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村邂逅许老师

王喜根

<p class="ql-block">来歙县许村之前,听说该村“首席导游”许老师十分了得。十几年来,他热情为游客义务当导游,许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他烂熟于心,描述起来绘声绘色,讲到精彩处边说边唱边表演,令游客留连忘返。我慕名而来,很想一睹许先生风采,当我来到薇省坊下,神采奕奕的许强明老师竟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一见如故,边走边聊,得知许强明是土生土长的许村人,已年届古稀,为许氏第38代传人。受祖辈崇文尚教的影响,许强明从小立志苦读,成为村里同龄人中的佼佼者,17岁时考上了当时徽州地区响当当的徽州师范,成了一名人人羡慕的中师毕业生,跳出了“农门”。到徽州师范后,从小对音乐感兴趣的的他还拜师系统学习了音律,通晓乐理的许强明成为村里人交口称赞的“秀才”。经历了“文革”动荡之苦,1968年,许强明毅然回到贫困的家乡当上了“孩子王”,一干就是40年。</p> <p class="ql-block">许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现有明清建筑221座,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许村古名富资里,源于东汉,距今1800多年。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富资山水风光,辞官归隐于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归隐太守,改为任公村。唐朝末,尚书许儒徙居于此,嗣后经济繁荣,人丁兴旺,以许氏为主,改名为许村,至今已逾四十余代。历代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撰《古歙许氏宗谱传》、欧阳修撰许氏系表,朱熹、文天祥等人也作了序、跋。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元代徽商许友山修任公桥,建高阳桥,行善乡里,其孙许伯升兄弟五人,尽卖田产、倾其积蓄资助朱元璋,明朝建国后,许伯升任福建汀州知府,恪守“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一冤一枉乃是为官正道”,百姓称之为“青天知府”。许伯升病故后,皇上特恩,为他修建五马坊。现存的观察弟、大墓祠、大邦伯第等皆为其家族的宗祠。其家族后世子孙中名声显赫者极多,不断为各朝表彰,现存的许世积双寿承恩坊、布政使许仕达、许琯薇省坊,便是历史的见证。走进许村,我们看到村前的古牌坊和石德桥依然耸立,古桥、宗祠、徽派民居坐落其间,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徽派水墨画卷,让人倍感乡村气息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出于对家乡许村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强明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不仅成为山村留守孩子的“爱心家长”,而且成为许村景区年纪最大、热情最高的“首席导游”。朴实的山里人称他为“退休不退岗的老黄牛”,2011年他获得歙县“优秀爱心家长”称号,2012年被推举为“黄山好人”,2015年成为歙县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说话间,许老师带我们跨进了大邦伯祠,这是明嘉靖年间为福建汀州府知府许伯升一裔所建的支祠。虽说是支祠,却是村中规模最大、雕饰最为精美的一处建筑。跨门槛时,我发现脚下十分费力:这家祠的门槛高度怎么与膝盖齐平?许老师告诉我,在古代中国,森严的等级制度渗透在社会中的各个角落,建筑也不能例外,形制再高也不能高过皇室、孔庙。许氏大邦伯祠四柱五檐的门楼、齐膝的门槛、宽敞的大厅、幽深的天井,种种奢华显示了这个家族雄厚的财力与显赫地位,这是恃仗天高皇帝远,超越等级、典型的“违章建筑”。</p> <p class="ql-block">祠堂内除了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还摆放着“板凳龙”的道具。据许老师介绍,“板凳龙”“大刀舞”作为许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厚重,为许村一绝。舞“板凳龙”是许村人延续千年的习俗,相传很久以前,遇上大旱,东海的一条水龙不顾一切跃出水面,下了场大雨,拯救了禾苗,拯救了万物,拯救了苍生。但由于水龙的行动没有得到上帝的同意,违反了天条,被剁成一段一段撒向人间。老百姓十分心疼,他们把龙体放在板凳上,并把它连接起来,不分昼夜地奔走相告,他们要救活这条好心的龙,救活自己的恩人,重新获得丰收的希望,于是舞“板凳龙”习俗由此产生。每年正月十五,村民们自发组织表演,众多游客、驴友以及摄影爱好者齐聚许村,在感受别具一格年俗的同时,纷纷用镜头记录下那扣人心弦的精彩画面。不知不觉地我们来昉溪河边,河边耸立着一块巨石,相传南朝新安太守任昉就是相中了这里的风水,在此隐居垂钓。如今太守隐居的遗址尚在,流淌了千年的昉溪依然碧波如许。</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为仪耘小学,它是近代徽州的第一所洋式学堂。许村尊师重教,文风昌盛,绵延千年而不绝。南宋时,许著的家塾双桂堂培养出四位进士,其中有宰相程元凤声名显赫。明代,“四山楼”培养了三朝元老许国。民国初,两淮盐运使许家泽,受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启发,行善重教,创办了仪耘小学堂,免费入学,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词“节励松筠”,董必武题词“敬思堂”,其人才辈出的遗风一直延续到近代。现在能见的部分许氏家谱中就记载有27位进士、11位举人。许老师回到自己教书育人、奉献毕生精力的地方,感慨良多。他说,他之所以退休不退岗,其实是舍不得村里那些留守孩子,孩子家长成年累月在外打工,没有人关爱怎么行?为此,他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耐心给孩子们讲述许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培养出了一批“编外小导游”。许村的15处国宝、12处景点,孩子们如数家珍,遇到外地游客他们热情地充当义务讲解员,成为许村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能给下一代多灌输一点历史文化知识,是我最大的享受,也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给我们厚重的徽文化做宣传,也给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古镇做宣传,我何乐不为!”听到许老师这一番发之肺腑的话语,我们感到不枉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