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榆次是父亲曾经工作的地方,1971年吕梁地区成立,他作为支援新区建设的30人团队之一,从晋中企业公司抽调到吕梁工作。</p><p class="ql-block">从而立之年离开,父亲一直没有回去过榆次。耄耋之年,生活悠闲,怀旧明显增多,聊经历的事,想曾经的人,前段时间,我还联系表哥,帮他寻找曾经的老乡,可惜时间久远,没有可靠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好在太原至榆次就20多分钟的车程,疫情管控也比较平稳,父亲萌生了回去看看的愿望。</p><p class="ql-block">说走咱就走,我和爱人趁着周末,带着父母直奔榆次,让他们故地重游,走亲访友,了却父亲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那天,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父母很兴奋,望着窗外,感叹高楼林立,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刚从南中环拐上太榆路,父亲就讲起1958年他在太原上学时,经常和同学步行到榆次,在同学家吃完饭还要步行回来,仿佛往返40多公里很轻松,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走了一会儿,父亲问:快到北营了吧?其实早已进入榆次地界,太原南站就在北营北路。路好走了,显得距离也短了。</p> <p class="ql-block">看到“安宁”的路标,父亲说,我们那会儿,“安宁”就是北门外最边的郊区了,顺城路是最繁华的街道,粮店街是城区人车流量大的街道之一………50年过去了,如今榆次的商业闹市主要都集中在北门外了,城区扩大了,条条街道笔直宽阔,座座高楼鳞次栉比,排排绿树郁郁葱葱,城市人口已由当年的9万发展为69万,变化之大,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沿着宽阔的迎宾街,我们来到榆次一中旁边的家属宿舍,父亲的表弟一家居住在这里。他是我父亲二姑的儿子,今年已66岁,他们小时候在灵石一个院里长大,虽然年龄相差不小,但特别亲,有许多共同的记忆,他们聊得很开心,仿佛又回到小时候。表叔、表婶热情好客,做了丰盛的饭菜款待我们,非常感谢!他们的房子虽然只有82平米,但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温馨、舒适,佩服他们勤快持家。</p> <p class="ql-block"><b>1965年拓宽为沥青路的粮店街,是城区人车流量大的街道之一</b></p> <p class="ql-block">谢别表叔一家,打算到父亲工作过的晋中企业公司看看,但导航父亲提及的粮店街,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b>1970年的顺城街</b></p> <p class="ql-block">按父亲要求,沿着顺城街走了一段,看来看去,父亲说没有一点以前的样子,显得有些失落。好在西面的铁道还在,父亲又描述了曾经周围的情况,可惜一切已不复存在。</p> <p class="ql-block"><b>七老八十的故友相见,相谈甚欢,满是沧桑</b></p> <p class="ql-block">父母还是想去看望前段让表哥打听的常姓老乡一家。</p><p class="ql-block">1989年以前,他们都在离石工作,老乡之间常来常往,相处融洽。那时,父亲和老常在单位都是领导,但挣的少子女多,日子紧紧巴巴。印象中,为了省钱,阿姨常常在傍晚捡市场的菜叶子,还给招待所洗刷缝被子以补贴家用,过得勤勤俭俭。后来老乡一家搬回榆次,再无联系。过去33年了,他家原来的住地早已拆迁,不知老常是否在世,毕竟80多岁高龄了。</p><p class="ql-block">想起老常原是保险公司的领导,我导航保险公司宿舍,想去碰碰运气。到了目的地,父亲急切地下车,在门口见人就问。凑巧的是,竟然问到他女儿的同事。得知老常已去世,老伴就住在对面的小区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p><p class="ql-block">不一会儿,阿姨被从姑娘家送了回来,只见白发苍苍,拄上了拐杖。一见面,都说做梦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见面,感叹对方老啦,在街上是认不出来。的确,当年还为儿女的学业、工作发愁的人,如今都儿成女就,成了有重孙子的人了。</p><p class="ql-block">虽然30多年不见,话匣子一打开,还是像往常一样自如,聊往事、聊现在,谈笑风生,特别亲切,又不忘互加微信,期待以后常联系。</p> <p class="ql-block">下午5点多,我们踏上返程的旅途,父母很高兴,又有点遗憾,说如果去年来的话还能见见老常。</p><p class="ql-block">人生无常,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趁着父母健在,多带他们走走看看,多尽尽孝心,满足父母的心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