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无论一条什么样的河,只要河上有座桥,那么,这条河就更加美丽了。比如说“…人迹板桥霜”的小木桥;或者是“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的长坂桥;亦或是“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的石板桥或石拱桥;再如浙江丽水、新昌的木栱廊桥,广西、贵州的风雨亭桥。如果象至今犹存的赵州桥,那就更加意韵悠悠,独步风流了。</p><p class="ql-block"> 而今迈步从头越,我要讲的是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它是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大桥。</p> <p class="ql-block"> 还有塔,如果说水是山的魂灵,那么塔便是山的风骨。一座山,有了塔的点缀,便显得庄重和隽秀。</p><p class="ql-block"> 塔,是昔日帝王贤臣的慰藉;是一方父老的精神支柱,和生命归宿的净土;它也是在外游子的信念和寻根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说塔,必然要说杭州的六和塔。它是杭州历史文化的最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及至世界建筑史上的伟大奇迹。</p> <p class="ql-block"> 自1984年那次游历杭州,至今年今日,我已是第三次登临钱江六和塔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感慨地在塔楼上俯瞰钱塘江,眺望钱江新城。</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激动地在钱塘江大桥上来去漫步。我的深情在六和塔和钱江大桥间来回穿梭。</p> <p class="ql-block"> 要说认识杭州,最早应是从小时候的家俱上漆画里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从前,乡下人家的儿子娶老婆时都要添置一些家俱。比如:“驮娘闪”(江山话意指婚床。“驮娘”指大姑娘,“闪”指床。)、写字台、大衣橱等物件,油漆师傅便会在这些家俱的壁板、门扇上画上鸳鸯戏水、荷承清露、莲沿游鱼(连年有余、如鱼得水)芙蓉牡丹(富贵和合、和合共生)等,象征夫妻相爱,寓意夫妻感情和顺、家和万事兴等充满和合祥瑞的景致;以及三潭印月、白堤断桥、瀛州游船、亭台古塔等等的美好景观。然而,油漆师傅画得最多的是钱江大桥六和塔的景色,这也是所有画作中直觉最美观壮丽、最令人遐想难忘的画面:那山水倒映、朝霞接蓝天的热烈与空旷,那塔桥相衬,出世横空的壮美与气韵,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从理论上讲,最早认识杭州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篇《蔡永祥烈士》的小学课文中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蔡永祥烈士(1948年-1966年10月10日),安徽省肥东县湖滨乡(现长临河镇)大蔡村人,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于1966年2月參軍到杭州,是驻地六和塔边守护钱江大桥的一名战士。 1966年10月10日的凌晨2时43分,正当蔡永祥执勤,一列由南昌开往北京的764次列车呼啸着向大桥飞驰而来,借助列车的强烈灯光,他突然发现离他40多米的铁轨上横着一根大木头,意识到险情不除,桥毁车翻、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就会发生。在这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他急忙一边鸣枪示警,一边奋不顾身、快速地冲过去、拚命抱起大木头将它掀出了轨道。虽然列车采取了紧急制动,但因为时间和距离不够,以及列车巨大的惯性,蔡永祥躲闪不及,为了保护旅客、列车,以及钱塘江大桥的安全,年仅18岁的蔡永祥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p><p class="ql-block"> 蔡永祥烈士的英雄事迹,以及课文中钱江大桥与六和塔的图片在我儿时的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 战士蔡永祥,舍身护桥、冒险救人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大江南北。1966年10月30日,南京军区作出“关于宣传和学习蔡永祥同志的决定”,追认其为中共正式党员,记一等功。11月12日,总政治部发出通知,号召全军和广大民兵向蔡永祥学习。1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向蔡永祥学习。《解放军报》从11月17日起到年底止,则先后发表了三论向蔡永祥学习的评论员文章。由此,一个学习英雄蔡永祥的活动迅速在全军、全国广泛展开。杭州市革命委员会根据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广大指战员的要求,在钱塘江南端的月轮山建立了蔡永祥烈士陈列馆,并塑像纪念。</p><p class="ql-block"> 当年郭沫若来到杭州,在凭吊蔡永祥烈士后作《水调歌头.蔡永祥》词一首曰:</p><p class="ql-block"> 又一欧阳海,战士蔡永祥,十八青春年少,头脑武装强。秋雨连绵初过,夜雾迷茫昏黑,桥畔守钱塘。北上火车到,“红卫”满车厢。</p><p class="ql-block"> 桥头近,车势猛,射毫光。突然发现,大木一橦卧轨梁。舍命迎头奔去,只见英姿飒爽,抱木跃于旁。一瞬泰山重,百代颂芬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缅怀追思蔡永祥烈士的“英烈亭”依山临江,亭柱的鎏金联语曰:</p><p class="ql-block"> 碧血绣红旗英风万里催动江潮腾日夜</p><p class="ql-block"> 丹心照青史烈魂千秋引来福泽润山河</p><p class="ql-block"> 蔡永祥烈士陈列馆,从1968 年11 月开馆以来,至今已总共接待2000万余人次,有32个国家的外宾前来参观,和凭吊蔡永祥烈士。</p><p class="ql-block"> 是的,蔡永祥烈士永垂不朽!他的英灵将永远护佑着大桥的安全,护佑着南北两岸人民的福址;他的英名也将与大桥同在,于青史长存,于世代流芳。</p> <p class="ql-block"> 居以临水而兴盛,城以通商而繁荣。杭州因西湖而名闻天下,浙江因钱塘而富甲一方。钱塘江大桥,因为有了英雄的护卫而安祥;月轮山,也因为有了六和塔的守望而幸福。</p><p class="ql-block"> 而矗立在大桥北堍的茅以升铜像,不仅是人们为了怀念他设计建造大桥的功绩,也同时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钱塘江大桥的四炸七修复的每一段惨痛的传奇历史。</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大桥(指钱江一桥),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境的第一座跨钱塘江双层桁架梁桥,是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开工于民国23年(1934年)8月8日;分别于民国26年(1937年)9月26日和11月17日将铁路桥、公路桥建成通车; 民国26年(1937年)12月23日,为阻断侵华日军南下而炸毁大桥四孔;民国31年,日军将桥修复,然而不久即被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炸毁一段;民国32年,日军又将大桥修复;在民国33年10月(1944年),又被共产党游击队再次炸毁。</p> <p class="ql-block"> 民国37年(1948年)5月,国民党为内战又将大桥成功修复。1949年 5月,国民党为撤退台湾、阻止解放大军,欲再次将桥炸毁时被游击队提防阻击,只炸毁了部分桁架,没有给大桥造成严重的危害,仅五天就将毁损修复。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64年、1974年、1993年进行修护;1996年,铁道部工程局给大桥全面检查后鉴定为朽损严重,于2000年7月开始,将大桥全部桁架钢梁撤换,并加宽了公路人行道。2006年5月25日被列为中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p class="ql-block"> 钱塘江大桥北起西湖区六和塔虎跑路,南至滨江区江南大道联庄村上沙埠; 全长1453米,公路桥宽9.14米,铁路桥宽4.8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两车道公路,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单线轨道铁路,设计速度120千米/小时。</p> <p class="ql-block"> 五律《江桥漫步》/管乐</p><p class="ql-block"> 其一 </p><p class="ql-block"> 闲看钱塘景,欣怀起始衷。</p><p class="ql-block"> 潮声天地外,楼影水云中。</p><p class="ql-block"> 古越迎全盛,新城接半空。</p><p class="ql-block"> 深情歌志士,兴国立丰功。</p> <p class="ql-block"> 五律《江桥漫步》新韵</p><p class="ql-block"> 其二 </p><p class="ql-block"> 吾今桥上行,悦目月轮青。</p><p class="ql-block"> 六和千秋色,之江万古声。</p><p class="ql-block"> 车驰华夏地,船泛五洲城。</p><p class="ql-block"> 吟愿和谐在,年年报太平。 </p> <p class="ql-block"> 温故而知新,每次来到六和塔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启迪。</p><p class="ql-block"> 如今进入“净宇江天”牌坊,石道两边都是牡丹园。牌坊上“净宇江天”四字塔原为乾隆皇帝所写,惜已佚。今匾额是现代画家、教育家刘海粟书写。“净宇江天”四字有“居宇净丽,江天一色”之意,抒发了乾隆皇帝登塔望远的广达胸怀,表达寄予了长治久安的美好夙愿和厚望。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经两游六和塔,在此用情较深,曾为六和塔每层题字。</p> <p class="ql-block"> 今日,当我再次来到六和塔公园时,正值牡丹盛开。“和合”、“富贵”,多么吉祥温馨的氛围,让我心潮澎湃,遐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下赏牡丹》管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你总在画报上不知香艳</p><p class="ql-block"> 想你远在洛阳城难了思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在唐诗宋词里若隐若现</p><p class="ql-block"> 你在元曲清歌中似云似烟</p><p class="ql-block"> 巧适唐吕蒋时我梦绕魂牵</p><p class="ql-block"> 喜遇孙继刚后你名惊天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汉隋后你与子华出神画屏</p><p class="ql-block"> 唐以来你步罗隐入化扇绢</p><p class="ql-block"> 你于和风瑞气中香飘天外</p><p class="ql-block"> 你在细雨昌光里色冠中原</p> <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是五百年前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这缕缕的春风约我们相见</p><p class="ql-block"> 在这春意盎然的钱塘江边</p><p class="ql-block"> 在这阳光明媚的六和公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姹紫嫣红为我深情款款</p><p class="ql-block"> 我如醉如痴对你爱若初恋</p><p class="ql-block"> 手持自拍杆与你左右合影</p><p class="ql-block"> 每一种花色让我徘徊流连</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知道我静静地轻嗅</p><p class="ql-block"> 贪婪地把你幽香吸纳胸间</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知道我凝神地慢摄</p><p class="ql-block"> 虔诚地把你神韵移植心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洛粉凝脂犹如贵妃出浴</p><p class="ql-block"> 你鲜红娇嫩胜过西施笑脸</p><p class="ql-block"> 端庄典雅贵属姚黄金丝带</p><p class="ql-block"> 神圣高洁珍系白鹤玉壶魂</p> <p class="ql-block"> 你流光溢彩若天外紫云仙</p><p class="ql-block"> 你风姿绰约羞去国昭君怨</p><p class="ql-block"> 百花失色岂非东君情独钟</p><p class="ql-block"> 众香无闻定是西楼魂暗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问秋实满怀浪漫笑灿然</p><p class="ql-block"> 不争春风一心淡定守时艰</p><p class="ql-block"> 不为园圃之囿不畏暑寒远</p><p class="ql-block"> 不嫌贫瘠之地不负肥沃川</p> <p class="ql-block"> 色映繁荣鼓舞盛世靓祖国</p><p class="ql-block"> 香扬辉煌怡乐太平馨家园</p><p class="ql-block"> 凡眼见仙容今日欣慰夙愿</p><p class="ql-block"> 俗心悟道义从玆更珍文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高歌牡丹且把和合留人间</p><p class="ql-block"> 忱表赤心待向繁花借笑颜</p> <p class="ql-block"> 带着一脸的笑容,带着满心的喜悦,也带着虔敬的情怀,我再次走进了六和塔。</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一塔靖江天越水潮奔初月上</p><p class="ql-block"> 六和存佛地吴山木落大桥横</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为砖木结构,外部木结构楼阁式檐廊为八面十三层,每级廊道两侧有壶门;塔内由螺旋阶梯相连,第三级须弥座上雕刻有花卉、飞禽、走兽、仙子等各式图案。其砖雕为我国建筑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高59.89米,八角地面周长144米,外墙厚4.12米。外看13层,其内为登梯舒适、减陡缓阶而只有7层。</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是钱弘淑舍园所造,塔身九层,当初为镇潮而建,塔楼顶层夜悬明灯,兼具航标之用。</p><p class="ql-block">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江南起义军方腊与与被招安的宋江义军的兵燹。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高宗赵构命有关官员预算费用,决计重建六和塔。时有僧人智昙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他历经艰辛,四方募化筹集资金,当地官吏富户和善男信女为智昙的精诚所感动,纷纷尽力支持,有百姓“虽远在他路,亦荷担而来”,民众出资出力。如此前后历时十余年,至隆兴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层告成,岁末全部完工。这次重建的六和塔共有七层,规模上虽然比塔初建时略有收缩,但依然庞大富丽。而其精整、坚固则超过旧构,在浙江佛塔中无论规制、造型和功能都堪称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 元朝元统间(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六和塔外围木构被倭寇焚毀。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莲池大师)主持大规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还调换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认为这座古塔关系到国计民生,下诏特拨国库帑金,命浙江巡抚李卫再作大规模修整,前后历时两年才竣工。</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杭州人朱智,因钱塘坍塌和六和塔年久失修,捐巨资修筑堤坝和六和塔。其中,修塔工程历时十年,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添筑了十三层木构阁楼外檐廊,改七层塔为“七明六暗”格局,形成了今日的外观。</p><p class="ql-block"> 而今塔身为南宋遗物,是西湖景观中最具建筑遗产价值的文化遗存。</p><p class="ql-block"> 1961年,六和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71年进行了针对性的维修保护。 1991年5月,六钱江管理处对六和塔实行大修,工程主要是调整塔顶屋面坡度,更换屋瓦,楼阁髹漆,加固地柎钢结构等,于次年12月竣工 ,终使古塔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 2009年,钱江管理处曾对六和塔景区进行亮灯工程建设,并于当年国庆期间首次亮灯,遂使古塔异彩纷呈。</p> 今日里游人来往,多少个你我他汇成纭纭众生。<div> 乾隆皇帝除了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学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层上各赏赐了御书四字匾额。分别是:“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扶盖”、“六鳌负戴”和“七宝庄严”。当然,以往的御书匾额已荡然无存,目前面世的分别是七位书法家题写的匾额作品,两边並附有书写者的撰联或引用联。</div> <p class="ql-block"> 一层匾额“初地坚固”,边联曰:</p><p class="ql-block"> 层涛无定止示万法如雾如电</p><p class="ql-block"> 慧照以长明拯十方己溺已饥</p><p class="ql-block"> 一层梯道初为石阶,后转为木阶;梯道较窄,较陡,大约阶宽20公分余,阶高25公分;转角后的拱门,起到了更好的承重作用。</p> <p class="ql-block"> 二层匾额“二谛俱融”,边联曰:</p><p class="ql-block"> 云遥海气迷仙嶠</p><p class="ql-block"> 风远朝声致法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过道内窄外宽,墙内1.6米,外楼阁3米。 <p class="ql-block"> 二层通三层木梯至隔层后是较陡的石阶,虽陡,但较宽,计2米至1.8米不等,並按装有扶手。</p><p class="ql-block"> 三层匾额是“三明净域”,边联曰:</p><p class="ql-block"> 金摆池鱼惊俗眼</p><p class="ql-block"> 琴调山溜写清意</p><p class="ql-block"> 外楼阁过道宽2.6米,以上几层逐层缩小,且实木地面呈内高外低的倾斜状,以利雨季及时排水,保护木构件,延缓腐朽。</p> <p class="ql-block"> 每层都有一些壁画,但画面模糊了,因本人学识不够,看不清哪幅是梁山好汉鲁智深,哪幅是武松,甚至智昙禅师。哈哈!</p><p class="ql-block"> 四层匾额是“四天宝纲”,边联曰:</p><p class="ql-block"> 潮声自演大乘法</p><p class="ql-block"> 塔影常圆无住身</p><p class="ql-block"> 楼阁过道宽2.2米, 须弥座上有二百多处砖雕,砖雕的题材丰富,造型生动,有斗奇争妍的石榴、荷花、宝相,展翅飞翔的凤凰、孔雀、鹦鹉,奔腾跳跃的狮子、麒麟,还有昂首起舞的飞仙等等。这些砖雕,与宋《营造法式》所载十分吻合,是古建史上珍贵的实物。</p> <p class="ql-block"> 五层匾额是“五云扶盖”,边联曰: </p><p class="ql-block"> 六和证自身风铎月轮理在</p><p class="ql-block"> 四角碍云日江潮宋城相依</p><p class="ql-block"> 楼阁过道宽1.8米。</p><p class="ql-block"> 倚窗遥望,水阔天空;隔江楼影幢幢,新城挺拔明秀。</p> <p class="ql-block"> 六层匾额是“六鳌负载”,边联曰:</p><p class="ql-block"> 一塔七层八面万佛千灯</p><p class="ql-block"> 孤舟只桨片帆五湖四海 </p><p class="ql-block"> 楼阁过道宽1.4米。</p><p class="ql-block"> 凭栏远眺,水天相接;九桥隐隐,烟波淼淼。</p> <p class="ql-block"> 七层匾额是“七宝庄严”,边联曰:</p><p class="ql-block"> 一塔登临涛壮云奇供胜揽</p><p class="ql-block"> 千年俯仰花开月满动遐思</p><p class="ql-block"> 七层过道内外循环,皆只1.2米。</p><p class="ql-block"> 西当月轮,山岭盘纾;荣树如盖,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 塔檐外角,合计悬挂有104只风铎,每当劲风吹刮,便会叮当作响,宛如仙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看繁花满树,闻馨香扑鼻;沁心润肺,悦性逸情。</p> <p class="ql-block"> 塔上下来,徘徊底层迴廊。斜阳无语潜移,古塔庄重肃穆。任游人迷恋,拍摄留影;凭缘浅缘深,自由来去。</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后面山腰上有山坪,靠东边有个小亭,名“六和钟声”。亭中悬挂的六和钟是仿明代款式铸造于1999年12月,亭和钟是为迎接新世纪而建造和浇铸的。</p><p class="ql-block"> 游客来去,每日都有六和钟声不时地在山谷中迴响。年轻的情侣,藉此六和互敬,祈愿早日进入婚姻的殿堂;退休的老人,藉此六气和合,祈福国泰民安;打工的游子,祈求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行商的旅客,祈祷和气生财,利达三江。</p> <p class="ql-block"> 山坪上依次有三座雕像。紫铜雕像是“钱王射潮”。传说,唐末五代吴越王钱镠治理杭州时期,之江边海瑭边修边坍,人道是潮神作祟。钱王闻讯后,便决定在夏历八月十八日潮神生日之时镇服潮神。是日,钱王在江边布下万名弓箭手,用无数长竹笼装填好石块,等到潮水来时,钱王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射死了潮神,滚下竹笼修好了海塘。于是,人们从此把海塘叫做“钱塘”,之江叫做“钱塘江”。</p> <p class="ql-block"> 相传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取胜后,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六和寺庙内,计划进京面圣,接受皇上御赐,而鲁智深、林冲、武松和李逵等几个好汉不愿进京封赏和侍奉朝庭,尤其是林冲,怀恨高俅,却因宋江无法又不能手刃高俅,整日郁闷而一病不起。鲁智深和武松选择在寺内出家,未几,正值夏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大潮是八月十八),是夜钱塘江潮传来隐隐的“轰”鸣声,鲁智深与武松等都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急忙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鲁智深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便在寺内圆寂坐化了。</p> <p class="ql-block"> 鲁智深圆寂后,林冲也因病住在寺中,只有一只胳膊的武松服侍着生病的林冲半载有余,直到林冲去世,並为善后。重情重义的武松,最终也老死于此,享年八十高寿。立于西泠桥畔的武松墓是此武松人物的原型,以故今日塔内还留有鲁智深和武松的画像。</p> 在六和塔后面,即北边。沿西边石级而上, 在一个五基高台上有一座坐西朝东的紫铜雕像。雕像纪念的是挺身而出,愿"以身任其劳,不以丝毫出于官"而化缘筹集民间资金,重建六和塔的甘于奉献的智昙大师。 <p class="ql-block"> 大师铜像的前面不远处是坐北朝南的“六和碑亭”,御碑上是清.乾隆的“六和塔记”和题诗。</p><p class="ql-block"> 正面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挟九区爽气扬两浙风华拍万古月轮问他昔日宸翰尚显得几多文采</p><p class="ql-block"> 建百尺高亭纳三春胜景喜六和钟韵为我名山事业又播来一片佳音</p><p class="ql-block"> 东面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读临江一座名碑而鉴史</p><p class="ql-block"> 登望海七层古塔以观潮</p><p class="ql-block"> 北面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月涌江流追往事浮思古幽情弘历亭中留御笔</p><p class="ql-block"> 天翻地覆看今朝颂空前伟业人民心底树丰碑</p><p class="ql-block"> 西面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墨海碑亭赏前代御题山临秦望</p><p class="ql-block"> 钟声塔景颂六和胜迹潮听钱塘</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六和塔是这样的安祥,这样的古朴和厚重,任历史的印记或深或浅,总是一往情深地将“和”、“合”的理念默默地传喻给世人,传喻给来来往往的八方游客。</p><p class="ql-block"> 油然想起;一代才女的李进,眼前的六和塔曾经见证过她的初恋与新婚。但谁人想到她的归宿是那样的凄惨!她加入共产党,投身抗日烽火,贵为主席夫人。然而,人走茶凉,客死京城,十余载无处下葬,乡土难归......记得杜甫吊李白诗曰:“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又“...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此,我也只能叹曰:世人污鹤像,独我憾才殇。得意黑心狗,翻身白眼狼。</p> <p class="ql-block"> 在六和塔后面,在月轮山半腰,象上图这种微缩版的袖珍石塔还有几十座,但造形与结构、外观与大小各异,它是以全国各地的名塔按原貌比例建造的,其中有山西应县木塔、北京白塔、河南嵩山寺塔,还有西安大雁塔等等。以此彰显六和塔的与众不同与地位。恕我师心自用,初见时还认为这是历代圆寂的高僧灵塔。</p> <p class="ql-block"> 在六和塔的西边,有从前的开化寺(亦名六和寺和月轮寺,于民国后期寺宇败落)遗址和遗迹。遗址西边,现在辟为茶室,名“六和茗轩”,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月冷波心半帘花影之江水</p><p class="ql-block"> 风生腋下一盏烟霞瀹茗香</p><p class="ql-block"> 正北大殿遗址处,现为六和公园文化馆,五间二进,匾曰:“利乐津梁”,中间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据月轮冲霄汉雄临吴越地</p><p class="ql-block"> 傍之水掣苍龙威镇浙江潮</p><p class="ql-block"> 两边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废兴随世缘本是无成无坏</p><p class="ql-block"> 瞻仰增禅悦先修有觉有观</p><p class="ql-block"> 文化馆的前厅,陈述的是六和塔的前世今生,以及中华塔的建筑艺术与历史渊源,倡导“和”“合”是普渡众生的津梁(即渡口之舟楫和桥梁)。</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六和塔外观(不识印章,未知出处)。 </p><p class="ql-block"> 传说古代钱塘江里的龙王十分凶暴,经常兴风作浪,打翻渔船,淹没农田,祸殃百姓。渔童六和的父亲也被江潮淹死,母亲被卷走,六和万分悲痛,整日投石镇江,震得水晶宫摇晃不定。龙王只好求饶,以金银财宝与六和讲和。六和提出:一.要放回母亲。二.不许潮水祸害百姓。龙王无可奈何,只得答应。从此,钱塘江潮水不再泛滥,人民过着安居的生活。人们为了感激六和,就在他投石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这就是六和塔。</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1917),美国摄影师西德尼.甘博镜头下的六和塔。</p> <p class="ql-block"> 端庄稳重的六和塔,一如打坐的老衲。它慈眉善目地关注、见证着岁月的脚步一路走来,从昔日的沉重,到今日的轻快。</p> <p class="ql-block"> 在春和景明的钱塘江边,在秋高气爽的月轮山上,六和塔迎送着钱江上穿梭往来的船舶、货轮,来自远方,驶向远方;听着钱江大桥上的动车、高铁,奔驰来去,近了远了;看着钱江两岸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如雨后春笋。</p> <p class="ql-block"> 文化馆的前厅与后厅之间,有清.乾隆诗碑。后厅大门匾额是“来者有归”,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灯传慧业三摩地</p><p class="ql-block"> 鼓应洪涛八月天</p><p class="ql-block"> 后厅主要讲述的是“和合”观念的缘起,以及完善与传承,再到如今的发展和创新。期待着每个来到此地的游客,寻找到心灵的归属,和开启美好生活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名字,寓意为“和合”。</p><p class="ql-block"> “和合”观念,较早见之于《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p><p class="ql-block"> “......周训(忠信之教)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 </p><p class="ql-block"> 文中论及国家众多事务,要求努力做到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雷同。只有一种音符就不能谱成动听的乐曲,只有一种颜色就不能构成绚丽的文采,只有一种佐味就不能形成美味,只有一种事物就不能集合众事。</p> <p class="ql-block"> 在公元前841年前,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实行过“周召共和”。它推行“和合”议事,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共和行政体系,它比公元前509年的古希腊雅典城邦和公元前6世纪末建立的罗马共和国还早二、三百年。</p><p class="ql-block"> “ 和合”一词,最早还见于《管子》幼官.西方副图道德和合篇:</p><p class="ql-block"> “ ......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偕习以悉,莫之能伤。”指出:人有了道德修养,便和合。和合是修养道德的目标和对于这种目标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左传》名医医和首提“六气”,言:天有六气。六气正常,则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 汉以后,儒、释、道三家无不以“和谐”、“融合”为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道教论“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p><p class="ql-block"> 佛教讲“六和敬”,即: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往,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p><p class="ql-block"> 墨子认为和合是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根本原理。“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它是使家庭、社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不离散的社会整体结构的聚合剂,亦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p> <p class="ql-block"> 和合二仙,指的是寒山和拾得。在民间,寒山和拾得是“和合”文化的载体,也是“和合”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和合二仙图,是明清瓷器传统纹饰,二仙人一人手持荷叶,一手持捧圆盒,借喻和(荷)谐合(盒)好,象征夫妻相爱,和合共生。</p> <p class="ql-block"> 近代,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倡导以“天下为公”为政纲,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的和合道路,最终推翻了腐败羸弱的清政府封建皇朝,又粉碎了新军阀袁世凯复辟帝制、独裁天下的黄梁梦。而以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和合民主人士,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推翻了蒋家皇朝,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p> <p class="ql-block"> 党的十九大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层三级‘’的组织架构;建立了:“党建领和,社会协和,专业维和,智慧促和,法治守和,文化育和”的“六和塔”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将镇潮引航保平安的“和合”初始精神推向了更加崭新、美好的高度。</p><p class="ql-block"> 是的,大千世界,只有万事以和为贵,国家才能繁荣兴昌;众生包容礼让,社会才能幸福安康。尤其当今世界,只有和合共生,建立命运共同体,地球人才会有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前方,靠东侧、与公园入口处相邻的临江处有一亭,名“秀江亭”。</p><p class="ql-block"> “秀江亭”初建于北宋,几与六和塔齐龄,后毁,今日所见秀江亭为近代重建,八柱单檐攒尖顶结构。</p><p class="ql-block"> 柱联曰:</p><p class="ql-block"> 塔影卧晴云满眼苍松闲作浪</p><p class="ql-block"> 涛声来海峤一鞭白马远扬尘</p><p class="ql-block"> 亭内有一石碑,为“六和听涛”碑。石碑上雕有图画,系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作品。黄永玉,湖南省凤凰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版画院院长。</p> <p class="ql-block"> 六和塔文化公园以古塔文化为依托,陆续推出了以“六和听涛”“六和花事”“六和钟声”“六和祈福”“六和碑亭”“六和典故”等景观文化与以“和”“合”为贵的文化主题,充分展示了六和塔文化旅游的资源和文化积淀的内涵;以集福、书福、折福、送福、祈福、平安等元素,将文化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和需求紧密地对接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每次登临六和塔,都会进一步感悟到六和塔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六和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和合文化的典型建筑,也是儒家、佛教和道教文化的实物遗存;它更是吴越国王钱缪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与儒家保境安民的情怀相结合,和<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土归宋得以社会安定,国家富庶</span>的重要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包容互让,和合共生。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和合理念代代相传,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精神世界里。和合传统已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文化因子,和合之境也是当今世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p> <p class="ql-block"> 船是流动的桥梁,桥梁是泊岸的船。钱塘江上的大桥如今共计有九座,它沟通南北,连接了两浙四省及至全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和生活信息,它促进了各地区的科学、医疗、生产技术、以及历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极大地推动了区域內的市场繁荣和经济腾飞,造福了一方百姓和全国人民。一个和合安宁的社会,民族才能昌盛,国家才能富强。</p> <p class="ql-block"> 站在钱塘江畔,映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六和古塔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钱塘江大桥。六和塔与钱塘江大桥一古一今,一竖一横,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华文明的美丽画卷。遥想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晇海大桥,以及福厦高铁跨海大桥,正在向世界展示出一幅中华复兴的宏伟蓝图。此刻,我激动地遐想、盼望着大陆与台湾的跨海大桥早日提上日程,让京台高速实至名归,把钱塘江大桥和六和塔的和合理念与精神文明传承下去,让湄州岛的妈祖象蔡永祥的英灵一样佑护海峡两岸人民的福址,让台北101大楼象六和塔一样守望海峡的安祥。</p> <p class="ql-block"> 网上借得一幅超现实主义的浪漫设计图,它无疑准确地表达了十四亿中国人民希望国家早日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和美好的憧憬。</p> <p class="ql-block"> 今为之歌曰:七律《六和塔怀古》</p><p class="ql-block"> 登临六和七层望,远水长天入渺茫。</p><p class="ql-block"> 两岸塔楼朝夕靖,一江舟舸四时忙。</p><p class="ql-block"> 风光旖旎缘谐调,景色迷离怅独张。</p><p class="ql-block"> 海峡遥思祈个愿:钱王托梦著华章。</p> <p class="ql-block"> 2022.5.17日于杭州三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