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县城关第四小学数学教研组“听评常态课”活动(二)

Ami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br></h3> <h3> 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城关第四小学分学段的听评课教研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br>  </h3> <h3> 学校要求教师要找准教学基点,课堂教学中把握各层次学生教学,重视自身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借助学校为大家创设的平台,激励自身,不断提高教学水平。</h3> <h3>课堂精彩实录:</h3> <h3> 李锦红老师执教三年级《认识面积》</h3> <h3> 王永学老师执教四年级《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h3> <h3> 周惠老师执教四年级《轴对称》</h3> <h3> 邹明老师执教四年级《轴对称》</h3> <h3> 邓邦国老师执教三年级《年、月、日》</h3> <h3> 组内观课教师积极参与并且在课堂结束后到办公室对任课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教师们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任课老师也是认真听取,虚心接受。使这个活动真正锻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h3> <h3> 在说课、议课活动中,任课老师先进行说课及课后反思,教研组成员和观课老师逐一对公开课课进行了点评,大家各抒己见,研讨氛围异常热烈。姜校长在活动后也给老师们提出了开展听评课活动时的建议与要求。</h3> <h3>李锦红老师课后反思: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认识面积》是一节图形概念课。有趣的导入环节、精彩的数学活动,巧妙地练习设计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堂由《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开始,故事中的问题(谁圈的这块地大)制造冲突,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为本节课后面要学习如何比较面积大小做了铺垫,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本节课知识的探究。</h3><h3> 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过程。教学中老师为同学们创设了“摸一摸”的数学活动:由身边的实物表面开始,到想象中的物体表面,由平面的物体到曲面物体,由封闭的规则图形到不规则图形,让学生通过触摸到物体的表面,使学生对面的大小有切身的感受,积累认识面及面的大小的活动经验。利用动作表征和语言表征相结合,增强对面积概念的直观认识。在触摸、感受、比较的体验过程,面积的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了。</h3><h3> 注重学习图形与几何的方法,渗透了转化思想和守恒原理。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将数学书按不同位置摆放、牙膏盒六个面的面积与拆开后的面积进行对比,为使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形成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老师又选择橘子这个实物,一方面是让学生感知面积不一定都是平面的,橘子的面积是一个曲面的面积,随后剥开橘子皮,分成一片一片的,所有橘子片儿的面积合起来,和原来整个橘子的面积对比,这样别具匠心的设计潜移默化的渗透了面积守恒的原理。</h3><h3> 无思考,不教学。在这节课的摆一摆的活动环节中,如果能够选取三个小组在展台或黑板上拼摆,或是小组汇报时把拼摆的作品放在展台上,这样的汇报会更加直观,让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体验,从而达到唤起学生对面积单位的需求。 </h3> <h3>王永学老师课后反思:</h3><h3>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在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学生的学情基础确定教学目标是:<br> 1.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会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br> 2.能用运算定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br> 3.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培养学生的简化意识。<br>德育目标是:学生在发现方法、运用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证倾听、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良好道德品质。<br> 确定教学重点: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认证倾听、多角度剖析问题的良好道德品质。<br> 确定教学难点: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br> 结合教学效果来看,制定的目标及重难点是合理的。</h3><h3> 一、在激发兴趣、复习导入环节中指名学生口答,发现了同学在计算方法的选择及计算速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采用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在有效的提高课堂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但基于学生的入职能力及表述能力,这部分教学时间较长,超出时空安排预期。<br> 二、观察比较,探究新知环节,用两道算式,让学生自己计算发现第一组算式的特点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第二组算式的特点是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引导学生初步得出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这一部分出现的问题是对学生放手不够,有为学生代劳嫌疑。<br> 在应用规律环节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习题,优化算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呈现题目,训练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德育品质。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合理、灵活地计算。放手让学生操作、评价,达到了预期效果。<br> 三、在巩固练习,提高能力环节,1.让学生完成教科P79“做一做”第1题。以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的方式,说说为什么这样填,让学生明白计算方法。2.板演完成“做一做”第2题,集体交流订正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取恰当的运算定律。3.利用教科书P80“练习十九”第2题,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的生活中的能力。初步体会小票在实际购物中的意义和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br> 四、在课堂小结,提升认识环节让同学们谈数学知识收获、谈学习方法收获、谈对他人对自己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知己知彼、取长补短的德育品质,效果良好。</h3> <h3>周惠老师课后反思: <br>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br> 成功之处:<br> 1.部分概念清晰,对比教学。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是它的对称轴。<br> 2.让学生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的实践过程去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br> 3.画法简洁,便于记忆。画法:一点:点出关键点。二数: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三找:找出对应点。四连:连线。<br> 不足之处:<br> 1.时间上不紧凑,练习画图形的对称轴设计较多导致后面练习画对称图形的练习时间过少。<br> 2.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之间的联系学生有点模糊。<br> 再教设计:<br> 1.以表格的形式教学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加强对比性,直观形象。<br> 2.压缩旧知识的复习时间,在探索性质和特征上、画法上留出足够的时间予以消化和吸收。<br> 3.概念再清晰一些:<br> 区别:轴对称是指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两个图形,只有一条对称轴。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它可以有一条或几条对称轴。<br> 联系:把轴对称图形沿着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就是轴对称图形。</h3> <h3>邹明老师课后反思: </h3><h3> 《轴对称》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二年级时就有了初步认识和整体感知,学生已了解到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这节课通过二次学习,引导学生对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做进一步的探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比较满意的是整个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衔接紧密,从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到生活中复杂的徽标对称的判定,再到引入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层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环节紧密联系,过渡顺畅自然。在引导同学们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时,能从反面例子引入,加深了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的认识和了解。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h3><h3> 当然,课堂中也有很多不足。本节的教学难点是补全轴对称图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来补全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但由于在确定轴对称图形上的关键点和对称点的环节上过于纠缠,这里的教学在时间安排上显得紧张仓促,未能很好地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抓住“相等”、“垂直”的关键来指导学习,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任何环节,都应紧扣重点,突出难点,减少繁文缛节等不必要的课堂消耗,如本节课就应找准难点的突破口,抓住特征和性质中“相等”、“垂直”的核心关系来指导学生画图,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为高效课堂基本保障。<br></h3> <h3>邓邦国老师课后反思: <br> 《年、月、日》是小学三年级的内容,教学重点是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发现并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我注意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组织学生学习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并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知道整个学习过程。</h3><h3> 《教学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br> 1.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我用谈话的方式,引出年、月、日。轻松自然,并紧接着感受年月日时较长的时间单位。<br> 2.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不是一张白纸。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你们都知道年,月,日的哪些知识?”这样的安排能够帮助我们分析、研究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br> 3.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平台。学生是学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节课里,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寻找、选择的(如记忆大月和小月的方法);规律是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出来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在思考和创新的体验中构建了知识,而且是在交流、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数学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br> 4.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利用多媒体演示太阳、月亮、地球的运行规律,把学生带进一个奇妙的世界,学生兴趣浓。让学生考考老师,让学生发现老师怎么能那么快就判断出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告诉学生老师有个秘密武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br> 存在的不足:<br> 1.对于一些知识还缺乏整合性,如在教学大月、小月的地方的表格,可以多一些年份一直排列下来,这样既能更好的发现天月和小月,还能很直观的发现2月中藏着的四年一闰的规律,也就不需要学生的第二个填写二月天数的活动了,既能节约时间,简约化,又能把知识整合。<br> 2.对干生成性资源利用不够,有时候学生回答不到教师所提问题上时,我总会想着让学生绕着自己的目标走,我想我需要在这里多花心思。<br> 3.应该努力让自己的思路清晰,努力达到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br> 总之,一节课下来,我发现了经验的重要性,我想只有在不断地教学中才能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教材,了解学生。</h3> <h3>(供稿:本次活动的执教教师)</h3> <h3> 此次活动从教师实际需求出发,聚焦课堂教学,课后及时解决老师们的疑难和困惑,对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对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h3>

学生

轴对称

图形

教学

老师

运算

定律

环节

学习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