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小九寨

郑氏雷人

<p class="ql-block">小九寨"位于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大竹山村白沙洲境内,大竹山挽幕埠山余脉,海拔728米,东临咸安星星竹海,南倚崇阳金沙,西连老虎崖村,北与洋泉畈村毗邻,大竹山扼赤壁东、南之门户,赤壁、咸宁、崇阳三市县交界中心位置,古有"鸡鸣三县"之称,相传大竹山是古代瑶族人聚居地,有诗曰“瑶人岀身武昌府,满目青山四处游,大竹山上风光好,老少乐业世无忧"</p><p class="ql-block"> 大竹山村境内白沙洲(今谓之赤壁小九寨)河水发源于崇阳县路口镇板坑村三十六人泉,四季奔流不息的河水,自崇阳流入赤壁白沙袁家、经中畈,雷郑、叶家井至洋泉畈卢家节水闸处分流,往北又转东流入雷破洞、赤膊林畈入观音泉岀咸安鸣水泉;往西经洋泉畈黄家咀入海源隧洞汇入双石水库,全段流域十余公里。</p><p class="ql-block"> 相传古时一条白龙盘据崇阳板坑洞中,时常出洞兴风作浪祸害四方,白龙出游山崩地裂,洪水涛天,所经之处形成深沟峡谷,因此触犯天条,玉皇大帝降旨,遣三十六名天兵天将入洞斩龙,血战三天三夜但不敌白龙,葬身洞中(后人称之三十六人泉)白龙受伤往北方向逃窜至赤壁境内大竹山一处山洞中躲藏(现白龙洞)太白金星在此施法剥掉龙鳞、斩断龙角,白龙鳞化作粒粒白沙,经长年累月水流冲积,堆积成多处沙洲,每逢月圆之夜子丑时分,白光闪闪,古人称之谓白沙洲,白龙角断之处称之谓龙角泉,白龙一路逃窜至洋泉畈龙里汪家山下,天上雷公三声雷响,白龙钻入山洞中,赤身而出,观音娘娘在此折柳枝变铁链,终锁白龙,(今大竹山村雷破洞、赤膊林、观音泉地名来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白沙洲因水而兴,自唐、宋以来就是卾赣两省一条重要交通驿道,白沙洲地势险要,历来兵家必争之军事要道,明朝未年,李自成兵败通山县九宫山,残兵至此遭遇清军伏击,清嘉庆年间,洋泉团(现洋泉畈村、大竹山村、随阳村张家坪在明、清时期称洋泉团)爆发白莲教农民起义,起义军在此遭清庭政府军镇压,起义失败,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率部从崇阳板坑经白沙袁家、叶家井,洋泉畈泉洪岭直插汀泗桥;抗战时期,驻崇阳县日军进攻蒲圻,洋泉团地方抗日武装力量在此多次与日军发生阻击战。 </p><p class="ql-block"> 大竹山,顾名思义,以盛产粗大楠竹而名,古人每年在谷雨过后将山上刚刚落篷不久的新竹砍下,放在挖好的大水池中用生石灰浸泡后(土名竹麻),利用水流动力制造成的水车将竹麻捣碎成浆,装入用松木板制成的坑池中,经数道工序造成纸,(崇阳板坑村地名来历)白沙河上游崇阳板坑、下游蒲圻叶家井在明、清、中华民国期间,曾建有多家纸槽,(造纸作坊)鼎盛时期曾有上千人从事造纸、贩纸、挑纸、砍竹行业,沿河两岸商铺、客栈林立,来自江西、通山、崇阳等地的竹木、土纸、茶麻、山货等物人挑马驮,经此源源不断运往咸宁汀泗桥古镇,“沙洲烧纸"名扬武汉三镇,畅销全国各地。</p><p class="ql-block"> 为来往行人过河安全方便,赤壁、崇阳两地沿河富商乡绅、过往行人共同捐资,沿河共修建8座古石桥(5座石拱桥,三座青石板桥)如今保留较完好的只有六座古桥,分别建于明、清时期古桥,其中位于古村落白沙袁家的白沙桥保存最为完整雄伟,已列为历史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数家纸槽合并成沙洲跃进造纸厂,原鄂南森工局、原随阳公社在此设立指挥部,创办随阳林中、沙洲米面加工厂,沙洲酿酒厂,沙洲副食品厂。</p><p class="ql-block">1966年原蒲圻县水利局双黄引水工程开工,这里作为重要引水源地,全县数万民工在此开山凿石,拦河筑堰,修建盘山水渠、新开河道、开挖隧洞引水至双石水库,在此依次修建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 一一 沙洲一级水电站,至下游共建九座水电站,合称九级站,从此随阳、黄沙、官塘片区人民用上了电,走进新时代,开创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白沙洲河水悠悠、流经千古,毛公雄才大略,先辈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兴修水利,引水发电、灌溉农田,造福了四方百姓,福泽万代。</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未期,蒲圻县水利局为加大蓄水、防汛抗旱功能,再次规划拆除沙洲一级水电站,在沙洲一级站下游四百米处新建一座砌石拦水拱坝筑成小型水库。从此坝内沙洲一级水电站、造纸厂,连通上游崇阳板坑的千年驿道淹没在水库之中。</p><p class="ql-block">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家电网发展迅速,而微小型水电站效益下滑,位于下游雷郑湾的沙洲三级水电站、四级水电站相继拆除关闭,白沙洲水库不再蓄水发电,从此库内水草野柳丛生,曾经一度淹没在库区的古桥、古道、古瑶旧址遗迹、泉眼,溶洞,巨石、小峡谷、小瀑布重见天日,飞瀑流泉水声潺潺,百鸟高歌,鱼虾嬉戏,处处皆成美景,美不胜数,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大竹山村万亩竹海万亩野樱花相映成景、白龙游沙洲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三处名泉,八座古桥、十多个溶洞天坑,赤膊林畈野生“刀挂果",清湖广总督张之洞题赠雷郑湾高埠雷家牌匾,古民居、古树这些丰富可挖掘的旅游资源,原生态的自然风光,近年来吸引无数游客来此探秘、旅游观光,曾有游客至此,留下一首“中畈上游白沙洲,风景秀丽在峡口,两峰相对南通北,独自静听百鸟鸣”诗句。</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时代,经游客在抖音平台不断发布,多人将大竹山村白沙洲称之为"赤壁小九寨"经网络传播,自此众人皆知,曾经藏在深谷人不识的地方,俨然成为旅游风景区,赤壁大竹山村这块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山环水绕,人杰地灵,大自然的天然氧吧,赤壁的后花园、东大门,她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如今她神秘的面纱已被掀开。</p><p class="ql-block"> 赤壁崇阳山水相连一家亲,白沙河流域上、下游风光不同,两地各有特色,感恩上天赐给我们的这一块宝地,愿两地能借党和国实施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坚持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两地共同保护,资源共享,合理开发,造福子孙</p><p class="ql-block"> </p> <h1>  白沙洲位于白沙袁家上游,这里曾经是个繁华地方,在历史上有过兴盛时期,从明清两朝至民国时期,这里是崇阳、赤壁两地造纸重要生产地,这里一带盛产楠竹,过去楠竹最大的用途是造纸,古人利用水动力,用水带动原始工具,捣烂竹子制浆,造成一种俗称迷信纸的黄纸,鼎盛时期沙洲有上百架槽,上千人从事造纸业,历史以来,这里是江西,崇阳、通山、通城等地通往汀泗的一条重要驿路,每天人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沿河边商铺林立,一直到解放后才慢慢沒落了,后来筑起一级电站坝,发起了电,一个兴盛几百年的商业旺地,随着修筑沙洲水库才彻底消失了</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h1>  这条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这一带经常洪水泛滥,每年山洪暴发,整个易家井、洋泉畈、赤膊林成为一片泽国,十年九涝,过去有句民谣"洋泉畈、好大丘,十年九不收,收了一年粮,狗都不吃粥"。</h1><h1> 一九六六年,蒲圻县双黄引水程动工,在原随阳公社副社长李光华同志(洋泉畈人、已故)的带领下,历时几年,开挖了海源隧洞,全县调动数万劳力,历经数年,改造河道,将原来九曲十八弯流往咸宁的河道,人工开挖拉直,将水引到双石水库,从沙洲开始修起发电站,沿流域修了九座电站,从此洋泉畈、易家井结束了十年九涝的历史,开辟出了数千亩良田,旱涝无忧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未,为了防洪、蓄水发电,这里筑起了沙洲水库、修起了一座砌石拱坝,将千年古道、古拱桥淹沒在库区中。</h1><h1> 可是随着九级电站的沒落、这座水库现在无人管理了、闸门毀坏,里面的石桥也露出水面了,这些年由于人迹罕至,树木保护完好,终于形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线</h1><p class="ql-block"><br></p> <h3>探洞</h3> <h1>  在这条河上,共建有古代石桥六座,其中拱桥两座,(易家桥,白沙桥),白沙桥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是湖北省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单孔石拱桥,是鄂东南地区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建筑,是赤壁市唯一一座受政府保护古代石拱桥。(在水库中这座易家桥由于在库区淹没,文物普查时未登记,这座桥年代更早)</h1><h1> 在桥南岸是至今已有七八百余年的历史古村白沙袁家,袁氏先祖宋时自江西迁居洋泉畈大屋袁家,白沙袁氏从大屋袁家分迁于此繁衍生息,袁氏一族历史以来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是随阳一大旺族。</h1><h1> 相传这桥当时由易家井乡民与江西,通城,通山,崇阳过往客商捐资修建,历时五年建成,(经历几百年风雨,至今依然屹立不动)</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白沙桥是古时连接江西至汉口的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当年江西崇阳一带将茶叶,竹木产品全用骡马在此驮运,经过一段幽长延绵数百里的青石板路运至咸宁汀泗,转运汉口、全国各地,这座桥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交通作用</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造纸遗址</h1> <h3>源头风光</h3> <h3>造纸遗址</h3> <h3>古代造纸工具</h3> <p class="ql-block">赤壁小九寨旅游联系人电话1897281337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