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村里来了知青

晨CWQ

<p class="ql-block">  领导在工作群中转发了一篇文章《一位90后青年对知青上山下乡的思考》,读罢,感触良多,并勾起了我儿时的许多记忆。</p><p class="ql-block"> 尽管这记忆早已支离破碎,可有的片断依然清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追寻那段记忆,趁着这个周未,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去。</p> <p class="ql-block">  我首先来到黄河滩,儿时,没少随了父亲来这里割草、刨花生、捡豆子。这里曾是当年公社知青们战天斗地,开荒种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如今,黄河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绵延几十里的大坝,彻底阻断了黄河对滩地沃野的侵淹;成百上千亩的桃园、苹果园、石榴园,完全取代了当年的荒草湖泊,一派丰收图景;马路、小陌在田间延伸,浮桥、公路桥,连接黄河南北,天堑变通途;还有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沉沙池,如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广阔的绿野中,保证了郑州筹建公园、湿地、人工湖,用上黄河水……</p><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半山腰上,曾有一栋几十米长的红瓦房,早年听父亲说,那就是当年知青们宿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来,我专门爬山寻找,却毫无踪迹。后,听人说,早被拆了。</p> <p class="ql-block">  接着,我又驱车上了邙山。村后寨前,曾是知青与村民一道,挖山填沟,平整土地,组织会战的地方,如今,正是小麦成熟季,金色的麦浪闪着波光。</p><p class="ql-block"> 这层层梯田,也是当年农业学大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结果。其中一定凝结了当年知青们的心血和汗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之后,我又回到乡下故园,试图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追寻一下曾经的记忆。可当年的老屋、土墙、树木早已不复存在。能听到只是人们对知青的种种传说。</p> <p class="ql-block">  我村来知青,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事。当时我就10岁的样子,正读小学一二年级。</p><p class="ql-block"> 知青进村后,都是大队派住的,谁家条件好些,派住的可能性就大些。热情厚道的乡亲都努力争取着这一殊荣。邻居本家叔就争取到4位,三男一女。</p><p class="ql-block"> 我家完全不符合条件,不仅是多子女的苦难家庭,关键还因地主成分。这让好强的母亲很是失落了一番。</p> <p class="ql-block">  自从叔家住进知青,我几乎天天往他家跑,一是处于对这些城里人的好奇与羡慕,二是也想尽尽地主之谊,帮他们叫个人、通知个事、合作社买点东西等。母亲也会时常做点好吃的让我送去。他们也会时不时地来家借点东西。时间不长,我们就混得很熟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有一天,那个女知青给母亲提出想到我家来住,这让我们全家大喜过望。</p> <p class="ql-block">  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让我从新盖的两间东厢房里搬出,并把家里最好的一张桌子、一把凳子搬了进去,窗户及床的靠墙处,也从新用纸糊了,连灯泡都换得瓦数大了些。</p><p class="ql-block"> 女知青到家的那天,母亲早早从邻家借来了些白面,到集市上买了点肉,特意包了一顿饺子。</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担心女知青看出家里的窘境,母亲事先就把我们支了出去,待人家吃完休息才让我们回来。母亲把馅中又多加入了两个萝卜,再包给我们吃。既便如此,那饺子也是难得的美味,以至于时至今日,少年时形成的味蕾都不曾改变。</p> <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日子里,母亲叮嘱我们叫她姐姐,姐姐有啥帮忙的事要跑得快一些,没事儿不要到房间里打扰姐姐。</p><p class="ql-block"> 家里条件的确太差,一天三顿饭,基本就是红薯汤、红薯馍、红薯面条,可母亲总是想着法子,变换花样,也要让知青姐姐吃得好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知青姐姐给我留下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特别有礼貌。见人不笑不说话,不喊尊称不说话。遇到别人在干活,她都会搭把个手,遇到谁家孩子哭闹,她也会拿出个糖哄哄。</p><p class="ql-block"> 特别能吃苦。除了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忙活计,在家的时候,还会帮忙收拾院子、喂羊喂猪,帮母亲做饭,帮我挑水。</p><p class="ql-block"> 特别爱干净。每天不管忙到再晚,到家后,都要洗洗涮涮。既便是担肥、收麦,干最脏的农活,也没见她把衣服弄得很脏。衣服虽旧,却总是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p><p class="ql-block"> 特别爱学习。这也许是她离开叔家的原因---找个清净的地方学习。每晚,东厢房的煤油灯都会亮到很晚。除了看农业类书籍,也看小说,诸如《金光大道》《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之类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接触到文学。</p><p class="ql-block"> 特别有理想。在我的印象里,她应该是知青队里的队长或组长之类的,经常有三五知青到家来开会、商量事儿。她给他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听毛主席的话,扎根农村,改变这里的落后面貌。现在听来,感觉象说大话,而那时,人们的确就是这样想的。</p><p class="ql-block"> 悟性特别高。干农活,对一个城里学生说,还是有些技巧要掌握。她往往是一点就通。遇到实在是一时掌握不了的,比如扶犁、播种等,回到家她也会向父母求教。 </p><p class="ql-block"> 知识面特宽。除了城里的趣闻,还特别会讲故事,往往把我听得如醉如痴。</p><p class="ql-block"> 她的到来,使我有幸第一次接触到了普通话,了解了城市里丰富多彩的生活,知道了起床要叠被等等,很难说她的各种良好习惯没有影响到我。</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她突然问我:“你们这里为啥喊父亲为伯?应改叫爸,伯是对爸的哥哥的称呼。”也许就是从知青下乡的时候起,我的老家才逐渐改变了那叫了成百上千年的对父亲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  知青姐姐给我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爱哭。很多个夜晚,我都发现她在偷偷抺眼泪。直到有一天,公社在大会战的平整土地上举行表彰大会,知青姐姐作为知青代表上台发言,我才知道,哭,并不是劳动有多苦,而是她太想家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自己也有了孩子,并送到几十公里外的私立学校读书。每遇与孩子分别,她总会哭得死去活来。直到这时,我才深深理解了作为孩子,尤其是女孩,对家庭、对父母有多么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说起那次表彰大会,当时,公社特意就近安排我们小学生参加。知青姐姐的发言早已记不情了,大概意思:自己是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上山下乡的;在农村的日子,虚心向贫下中农学习,掌握了各种农业知识;她体会最深的是,劳动确实艰苦,很多时候还会想家,但一想到自己是在为改变农村面貌而奋斗,就充满了力量。最后,她还特别提到了作为房东的我们一家,说我们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在我的记忆里,真正关心爱护这些知青的,还是生产队。队里的果子、蔬菜成熟了,首先保证的,就是知青们能领到、吃到;农活有重有轻,更多时候,队里是把看果园、守瓜地的活交给他们;偶尔,知青们在一起,也会干些偷鸡摸狗、打群架、抢军帽的事来,纯厚的乡下人也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  知青姐姐在我家的日子似乎还不到一年,就返回省城了。</p><p class="ql-block"> 10年后,我考上大学,也到了省城。很想找机会再见见这位知青大姐。于是,在一个晚上,我和本家那个叔去了同在我村下乡过的男知青的家,当时的那位男知青已是郑州一家大型国有公司的老总,听他说:在我家居居住的女知青,回城后,赶上恢复高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北京一个部委。他还答应帮忙联系一下。</p><p class="ql-block"> 后来,不幸的是,本家叔突然英年早逝,于是可能联系上的唯一一条线索断了。</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社会上对上山下乡的看法褒贬不一。</p><p class="ql-block"> 但,我要说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劳动最光荣。</p><p class="ql-block"> 我坚信,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没有尝过饥与渴是什么味道的人,永远不知道饭与水的甜美。</p><p class="ql-block"> 我笃定,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p><p class="ql-block"> 想想那些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如今无论是哪个级别的领导人或是企业家、功成名就者,有多少没经历过上山下乡。</p><p class="ql-block"> 习总书记在陕北黄土地上一呆就是七年。正是这种基层历练、积累,铸就了他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也就是在此时悄然扎根。</p><p class="ql-block"> 李克强1974年下乡安徽凤阳,尝试着把自己的知识用于实践,带领农民科学种田,推广水稻良种,深得农民的拥护和公社党委的赏识。</p> <p class="ql-block">  反观个别报怨上山下乡耽误了自己上大学,贻误其青春放光彩的人,哪个不是知青中的败类!当年他们就耍奸弄滑、好逸恶劳、打架斗殴,及至返城后,仍本性难改,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从而造就了他失败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人生失败并不可怕,可以从头再来,可怕的是,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究于社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足以启示我们,只有到艰苦环境中去,才能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22.5.17 星期二 晴 郑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