,还要负责车辆安排,有比赛时,还得事先与球员所工作的车间、科室领导商量球员调班事宜……这是业余篮球队啊,工人,首先以上班为主。打球,是工作之余的事。好多人不知,这五人都是厂里的业务技术精英,其中房汉生、张亚宣还是技术标兵。</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有个口号,叫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凡企事业单位举办球赛,不分内外,皆称“友谊赛”。但既然是比赛,总有胜负。胜负对单位而言虽然不是太重要,但体育的竞技过程,往往能增加群众的观赏兴趣,同时,还能激发人们勇于拼搏的精神。对于运动员来说,场上的表现,就是他们留给观众抹不去的印象。换句话说,球员要留给观众好的印象,就必须尽全力打好每一场球。况且,在观众的心里,早已形成一个不太逻辑的逻辑,这便是:某单位的球队厉害,该单位领导一定不错,其单位应该更不错。细想一下,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一个单位的球队一上阵就溃不成军,那怎么让人尊重?那时的厂矿企业,谁不想努力组建好一支球队,彰显其本企业精神?</p><p class="ql-block"> 农机厂打遍绵竹无敌手也就算了,可偏偏经常参加绵阳地区名目繁多的球赛,每次球赛都把一些曾经傲世群雄的大牌球队一个个“斩于马下”。当时,绵竹属于绵阳地区管辖,所以,在绵阳地区范围内,绵竹农机厂名噪一时。那个时期,很多大厂、大单位甚至县一级的地方队,都把战胜绵竹农机厂作为训练目标。一些败在农机厂手下的大牌球队不服,为战胜对手,挽回面子,不惜重金招募高手加盟,进行针对性训练,待信心十足之时,便频频向农机厂发出邀请,但次次比赛结果都让他们垂头丧气……</p><p class="ql-block"> 1972年,县体委开始动工在人民公园旁修建灯光球场,县财政拨经费1.1万元,仅用一年时间,球场全部竣工,交付使用。该球场占地1862平方米,长方形看台可容纳3000多名观众。绵竹人迷恋篮球运动的风气,也在此时形成。城里很多人还养成一个习惯:有闲暇去灯光球场门前看看贴在墙上的球赛预告。凡有农机厂的比赛,球场早早就坐满了男女老少,去晚了,当然没有好座位,于是抢占一个好位置,成了好些小青年的一大乐趣。若遇上外县市的球队对阵农机厂,那热闹场面更不得了,用“爆棚”形容,毫不夸张。</p><p class="ql-block"> 人们喜欢这支球队,喜欢这些球技高超、球风正派的球员。球迷们还给农机厂球员起了绰号,如:12号黄重久称为“金夜壶”,其摇臂晃(过)人,场上发动机作用名震川内,被球迷捧上球队第一把交椅;13号翁志明,则称为“银夜壶”,其优美的勾手上篮动作与频频得分醉倒众人,被球迷抬上次席;11号张亚宣称作“花鸡”,不过,此绰号当知青就有,得名原因不详。14号李进的名字顺口,还是叫李进;15号房汉生,因个子高,球迷就只直呼他背心上的代码____“15号”。</p><p class="ql-block"> 1975年至1978年,笔者几个同学与体委工作人员关系密切,自己也经常沾光,遇上重大比赛,便堂而皇之坐在记分台上。那记分台很庄严,是不能随便坐闲杂人员的,既坐在上面,必为赛场做事。笔者无特长,只好打杂,常态是协助记录犯规次数的伙计举举牌。那牌,实则是一个木制长柄板球拍,双面都用白油漆写着1、2、3、4、5。那时的规则,犯规五次的球员就要下场。</p> <p class="ql-block"> 然而,规矩是人定的,1977年春某夜,也在这个灯光球场,东汽厂对阵农机厂,因双方实力不相上下,台下坐满观众。此场比赛,精彩场面迭出,比赛剩下不到三分钟,双方比分仍处胶着状态。不料,此时农机厂11号张亚宣篮下防守犯规,场下一阵叹息,料定农机厂必输无疑。因为,张亚宣此次犯规使其个人犯规已累记五次,不得不离场。最遗憾的是,农机厂只有五个球员,已无人再换,不得不变成四人对五人。然而,此时东汽厂球队要了暂停,众球员向裁判及计分台提出,希望允许农机厂11号张亚宣继续上场,把这场球赛完美呈现在观众面前……经记分台同意后,东汽11号樊晓敏走到球场边,伸手将农机厂11号张亚宣拉上球场。比赛结束,观众起立,整个球场,掌声雷动……时至今日,人们对那场比赛的胜负都已淡忘,而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场面,却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农机厂的大名,川内机械行业各大企业早有所闻。其中成都红旗拖拉机厂,便想与之挑战。他们通过时任县体委工作的国家一级篮球裁判李长志,盛情邀请农机厂去成都比赛,其间,红旗拖拉机厂尽管场场输球,却对农机厂球员敬如贵宾,该厂主要领导不仅放下其他工作陪同来客参观拖拉机生产线,还表示愿意与绵竹县农业机械厂进行“篮球联姻”……在以后,这种“篮球联姻”又深化为技术联姻,绵竹县农业机械厂受到技术雄厚的红旗拖拉机厂的技术指导,其项目发展受益不少。而当时十分难买的红旗拖拉机,也一台台出现在绵竹的乡间小路、田垄地头。</p><p class="ql-block"> 接着,成都红旗柴油机厂、成都红旗仪表厂也向“农机厂”发出邀请,这两个厂虽连连输球,却与农机厂的友谊越来越深,像红旗拖拉机厂一样,后来他们将这种情感渗透到了技术领域,对绵竹县农业机械厂提供了很多帮助……</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男篮二队,成都市体工队也受绵竹之邀,来绵竹与农机厂及绵竹联队比赛。在专业篮球队面前,绵竹地方业余球队都输掉了比赛。然而,通过比赛,绵竹的业余球队让对方刮目相看,面对这样的对手,专业队从未轻视,每场球都打得十分认真,几乎每场球赛的比分都很接近。这时,人们明白了绵竹县机械厂业余男篮的差距。而专业队的排兵布阵、技术动作、战术配合、攻防兼顾等理念,也给川西小县的球员及球迷,带来了很多启发。</p><p class="ql-block"> 曾经在体委工作的好几个同志认为,农机厂上海与成都球员的融合,实际上把当时大城市的篮球技术在绵竹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大传播。这支球队的诞生,一下子将绵竹的篮球水平提高了好几个档次,在当地群众性体育运动中,其影响非常之大,直到今天,仍有其影响痕迹。全县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农机厂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 驻扎绵竹的八六七0部队、四四一八(国防科委)部队,也因为常在灯光球场与农机厂进行比赛而结成深厚友谊。绵竹人民非常喜欢这两支英雄的部队,两个部队也深爱着绵竹这片多情的土地和淳朴善良的人民。后来,四四一八部队移师灌县(今都江堰市),但情谊仍在,经常邀请农机厂去部队打球。而且,还把绵竹县农业机械厂生产的农业机械介绍给内蒙,新疆等地。可以说,体育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已经超越了篮球运动本身。 农机厂球队是企业有声有色的广告,它让这个百余人的小厂蜚声川内,该厂的技术及项目引进,也得到众多单位的鼎力支持,其产品也随之畅销,经济效益一路飙升。同时,农机厂也为绵竹嬴得了很多荣誉,众球员自然而然成为了绵竹球迷崇拜的明星。农机厂实实在在是绵竹当年的一张名片!</p><p class="ql-block"> 后来,农机厂球员而各奔东西。多少年过去了,球员们天南海北,难以常聚。好在几十年的体育坚持,个个身体都很健康。他们相互牵挂,友情如初。他们常通电话,定下规矩:每年农历除夕在绵竹唐淑华家相聚一次。其实,参加人不止他们五人,还有因篮球结缘的原四川男篮二队的小王胖,原东汽男篮的樊晓敏、原绵竹县队的张晓波、原绵竹县体委的李长志等人…… 球队早已散去,绵竹县机械厂也已解体,但农机厂男篮,却从未在绵竹球迷们心中消失。尽管,当年的球迷现在几乎都逐渐老去,但当他们谈起农机厂时,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农机厂”三字,让绵竹球迷骄傲长在,记忆永恒。</p> <p class="ql-block">本文诵读,录制者:有梦不难,四川德阳人,喜马拉雅主播,西藏公安文联会员。</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有声小说《未期》</p> <p class="ql-block">后期制作:姚伟成,</p><p class="ql-block"> 文字与音乐交融的享受和乐趣,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去探索和进取,吸收新的知识如输入了新的生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