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京 大运河文化带(2022年)

赵红

<p class="ql-block">  走完北京四道城之后,我们开始了行走北京大运河的计划。 </p><p class="ql-block"> 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古代人类工程的三大奇迹,并于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p><p class="ql-block"> 我们计划行走的大运河是北京段的一部分,这段运河在哪?友人杨昕用软件根据实测距离把运河的位置标注在北京地图上,能够清楚的看出运河的走向,从通州五河交叉口的通济桥向西进入市区出西直门经动物园紫竹院到颐和园的绣漪桥,长度约50公里。 </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大运河历经800多年从元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期间河道走向有过变化,名称在各个时代也有不同。为此,我们行走的线路是按照国务院确认的大运河文物保护线路,所做记录使用的名称是现在的正式名称。</p> <p class="ql-block">  这段运河要看什么?赵红手绘了沿线河道两侧的遗址位置。完整记录下我们行走的见闻。</p><p class="ql-block"> 一条大运河,千年建都史。历史是震撼人心的,我们住在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回望她、去了解她。</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行走陆续用了半年的时间,拍摄了近百张照片,现用文字把沿途的收获记录下来,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内容共分七个部分,行走距离50公里,38个遗址点,从东到西依次展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前 言 </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行走大运河,第一个遇到的人一定是元朝的大科学家郭守敬。</p><p class="ql-block"> 京城到通州的距离是20多公里,元朝时往来之间的道路是石板路和土路。从南方来的漕船只能行至通州张家湾码头,粮食货物卸船后依靠人拉马驮运到京城,费时费力。</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水利部长郭守敬为解决这个问题,实地考察,寻找水源,制定方案,上报朝廷,在1292年组织人力开挖从西山到颐和园进京城达通州张家湾经潞河入北运河的人工河道。这条水路的开通使南方来的货船直接驶入什刹海抵达皇城,极大的繁荣了北京的经济。</p><p class="ql-block"> 手握图纸的郭守敬,剑指通州,一条绵延80公里的大运河北京段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通州张家湾</p><p class="ql-block">1、遇见萧太后</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张家湾是大运河旁边水道中的码头,现在叫张家湾古镇遗址,位置在通州区张家湾镇中部,在这儿我们遇见了一位历史名人萧太后,这位生于辽国的皇后活到现在得1000多岁了。她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她在皇帝死后执掌辽国27年,两次击退宋朝军队对辽南京(今北京)的进攻。大家一定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大败宋兵的正是这位萧太后。</p><p class="ql-block"> 988年为运送粮草,萧太后主持开挖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并命名萧太后河,河道从张家湾一直通到现在的广安门外,成为了辽国漕运的重要航道。</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条河的兴建,使得辽国从大同和辽阳向北京运输粮食成为可能,粮食从辽东走海路到渤海湾上岸,之后进入萧太后河,可以一路到达北京,从而对辽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2、张家湾</p><p class="ql-block"> 张家湾的得名,始于800年前的元代,1279年大都北京蝗灾乏粮,张瑄等自东南“造平底船六十只,运米四万六千石,从海道至京师”,溯潞河北上,因停船于此,命名“张家湾”。</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北京段是1293年开挖完工的,实际上张家湾先于通州而成为重要的码头和物资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张家湾古城。</p><p class="ql-block"> 进入明代后,尤其是朱棣迁都北京,张家湾交通枢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当时心腹之患。明廷为保卫漕运命脉,批准了顺天府尹刘君畿关于“建城便于保卫,利于固守”的呈请,命顺天府郭汝霖、通判欧阳昱始建张家湾城。</p><p class="ql-block"> 成为城廓后,此地很快繁荣起来,城里酒肆商号热闹非常,往来客商船夫挑夫摩肩接踵,一片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3、通运桥 </p><p class="ql-block"> 通运桥建在张家湾南门外,原为木制,俗称萧太后桥。因地近码头,南北客货悉经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明神宗敕建石桥。1603年正月动工,1605年十月告竣,赐名“通运”。清1851年曾予小修。至今已有三百八十余年。坚固如初。并成为全国文保单位。 </p><p class="ql-block"> 桥面累累车辙是岁月的风霜和伤痕,十分震撼。</p> <p class="ql-block">石桥的栏板经过四百年风雨依旧矗立,望柱上的石狮子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4、遇见曹雪芹 </p><p class="ql-block">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与张家湾有什么关系?如今在萧太后河旁就有一尊石刻的曹雪芹的坐像。大文豪怎么坐在这儿?</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一九六八年冬,平整土地大会战中工程进展至曹家坟地带,该村社员李景柱于地下一米处发现一块青色墓石,石碑上刻着“曹公諱霑墓壬午”。曹霑正是曹雪芹的名字。1992年李景柱献出该墓石,这一发现,在当时立即引发了红学界和考古界的一次震动。</p><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随着京杭大运河一起来到张家湾的,除了丰富的物质,还有经济、文化的交流碰撞。《红楼梦》中描写的十里街、花枝巷等地名就来自张家湾城内,曹雪芹不仅在这里创作鸿篇巨著《红楼梦》,更是长眠在这里。如今,在这里出土的曹雪芹葬志就收藏在张家湾博物馆中。</p><p class="ql-block"> 喜欢红学的朋友一定要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5、走进皇木厂村</p><p class="ql-block"> 听这名字就与皇家有关,没错这个地方与明成祖朱棣修建北京城有关。</p><p class="ql-block"> 600年前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时,京杭大运河便是北京的交通大动脉,满载货物的商船沿着京杭大运河进入北京城,给京城带来了繁华。随着河道变浅,航运的终点便改在了通州的张家湾。京城建造所需的石料、木材以及南方出产粮食等商品货物,便沿着运河来到张家湾,再通过陆路运输到北京城。于是,张家湾成了当时水陆物流集散地,也有了"先有张家湾,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p><p class="ql-block"> 皇木厂村在张家湾古城北侧,京城官民乃至三北地区所用漕粮、海盐、茶叶、建材等物资,抑或北方牲畜、皮毛、山货等大宗商品,皆用舟船或驼队运抵皇木厂一带集散。当时的皇木厂一带,舳舻蔽水,帆樯如林,驼队车队不绝于途,水陆交通、客货运输极一时之盛。</p> <p class="ql-block">触摸历史,历史是有温度的。</p> <p class="ql-block">展开你的想象,看到舳舻(船只首尾相连)蔽水的样子了吗?</p> <p class="ql-block">村里展示着当年修筑故宫的石料</p> <p class="ql-block">6、遇见乾隆</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在张家湾遇到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登船的地方就是张家湾,从故宫出来先骑马或坐轿,在这里下撵登舟,浩浩荡荡一路南行。</p><p class="ql-block">(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通惠河段 </p><p class="ql-block"> 明朝大运河起点北移到了通州的北关,从通州京杭大运河北起点五河交汇的通济桥到东便门的大通闸河段称为通惠河段。</p> <p class="ql-block">1、通济桥东我们看到了著名的五河交叉口。通惠河、温榆河、小中河、减河、北运河五河汇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这个标志注明了此地是北运河的交叉口</p> <p class="ql-block">这座七孔桥是大运河的北端点。也是北运河北关分洪枢纽。</p><p class="ql-block">京杭大运河汇聚北京的西北来水,从这里一路南下经过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到达杭州的拱宸桥。全长1797公里。</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标识</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州区人民政府公布的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标牌。</p> <p class="ql-block">通州通济桥,是我们行走的起点,我们将一路向西,经过市区后向西北到达终点颐和园的绣漪桥。</p> <p class="ql-block">2、燃灯塔</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朱棣重建北京城后,禁止漕船入城,这使漕运的终点站由积水潭移到了都城东侧,距离通惠河北岸的燃灯塔不远。古代漕船远远看到燃灯塔的塔尖,就知道快到通州了。</p><p class="ql-block"> 清朝的一首诗这样写道:“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p> <p class="ql-block">塔下的这棵榆树是从塔顶移下来的,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建筑树木。树龄200年。</p> <p class="ql-block">3、大光楼</p><p class="ql-block"> 与燃灯塔紧邻的是古代官员验收漕粮的大光楼,运来的漕粮是否合格,都要在这里经过检验,也就是现在的商检局。</p> <p class="ql-block">4、八里桥</p><p class="ql-block"> 从通济桥向西有座古桥,称永通桥也称八里桥,是明朝建造,因为距离当时的通州政府有“八里”的路程,所以也被称为“八里桥”,是通惠河上一座著名的古桥。</p><p class="ql-block"> 这座古桥在历史上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为咸丰十年(1860)英法侵略军攻陷天津、通州后,清政府为保卫北京在这里阻击侵略军,进行了八里桥战役。第二次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义和团在八里桥狠狠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虽然两次战役都没能阻止外国的入侵,但血染八里桥表现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目前桥体正在维修,日后再去补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5、平津闸 </p><p class="ql-block"> 平津闸在现在的朝阳区高碑店乡通惠河上。 </p><p class="ql-block"> 北京地区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地势落差较大,通惠河河宽一丈有余,河水流速较快,无法形成有效的行船河道。加上季节的影响,就会形成不是缺水就是水满为患的不利局面。为此,从元朝开始在通惠河上设闸多座水坝——“天旱水小,则闭闸堵水,短运剥船;雨涝水大,则开闸泄水,放行大舟”。现在高碑店村的平津闸是元朝的建筑距今800多年,至今保存完好并得以修复,成了通惠河重要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平津闸与北京现今最高建筑中国尊同窗可视,可谓历史与现代交融。</p> <p class="ql-block">平津闸旁的龙王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平津闸古闸口</p> <p class="ql-block">挑石板</p> <p class="ql-block">6、庆丰闸 </p><p class="ql-block"> 庆丰闸在平津闸西,现在的郎家园旁,建于明朝,距今600年。</p><p class="ql-block"> 古代这里还是一片田园风光,环境优美,一片诗情画意,以此为题材的诗歌不少,其中有《清代北京竹枝词》盛赞酒楼上盛景:“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淹没于水下的庆丰闸遗址</p> <p class="ql-block">  庆丰闸南岸建有庆丰公园旁边有个地名叫神木厂,保存有一块乾隆御制碑及碑亭。按照五行的说法,东方属木,这里存放着一棵直径2.8米,长10多米的金丝楠木,实为罕见。并保存有乾隆御制碑的碑亭,做为镇物,保佑着京城的平安。</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有棵100多年的古树,是北京仅存的一棵丝棉树。树上的花明开夜合,此树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公园里还有一棵古槐树,树名“文槐”,据说曹雪芹往来西山和通州之间常常在这里坐下休息,与朋友在树下饮酒畅怀。</p> <p class="ql-block">  元朝时通惠河两岸十分繁华热闹,除了酒楼、饭馆、茶肆外,还有各种民间的文艺演出,如扭秧歌的、舞狮子的、放河灯的,唱大鼓的、说评书的。游人也可到闸北的龙王庙进香。</p><p class="ql-block"> 一到春天这里不但是平民百姓踏青游玩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因通惠河两岸风景秀丽,特别是庆丰闸一带,芦苇白萍,渔笛晚舟,不仅有飞泉石坝,震耳奔涛,而且两岸还有荒祠古墓,台亭园囿。京杭船只多停于此。庆丰闸的繁华,古时文人在诗文中多有描述。清朝文人在《天咫偶闻》中写道:“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所以通惠河自古就有“北方秦淮”之称。</p> <p class="ql-block">7、大通闸 </p><p class="ql-block"> 大通闸建于明朝,距今600年。</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大通闸掩盖在东便门的马路下面,闸口的望水兽被放置在新建的桥梁之上。</p> <p class="ql-block">  现在进入通惠河的水量使用橡胶坝调节。</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玉河段 </p><p class="ql-block"> 玉河段指从东黄城根北口进入北河胡同后向北经过东不压桥胡同到万宁桥的河段。这条河段开挖于元朝,距今800年。解放后填埋地下,2008年重新恢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澄清下闸</p> <p class="ql-block">2、澄清中闸</p> <p class="ql-block">3、中闸旁的玉河庵。</p> <p class="ql-block">玉河庵现为“春风书院”是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4、澄清上闸</p> <p class="ql-block">5、万宁桥</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北京人称之为后门桥。修建于元朝,距今800年。是北京城最古老的桥。石桥跨在什刹海入玉河处,桥下装有水闸,通过提放水闸,过舟止水,保证南来粮船直驶大都城内。桥身架在地安门外大街上,是北京中轴线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 因为紧靠着皇城北门,所以通过运河运来的货物都要从这里进入皇城。</p> <p class="ql-block">6、万宁桥下的镇水兽 </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下四角各有一只镇水兽,东北角的这只是元朝的,距今800年。其他三只是明朝的。</p> <p class="ql-block">7、火神庙 </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西北角的火神庙即“敕建火德真君庙”建于唐朝632年,距今1300年。元顺帝公元1346年重修。明代万历年间,因宫廷连年发生火灾,于是下令扩建火神庙,并赐琉璃碧瓦以压火。清代乾隆公元1759年又重修,“门及后阁俱加黄瓦”。</p><p class="ql-block"> 由于古代的建筑为土木材料,容易失火,设立火神庙,供养香火是为了消灾避难。而黄色琉璃瓦代表建筑的等级,黄色为最高,绿色次之,蓝色更次之,紫黑为最低。</p><p class="ql-block"> 大家可以根据琉璃瓦顶的颜色了解建筑的等级高低。</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什刹海段 </p><p class="ql-block"> 万宁桥西侧就是什刹海了。根据现在的说法什刹海,包括前海后海西海。它是古高梁河下游河道形成的洼地型湖泊。金称白莲潭,元称积水潭、海子,明逐渐称什刹海。元代郭守敬开挖的大运河直接什刹海,成为元大都京杭大运河码头,漕运的终点。在后海北岸、东岸一带形成全城重要繁华市区。</p> <p class="ql-block">  城市有水就有了灵气,有了活力,从元定都北京,修大运河时什刹海就成为北京内城的最大水域。</p><p class="ql-block"> 什刹海位于中轴线北端路西,曾是整个北京的商业中心,这里四周的胡同隐藏着无数深宅大院;鼓楼前大街上的行人非富即贵;饭庄酒肆的灯火彻夜通明,各色买卖人叫卖吆喝声不绝耳,路上香车宝马川流不息,这情景一直延续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这里的街区,虽然没有了往昔的风光,但依旧是最具老北京文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借用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1、前海 </p> <p class="ql-block">2、银锭桥</p><p class="ql-block"> 银锭桥是前海和后海的分界线,站在座桥上眺望西山的景致称为银锭观山,这里是燕京小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3、后海</p> <p class="ql-block">4、德胜桥</p><p class="ql-block"> 德胜桥建于明代,距今500年。是后海与西海的分界线。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因地近德胜门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5、西海</p> <p class="ql-block">6、连海水门</p><p class="ql-block"> 连海水门位于西海西北角的小山下面,是转河水进入西海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又见郭守敬,他站在汇通祠下西海岸边,欣慰的注视着大都里朝夕在这里休闲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 转河段 </p><p class="ql-block"> 大运河修建之初长河的水是直接进入西直门外北护城河的,可现在为什么在西直门外转河“几”字,这是因为1905年詹天佑修京张铁路,把火车站的位置选在了西直门外,使得这段河道改道向北饶了个弯,形成了今天的转河。</p><p class="ql-block"> 转河现在指从德胜门西的松林闸到高粱桥的河段。</p> <p class="ql-block">1、松林闸位于德胜门西护城河内</p> <p class="ql-block">2、河道通过新海苑小区向西北发展</p> <p class="ql-block">3、从过街楼穿过新街口北大街沿滨河路向西发展</p> <p class="ql-block">4、河道在西直门外大街从东向北发展</p> <p class="ql-block">5、河道在文慧园路口向西进入京张铁路下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6、河道穿出京张铁路下的涵洞</p> <p class="ql-block">7、河道从东向南发展</p> <p class="ql-block">8、到达转河终点高粱桥</p><p class="ql-block"> 高粱桥建于元代,距今800年。</p><p class="ql-block"> 元代从颐和园流出的河水汇流至止,进入护城河、积水潭,乃至通惠河。</p><p class="ql-block"> 明清之际为北京前往西山园林风景区的水道。桥下有闸。桥西南有船坞。桥西北有倚虹堂。慈禧在此小憩后登舟。</p> <p class="ql-block">遇到高亮。</p><p class="ql-block"> 高亮赶水的故事发生在元朝(距今800年期间。故事讲述了一位勇敢的青年高亮为救北京城的百姓,与龙王搏斗最后献身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看。</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 南长河段 </p><p class="ql-block"> 南长河开挖于元朝,距今800年。是指从高粱桥到颐和园绣漪桥的河段。  </p><p class="ql-block"> 当年郭守敬引玉泉山水入昆明湖从如意门向南流出经长春桥、麦钟桥、高梁桥,入西直门护城河进入什刹海。</p><p class="ql-block"> 玉泉山到颐和园的河段称为北长河,颐和园到高粱桥河段称南长河。</p><p class="ql-block"> 明清两代皇室出游西郊苑林行宫,乘车、轿出西直门,换舟靠纤夫逆水至颐和园。走的多了,南长河便成为了皇家的御用河道。</p> <p class="ql-block">1、倚虹堂码头</p><p class="ql-block"> 在河道边遇见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曾31次从这里登船前往颐和园。现在的码头还有部分遗址可以追忆。</p> <p class="ql-block">北展后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动物园闸</p> <p class="ql-block">2、畅观楼 </p><p class="ql-block"> 畅观楼建在北京动物园内西北部,清朝时这里是农事试验场,这座房子建成于1908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是清后期具有独特风格的皇室长河行宫、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欧式建筑,也是北京市唯一保存完整的皇家夏日行宫。据说,慈禧自长河舟行至此,即从西北宫门入内进畅观楼;每次慈禧乘船去颐和园游玩时,也多次在畅观楼歇脚儿。</p> <p class="ql-block">3、鬯春堂 </p><p class="ql-block"> 鬯春堂在畅观楼的南边,建成于1908年初。因房项为三个房脊相连,又称“三卷”房檐,用金漆描成飘带形,红底金花。廊四周擎立着24根红柱,四壁装着宽大的玻璃窗,门为穿堂,十分宽敞。</p><p class="ql-block"> 清末《顺天时报》曾记述此处“内庭宫殿式样,画栋雕梁,丹碧辉煌。金砖无缝,龙毡有光。桌椅茶几等等都是紫檀花梨制成的。壁上悬挂御笔画十二幅,是慈禧太皇太后的新笔梅花、菊花,生意盎然,或是老干纵横,或是花朵盛开,极尽画工的神妙。</p><p class="ql-block"> 据说慈禧及光绪来农事试验场时,这里是随行的高级官吏休憩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4、五塔寺 </p><p class="ql-block"> 从动物园西北门出来过石桥对面就是五塔寺。</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始建于明朝,名真觉寺。明永乐年间(1413年左右),印度僧人班迪达来到北京,献上金佛尊和印度式“佛陀迦耶塔”图样。永乐帝下旨建守造塔,明成化九年依所献图样建成金刚宝座塔。</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为避讳,更名大正觉寺。因寺内建有塔,故俗称五塔寺。 </p><p class="ql-block"> 八国联军侵华,寺院荡然无存,唯塔幸存。</p><p class="ql-block"> 到五塔寺参观最好选择秋天,园内的银杏非常漂亮。</p> <p class="ql-block">5、紫竹院</p><p class="ql-block"> 开辟于明代,距今600年</p><p class="ql-block"> 紫竹院一带,昔日曾有多处优美景观。曾是高梁河的发源地,是燕京的重要水源之一。金代大定二十七年(1159年)以后,上游开挖河道,增辟水源,此地就成了一个蓄水湖。</p><p class="ql-block"> 流经园内的南长河,是元代修建的通惠河上游河道,在高梁河上游筑人工河(即今长河),蓄引玉泉山水为形成湖泊。</p><p class="ql-block"> 明代为使帝后龙舟不受广源闸所阻直驶西郊,就在南长河的南岸开凿一条河汊子,以利大船往来,紫竹院园址就是当时绕行御舟的河汊子“别港”。</p><p class="ql-block"> 明代万历五年(1577),在湖北岸兴建紫竹院庙宇,为万寿寺的下院。清代这一带设有行宫和码头,皇室人员乘船去颐和园经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龙舟从这里进入紫竹院</p> <p class="ql-block">皇家御舟</p> <p class="ql-block">人字闸</p> <p class="ql-block">紫御湾</p> <p class="ql-block">豁然开朗</p> <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在此仿江南水乡风光修建芦花渡,俗名“小苏州芦花荡”,将南岸明代所修万寿寺下院,更名为“紫竹禅院”。另在寺西侧修行宫,原有匾为“福荫紫竹院”。紫竹院的名字由此得来。</p> <p class="ql-block">6、遇见李自成—拴马树</p><p class="ql-block"> 以前只听说过这个地方,但从没来过,没想到出紫竹苑公园北门出来向西走不远就看见在马路中间这棵保存了千年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传说400年前闯王李自成曾将战马栓在树下,在这株古银杏树下躲风避雨,所以后人称“拴马树”。拴马树与德胜门仅数里之隔,李自成十八日避雨树下,次日从德胜门进入北京城。</p> <p class="ql-block">7、广源闸</p><p class="ql-block"> 广源闸位于紫竹院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广源闸建于元朝。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p><p class="ql-block"> 明朝开挖长河时,继续利用了广源闸。明清两朝的皇帝乘船赴颐和园时,常在广源闸换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骡车,率众出西直门,沿河西行,在广源闸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随后广源闸下闸阻拦水流,以调高广源闸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转乘龙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纤的方式赴颐和园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北京段的第一闸。闸墙上的镇水兽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8、龙王庙</p><p class="ql-block"> 龙王庙在广源闸北侧,建于元朝如今已有800年历史,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p> <p class="ql-block">9、延庆寺</p><p class="ql-block"> 延庆寺遗迹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寺路22号(万寿寺东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属私庙。</p><p class="ql-block"> 延庆寺曾是长河畔比较著名的一处民间庙会场所,相传该寺初建时曾划为"万寿寺"的一部分,为接待各地僧人参见"万寿寺"时的住所,但建造时则是单立门户,隔开而建。</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清朝帝后从紫禁城到颐和园往返途中,到"万寿寺"上香,或休息时,"延庆寺"则是一般官员和服侍人员用膳和小憩之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延庆寺"已经成为居民的大杂院,仅从寺庙山门上方可依稀辨认出"延庆禅寺"四个字。</p> <p class="ql-block">10、万寿寺 </p><p class="ql-block"> 北京万寿寺是一处清幽、肃穆的皇家庙宇,历经明清几代皇朝的大规模兴建,最终形成了集寺庙、行宫、园林于一体的皇家佛教胜地。</p><p class="ql-block"> 万寿寺始建于明朝,称聚瑟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皇帝之母慈圣李太后出资,司礼监冯保督建而成,改名万寿寺,成为皇家寺庙。主要用做藏经卷,后经板、经卷移至番经厂和汉经厂,万寿寺便成为明代帝后游西湖(昆明湖)途中用膳和小憩的行宫。</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又经几次重修扩建,西路于乾隆朝时改为行宫,遂成为规模宏大的皇家重寺。清乾隆十六年和二十六年,曾两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重修万寿寺行宫,在西跨院增修了千佛阁和梳妆楼,形成最后格局。当年,慈禧往来于颐和园与紫禁城之间,都要在万寿寺拈香礼佛,在西跨院行宫吃茶点,故有小宁寿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有京西小故宫之称。现为北京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1、麦钟桥</p><p class="ql-block">新建的麦钟桥,位置在麦钟桥东街与长河交汇处。是仿照赵州桥修建的。老桥遗址在它的旁边。</p> <p class="ql-block">麦钟桥旧址遗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三岔口</p><p class="ql-block"> 从高粱桥到这里的河道、颐和园南如意门门外的河道、向南开挖的京密引水渠河道在这里相汇,形成三叉河口。</p> <p class="ql-block">13、长河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14、遇见西太后</p><p class="ql-block"> 长河之上微风徐徐,两岸树木郁郁葱葱,皇家御船划开碧水,极目四望当年慈禧太后看到的就是这番景色吧。</p> <p class="ql-block">乘坐皇家御船走水道从动物园到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15、绣漪桥</p><p class="ql-block"> 绣漪桥在颐和园南如意门内,位于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交界处。清代帝后到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满足行船的要求,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绣漪桥建造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终点留影</p> <p class="ql-block">七、颐和园昆明湖</p><p class="ql-block"> 昆明湖古称瓮山泊。</p><p class="ql-block"> 元朝定都北京后,水利学家郭守敬主持开挖通惠河,引昌平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及西山一带泉水汇引注入湖中,成为元大都城内接济漕运的水库。瓮山泊始成为调济京城用水的蓄水库。</p><p class="ql-block"> 明朝湖中多植荷花,周围水田种植稻谷,湖旁又有寺院、亭台之胜,因为这一带风景优美,山水俱佳,酷似江南风景。</p><p class="ql-block"> 清朝,乾隆皇帝决定在瓮山一带兴建清漪园,将湖开拓,成为规模,并取汉武帝在长安开凿昆明池操演水战的故事,命名昆明湖,乾隆皇帝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养老地。</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经多学科分析研究证明,该湖已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 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行走锻炼我们的体魄,这张照片是我们一起行走的朋友,今年81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红亦骄,昕亦娇,两姣同临绣漪桥</p> <p class="ql-block">  用时半年,从通济桥到绣漪桥,50公里水路,38个历史遗址,我们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认识了京城的水系脉络,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身体衰老是自然规律,精神不老生活就有质量,有情趣,人生的路上我们一起快乐走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p><p class="ql-block"> 2022/06/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