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比亚行摄记

郭郭

<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Namibia),简称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北同安哥拉、赞比亚为邻,东、南毗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公里。全境大部分地区在海拔 1000~1500米。西部沿海和东部内陆地区为沙漠,北部为平原。主要河流有奥兰治河、库内内河和奥卡万戈河。气候燥热少雨,年平均气温18~22℃, 分春(9~11月)、夏(12~2月)、秋(3~5月)、冬(6~8 月)四季。[1]该国分为13个行政区和50个地方政府,首都温得和克(Windhoek)。</p><p class="ql-block">纳米比亚是撒哈拉沙漠以南较干旱的非洲国家,拥有从沙漠到热带草原等多样的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少有的干旱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p><p class="ql-block">1990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 ,定国名为纳米比亚共和国。同时也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Dune 45),位于纳米比亚诺克卢福国家公园苏索斯维利(Sossusvlei)沙漠谷地一带,因为距离景区门口45公里而得名,有“世界最高的沙丘”、“地球最美的沙丘”之称。</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高近325米,因为优美的外观和线条,已成了纳米比亚红色沙漠的一张名片,曾登上《国家地理》和一些旅游杂志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苏索斯维利沙漠谷地是世界最古老的沙漠“纳米布沙漠”的一部分,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已持续了至少8千万年,就是在这里,充满无数的奇幻。苏西斯黎沙丘造型奇美,风格各异,或婉约,或硬朗,或柔美,或阳刚;由于沙土里富含铁元素而呈现出红褐色,并且,随着太阳角度和光线的变化,连绵的沙丘还不断变幻出迷人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45号沙丘与另一知名景点“死亡谷"相距不远,一般到“死亡谷"旅游的游客大多会到此登上山丘。</p> <p class="ql-block">离开45号沙丘驱车前行15公里,就到死亡谷。也就是距公园大门60公里之处。进死亡谷没有路了,必须乘景区的四驱吉普车才能进入。</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分乘几辆吉普车进发死亡谷,到达“大爸爸沙丘(big daddy)”附近。从这里开始,我们要徒步20分钟左右,经过一片干涸的湖(或者是河)床。然后就是沙漠。</p><p class="ql-block">死亡谷是全球知名的自然遗产,众多电影和广告都来此取景。死亡谷面积不大,被三面高耸的沙丘环抱。除了干涸的泥土,就是数十棵枯死很多年的骆驼树了。谷地里一棵棵屹立了几百年的骆驼枯树孑然矗立,苍凉壮美。很多人在死亡谷的枯树下留影,谷内死亡数百年的古木,依然昂立不倒,虽干枯而不朽烂,造型奇绝,如胡杨林一般传达出一种抗争精神,直击人心。</p><p class="ql-block">死亡谷地上留下昔日河床泥土的遗迹,映衬着身后的层层红色沙丘和蓝天白云,不由得感叹世间竟有这样一种凄美的存在。死亡谷这些屹立不倒的骆驼树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生命的顽强。每棵树都有着不一样的姿态和故事,是树的故事,也是时间的故事。在死亡谷有拍不完的照片,黄色的沙丘,黄色的树木,黄色的岩石,各种层次的黄色。死亡谷苍凉、凄美的环境,让人有在外星球的感觉。当太阳升起,沙漠的温度迅速攀升。</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进去死亡谷前的大爸爸沙丘。有很多人攀登“大爸爸沙丘(big daddy)” 去死亡谷。本人便是其中一个。攀登者,在“大爸爸沙丘(big daddy)”上,留下长长的身影。人们顺着山脊的曲线一字排开,渐渐走入沙丘的怀抱。“大爸爸沙丘(big daddy)”拍出来也很美,好像并不比45号沙丘差。但大部分人是沿着“大爸爸沙丘(big daddy)”脚下的道路,去死亡谷。尽管20分钟的路不是很长,但在沙漠中行走与一般道路行走是完全不同的。一脚踩下去,全陷在沙里,花下的力气都被无形的温柔收下,举步为艰。唯一省力的办法就是踩着前人的脚印。就这样,走了不到一半,已是气喘吁吁。徒步翻过几座小沙丘,死亡谷快要到了。</p> <p class="ql-block">加油站碰到的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野生动物园埃托沙</p><p class="ql-block">埃托沙公园位于纳米比亚北部,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著名的野生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这是花豹</p> <p class="ql-block">这是猎豹</p> <p class="ql-block">鲸湾港(Walvis Bay)亦称沃尔维斯港,是纳米比亚第二大城市,面积1124平方公里,人口65000人。鲸湾港位于纳米比亚中西部,濒大西洋鲸湾,属于天然良港。</p><p class="ql-block">鲸湾港最早于1487年12月8日由葡萄牙航海者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所发现。20世纪初期,南非共和国和纳米比亚原属同一国家,1990年纳米比亚从南非独立出去后,只余下鲸湾港一地仍未被纳入纳米比亚版图,使其一度成为南非的外领地,一直至1994年才正式回归纳米比亚。1977年南非曾将之划归南非开普省。</p><p class="ql-block">那天时值傍晚,我们一行二十多人就在鲸湾海边拍摄火烈鸟及码头风光,一直拍到落日才收家伙回驻地。</p> <p class="ql-block">在鲸湾搭乘游艇出海看海豹、海狮、🐳的途中这位被船长称呼“空军一号”的鹈鹕一直跟着,据说他知道是船长的游艇来了,一定会飞过来迎接,船员也立马喂食给他。</p> <p class="ql-block">驻地早上拍的霞光。</p> <p class="ql-block">街头扫街时拍的二位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辛巴族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是纳米比亚一个行将消失的原始社会族群。他们是非洲最后的保持原始生态的民族,为了维护他们的传统,他们选择了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p><p class="ql-block">辛巴族人数不足两万,除了脱离了母系氏族,一切都保留着原始的生活形态。</p><p class="ql-block">辛巴族人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p><p class="ql-block">辛巴族以畜牧种植为生,除了雨水丰沛的雨季,男人一般常年外出放牧狩猎,女人留守。男人们也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了,女人依然在家里操持家务。辛巴人没有图腾,他们崇拜祖先、崇拜火,祖先火是维系民族的精神核心。一个家族结成一个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数间茅草顶的小泥房,粮仓和畜棚,星点罗列成了一个村落。家族制是唯一的社会制度保障,家族长老,确切的说是长老团,掌管着一切,包括判定惩罚、经济规划、行政组织,不过头领一般都是女人,狩猎是辛巴男子的主要工作。辛巴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的,屋内面积一般有三四平方米。为防止房屋坍塌,屋内大都会竖起比较粗大的木头来支撑房顶。房檐房门低矮,仅能弯腰进入,没有床没有桌子没有椅子,一切都是简单的摆设,地上一张牛皮,是他们的床,是他们的饭桌和生息的地方,还有瓦罐、木瓢等一些简陋的日常生活用品,由于她们身上的红泥,屋子里外,门框上,每一间物品上都染上了一层红色。辛巴男人的每个妻子和她生育的孩子住在一栋篱笆房里,有多少篱笆房,就有多少个老婆。父亲兄长去世后,其财产包括老婆都由弟弟接手,父母则由兄弟出钱大家供养。辛巴人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助家里干活,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放牧,孩子越多,就能放牧更多的畜群,就意味着能生产出更多的财富。孩子大多都穿得很少,所以有时候很难分得清楚男孩和女孩,仅能从发式判断,男孩子的头发就是这样从前往后梳的。而女孩子的发辫,则是这样从后往前梳,在额前形成了牛角一般的发辫。有的女孩子额前的发辫,是两根,有的则是三根,这个代表她们来自于不同的家族。由于一种神秘遗传基因的缘故,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之前就夭折了。这导致多数辛巴族部落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大约1:11)。辛巴族女子常年袒露上身,最特别的是,她们喜欢把一种红色石粉和着奶油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辛巴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辛巴女子身上的红色颜料,这种红石,并不容易取得,是用一种采自数十公里之外的山区的红石做成的。其制作方法很简单——把石料磨碎,然后加入水和从牛乳里提取的脂肪(牛油)。一经抹上用水都很难冲洗掉,能保持一周不退色。她们这么做,一是为了抵御烈日暴晒,二是蚊虫不会叮咬。由于缺水,辛巴女人一生都不洗澡,一辈子都裹在红泥巴中,因此一般称之为红泥人。辛巴族女子嫁为人妇后依然喜好衣不蔽体,在闲暇之余会载歌载舞,大跳原始舞蹈。[2]辛巴女子,没有穿鞋子的习惯,脚上唯一的装饰,就是踝部以上膝盖以下十数道金属的饰圈,辛巴人把右脚叫做父亲脚,左脚是母亲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