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在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第11、12、13窟为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洞窟,3窟为一组(见图),只有12窟按计划完工,11、13窟大约在开凿不久就停工,之后陆续雕凿了不少无统一安排的小龛。</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窟(接引佛洞)</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另有二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东壁上层太和七年(483)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凿。</p> <p class="ql-block"> 窟于2012年6月封闭实施窟檐建设、壁画保护、危岩体加固等工程,经过9年修缮,现已具备开放条件,于2021年7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图为加盖外部窟檐后的11、12、13窟。</p> <p class="ql-block">建设,维修后的窟入口外</p> <p class="ql-block">图为早期十一窟外观和入口,第11窟外景 洞窟下辟窟门、上开明窗。外立壁分层补雕小型窟龛,现编附属洞窟17座。</p> <p class="ql-block">11窟,外壁东侧附属洞窟 外崖壁上的窟龛不在同一立面,雕刻风格亦不同,是为北魏时期不同时段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窟门与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像——窟内空间构造巨大而稳定,雕刻内容丰富而精彩。中心塔柱既可供信众礼拜绕行,又因承接窟顶而减少了顶板的压力。</p> <p class="ql-block"> 洞窟内中央为中心塔柱,典型的塔庙窟,塔柱分三层,第一层四壁各雕一立佛,为“四方四佛”,东方妙喜世界阿閦(chù)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塔柱上层亦四面开龛造像。南面为正中交脚菩萨、两侧思维菩萨。塔顶四角雕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像。</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仅有两处雕造四方佛,均在中心塔柱四方雕造,分别为第6窟中心塔柱上层,第11窟中心塔柱下层,表现了佛经“四方有佛”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西北角</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东南角 中心塔柱略呈方形,东西长约5.7米,南北宽约4.9米,高约13.3米。塔柱逐层递减,由下至上分3层。第1层四面各雕一立佛;第2层南面开方龛,内雕一交脚菩萨、二思惟菩萨,其余三面均为二佛并立像,这是云冈少见的组合形式;第3层雕阿修罗像。</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立佛像两侧的胁侍菩萨,面相丰满、身材修长、亭亭玉立,无论人物造像风格还是服饰,均和北魏人物造像有极大的不同,而和大同市区下华严寺内辽代彩塑有几分相似,普遍认为为辽代所雕。这也是云冈石窟最晚雕凿的造像。</p><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下层主尊右胁侍菩萨——菩萨头戴冠,窄额、大鼻、鼓腮。颈饰圆形项圈,着低胸内衣,外搭帔帛,下着长裙而裙腰下翻,裙带在腿间打结下垂。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持物,立于低台上。</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下层主尊左胁侍菩萨——与右胁侍菩萨对称雕刻,造型、服饰也基本相同。低矮的素面宝冠上有凿痕,说明曾进行过重刻。</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西面下层立佛</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北面下层立佛</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东面下层立佛</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上层 中心塔柱上层设计为方形龛,龛内一交脚菩萨、二思惟菩萨。塔顶须弥座上山花蕉叶出阿修罗天,并与窟顶相接。</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南面上层 交脚菩萨及二思惟菩萨像组合。中央交脚菩萨头戴化佛冠,上着帔帛、下着长裙,踞坐方座之上,脚下有地神托举。两侧思惟菩萨头戴三角饰宝冠,半跏趺坐于束帛座上,服饰同于主像。菩萨像背后圆光规范整齐。造像身形修长、秀丽。</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顶部西北角 须弥座四角出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天像,表现形式新颖,雕刻工整细致。</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西北角上层</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西面上层</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东面上层</p> <p class="ql-block">该窟西壁全景</p> <p class="ql-block">该窟西壁中层北侧,在宽7.4米,高2.4米横向拉开的中国瓦顶屋型龛下雕刻了7尊立佛,个个褒衣博带,神采奕奕,不仅是石窟寺七佛题材的突出表现,也是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代表作品。过去六佛与释迦佛形成了七佛,是佛教宣扬“永久”的思想,与中心塔柱下方的四方佛,构成佛无处不在,佛永远存在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七立佛与鲜卑皇族的七世父母观念相吻合,从被尊为始祖的拓跋力微算起,到道武帝拓跋珪恰好七世。如果远溯先祖,从第一推寅到第二推寅,第二推寅到拓跋诘汾,都是七世。包括后来孝文帝尊太庙供七祖,均依照汉族“天子七庙,三昭三穆”的礼制。</p> <p class="ql-block">7尊立佛</p> <p class="ql-block">七佛局部</p> <p class="ql-block">西侧下层,盝形龛交脚菩萨</p> <p class="ql-block">西壁中部组合龛</p> <p class="ql-block">西壁南侧龛:涅槃</p> <p class="ql-block">西壁南侧龛:供养众</p> <p class="ql-block">该窟东壁上部保存有云冈石窟中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太和七年造像题记,全文336字。这一造像题记还是研究北魏魏碑体形成和发展轨迹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也是云冈石窟雕造重要的断代依据,为现存不多的云冈铭记中最有价值的一处。第11窟是云冈石窟主要洞窟中存造像铭记最多的一个洞窟。图为东壁全景。</p> <p class="ql-block"> 该窟东壁上层:太和七年造像龛。</p><p class="ql-block"> 最高处雕有四层佛龛,佛龛内从上到下依次为交脚菩萨、坐佛及双佛对坐、三菩萨,龛外雕有四层供养人像。如此诸多的供养人行列,与《太和七年造像志》题记内容相呼应,为云冈中期上层士大夫贵族阶层及诸多信男善女参与到石窟营建的一个写照。</p> <p class="ql-block">该窟东壁上层:太和七年造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供养僧人</p> <p class="ql-block">东壁下层万佛像</p> <p class="ql-block">该窟南壁全景</p><p class="ql-block">南壁中央上为明窗,下开窟门,明窗与窟门之间雕大型坐佛像佛龛,两侧雕刻小型窟龛17个,均编为11窟的附属洞窟。附属洞窟中有云冈石窟早期、中期、晚期的雕刻,可以领略到云冈石窟不同时期雕像的不同魅力。</p> <p class="ql-block">第11窟刚开凿不仅北魏都城就迁往洛阳,是没有完工的洞窟,于是善男信女们有了用武之地,在洞窟内开凿了大量杂乱无章的造像。</p> <p class="ql-block">洞窟东南部上层龛像</p> <p class="ql-block">明窗西,东壁造像</p> <p class="ql-block">南壁浮雕塔</p> <p class="ql-block">南壁中层西龛:龛楣</p> <p class="ql-block">北壁全景,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与北壁之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11窟顶部,四周各雕两条蛟龙,为“天龙八部”之龙部,雕刻传神,是云冈石窟龙部雕刻的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