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创丛林的故事

观森

<p class="ql-block">赣州宝兴禅寺全景(图片取自网络《菩萨在线》)</p> <p class="ql-block"><b>  一、 佛日峰改称马祖岩</b></p><p class="ql-block"><b>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p><p class="ql-block"><b>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的贡江东岸,距中心城区3公里处,有一座髙200多米的山峰,是青龙山脉濒临贡水的龙头,叫佛日峰。也许在马祖驻锡此山之前称之为日岀峰。因1280多年前,有誉为中国佛教“禅宗八祖”的马祖道一,曾经在这里弘法,当他在赣州传扬佛法,取得许多信众信赖而声名远播时,当地民众把日岀峰称为“佛日峰”。在马祖圆寂后,出于对马祖禅师的崇拜和怀念,又将“佛日峰”改称为“马祖岩”。山下的村庄叫“马祖岩村”,千年以来一直沿用。</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岩是一座赣南随处可见的普通丘陵山峰。但是,马祖岩的仙风和灵气却是绵延了千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唐代中期,马祖道一和他的弟子西堂智藏,经常在赣县龚公山宝华寺和马祖岩寺两地弘法布道。因马祖岩的地理位置距赣州城区(古称虔州)很近,寺庙虽小,信众却多。又由于马祖岩林木茂盛,风景优美,登高俯视虔城,“参差如鳞排瓦屋,郁葱林隙炊烟消”。可观赏城区风光,可领略章、贡两江合流,汇成赣江的壮美奇观,这里成了人们休闲游览的胜地。特别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更是城区登高人士的优选之地。</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二、名人登临留诗文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到了宋代,马祖岩的佛教道场虽然不大,但由于马祖的声誉崇高,这里成了礼佛、游览的胜地。修了登山石阶便道,沿途建有吸江、一憩、驹岩、云端、 尘外,五座休息观景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前来登高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名人雅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 一) 苏轼赋诗尘外亭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1101年,南谪海南岛的苏东坡获大赦,复任朝奉郎官职。结束了七年贬谪,离琼北归。经南雄,过大余梅关古道,来到虔州。停留期间,在虔州知军霍汉英等人陪同下,不顾60多岁高龄,身体病弱,十步一歇,坚持攀登,来到马祖岩游览,缅怀马祖禅师。写下《登尘外亭》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楚山澹无尘,赣水清可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散策尘外游,麾手谢此世。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高惜人力,十步辄一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却立浮云端,俯视万景丽。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幽人宴坐处,龙虎为斩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马驹独何疑,岂堕山鬼计?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夜垣非助我,谬敬欲其逝。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戏留一转语,千载起攘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苏轼在诗中忬发了自己登上尘外亭的感受:如同身处天上云端,俯瞰虔城瑰丽风景。还引用“马祖在此坐禅,遭遇山鬼筑垣阻扰”的传说,称颂马祖不畏艰难,弘扬佛法的进取精神。这说明苏轼深入了解和研究过马祖的事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对十七年前,虔州知州孔宗翰托请他在“八境图画幅”中题诗,记忆犹新。马祖岩就有八景中的两景一一《马崖禅影》、《尘外亭》。而且,苏轼和马祖同为四川人,都信仰佛教,一个是祖师,法号道一;一个是居士,佛名东坡。正因如此,苏轼才会不辞辛劳,举步攀登马祖岩。以了景仰膜拜之心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二)文天祥造访马祖岩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民族英雄文天祥,于南宋咸淳10年(1274)任赣州知州。3月2日到任不久,即在政事繁忙之中抽出时间,登临马祖岩。写下《马祖岩》、《禅关》、《吸江》、《尘外》、《云端》等五首绝句。其中《马祖岩》首句就以崇敬的心情写到马祖禅师高耸云天的弘法贡献,同时,吐露自己忧国忧民、立志抗元的满怀心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马祖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曾将飞錫破苔痕,一片云根锁洞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山外人家山下路,石头心事付无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三)赵抃、周敦颐游马祖山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赵抃是宋景祐元年进士,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人称“铁面御史”,与包拯齐名。嘉祐6年(1061)岀任虔州知州。曾主持开凿赣江十八滩,留名史册。同年,理学创始人、《太极图》和《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以国子监博士身份岀任虔州通判(行政副长官)。两人志趣相投,曾一同游览马祖岩。在山上操琴鼓瑟,推心置腹,高谈阔论,赞评马祖。 </b><b>赵抃为我们留下了有名的诗句:</b></p><p class="ql-block"><b>《同周敦颐国博游马祖山》</b></p><p class="ql-block"><b> 晓岀东江向近郊,舍车乘棹复登高。 </b></p><p class="ql-block"><b> 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b></p><p class="ql-block"><b> 下指正声调玉轸,放怀雄辩起云涛。</b></p><p class="ql-block"><b> 联镳归去尤清乐,数里松风耸骨毛。 </b></p> <p class="ql-block"><b>(四)黄庭坚诗咏马祖岩</b></p><p class="ql-block"><b> 黄庭坚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江西诗派创始人。他几次游览马祖岩,写下多篇诗词咏颂马祖岩。其中,他读了苏轼的一篇赞文《马祖庞公真赞》:</b></p><p class="ql-block"><b> 南岳坐下一马,四蹄踏杀天下。</b></p><p class="ql-block"><b> 马后复一老庞,一口吸尽西江。</b></p><p class="ql-block"><b> 天下是老师脚,西江即渠侬口。</b></p><p class="ql-block"><b> 不知谁踏杀谁?何缘自吸自受。</b></p><p class="ql-block"><b>(昙秀作六偈,述庞公事,东坡读而首肯之,为书此赞。)</b></p><p class="ql-block"><b> 一一(《东坡全集》卷九十五)</b></p><p class="ql-block"><b> 对于苏轼赞文中,记述马祖接引庞蕴居士的故事深有感触,黄庭坚认为马祖传授佛法的方法非同凡响。故写诗以记:</b></p><p class="ql-block"><b> 《见翰林苏公马祖庞翁赞戏书》</b></p><p class="ql-block"><b> 一口吸尽西江水,磨却马师三尺嘴。</b></p><p class="ql-block"><b> 马驹踏杀天下人,惊雷破浪非凡鳞。</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庞公,水泄不通。</b></p><p class="ql-block"><b> 游鯈方乐,科斗生角。</b></p><p class="ql-block"><b> (五)廖刚质疑马祖岩盛名</b></p><p class="ql-block"><b> 对马祖岩的盛名传扬,也有不以为然者。廖刚所书《马祖岩》诗,就是例证。廖刚,字文峰,南剑州顺昌人,宋崇宁五年(1106)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漳州知州、工部尚书等职。曾师从理学家陈瓘、杨时。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理学家。他游览马祖岩,写诗如下:</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岩》一一廖刚</b></p><p class="ql-block"><b> 龙游龙归已绝尘,空余顽石隐归云。</b></p><p class="ql-block"><b> 当时一昔犹嫌久,岂谓虚名万古存?</b></p><p class="ql-block"><b> 去来踪迹等游尘,谁向蘧庐觅道根?</b></p><p class="ql-block"><b> 岩穴故应无别异,镌题空有姓名存。</b></p><p class="ql-block"><b> (《高峰文集》卷十)</b></p><p class="ql-block"><b> 诗中说:马祖在此坐禅,时过境迁,已仅存浮云、顽石。马祖仅住了一日(形容时间很短),怎么就留下了万古盛名呢?廖刚把马祖岩的盛名称为“虚名”,表明儒家人士对佛教兴盛的不以为然。廖刚看到岩穴上镌刻着许多名人题刻,可以佐证当时马祖岩的人气兴旺。从侧面说明马祖禅道並非虚名,而是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b></p><p class="ql-block"><b> ( 六)董榕赞述马祖岩</b></p><p class="ql-block"><b> 千年以来,许多文化人士来到马祖岩,礼敬马祖,留下了诗词墨迹。其中,河北丰润人董榕,在清乾隆二十年(1755)的秋天,于担任九江知府擢任分巡南赣道官职期间,来到马祖岩,写了一首长长的七言诗,缕述七位文化名人的礼佛事迹。</b></p><p class="ql-block"><b> 云表一憩风泠泠,千叠万盈群山青。</b></p><p class="ql-block"><b> 贡江之水来东汀,周遭玉带环金庭。</b></p><p class="ql-block"><b> 是日秋半飘三蓂,紫气靉靆斜阳凝。</b></p><p class="ql-block"><b> 仝游四子俱豪英,初巫山脚还跉跉。</b></p><p class="ql-block"><b> 或虑昏黑迷山形,余为一鼓争先登。</b></p><p class="ql-block"><b> 那识上界如斯清,佛头螺髻交峥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马祖遗迹留岩扃,遍岩题字苍苔盈,</b></p><p class="ql-block"><b> 谁欤书者垂光精。</b></p><p class="ql-block"><b> 濂溪清献调琴声,至今想像松风鸣。</b></p><p class="ql-block"><b> 玉局挥手谢尘缨, 戏留转语询山灵。</b></p><p class="ql-block"><b> 子韶豁然万古情,文山四绝尤匉訇,</b></p><p class="ql-block"><b> 勤王揽胜资经营。</b></p><p class="ql-block"><b> 遐想忠武同文成,有传不传烟抚平。</b></p><p class="ql-block"><b> 七贤把臂堪合并,安得就此修堂楹,</b></p><p class="ql-block"><b> 镇此俎豆千秋馨。</b></p><p class="ql-block"><b> 顽廉懦立兴群氓,巽峰一焕开蓬瀛。</b></p><p class="ql-block"><b> 奈何弃置荒郊垌,付与山鬼栖冥冥,</b></p><p class="ql-block"><b> 五亭无复存一亭。</b></p><p class="ql-block"><b> ……(以下十四句略)</b></p><p class="ql-block"><b> (《赣县志》同治版 卷四十九之五)</b></p><p class="ql-block"><b> 诗的前六句,说到秋日四人游马祖岩的情景。从第七句起,写马祖的光辉遗留在岩洞之中,崖壁上刻满文人雅士的题刻。</b></p><p class="ql-block"><b> 接着,放飞想象,忽然听到濂溪(周敦颐)和清献(赵抃)琴瑟奏鸣的乐曲声,犹如松涛阵阵,撼动心灵;</b></p><p class="ql-block"><b> 似见玉局(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柱杖登攀而来,口诵《尘外亭》诗句,礼敬山灵;</b></p><p class="ql-block"><b> 又见被贬谪至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居住14年之久)的大诗人子韶(张九成),吟唱着“豁然万古心,揽之不盈袂”诗句,来到了尘外亭;</b></p><p class="ql-block"><b> 更有文山(文天祥)高大挺拔的身影岀现在马祖岩上。他景仰马祖大师的宏伟建树,面对大好河山,写了《禅关》、《尘外》等四首七绝。登临马祖岩的第二年(1275),元军大举侵宋,兵锋直指首都临安,文天祥在赣州起兵勤王,从此扛起抗元大旗,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b></p><p class="ql-block"><b> 遐想忠武(岳飞)和文成(王阳明),他们来到马祖岩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因而,他们的事迹也与马祖禅宗思想相关联。</b></p><p class="ql-block"><b> 宋建炎三年(1129),金国元帅金兀术攻宋,宋高宗赵构逃往海上,而隆祐太后一行逃至洪州(今南昌)。由于知州刘光世不敢与元军交战,隆祐一行只得连夜沿赣江逃难至虔州。到虔州后,随行卫兵上街,用“沙毛钱”、“折二钱”购物,商家不要,称:“这是上皇无道钱,此中不用”。並斥责,“何人来坏我州府?”而卫兵则强抢豪夺,大打岀手,引起民愤,继而发生大规模起义。隆祐惊恐万状,逃出虔城。后来,隆祐向宋高宗哭诉痛苦遭遇,因为隆祐太后在力扶赵构坐上皇位中有功,宋高宗表示要为隆祐报仇。不久,隆祐病逝。</b></p><p class="ql-block"><b> 到了1133年,吉州丶虔州地区又爆发农民起义。吉州彭友、李满,虔州陈颙、罗闲十领导的起义军有十万之众,围州攻县,声势浩大。朝庭派岳飞率部平乱,很快击败起义军。岳飞向朝庭发去捷报。不久,却收到宋高宗赵构屠虔城的密旨:“以隆祐震惊之故,密旨令飞屠虔城”。(据《宋史》记载)</b></p><p class="ql-block"><b> 岳飞受到马祖佛学“慈悲为怀”的影响,不忍滥杀无辜。上书宋高宗:“请宥胁从”一一请求宽大处理胁从人员。高宗不准岳飞的请求;岳飞再次上书陈述不能屠城的理由,高宗不予理睬;岳飞第三次上书,要求高宗收回成命,这一次宋高宗同意收回密旨。明确指示:让岳飞自行裁决。岳飞佛心坚定,挽救了虔城无数民众的生命!虔州百姓得知此事后,感恩戴德,建“岳飞庙”、“精忠祠”,画岳飞肖像以祀。(据同治《赣县志》卷二十七)</b></p><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的创始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以都御史南赣巡抚之职,率军平定民乱,经略南赣四年多,完成了他的心学理论体系,並且,在实践中运用心学思想治理军务政事,取得了成效。</b></p><p class="ql-block"><b> 王阳明从内心岀发认知事物规律的心学理论,其核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哲学概念的提出,与马祖“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b></p><p class="ql-block"><b> 七位贤达人士的传奇事迹,如烟云扩散,传播大地。他们的经世美名和精神成就,值得在此修建堂楹,以为纪念。</b></p><p class="ql-block"><b> (七)各类名士礼敬马祖岩</b></p><p class="ql-block"><b> 远不止上述名人敬拜游览过马祖岩。几乎所有主政赣州的官员、途径赣州的文人雅士、信仰佛教的高僧大德,都会拜谒马祖岩。有一些文化名人留下诗篇和墨宝。</b></p><p class="ql-block"><b> 而普通的民众,则经常成群结队,前往马祖岩礼佛参拜。有的信众成为俗家弟子;有的捐款捐物,诚心做功德;也有信众送自己的孩子岀家为僧的。</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三、马祖岩的兴废</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岩的鼎盛与衰落,与时代的安宁或动乱休戚相关。</b></p><p class="ql-block"><b> 历史悠久的马祖岩历经沧桑。盛唐旺宋之后,宋元战争持久动荡,寺庙凋零,佛教低迷。</b></p><p class="ql-block"><b> 元朝庭利用宗教维持其统治,支持佛教复苏。</b></p><p class="ql-block"><b> 到了明代,佛学重兴,万历年间(1573一1620)高僧悟学带领弟子本慧,在马祖修行的禅洞旁修建寺院,冠名“马祖岩寺”。在首任住持悟学和继任者本慧的主持下,香火旺盛,最多时僧众达三百多人。</b></p><p class="ql-block"><b> 进入清代,香火渐弱,但一直没有间断。到了清末,因战事频仍,寺庙破败,佛事几乎停顿。</b></p><p class="ql-block"><b> 1935年,赣州城内寿量寺高僧持芳住持,将维修寿量寺的余款,用于维修马祖岩寺,供僧人修行。并且把马祖岩寺改名“真如寺”。</b></p><p class="ql-block"><b> 1949年,新中国诞生。真如寺大殿仍在。大殿两边有棚屋六排。有僧人居住。</b></p><p class="ql-block"><b> 1966年底,马祖岩所有房屋均被拆毁,僧众离散,真如寺彻底荒废。</b></p><p class="ql-block"><b> 然而,马祖坐禅的洞穴仍在,摩崖石刻仍存,马祖带着弟子挖造的“心源古井”仍然可用。林木依然繁茂,山峰灵气依然留存!</b></p><p class="ql-block"><b> 1985年,马祖岩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又批准马祖岩为省级森林公园。</b></p><p class="ql-block"><b> 1998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引进浙江金果子农业开发公司对马祖岩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农业开发。他们在种植果树和果品加工的同时,对重建佛教胜迹十分重视。拆资重建真如寺大殿。1999年,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师,亲临施工现场指导寺庙建设。这座位于峰顶的大殿至今仍存。</b></p><p class="ql-block"><b> 时间来到了新世纪,2007年11月,江西国兴集团整体收购金果子公司,並将寺庙无偿移交章贡区佛教协会管理。瑞印、传昌、透印三位法师先后担任住持。在深入改革开放,重振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下,修建了直达山顶的水泥公路。自此,拉开了重建马祖道场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四、重建马祖岩宝兴禅寺</b></p><p class="ql-block"><b> 成就一项事业,讲究一种机缘。马祖岩禅寺的重建,机遇来源于民间和政府意愿的时空巧合。</b></p><p class="ql-block"><b> 江西国兴集团总裁李虞财和赣州市主要领导意愿配合,可以说是促成重建马祖岩宝兴禅寺的主要因素。</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的8月,赣州市委、市政府,为了适应发展要求,规划赣州市百万人口新城区的建设,启动“六大片区建设”的宏伟工程。(整个城市划分为水东、水西、水南等六大片区展开规划建设) 成立了“水东片区建设指挥部”。市委常委、副市长潘昌坤任指挥长。</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建设项目”列入了市级重点工程。而公园建设的核心就是马祖岩禅寺的重建。</b></p><p class="ql-block"><b> 民营企业家李虞财先生,是江西兴国人。他崇敬马祖文化,在将马祖岩真如禅寺捐献给市佛教协会以后,仍然关心马祖岩的开发。以本人和国兴集团公司名义捐助善款总计330多万元。</b></p><p class="ql-block"><b> 在一次功德会上,李虞财邀请同是兴国人的杨祥华等人一起讨论重建禅寺的命名问题。杨祥华(市社联原副主席,时任水东片区建设指挥长助理)提议改用“宝兴禅寺”。理由是:“马祖的人生轨迹和弘法历程中,已经有三个影响很大的‘宝’,一是马祖老家四川成都‘宝光寺’;二是马祖禅法形成的江西赣县‘宝华寺’;三是马祖园寂后安葬地的江西靖安‘宝峰寺’。赣州马祖岩是马祖走进江西弘法的重要‘驿站’,是马祖丛林建制的发祥地,是赣州人心目中的风水宝地,是当今赣州要复兴、要振兴的传统文化胜地。因此,改名为‘宝兴禅寺’,可以为马祖增加一‘宝’,为赣州增光添彩。”</b></p><p class="ql-block"><b>(引自《宝兴禅寺志》13页第四节 宝兴禅寺名称的确定)</b></p><p class="ql-block"><b> 这个提议得到李虞财先生、潘昌坤指挥长、胡加龙副指挥长、瑞印法师等人的赞同。並决定由瑞印法师向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报告。得到一诚长老的支持,並亲笔书写了“马祖岩宝兴禅寺”七个大字。从此马祖岩禅宗寺院正式冠名“宝兴禅寺”。</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筹建委员会成立。开始进行规则、设计、筹集资金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在选址上,为了保护马祖岩佛教文化遗址,将新址向下移至佛日峰南面的半山腰。禅寺坐北朝南,五座主殿承袭唐代建筑风格。五进布局:依次为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藏经阁)、马祖殿。(含两侧12栋殿堂)禅寺建筑规模比历史上的马祖岩寺庙要大数倍,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规格制式和国内知名佛教寺院基本一样,又有不同,不同处是目前唯一设置了马祖大殿的佛寺。</b></p><p class="ql-block"><b> 在文化生态公园建设上,恢复重建五座著名的休憩观景亭;重修马祖洞及洞前马祖道场小广场;修整摩崖石刻、心源古井等遗迹。还建设“佛教文化博物馆”等参观学习场馆。种植珍贵树木、名花秀草,营造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游览环境。围绕马祖文化主题,匹配客家农庄和生态旅游观光项目,努力创建5A级旅游景区。</b></p><p class="ql-block"><b> 在规划设计完成后,立即进入组织施工阶段。</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8月17日,成立赣州马祖禅文化研究会、马祖岩宝兴禅寺功德会。</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5月21日,举行了奠基仪式。标志着工程正式展开。</b></p><p class="ql-block"><b> 开展广泛宣传和深入研讨,争取全社会的普遍关心和支持。</b></p><p class="ql-block"><b> 功德会开始了筹集资金的工作。坚持自愿捐助的原则,接受爱心人士个人捐款,单位团体的捐赠。对乐捐者功德留名。开展“添砖加瓦”活动,将捐献者姓名及愿望题写在砖瓦上,永久保留在寺庙建筑中。</b></p><p class="ql-block"><b> 到2012年5月止,宝兴禅寺功德会共收到捐款3500多万元,以及无数实物捐献。</b></p><p class="ql-block"><b> 李虞财、王全光、袁宜海、林业霖、王建品、毛信吉、张森林、林阿龙、李华义、赖春宝、张小敏……这些企业家和信众都在功德谱上留下了芳名。</b></p><p class="ql-block"><b> 今天,走在禅寺各个殿堂、景点,都可以看到许多捐赠者的芳名。</b></p><p class="ql-block"><b> 2012年5月3日, 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迎来了马祖丛林文化论坛暨宝兴禅寺大雄宝殿开光庆典。</b></p><p class="ql-block"><b> 这是政府主导,民众参与的文化公益事业,功在当代,惠及后世。</b></p><p class="ql-block"><b> 宝兴禅寺的建成,是对质疑声音的解释,也是对反对意见的回答。</b></p><p class="ql-block"><b> 在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点,启动並胜利完成马祖岩文化生态公园的建设,是赣州这座城市的幸运!之前,机缘末到,且有非典型肺炎疫情肆虐。之后,国家启动脱贫攻坚重大行动。社会关注焦点不可能放在生态公园建设上。</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五、世人为何崇拜马祖禅师</b></p><p class="ql-block"><b> 马祖究竟有何德何能,引起众多名人雅士前往拜谒礼敬。又是写诗著文,又是敬香题刻,历代百姓也不忘前去焚香敬拜。对于马祖岩的寺庙,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建了废,废了又建。</b></p><p class="ql-block"><b> 这主要的原因,首先,是对佛教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b> 佛教是古印度的优秀文化。是古印度文明的精华。</b></p><p class="ql-block"><b> 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宝兴禅寺志》第二章“重光盛举”P72)</b></p><p class="ql-block"><b> 人们为了解除痛苦,礼佛就是一种精神寄托。</b></p><p class="ql-block"><b> 其次,马祖把佛教中国化、平民化,人们从内心崇拜他。认同他的佛理,纪念他的事迹。把马祖曾经参禅的道场,视为文化高地,前往参拜,实为必然。</b></p><p class="ql-block"><b> 上至官员名流,下至乡贤士绅,都会到马祖岩敬拜马祖禅师。赣州城区的民众也会经常到马祖岩礼佛。这成了惯例。</b></p><p class="ql-block"><b> 当然,附庸风雅者也有之。他想:许多名人都去烧香磕头,我不去参拜显得不上档次。这是一种随众跟风的人。</b></p><p class="ql-block"><b> 从佛教传入中国,达摩祖师来到河南嵩山达摩洞修行传教,到七祖怀让,都是严格按照古印度佛教规制修行。到了八祖道一,才提岀“平常心是道”的佛理,创立丛林规制。实现了佛教的中国化。</b></p><p class="ql-block"><b> 大学者胡适在研究了中国佛教的历史以后,认为:“真正的禅宗不在六祖惠能,而在马祖道一”。“马祖是唐代最伟大的禅师,是中国化禅宗的第一人。在中国的佛教史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b></p><p class="ql-block"><b> 当代佛学家杨曾文说:“马祖是中国禅宗史上最有声望的人物之一。马祖充满个性的明快而峻烈的禅风,不仅在当时影响相当广泛,而且一直影响到后世禅宗各派”。“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中,佛教曾是联结东亚各国的黄金纽带。在这当中,中国禅宗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禅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各国的佛教和历史文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今天,我们用什么言词来评价马祖的贡献都不为过。”</b></p><p class="ql-block"><b> 上面的叙述可能比较概念化,比较抽象。下面,让我们花一点时间,比较深入具体地了解马祖的弘法故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六、马祖创丛林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一)小马驹的佛缘</b></p><p class="ql-block"><b> 马祖道一,四川什邡人,岀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小名马驹。他的父亲是一个篾匠,编制的簸箕特别好,人送外号“马簸箕”。小马驹家境贫寒,小时未能上学,少年时经常参加田间劳作,13岁入罗汉寺岀家。随后由四川资中宝光寺的唐和尚为其剃度,法号道一。接着,在重庆的园律禅师处受具足戒(岀家人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比丘戒有256条,比丘尼戒有348条戒律)。如此,修北宗“渐悟”佛法10年,深谙其义。唐玄宗开元年间,听说南岳衡山佛教“顿悟”禅法鼎盛,影响巨大,即从四川岀三峡,下洞庭,上南岳,拜七祖怀让为师。据《马祖禅语》记载:马祖居南岳传法院,独处坐禅,凡有访者均不理,师往也不顾。祖师怀让回忆起六祖惠能对他说的谶语“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踏杀天下人”,乃多方诱导之。</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天,怀让拿了一块砖,在马祖坐禅处磨了起来。开始,马祖不闻不问。磨了半天,马祖奇怪,才问:“你磨砖干吗?”</b></p><p class="ql-block"><b>怀让回答:“磨作镜。”</b></p><p class="ql-block"><b>马祖:“磨砖怎能成镜?”</b></p><p class="ql-block"><b>怀让:“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b></p><p class="ql-block"><b>马祖:愕然。</b></p><p class="ql-block"><b>怀让继续说教:“你若坐佛,即是杀佛。若一直固执坐禅,那能领会佛理?”</b></p><p class="ql-block"><b>马祖:“那座该如何做呢?”</b></p><p class="ql-block"><b>怀让:“譬如赶一辆牛车,车停不动,是应该打牛呢,还是打车呢?”</b></p><p class="ql-block"><b>马祖:“应该打牛。”</b></p><p class="ql-block"><b>怀让:“对呀,人的身体就像车,心好比是牛。要修炼成佛,你说是用心还是只顾坐禅?”</b></p><p class="ql-block"><b>马祖顿悟。从此不光坐禅,还用心学佛,参加各种活动。师从怀让习禅10年。在众多弟子中,唯马祖学习刻苦,领悟透彻,深得师意。怀让遂将衣钵传给马祖一一禅宗历代传人,都是以袈裟、佛钵为信物,接受信物者,即为下一代的领袖人物。</b></p><p class="ql-block"><b> 马祖既得七祖心印,即是毕业了,成为禅宗八祖。依例,必须离师远行,去开创新天地。</b></p><p class="ql-block"><b>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马祖拜别七祖怀让,南下韶州曹溪(今韶关市)拜谒六祖真身。六祖惠能是佛教南宗顿悟派的创立者。马祖要从南华寺岀发,去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开创六祖预言的“马驹踏杀天下”之事业。</b></p><p class="ql-block"><b> 佛教史书记述:马祖“虎视牛行”,形容他目光锐利,步履稳健。这样的描述是非常有艺术性,也是贴切的。</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二)选择驻锡赣州</b></p><p class="ql-block"><b> 究竟去何方弘法?选择至关重要。</b></p><p class="ql-block"><b>马祖不愧为修炼佛教北宗10年,又修持南宗禅法10年的大师。他要选择冉冉上升,蓬勃发展的地方,作为弘扬佛法的场所。他选择了赣州。原因是:716年,唐朝丞相、韶州人张九龄,奉皇命主持开凿大庾岭梅关驿道。工程已经竣工。岭南岭北交通的瓶颈消除。“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化险”(《开凿大庾岭路序》,见《曲江张先生文集》卷十七)北方货物进入长江流域,沿着赣江,跨越梅关驿道,进入岭南广州沿海地区,通向海外市场。东南亚等地的商品也沿着这条通道,流向内地。赣州成了这条路上的节点城市。</b></p><p class="ql-block"><b> 马祖来到了赣州。第一驻锡地就选择了马祖岩,在一个3米见方的山洞驻足(即今命名马祖洞之地)。在附近城乡化缘,弘法布道。由于初来乍到,声名不显,马祖此段经历史料文献鲜有记载。究竟陪同者有几人?经历了哪些困难?但是,后来重回赣州的一些事迹记录,可以知道马祖曾与官方交往,更多的是与民众联系。帮助乡民济困解难,参加添丁人家的喜庆祝福活动,为逝去的老者唸经超度,还开药方,施草药为乡民解除病患。学习当地的语言;了解和适应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与各阶层人士交往。其中,与虔州敇史龚亳等乡贤人物谈经论道。据《舆地纪胜》卷32《虔州》记载:“龚公崖顶有尘外亭,在州治东,形势最高绝。下瞰环城如巨囿,凡四境之山川可以枚阅。”由此可知,马祖修禅的岩洞又叫“龚公崖”。山崖或者属龚亳所有,或者为龚亳发现並经常驻足。马祖与其结识以后,龚公大方让给马祖在此驻锡弘法。</b></p><p class="ql-block"><b> 不经历这些,民众也不会把日岀峰改称佛日峰,把村庄冠名为马祖岩村……</b></p><p class="ql-block"><b> 从马祖来到赣州后,住岩洞,走村串户,托钵化缘的生活方式来看,他的修行是继承古印度“日岀乞食,树下一宿”的苦修方式。</b></p><p class="ql-block"><b> 马祖的弘法没有进展。</b></p><p class="ql-block"><b> 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马祖已经禅修多年,现在是行万里路的阶段。当他听闻宁都莲花山青莲禅寺是266年建寺,470多年来香火旺盛,就决定溯贡江北上,前往拜谒取经。(在宁都行走期间,应该与后来成为高徒的西堂智常及其父母有过交集。)</b></p><p class="ql-block"><b> 其时,马祖为了寻找新的禅机,从瑞金,沿驿道过武夷山,来到福建建阳佛迹岭。在此伐茅结庐,开始收徒传道。</b></p><p class="ql-block"><b> 在佛迹岭大约度过了2年多时间,事业进展不大。马祖师徒决定回到江西,寻觅佛缘,天宝3年(744年)进入江西临川,在城外的西里山结庵收徒,弘法布道。其中,最重要的是接收了宁都廖姓13岁的男孩为徒。此人就是后来继承了马祖衣钵的西堂智藏。</b></p><p class="ql-block"><b> 在佛迹岭和西里山的5年间,由于没有较好的住处,没有山林田产,依茅舍栖身,靠托钵乞食,经受过饥饿和受冻的痛苦。特别连续大雨的日子,风雪漫天的冬天,不能岀门乞讨的日子,只能饿得眼冒金星。岀现了理想和现实不适应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就想要首先解决吃住的问题。而在佛迹岭、西里山的条件都不能达到目的。</b></p> <p class="ql-block"><b>  (三)解决生存问题</b></p><p class="ql-block"><b> 747年,马祖和一众弟子重返赣州马祖岩。在当年栖息的岩洞前结庐讲学,栖身修行。马祖还运用所学山川地理知识,带领众徒在岩洞旁边挖掘深约6米水井,(即今之“心源古井”)还有意购买山林田产,建筑寺庙,建造自己的布道基地。不意引发利益相关人士的阻挠,破坏上山道路,设置各种障碍物。《江西通志》、《方舆胜览》等多种史料记述:一夕,山鬼忽为筑垣,马祖见之,曰:“学道不至,乃为山鬼所测,此非吾所居也。”……</b></p><p class="ql-block"><b>故苏轼作《尘外亭诗》,亦援此事。可见布道事业艰难。</b></p><p class="ql-block"><b> 马祖遂求助于旧友龚亳。龚毫当时隐居在赣县田村镇,距赣州城130多里,离当时水路交通便捷的白鹭村也有10多里,紧邻兴国县界,是一个多山林有田地的僻静之地。故龚公从虔州刺史任上致仕(退休)后,选择此地隐居,后人誉称此地为“龚公山”。马祖向龚亳求施“一衣之田,一烟之山”,龚亳爽快同意。于是,就有了马祖施禅法的传说:马祖解袈裟抛向天空,正好遮蔽大片田地;又点燃一柱檀香,烟雾弥漫整座山林。</b></p><p class="ql-block"><b> 至此,马祖得到了创丛林的根据地。</b></p> <p class="ql-block"><b>  (四)客家先民帮助马祖创丛林 </b></p><p class="ql-block"><b> 龚亳施舍山林田地,是促成马祖创立丛林的第一功。</b></p><p class="ql-block"><b> 龚亳应是早期立足赣南的客家先民。因为从客家人的源流来考察:因避战乱,从中原南迁者是主流;因改朝换代,前朝官员、军士就地定居者也是源流之一;退休官员留籍,后代繁衍安居者也是源流之一。犹如:孙中山先生的先祖孙誗,就是在宁都为官,后代留籍,成为客家先民。龚亳后人,历代居住赣南,开枝散叶,也实为客家源流之一。</b></p><p class="ql-block"><b> 再说,马祖获得龚公馈赠以后,田地需要耕作,山林需要垦育,寺庙更需建造。这一切,都必须取得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居住在附近的客家先民,手把手教会僧众春播夏耕,秋收冬藏。参加寺院的建造,居功至伟……就是经费的来源,其实也是通过僧众的化缘,民众做功德,从客家先民中筹集的。</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在龚公山创立的寺庙命名宝华寺,是马祖创丛林的开始。</b></p><p class="ql-block"><b> 丛林,从字意来说就是茂密的树林,引伸之义是指禅宗寺院,佛教僧侣聚集修道之处,称之为“禅林”。其大都建在名山秀水之中。后世各宗各派大都仿效禅林制度建立寺庙,故而称为“马祖创丛林”。</b></p><p class="ql-block"><b> 有人要问:马祖之前,不是也有很多寺庙吗,为什么说是马祖创丛林呢?</b></p><p class="ql-block"><b> 这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有不同的修行方式。传入西藏的叫藏传佛教;传入黄河、长江流域的汉传佛教,又分南传佛教、北传佛教;还有不同的宗派之分。从供养关系来说,又分官方开办,民间开办,官办民助等各种形式。</b></p><p class="ql-block"><b> 我们从许多文献中看到:马祖以前的僧侣修行,是依照古印度佛教的传统,托钵行脚,岩居穴处,或寄居律宗的寺庙,过着居无定所,洒脱漂泊的生活。那么,律宗为什么有寺庙呢?律宗寺庙一般是官方建造,受官方控制,带有研究性质的寺庙;而禅宗则完全照搬古印度佛教修行模式行事。</b></p><p class="ql-block"><b> 律宗和禅宗是不同的佛教派别:</b></p><p class="ql-block"><b>律宗一一创始人是道宣,发源地是西安净业寺,唸的经书是《四分律》、《十诵律》等“四律、五论”。主张“在心理上构筑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即戒体论。</b></p><p class="ql-block"><b>禅宗一一创始人是达摩(古印度来中国传教的祖师),发源地是河南嵩山少林寺(在达摩洞修行),唸的经书是《五灯会元》、《六祖坛经》等,理论主张“以心性论为基础,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升华,摆脱烦恼,追求生命的自觉,乃至他觉,到达崇高的精神境界。崇尚自然一一内在一一超越的人生价值观。</b></p><p class="ql-block"><b> 中国和印度的气候环境,民情风俗都不相同。在印度,可以树下一宿。在中国,在洞穴或树下一宿,可能就生病了。在印度,托钵化缘被人们认为是崇高的举动,在中国,好手好脚的人去讨饭,被人们看不起。这种状态延续了200多年,但是,禅宗的前七代祖师都习以为常,没有做根本的改变。</b></p><p class="ql-block"><b> 马祖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到了必须解决自身生存问题,才能更好传经布道。</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创丛林主要是二个改变:</b></p><p class="ql-block"><b> 第一,建造属于禅宗自己的寺庙。主要以自己筹集资金为主。</b></p><p class="ql-block"><b> 第二,购置山林田产,僧众参加农耕活动。也就是走基本自给自足的“禅农”路线。</b></p><p class="ql-block"><b> 这个创新,打破了佛祖释迦牟尼“僧人不种田不做工”的旧规,为禅宗成为中 国佛教的主流奠定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五)解决发展问题</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在创立丛林的同时,深入思考总结以往禅修的经验教训,对僧众修行的方法和禅宗佛理进行了适时的改变。</b></p><p class="ql-block"><b> 首先,改变个体独修为集体禅修。</b></p><p class="ql-block"><b>经由个人虔诚信仰,深切体验,而积极向他人弘传,集合相同信仰之人群,组成禅宗僧团。一个寺庙就如一所大学,有一个高僧大德主持,僧众共同生活,一起研习。有农业劳动时间,有整理内务安排,提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改变“托钵乞讨”或权贵供养的生活方式。改革“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的修行模式。</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提出“人间佛教”理论,向民众推广禅宗理念。</b></p><p class="ql-block"><b> 创造性地阐述“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新思想。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不一定向外礼佛拜佛,在日常生活中坚守佛理就是修行。使佛教生活化、平民化。人们不一定岀家去寺院,在自己家中就能以佛教的道理创造和谐美好的生活。蕴含着人间佛教化的理念。</b></p><p class="ql-block"><b> 这一改革影响深远。一千多年以来,佛教的教义深入人心。现在人们言行举止中,经常可见深含佛义的名词语句,例如:“救苦救难”;“慈悲为怀”;“菩萨心肠”;“珍爱生灵,拒绝杀生”(提倡环保,反对战争);“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普渡众生”;“佛眼通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做人要有志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要见义勇为)……</b></p><p class="ql-block"><b> 还有,人们通常在战胜艰难困苦取得胜利时,都会感叹“阿弥陀佛!”(梵语,意为:佛祖护佑,你无所不能,光照信众前程。南无,意为象神意境,信众皈依)……</b></p><p class="ql-block"><b> 这些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东西,是那样深入到了民众日常生活之中,不能不归功于马祖对佛教的改革和推广。</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对禅宗佛理的改变,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其结果是将高深莫测的佛教修行世俗化、平民化、生活化、简易化。为禅宗赋予无限生机与活力,实现了中国思想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解放运动。禅悦风及,后启宋、明心学先哲。学者胡适才会评价说:“马祖是中国最伟大的禅师”。</b></p><p class="ql-block"><b> 随着佛教丛林的建设和禅宗修行理念的变革,宝华寺大约经过五、六年的经营,开始兴盛热闹起来了。慕名前来烧香拜佛的信众,络绎不绝。其中有不少名人事迹记录在典籍、铭文之中,让今人能够看到当时的盛况。</b></p><p class="ql-block"><b> 得到官方人士的支持:</b></p><p class="ql-block"><b> 据《唐故洪州开元寺石门道一禅师塔铭》文字记载“……刺史今河南尹裴公,久于禀奉,多所信向,由此定惠,发其明诚。”意思是说,当时的虔州刺史裴谞,是河南人。一向信仰佛教,多次亲自去马祖道场听讲佛法,而且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包括捐款捐物,以表达诚意,支持马祖在虔州传道。</b></p><p class="ql-block"><b> 据《江西通志》卷159记载:李舟任虔州刺史时,也曾去龚公山听马祖弘法。还给其妹写信,谈及学习佛法的感想。曰:“释迦生中国,设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设教如释迦。天堂无则已,有则君子登。地狱无则已,有则小人入。”识者以为知言。李舟把佛祖和周公、孔子相提並论。听马祖讲法十分享受。“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去”。</b></p><p class="ql-block"><b> 得到居士的追崇:</b></p><p class="ql-block"><b>马祖以自由灵活的应物接机方式,接引民间信众的佛性。</b></p><p class="ql-block"><b>据《景德传灯录》卷八记载:襄州居士庞蕴,是湖南衡阳人,起初在石头和尚门下修禅。后来,到江西赣州,向马祖参问佛法,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居士言下顿领玄要,乃留驻参承,经涉二载。</b></p><p class="ql-block"><b> 西江是流经龚公山附近的河流,怎么能吸尽?喻示佛法是不可言说的,必须用心体悟。庞蕴顿领玄要,留在马祖门下修持佛法二年,成为居士中的佼佼者。</b></p><p class="ql-block"><b> 当然,还有众多居士追随马祖,成为马祖的俗家弟子,取得了修行成果。</b></p> <p class="ql-block"><b>  (六)布道有方高徒叠岀</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建立禅院制以后,法鼓高震,皈依其门下的弟子有一千多人。其中,高僧大德139人,这些人大都做了大寺庙的宗师。有6位大士,在重新修建的宝兴禅寺丛林初祖殿中,塑有6尊佛像。他们来自各地,追随马祖修行,功业显著。</b></p><p class="ql-block"><b> 西堂智藏:</b></p><p class="ql-block"><b>来自江西宁都的弟子,13岁时,即在临川西里山拜在马祖门下,一直追随左右,深得马祖法脉真传。道一禅师亲付授纳袈裟,成为洪州禅传人。曾有新罗(今朝鲜)僧人道义入唐学法,拜西堂智藏为师,修持南禅佛法。822年回国后,弘传心法,深得喜乐,传扬广泛。成为朝鲜“禅门九山”之一的迦智山派的祖师。极其光大了南禅佛法。 </b></p><p class="ql-block"><b> 百丈怀海 :</b></p><p class="ql-block"><b> 怀海俗姓王,福州长乐县人,祖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永嘉之乱,辗转迁居长乐(属客家先民)。早年,在广东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座前落发。后又到湖南衡山依法朗禅师,受具足戒。再往安徽庐江浮槎寺学法,因听闻马祖禅师“平常心是道”禅法精湛,即前往参学。侍奉道一六年,成为马祖门下和智藏、普惠鼎足而立的三大士。后应邀请,往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县)大雄山,开创禅林。因此地山岩高峻雄伟,兀立千尺,故称百丈山。怀海创立的禅院称为百丈寺。怀海依马祖禅法收徒开讲,引来无数信众,寺庙香火鼎盛。在怀海门下,开衍岀“临济宗”和“伪仰宗”。临济宗又于宋代,由来华学法的日僧荣西传入日本,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宗派。</b></p><p class="ql-block"><b> 更为影响深远的是:怀海将马祖在龚公山宝华禅寺实行的禅林制度,整理成一本《禅林规式》。此书呈送大唐朝廷后,受到皇帝敕封,随即颂行天下,成为所有寺院执行的规章。至此,“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成为佛教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b></p><p class="ql-block"><b> 南泉普愿 :</b></p><p class="ql-block"><b> 普愿俗姓王,郑州新郑人(今新郑县)。早年在河南密县大隈山大慈禅师座前学习禅法。后至河南登封嵩山会善寺,受具足戒。听说马祖禅法非常新颖,即不远万里,拜师学法。十几年后,来到池阳南泉山,创建“南泉禅院”,驻锡30年之久。接引弟子无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b></p><p class="ql-block"><b> 鹅湖大义 : </b></p><p class="ql-block"><b>大义俗姓徐,浙江衢州须江人。曾师从马祖禅师学法,深得禅宗要义。后挂锡信州鹅湖禅寺。唐宪宗曾诏数位禅师驾前论法。一法师问:“什么是四谛?”大义答:“圣上是一帝,哪里有另外的三帝?”……法师又问:“什么是禅?”大义手指天空,意为禅即是空,四大皆空,心中无一物。帝深以为是,称大义讲的是无穷经论。 </b></p><p class="ql-block"><b> 章敬怀晖 :</b></p><p class="ql-block"><b>怀晖俗姓谢,福建泉州同安人(今厦门)贞元初年,从马祖禅师嗣法传教。得法后云游北方,到过五台山、幽州(今北京)、徂徕山(今山东泰安)等地,弘扬南禅佛法。元和三年,奉召入长安,安置于章敬寺,故称章敬大和尚。怀晖禅师在北方各地和长安期间,大力传扬马祖禅法,贡献巨大。园寂后,被朝廷追谥为宣教大师。 </b></p><p class="ql-block"><b> 兴善惟宽 : </b></p><p class="ql-block"><b>惟宽俗姓祝,浙江衢州信安人。少时即有佛缘,不忍见杀生,坚持素食,乃求岀家。闻知马祖佛法宽广,遂参拜马祖为师,跟随多年,潜心修持。唐贞元6年,开始在吳越(江苏、浙江)一带,传法布道,业绩斐然。末了,于京兆兴善寺升堂说法结束时,突然就圆寂了。</b></p><p class="ql-block"><b> 马祖注重教育,精心培养人才。和孔子一样 ,桃李满天下,禅业延千年。 </b></p> <p class="ql-block"><b>  七、移锡开元寺创立洪州禅</b></p><p class="ql-block"><b> 马祖禅师创立的“平常心是道”,深得人心,修行方法也简单易行。对社会的安宁稳定能起到良好作用。唐大历8年(773年),时任洪州刺史路嗣恭,本人笃信佛教,为了教化民众,礼请马祖禅师到洪州弘法,驻锡开元寺(今南昌佑民寺)。</b></p><p class="ql-block"><b> 马祖以南昌为中心,云游四方,弘扬佛法。在洪州继续接引弟子,在更广阔天地传播“平常心是道”禅法。据史料记载,期间开辟了48座寺庙。创建盛极一时的洪州禅。</b></p><p class="ql-block"><b> 当时,在湖南长沙,有一个六祖惠能之后南禅最有影响的禅师叫石头希迁,他和马祖禅师齐名。天下佛教弟子莫不以拜见並得到两位大师的开示为荣。相见都会问一句:“你去拜见过马祖大师/希迁大师吗?”如此,众多僧人来往穿梭于江西、湖南之间,以求得大师的赐教。人们把这样不辞辛劳行走求法的行动,称之为“走江湖”。这句俗语流传至今。</b></p><p class="ql-block"><b> 禅宗史上还有一个“选官不如选佛的故事”。话说湖南有一位叫天然的禅师,他岀家之前是一个秀才。有一年,他和几个儒生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来到潭州(今长沙市),遇到了连续暴雨,不能行走,滞留在客店里,错过了考试。这时碰到一位老僧,聊天中老僧问天然:“你们去哪里?”天然说:“去选官。可惜遇雨错过考试。”老僧就说:“你们去选官,还不如去选佛。现在,江西洪州有一个马祖大师,弘扬佛法十分了得,学法几年,就可以成才,创建道场,成为主持一方的禅师。人们都把马祖所在的开元寺叫选佛场”。后来,天然听了老僧的建议,到洪州开元寺,拜马祖为师,学习佛法,得成正果,成为受人尊敬的丹霞禅师。</b></p><p class="ql-block"><b> 马祖禅师在赣州修持弘法前后28年,到了788年,南昌传法又是15年之久。</b></p><p class="ql-block"><b> 这一年的正月,马祖游历到江西靖安石门山,视察他亲自指导创建的宝峰禅寺。这里山清水秀,奇峰雄峻,乃风水宝地。马祖告诉弟子:“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之选。”</b></p><p class="ql-block"><b> 二月的一天,一代宗师马祖道一圆寂,遵其遗愿,灵骨安葬于宝峰禅寺。</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大师圆寂后,他被皇室敇封为“大寂禅师”。</b></p><p class="ql-block"><b> 直到马祖圆寂,仍然担任虔州龚公山宝华禅寺的说法主。这里是他创新禅宗之地。佛教史上的洪州禅,也可称之为虔州禅。</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八、马祖文化的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b>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马祖?原因在于马祖把佛教理念推向了民间。这种以慈善为平常心的文化形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1280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乃至普通百姓,几乎没有不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b></p><p class="ql-block"><b> 中国的文化形态,以儒家、释(佛)家、道家的思想为主体。儒家思想对国人影响最大,道家的阴阳理论也深入人心。而佛家,以心为论,强调心性修炼,解脱烦恼,以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相信因果报应,追求圆满,乃当代人的“心灵环保”正道。</b></p><p class="ql-block"><b> 有学者将中国三大宗教的长期共存,相互渗透,没有发生大规模宗教战争,论证为华夏文明能够存续的重要原因之一。认为:</b></p><p class="ql-block"><b> 在我们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曾经有过四大文明古国: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即今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称为太阳神的儿子);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称为月亮神的后裔);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称为月亮之国); </b></p><p class="ql-block"><b> 位于 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华夏文明古国(自称为上天之子)。 </b></p><p class="ql-block"><b>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这些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先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我们今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具有先进科技和人文规制的现代文明社会。甚至开始了探索太空奥秘的新纪元。然而,我们今天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社会治理方面的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我们得益于前人的智慧。  </b></p><p class="ql-block"><b> 在这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中三个已经消失。连语言、文字、城邦、文物等,都难于寻觅踪迹。唯有中国的华夏文明(即中华文明),绵延存续。辉煌灿烂,自成一派,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光耀全世界。 </b></p><p class="ql-block"><b>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 根据许多学者研究总结,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几点: </b></p><p class="ql-block"><b> 第一,是自然和地理环境。中国地处北半球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区,相比于处于热带的其它三个文明古国,要更勤奋劳作,建造房舍,准备衣被,生火取暖,烹饪熟食,才能生存下去。广袤的土地能承载众多人口,发展农耕,促进多族群融入中华文明圈。 </b></p><p class="ql-block"><b> 第二,根深蒂固的皇权统治。上自4000多年前,夏、商、周时期始创中华文明,到2200多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封建制度一直承袭下来,这种制度适应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存形态。</b></p><p class="ql-block"><b> 第三,文化的认同融合。在华夏这块大陆上,水网密布,且与陆路交通形成网络,能够将具有相同文化的各地人群联结起来,形成统一的国家。虽然有分裂割据时期,但是,由于文化之根深植大地,最终又归于统一。 </b></p><p class="ql-block"><b> 第四,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从统治集团到黎民百姓,都敬畏自然的力量,尊崇上天(heaven)。皇帝自称“天子”,百姓谓之“子民”。最为重要的是,没有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因为另外三个文明古国都是由于大规模宗教战争,而遭受毁灭之灾。 </b></p><p class="ql-block"><b> …… </b></p><p class="ql-block"><b> 正如以色列学者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宗教是第三种让人类统一的力量。正因为所有的社会秩序和阶级都只是想象的产物,所以它们也十分脆弱,而且社会规模越大,反而就越脆弱。而在历史上,宗教的重要性就在于让这些脆弱的架构有了超人类的合法性。有了宗教之后,就能说,法律並不只是人类自己的设计,而来自一种绝对神圣的最高权柄。这样一来,至少某些基本的法则便不容动摇,从而确保社会稳定。” </b></p><p class="ql-block"><b> 那么,第一种和第二种稳定的力量是什么呢?赫拉利认为:是帝国和金钱。 </b></p><p class="ql-block"><b> 用现代语言来说,让社会稳定的决定力量,就是政治,经济,以及反映意识形态的文化。並且,必须保证这些基本法则的正确性和适应性。中国封建帝制,从秦始皇开始,根深蒂固。农耕文化又源远流长 。这是中华文明延续的根本原因。</b></p><p class="ql-block"><b> 佛教是东汉末年从古印度传入中国,到了唐朝达到鼎盛时期。宋代以后,古印度的佛教被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及婆罗门教所占据和取代,佛教在印度衰弱、式微了。而在中国,却在几位大师的传承弘扬下,得到了发扬光大。</b></p><p class="ql-block"><b> 其中,佛教八祖一一马祖道一,在赣州完成了古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他至少践行了如下人类真理:</b></p><p class="ql-block"><b> 第一,任何人,无论从事什么伟大的事业,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必须有食物,然后有居所;</b></p><p class="ql-block"><b> 第二,任何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完成,必须要有团队。群众是真正创造历史的英雄。而要事业长久,教育是重中之重;</b></p><p class="ql-block"><b> 第三,认准了方向,必须坚持下去。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b></p><p class="ql-block"><b> 第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才有幸福。</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马祖创丛林,是一件不可低估的事业。他用了一生的努力,做好了“古印度佛教中国化”这件事。</b></p><p class="ql-block"><b> 马祖是赣州历史文化史上第一名人。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也是在中华文明延续的历史进程中,起过好作用的人物。其功高千古,影响深远! </b></p> <p class="ql-block"><b> 作者:李观森</b></p><p class="ql-block"><b> 2022年5月22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p><p class="ql-block"> 参考文献资料:</p><p class="ql-block">1、《赣州佛教志》 赣州佛教协会 编</p><p class="ql-block">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9年11月</p><p class="ql-block">2、《宝兴禅寺志》 赣州马祖岩宝兴禅 师功德会、宝兴禅寺志编纂委员会 编</p><p class="ql-block"> 2013年2月</p><p class="ql-block">3、《禅影千年一一马祖与赣州》</p><p class="ql-block"> 胡加龙主编 陕西出版集团 三秦出版社 2011年11月</p><p class="ql-block">4、《人类简史一一从动物到上帝》 </p><p class="ql-block"> 编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p><p class="ql-block"> 译者:林俊宏</p><p class="ql-block"> 中信出版集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