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逝的回忆 一个昆明土著的媒介使用史之一

原诚

<p class="ql-block">口述人;张敏,录音整理;柳佳明(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的传播活动已然进入到了崭新时代,媒介概念也泛化为万物皆媒,我们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因为媒介的变化也发生了极大改变,复杂程度前所未有。但是无论我们未来的媒介生活将会发展成怎样,我们都不能遗忘我们的“来路”。从书信、电报、固话到广播、电影、电视。大众传媒与社会变迁始终是相互纠缠,互相影响的。在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以神奇的力量全面介入和影响社会进程,成为个体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城市化的主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本次调研活动,笔者采访了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张敏先生,通过张敏先生个体视角,在和笔者的交流采访中,娓娓道来那些即将消逝的回忆:大众媒介进入昆明、嵌入到时代生活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在近60年的时间里,大众传媒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我们这个社会和个体生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社会层面,婚姻、宗教、不同年龄、性别之间人们关系的变动;而在个体层面,大众传媒则改变了他们的态度、忧虑、价值观、形象、观点和需求的变化。通过民族志的研究方法,笔者记录并分析研究了“个人媒介史”,管中窥豹的洞见了从未经历过的生活图景和社会生活方式,这对笔者以后研究媒介传播和媒介人类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留下一份难能珍贵的口述史料。</p> <p class="ql-block">张敏先生其人;</p><p class="ql-block">张敏,生于1962年,云南昆明人,祖籍云南宣威,自幼喜欢书画。1979年参加高考,投笔从戎,考入昆明陆军学院。毕业后,参加84年“两山”作战,多次立功授奖。在服役期间,自学书法、篆刻艺术,多次参加成都军区书法、绘画、篆刻比赛并获奖,2013年参加四川省委、书协、美协组织的《“长征杯”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画展》中篆刻作品荣获一等奖。作品《大观楼长联》紫陶书画对瓶获云南省工艺美术金奖,作品《柴烧十二件套》获云南省工艺美术金奖。紫陶作品被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现为云南省陶瓷工艺大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级陶瓷产品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一、 折纸时代——书信;</p><p class="ql-block">问; 想问您最早和别人交流是通过什么方式?</p><p class="ql-block">答;一开始的交流方式是以写信为主,当时写信主要是从军校毕业以后,就有很多战友到了全国各地,有的在外地继续读书,有的分到边防部队,有的在各个单位上班,这些在军校相处的比较好的同学,就还一直保持着书信来往,因为当时的条件,也几乎只有这一种方式。</p> <p class="ql-block">问;大概频率是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答;频率大概一个星期一封的样子。</p><p class="ql-block">问;那个时候你们寄信是怎么样的?</p><p class="ql-block">答;那个时候写信,首先要把信写好,然后在前往邮局买来邮票贴在信封上,最后将地址信息写在信封上。</p><p class="ql-block">问;收费标准是多少?</p><p class="ql-block">答;那个时候的邮票是8分钱,(邮费)全国都是8分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