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黟县宏村,自2000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与同时入选的西递一起,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明星村落。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相关机构认定,西递、宏村是以商业经济为基础,以家族为单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在整体布局、山水田园景观、建筑形式(包括用材、装饰、施工 工艺)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了14至20 世纪徽州乡村的真实风貌。 就是说,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几百年前老祖宗生活的样貌,体味古人的格局,做一次跨越时光的心灵寻访。 <h5>南湖烟雨</h5> 来到宏村,首先感觉它的美很大程度在于水。源头活水来 ,户户有清溪。夜晚,湛蓝天幕下,半圆的月沼倒映着灯笼的莹莹红光。清晨,雷岗山麓烟雨空蒙,水光潋滟的南湖宛如一幅水墨画轴。听了介绍才知道,宏村水系并不是天然形成,而是人工规划,引溪水入村。 <h5>水塘倒映着灯笼的荧荧红光</h5> 更有意思的是,整个村庄设计成了“牛形”!在泉眼的地方开挖成塘,当做牛胃,称为月沼。修了条条小水沟,将水引到每家每户,曲曲弯弯犹如牛肠。栽两棵大树当牛角,架四座木桥作牛脚。根据牛是反刍动物有两个胃的说法,也有解决人口增多用水量不足的实际需要,把村南百亩田地上部的泥土挖去,砌石立岸,修成了一个小湖,称作南湖。有专家说这是牛形仿生结构,不得了,现代仿生学在老祖宗脑中就有了雏形。 <h5>水光潋滟的南湖宛如一幅水墨画轴</h5> 既是规划,就不仅有引水规划,还必然有用水规划。村里规定,早八点前是汲取饮用水的时段,过后才是浇灌和洗涮的时段。池塘的形状也融入了人生哲理的考量。在修筑月沼时,起初人们想挖成圆形,但主持工程的胡重娘提出,还是半圆形为好,因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 <h5>半圆形的月沼</h5> 这胡重娘可是不一般,应该算明代的女能人。她的丈夫是宏村76世祖汪辛,但常年在外做官。她精明能干,作为族长夫人,挑起了宗族大事的管理重任,宏村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就是她的一大功劳。汪氏祠堂内,胡重娘的画像上题着“巾帼丈夫”四字。 <h5>汪氏祠堂</h5> 据说,宏村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140多幢,时间关系,我们重点看了承志堂和敬修堂。 承志堂,清代后期村中首富、大盐商汪定贵的宅邸。在这里,我们首先领略了徽派民居的共通格局,例如,对称与封闭的总体结构,在封闭中又有开口——天井,解决通风采光,又借“四水归堂”,寓意肥水不外流。厅堂条案陈设,东边放瓷瓶,西边放木镜,“东瓶西镜”寓意生活平静。处处见到悬挂的楹联或谚语,集中体现徽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h5>承志堂的木雕精品</h5> <h5>镂空雕花门扇之一</h5> 走着走着,见到那副徽商名联“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想起当年策划主编中国商人谋略坊系列丛书时,为体现商业文化,在书楣部位摘选了不少楹联和商业谚语,得到专家学者们的赞许,对许多楹联谚语也感觉是烂熟于心。没想到这次在导游小方面前还是掉了链子。他问上联中的“效”是什么意思,我脱口而出——效益。他纠正道:不是名词,是动词——效仿!再看与之对仗的下联的“知”字,确实是动词。那上联的意思该是要向好的榜样学习。 <h5>镂空雕花门扇之二</h5> <h5>双面镂空石雕花窗</h5> 在承志堂,也看到一些特有的东西。例如边门上的“商”字形木雕。中国历朝历代都奉行“重农抑商”国策,商人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汪定贵虽然花钱捐了个五品同知,仍是底气不足,只好在自己的私人天地玩一把“精神胜利法”——再大的官到我这里,也要从商字底下过!在父母双亲居住的后堂,石质柱础雕着“寿”字,可见一片孝心。 <h5>两个边门上方有精美的“商”字形木雕</h5> <h5>石质柱础雕着“寿”字</h5> 晚期徽商的享乐世界在这里可见一斑。房屋布局在对称中有不对称,一座之字回廊小小钓鱼厅,精巧别致。还有专门搓麻将、吸大烟的厅堂,起名也不忘附庸风雅,前者曰排云阁,后者曰吞云轩。木雕数量巨大,技法精湛,内容无所不包。整幢宅邸建筑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光是用于彩绘描金的金子,就达100多两。 <h5>吞云轩外天花板上的彩绘</h5> <h5>上部镂空雕、下部浅浮雕的木门</h5> 与承志堂相比,敬修堂规模小了不少,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应该算一户中等普通人家,但规整精致的生活态度一点儿不含糊。因就坐落在月沼旁,设计很好地借景月沼,院门外有十多平米空地,供乡邻们聚谈小憩。院门内的小院设为花园,砌了花坛鱼池,栽种的牡丹据说已有百年历史。宅院布局紧凑而不拘谨,规整而不呆滞,木雕彩绘等都十分精美。 <h5>敬修堂大门上的雕花门罩</h5> <h5>敬修堂院中花池栽着牡丹、石凳上摆着盆景</h5> 更难得的是,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敬修堂的八世孙汪经三先生。历经八代还能守着老宅生活,在中国应是不多见了,羡煞我也!老人自报已70多岁,精神矍铄,儒雅恬静,引得几位团友要求与之合影,我还买了一本有他题字的介绍宏村的书。交谈间,仿佛已活生生地触到了历史老人的脉搏。 <h5>敬修堂的八世孙汪经三先生</h5> 再看汪先生在书上的题字:“前世家风唯孝悌,万年老业在诗书”,毛笔小楷,清朗端正。“世界文化遗产”和“敬修堂”两方印鉴,古拙遒劲。 <h5>汪先生的题字</h5> 想到这一路看到的楹联和谚语,印象深刻的还有:“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文章本六经得来,事业从五伦做起”、“处势益谦,处财益宽,处能益过,处仇益德”…… <h5>小巷人家</h5> <h5>青石板小路</h5> 古徽州儒风独茂的人文环境,培养了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环境已与古代徽商的年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宏村这个徽州乡村生活的活标本似乎提示今人,变中应有不变。徽商将“儒术”与“贾事”会通,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他们恪守的义利兼顾的财富观、向善济贫报效乡梓的行为准则都应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