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衰落与再生(记蒙自窑房村)

竹叶

<p class="ql-block">前几天同学小聚到蒙自,偶听得新安所镇有个网红打卡地,于是便与同学一起走进了“窑房村”。</p> <p class="ql-block">“窑房村”因张家林建造的专门烧制青瓦的“双胞窑”而得名。采天地之精气,凝生命之魂魄。一把泥土一把柴,一座土窑一把火,烧出青瓦响誉十里八乡。五行中的两种元素顺乎阴阳,合乎情理,天地人文和谐共生造就了千年文明的这座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青瓦的发明渊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是人类居家建筑的突破,使建筑从 “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进入到比较高级的“舒适阶段”。由此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进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喜欢青瓦独特的纹理,优美的弧线,它简洁、朴素而又美观,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审美享受。</p> <p class="ql-block">然而,时代进步,现代化浪潮一波猛过一波地冲击着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深深地动摇了传统乡村的根基,带来了乡村社会文化和秩序的巨大更迭。建筑材料推成岀新不断变革,村庄里一栋栋钢筋水泥建造的现代小楼拔地而起,青瓦作为传统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退到历史舞台的边沿,早已没有了用武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快速转型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传统村庄的衰落不可避免,窑房村民赖以生存的支柱产业逐步衰落,特别是信息和资本的互联互通,使得任何桃花源都难以存在。窑房村同许多传统村庄一样,难逃发展瓶颈的劫难。</p> <p class="ql-block">伤痕累累粗糙不堪的土墙,是岁月的雕塑,是生活艰辛的化身,也是村乡最后的守望者。它以一种不屈的沉默氤氲着村庄的变迁,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我只能感叹百年很短,千年也不长。</p> <p class="ql-block">乡村是无数人生命的底色和成长的摇篮,如何让窑房村涅磐充满生机活力,留得住乡愁,记得住乡音,忘不了乡情,事关文化血脉的传承与保护。</p> <p class="ql-block">村庄虽小同样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文化基因和密码。将如何面对窑房村的衰落,补齐乡村建设短板,破除阻碍乡村发展的障碍,增加乡村振兴的制度供给,真正让村民有奔头,让村庄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摆在蒙自县政府及州政府面前的攻坚课题。</p> <p class="ql-block">于是,窑房村利用村里农户各自的优势资源,发展卓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采用政府投资“党支部+村委会”的合作方式,立足“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原则,振兴乡村。</p> <p class="ql-block">就地取材,将民俗文化与环境特色,人文景观等进行有机融合,创建一个“乡村历史博物馆”和“非遗文化主题馆”,活化乡村记忆,吸引八方来客,让年轻一辈在实践中感知和领悟历史的沉香与厚重。</p> <p class="ql-block">今日走进窑房村,一幅幅描绘乡村文化的墙绘令人耳目一新,原本老旧的农村砖墙改头换面,一幅幅主题板块墙画,记录着各个年代窑房村的美好回忆,也唤醒了村民的乡愁记忆。</p> <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风家训、农耕文化、特色产业等主题通过不同场景“绘”在了墙上,展现当地特色的同时,也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内涵和乡土韵味,文化“绘”说话,村民和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明乡村建设的新风尚。</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窑房村虽不像往惜岁月里的“瓦事”那样热闹纷呈,但沿街的文化墙还是蛮给人一种“瓦事”文化的魅力和氛围,感知千年的青瓦发展历史。仅管只是用眼看看,随拍几张照片而已,确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旅活动。</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时光交织辉耀的风景里,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邮递员,高音喇叭传出莺歌燕舞的收音机,电影院门囗的小卖部……斑驳的墙壁老去光阴,依稀见到窑房村的过往,一不小心,就跌入历史的轮回中。</p> <p class="ql-block">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社会是乡土性的。数千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社会如何发展、文化如何演变,中国的乡村始终维系于传统的伦理秩序之上,也保持着经济与社会的相对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从此收获,借此感悟,从而珍惜,在“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双重战略的大背景下,康养·文旅小镇与乡村振兴项目作为全新业态终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相信窑房村不久将迎来辉煌,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康庄大道,记住,我在窑房村等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