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名与矿业(三)

青阁·船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从地名中发掘找矿信息</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找矿经验,多是根据矿物伴生共生规律,矿物与植物的联系等总结的。例如,春秋时《管子·地数》记载,“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是根据矿物共生组合规律总结找矿经验。南朝梁时《地镜图》记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山上有葱,其下有银”。用现代科学解释,就是金属元素能使植物颜色变得特别,由此可以根据植物判断矿藏。古人的经验一直延续,新中国成立不久,湘潭有个锰矿面临关闭,地质学家叶连俊在矿区发现蚂蚱、草、树、石头块等表层都是黑色的,判断矿区的溪水是锰的来源。在溪水源头找到了白色岩层后,这一想法得到了验证,最终找到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原生锰矿。不少古地名直接或间接的指示矿产地的存在,如铜井、银坑等。湖北大冶的铁山,整座山都是高品位的铁矿石,真是名不虚传,1952 年国家组建专门的地质队伍又发现了更大的铁矿,成为全国重要铁矿基地。以上例子引出了找矿标志问题。</p><p class="ql-block">◆<b>地名也是一种找矿标志</b>。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取找矿线索的方法进一步完善,不同的矿种有不同的找矿标志。所谓的找矿标志,是指能够直接和间接地指示矿床的存在或可能存在的一切现象和线索。如矿体露头、铁帽、矿砾、有用矿物重砂、采矿遗迹等属于直接找矿标志,再如蚀变围岩、特殊颜色的岩石、特殊地形、特殊地名、地球物理异常等属于间接找矿标志。不同的找矿标志形成不同的找矿方法,包括地质标志找矿法、地球物理标志找矿法、地球化学标志找矿法、人工标志找矿法、生物标志找矿法等。其中地质标志、人工标志、生物标志比较直观,易于发动群众参与,能在野外踏勘、考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人工标志主要包括旧矿坑、矿硐、炼渣、废石堆等采炼遗迹,以及特殊地名等。特殊地名指示作用明显,如铜牛井位于安徽安庆的月山,解放初国家就在此部署找矿工作。谢学锦和徐邦梁就是循着地名线索和矿冶遗迹,1951年在安庆月山发现海州香薷[rú]是铜矿指示植物。当时地质专业的徐邦梁还没过30周岁生日,化学专业的谢学锦也不满29岁。之后谢学锦调到中国地质科学院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徐邦梁教授长期在南京地质学校工作,并发现铀矿指示植物箭叶堇菜、金矿指示植物野蚊子草等。徐邦梁夫人丁祖福是海州香薷(铜草)植物的鉴定者,是植物学教授。再如山西中条山的铜矿峪,南京的铜井、铜山等,经过开展地质工作,这些<span style="font-size: 18px;">特殊地名</span>古矿山都扩大了储量。</p><p class="ql-block">◆<b>从特殊地名中发掘找矿线索</b>。一是搜集地方志等古籍史料,查找旧地名,分析研究反映矿冶历史的线索。二是在较大比例尺地图中筛查,整理特殊地名,汇总分析涉矿信息。三是深入基层调查,发动群众参与,讲掌故讲传说,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前人留下的大量矿冶遗迹和地名,是很好的直接找矿标志。解放初期,我国动员群众找矿报矿,通过对采矿遗迹和旧地名的调查,提供了大批有用找矿线索。如广西特大型锰矿、湖南大型磷矿、西藏玉龙铜矿,都是当地群众报矿后查明的。</p><p class="ql-block">●<b>注意地名中的颜色线索</b>。古人找矿的经验,例如《管子•地数》中,“赭者为铁类,其色若朱”“山上有赭者,其下为铁”。以现代科学知识分析是符合实际的,磁铁矿为铁黑色,因具有强磁性,古代又称为慈石、磁石,氧化后变为赤铁矿或褐铁矿。故铁矿标志颜色是红、黑,以及金、黄、赭等。如河南武安磁山村的红山产磁石(铁矿)、沁阳红砂岭(铁矿)、辽宁大石桥市锅底山(铁矿)、河北承德市小黑山(铁矿)、安徽芜湖赭山(铁锰矿)、湖北长阳火烧坪(高磷铁矿)等。绿、红是铜矿的标志。铜的氧化物多为绿色,但有时也呈赤红色。地名中有绿(或鹿、碌等绿字的转音字)很可能与铜矿有关。如湖南桂阳绿紫坳(铜多金属矿),海南昌江石碌镇(铜矿、富铁矿),湖北阳新赤马山(铜矿),云南昆明汤丹镇(铜矿),甘肃白银火焰山(铜、铁矿),辽宁庄河芙蓉(铜矿),四川石棉芍药槽和海棠也是铜矿。其中赤、丹、芍药、海棠、火焰、芙蓉等都是红色之意。朱、丹也是汞矿地名标志。广西、贵州产朱砂,有很多相关地名,如南丹、硃砂厂、朱砂井、丹砂村等地名。</p><p class="ql-block">●<b>注意名称特殊的地貌景观</b>。地质标志找矿法主要依据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来找矿。有些成分复杂的矿床露头风化后,会呈现色彩斑斓的效果。前人以孔雀、凤凰等象形或比拟的方式来称呼,如凤凰山、金鸡岭、红石砬子等,此类地名颇值得探究。现实中铜的氧化矿呈绿色,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也叫孔雀石,我国古代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例如,德兴铜矿位于江西上饶怀玉山脉孔雀山下,地质工作者根据铜场、孔雀山等地名史料,发现了古代采铜的遗迹,经过勘探为大型斑岩铜矿。甘肃皋兰石青洞,因蓝铜矿古称石青,由此可推测有铜矿。宁夏固原空青山,空青也是石青的别称,表明这里产铜。还有江苏南京凤凰山铁矿、安徽铜陵凤凰山铜矿遗址等。有些露头氧化后呈奇特地貌,地名也特别,如福建闽候和尚头山(黄铁矿型铜矿),江西德兴官帽山(含铜黄铁矿)。产硫(或黄铁矿)的地方,多以硫、磺、臭等为地名,例如,湖北恩施磺厂坪、广东英德硫磺山、福建霞浦臭磺坑等。有些地名指示非金属矿,如山东莱州粉子山(滑石和菱镁矿),吉林辽源白土岭(耐火粘土),江西的釉子岭(钴土矿)等。</p><p class="ql-block">●<b>注意地名中金字的宽泛含义</b>。《说文》载,“五色金也,黄为之长”,即:白(白金,即银)、青(青金、即铅)、赤(赤金,即铜)、黑(黑金,即铁)、黄(黄金,即金)。因此古代矿冶形成带金字的地名,有时泛指金属。例如,安徽铜陵铜官山原名为金牛山,铜官山铜矿有着千年采矿史。1950年毛泽东题写“开发矿业”时的矿是写作金字旁,礦与鑛是异体字,都是会意法造的字。研究地名时,要注意以金、石为旁的字与矿产的联系。有的地名直接指示赋存的矿产,如湖北黄石铁山、浙江平阳矾山等。古人对矿产认识有局限性,例如江西德兴银山、于都银坑、广东梅州银屎、海南东方银岭、福建古田银场等实际上伴有铅锌矿;湖南锡矿山实际上是锑矿;甘肃白银厂实际上是铜矿等。带金字的地名常是黄铜矿或黄铁矿的产地,例如河北平泉金山,辽宁宽甸金矿岭、西丰金山,安徽贵池金鸡尖等。</p><p class="ql-block">●<b>注意地名中宝字的寓意</b>。大部分以宝为名的地方,已证实有金属矿。例如,湖南桂阳宝山有钨钼铅矿,福建宁德东宝山有铅银矿,四川宝兴有铅铜矿、彭州大宝山有铜矿,山西垣曲老宝滩有铜矿,辽宁岫岩东宝山有铅矿、瓦房店望宝山有铅锌矿、清原万宝钵有铜镍矿,吉林延吉天宝山有铜铅锌矿。黑龙江嫩江多宝山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矿产38种,其中金属矿产有铜、钼、铁、金、银、钨,以及钯、铱、锇、镓、铟、铼、镉、硒等。多宝山镇境内还有黑宝山煤矿、铜山铜矿、三矿沟铜矿。有的是非金属矿,例如山东胶州七宝山有萤石、大理石、石墨等,辽宁铁岭大宝山有煤。还有许多带宝字的地名有待探究。</p><p class="ql-block">◆<b>地名找矿标志与就矿找矿思想</b>。围绕采矿遗迹和地名开展的找矿工作,属于就矿找矿。古代采矿和冶炼技术有限,现在看来古代遗弃的矿还可能有较高的品位。中国矿业联合会原会长、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就特别重视就矿找矿问题。他从一参加工作就围绕老矿找新矿,组织过德兴铜矿找矿会战,在扩大铜钨铁等矿产储量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提出了就矿找矿理论,进而不断完善其找矿哲学体系。国务院发布《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年)》后,有关部门组织全国地质勘查队伍在老矿山开展了旨在寻找新的接替资源的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些年来,在已知矿区中找共生矿,就煤找铀,油铀兼探,一井多用、一矿多查,一区探多矿、一次查多矿,就煤找铝等等,各种创新方式取得重大突破,就矿找矿成功的事例很多。朱训的《我的九十春秋》刚刚出版,有其研究找矿哲学方面的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