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皮山县的日子 <p class="ql-block">110部队第一批学员的我们,经过一年七个月的培训,以优异成绩毕业了,从不识26个英文字母开始,到基本上能用英语翻译中文的水平,还要掌握熟练的报务技术,是我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日以继夜的努力奋斗取得的,应该是创造了奇迹的。然后我们40多名学员,分二批充实到业务队,被分配到各个台上工作,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根据工作的需要,以小分队形式派遣去祖国新疆西北边陲地区的各个工作点,如塔什库尔盖,皮山,叶城,红旗拉都,甜水海,日土,狮泉河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高原缺氧,气候寒冷,物资匮乏等困难,高原反应吃不下饭,就提倡为革命吃饭,感冒咳嗽,(在高原地区感冒咳嗽与陆地不同,很难受的)也有发展成肺气肿的可能,战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克服种种困难,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履行着当兵的职责,完成好祖国交给我们在空中站岗放哨的任务,起好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72年的夏秋,我们部分战友奔赴南疆皮山县执勤任务,那儿的生活条件比驻地更加艰苦,当时的皮山县给人的印象是土的世界,房屋都是泥巴土片烧成垒的,街道是泥巴道,街道二边的白楊树及树下的小草,常年被履盖着厚厚的尘土,驻地内外的绿色,就是我们鲜艳的绿军装点缀着,每早出操,随着我们整齐的跑步声,尘土滚滚而来,如巳过千军万马。我们所住的地方,是原来皮山县被废弃的粮食仓给我们歇脚的,那是一个小院子,中间有个50来平米的大土坑,为储水池,四周有十几间土平房,正对门有二间土房和二十几平米的小礼堂,(是我们食堂,开会,学习,囤粮食的埸所),房子周围都是乱七八糟的葡萄藤架,我们30几个人工作,学习,生活都在那里了。大家的全部日常用水就靠院内的蓄水池,规定每七天上游放水一次,到时,水从上游几十里地水库放下来,通过沿途的涝巴勾到院池里,挖一个水道引流入院池内。水里夹杂着各种垃圾,泥土经入院道口放些小草滕之类过滤一下,</p><p class="ql-block">水还是很混浊的,再用明矾沉淀,水才現清澈,而这样的水,除吃饭用水外,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脸盆(洗刷,洗脚,洗衣都在里面)。</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很少洗衣,不等到胸前,袖口发油是不会洗的。洗的时候也是先把水拼起来轮流洗照当地维族老乡说法,富不富看衣服油亮不油亮,有油亮光就是富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工作很紧凑,24小时倒班,上机四小时,下来整理材料,自己深造学习,历练报务,晚上还要站岗,放哨。男兵一人一班,女兵两人一班。</p><p class="ql-block">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中,我们不失互相戏嬉的机会,大家碰到一起就互相打趣戏闹,每当晚上熄灯,满屋子里小声说笑声,逗笑声,拉家常的,讲故事的。有时大家推荐我这大姐讲故事,有一次我讲的三国演义片段,讲着讲着,大家都打起了呼噜,才知道都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p><p class="ql-block">有时我们在忙碌之余,偶尔也会抽空上街上逛逛,看看皮山县的行情,当地的水果比较丰富,有哈密瓜,西瓜,蟠桃,白杏,葡萄,馋嘴的我们常常会掏钱买上一毛钱八个杏子,吃上两毛钱一芽(块)的哈密瓜,再把葡萄,杏什么买回来吃。我们住的地方附近有一个苹果院,那儿盛产青苹果,水分充足,味道鲜甜,五毛钱能装一夸包(军挎包)新鲜又好吃,现在想起来还有回味……。</p><p class="ql-block">我们饭后空余也会在住房附近散步,有几次稀罕的发现维族女人上厕所随地大小便,真是太好笑了,她们一年四季都穿着裙子,找到辟静处,裙子一撒,等下就尿,完亊后,用手扒几下,起身走人,好不利索</p> 值得回忆的往事 <p class="ql-block">这件事也是发生在皮山县执勤的日子里。一段时间,闻讯"印巴战争爆发了",随即,我部队接上级命令进入了二级战备状态,同时也按照上级命令,派遣小分队开发到某地执行任务,工作任务是,配合战地部队,在空中收集情报。我懵懂的记得,当时我们把工作设备和吃饭家当,物资等连带我们自已,装上军用卡车,从皮山出发了,大卡车大概走了一天的路吧,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我们下了车,抬头一看,哇塞!好一派西北边陲风光,巨大的三个岩石峰寸草不长,光秃秃的象利剑一样屹立在戈壁滩左,右和后方,岩山峰脚下,平坦的戈壁辽阔无比,戈壁的地上,到处是蝎蜥类爬行动物,稀稀拉拉的小草和长滕草,东一丛,西一从紧贴着地皮手挽手顽强的生长着,还有那些长的苦相的红柳腾弯弯绕绕地互相缠绵在小土包或岩山脚下,它们手拉着手坚强地生存着。当我们支起帐的时候,又尤如鱼儿住进了房子,仿佛我们已置身于海底世界,这样的自然景观且不是5000年前马拉特海底的形状吗?谁能看到这奇特的美景,肯定会惊讶不止的欣赏它。</p><p class="ql-block">新疆的戈壁滩如宽阔的海洋,到处是铁灰色的戈壁平原,坚强的小草,和歪歪红柳藤树,尽管是那么难看丑陋,但是它们还是在那里坚强的随风摇摆。那时我们尽管喝的是铁灰色的水,以荒丘为床,罐头为菜,土堆为桌,却从不言苦。大家在土堆上工作时间,每天十小时,晚上站岗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加上戈壁滩上风沙变幻无穷,恶劣气候,仅五,六天时间,每一个人的皮肤随即裂口,嘴唇裂出了血,脸脱了一层又层的皮,变成了一群綠色的丑八怪。祖国啊!这就是你们的赤子,为了守卫您的每一寸领土,无怨无悔的在这儿安营扎寨了,我们为你而战感到自豪可荣光,为能守护边防,恶劣环境中工作,感到终身的骄傲和光荣,这也成为我们人生中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和一生中值得留恋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许多年以后,才知道,我们曾经去过的荒野,是南疆的桑珠县附近,位于昆仑山脚下,离和田县不到的地方。</p> 部队是个革命的大家庭 <p class="ql-block">在皮山的那段日子,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艰苦,当时肝炎痢疾传染病流行,我隊有少数人也被感染了,我也是被中招的其中之一,先得痢疾,后变成肝炎且比较严重,那是我为了自己增强体质,每天积极出操晨练,幼稚的做法带来病情更加严重,一个星期下来,脸色发青,四肢无力,领导关心地发现我不对劲了,赶紧调派车子把我拉到最近的莎车县273野战医院,一天的车路折腾,我一路狂吐得死去活来。第二天检验报告出来,转氨酶升高,草,谷丙共六个加号,确诊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立即住院治疗了,那一刻,平时内心强大的我也不知怎搞的,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儿直往下掉,同病房的一位大姐一直劝慰着我,才慢慢的平息下来。</p><p class="ql-block">在住院的日子里令我十分感动的是,我的主治医生她是个40来岁的女军医,待人和蔼可亲,对病人认真负责,视病人如亲人,见我痢疾总是不好,就想办法,动脑筋,中西医结合,采取当地维吾尔族人的一种草药疗法进行医治,她亲自到戈壁滩上去寻找一种叫谷刺的草药,怕我难以吃下,就在家里捣碎拌上面粉,煎成饼给我服用,结果我吃了两天就奇迹般的被治愈了,这样高尚的医德,我一生中只碰见她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由于我的粗心,没有把她的详细情况记住,失联了,至今都成为我心中的结,感非常的遗憾与歉疚。</p><p class="ql-block">那时,医院对肝炎病人特别关心,伙食挺好,一天吃五顿饭,少吃多餐,虽然没有牛奶,却有黄花菜,黑木耳,肉汤等,在当时的环境里,能吃上这样的伙食算是一流的高级,医院里的护士都与我年龄相仿,治疗之余,经常一起说笑,打趣,親如姐妹,护士长更好,会把我一邀请到她家去做客,还传授缝纫做小裤头的手艺,会传授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诀窍,如"部队男女比例不同,女孩子应该如何自尊自爱“規矩男女单独二人在一屋的时候一定不能关门"女孩说话,举止要有底线“等等………,受益匪浅。我仿佛不是病人,而是她们中的一员,生活得非常开心,身体恢复也很理想。</p><p class="ql-block">业务队的领导和战友们也非常关心我,在住院期间,派韩国栋班长,刘金瑞和其他两位战友为代表,千里昭昭的特地来医院看望我,让我沐浴着大家庭的温暖和幸福。要知道,当时正值印巴战争爆发,工作非常紧张,时间也很宝贵,工作人手不够,我也打算与医生商量早日归队,因为我得的是传染病,没有痊愈归队,威胁到其他战友的身体健康,所以只能耐心等待到指标正常,就立即归队。</p><p class="ql-block">有趣的是来看我的刘景瑞战友,他非常想穿一件毛背心,编织毛衣可是我的强项,我就叫他到附近卖上毛线,在医院时,乘空给他编织了一件军绿色的带花毛背心,到送到他手上时,他感到十分称心,战友们知道后,从此他的名字就变成了"毛背心"了。</p><p class="ql-block">而今,回忆军营的点点滴滴,虽然环境艰苦,生活却丰富多彩,精神生活也特别充满,破旧的营房就是我们温馨的家,无论在哪里?但凡穿绿军装的就是战友,就能互相的很快融合,我们的军队就是一个革命的大家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