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 那群大山里的孩子,他们是自带骄傲的一群军人子弟,他们的父辈几乎都是上过战场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他们也是时代的宠儿,从小就沐浴着党的阳光,就读于八一小学,那是一所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革命摇篮。</p><p class="ql-block"> 他们从小就在革命传统的教育中成长,他们崇尚英烈,有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的种子深深地植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p><p class="ql-block"> 他们虽生长在城市部队大院,却从未被娇纵惯养,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以吃苦耐劳为荣 ,以艰苦朴素为傲,雷锋、邱少云、黄继光是他们心中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发生在夏天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曾经的一个夏天,一群城市部队大院的孩子们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来到了日后生活了十年的大山~石碑沟。</p><p class="ql-block"> 他们踏上即将远行的列车,却不知道要去哪里?每个人都一样,对那个远方一无所知,出发前对这群大孩子做过动员,动员会上约法三章,要求大家除了服从命令听指挥就是遵守纪律,不该知道的不要问。</p><p class="ql-block"> 他们听得非常认真,从出发到目的地,不允许问的问题没人问过,不让拉开的窗帘也没人拉过,火车不分白天黑夜车内全程亮灯窗帘全程拉着。</p><p class="ql-block"> 这些大院的孩子们从小就有保密意识,不让问就不问,不让看就不看,尽管如此仍丝毫不减他们对远方的向往与憧憬。</p><p class="ql-block"> 白天串着车厢找小伙伴们玩,到了饭点统一发放面包鸡蛋还有香肠,渴了自己身上就背着军用水壶随时可以喝,没水了就自己去列车茶炉接。</p><p class="ql-block"> 那年是文革第二年,我们已断断续续一年没有到学校读书,没有课本毛主席语录、老三篇、毛主席诗词就是我们当时的语文课本,在车上大家还不误背诵毛主席语录。</p><p class="ql-block"> 晚上大点的孩子们睡三人座,小一点的就睡二人座,座椅就是床铺。大人们担心孩子们睡觉不老实睡熟了翻身会掉下来,就用背包带把座椅缠起来。</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火车除了加水就没有停过,直至到了四台子火车站才缓缓的停下。</p><p class="ql-block"> 四台子在沈丹线上(沈阳至丹东)的一个小火车站,从这里下车后,改乘部队的大卡车又行驶了约五公里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p><p class="ql-block"> 途中所见的一片片农田,大多是苞米地,还有散在的农舍,农舍的屋顶没有瓦片,而是覆盖着有一尺多厚的茅草,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亲眼见过的草房。</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样的草房,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这里很穷,实则不然,那时候东北的农村大多是这样的草房,一来就地取材,东北盛产这种草茅草,它不仅长的很高还有一定的耐腐蚀性,最主要的是厚厚的茅草还能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当时这里的农村与其它地方的农村相比应该是比较富足的,他们除了种植苞米外,还有养蚕和种植烟叶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这里农民一月的工分累计起来不少于城里的普通工人。</p><p class="ql-block"> 时值中午艳阳高照,车辆行驶至靠近村庄的时候飘来阵阵柴火烟香,道路颠簸不平,甚至大幅摇摆,车辆驶过荡起浓烟一样的尘土。</p><p class="ql-block"> 车辆沿着曲曲弯弯的乡间道路驶进了大山深处,在一个稍微平缓的山坡上有几排平房,这就是我们的临时住所,再往上是几排战士们住的营房,训练的操场,营部连部还有连队食堂也都在这山坡上。</p><p class="ql-block"> 刚到的几天我们就在连队食堂吃饭,后来我们的行李到了,就拿出来部分家当自己开灶做饭。</p><p class="ql-block"> 一个铁炉子,一个菜板,几双筷子几只碗,记得好像天天都吃炒菠菜,油盐酱醋互相借着用。</p><p class="ql-block"> 下雨天没有生火用的干柴,炉子半天生不着。一些二十几岁的年轻家属从来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一个人带着孩子,又要担水又要做饭,孩子小哭着闹着喊饿,炉子也生不着,急的不止一次落泪。</p><p class="ql-block"> 还好部队有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遇事大家互相帮助,特别是一些年长的家属还会让她们的男孩子去帮助担水,女孩子去帮助照看弟弟妹妹,久而久之大家就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勉励、相互安抚共度难关,还建立了如同亲人一样的邻里关系,彼此间不分你我,困难是大家的,一起面对一起克服。</p><p class="ql-block"> 除了居住与生活环境都十分简陋外,没有自来水,对于初来乍到的家属们来说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每家发了二只水桶,用水就到河边的水井取,大孩子可以用肩担,小一点的二个人抬。</p><p class="ql-block"> 那双稚嫩的肩膀,自从担起这副担子起就像成熟迈进了一大步,肩上的担子担的不仅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饮用水,更是责任和担当。</p><p class="ql-block"> 许多男孩子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小小男子汉,父亲不在他们就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不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他们都会一马当先的冲锋在前,不仅学会了克服困难,更是练就了解决困难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没有浴室,还好是夏天,就在家里烧点水一擦了事。</p><p class="ql-block"> 晚上没有路灯,除了窗内向外射出的微弱光线外,就靠天上的星星月亮指路了。</p><p class="ql-block"> 还经常会遇到停电,有时候熄灯号还没响,我们就已经睡下了 ,由于年龄还小,加上白天疯玩了一天,晚上基本是粘枕头就着。</p><p class="ql-block"> 如果遇到夜里电闪雷鸣 ,也会被惊醒,望着窗外一道道闪电,和那震耳欲聋的雷声,不免也会产生恐惧 。</p><p class="ql-block"> 由于团部换防的部队还有部分家属没有离开,房子仍占用着,我们只好在二营暂住。</p><p class="ql-block"> 家里简单到了不能再简单,没有餐桌,未拆封的箱子就是餐桌,房子大小倒是无所谓,反正家里也没有什么东西。</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搬家前,部队给每家统一发了二个大毛木箱,一个用来放与厨房有关的锅碗瓢盆和粮油盐…;另一个几乎塞满了全家的被褥,现在叫床上用品;除此之外每家几乎都有一个皮箱,放一些贵重用品,所谓贵重用品也就是户口本、粮本、布票、粮票之类…;差不多每家还有一个帆布箱,大概放几件还算不错的衣服,比如父亲仅有的一套便装,母亲的一件丝绒外套等……;再就是几乎家家都有的柳条包,顾名词义就是用柳条编制的箱子,个比较大,全家人的棉衣绒衣都收纳在这个柳条包里。</p><p class="ql-block"> 二个大毛木箱、一个皮箱、一个帆布箱、再加一个柳条包,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标配。</p><p class="ql-block"> 房间内最紧张的是床铺,尽管大多数的父亲不在,如果子女多的床铺还是很难安排,隔壁阿姨家的叔叔不在,她家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和一个吃奶的孩子,加上我睡二张单人床拼起的大床上,还算不挤,一来可以解决我们家床铺紧张问题,二来也可以跟阿姨做个伴。</p><p class="ql-block"> 这个小山沟名叫~石碑沟,地处于辽宁省凤城县鸡公山公社大甸子大队第五生产队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沟里就是我们的部队,沟外就是农村生产队。</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对地域并没有什么概念,一个地方的好与坏仅停留在它与之前的地方是否有着天壤之别上。对我们来讲反差越大就一定越有吸引力。</p><p class="ql-block"> 石碑沟就是这样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平坦的柏油路,只有是弯弯曲曲的山路,出山的那条路,雨天一地泥,晴天满天灰。没有交通工具,出行全靠两条腿,我们戏称为11路汽车。</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公园,大山就是一座无边无际的公园,有小溪小鱼,树林松鼠,有会唱歌的百灵,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花花长虫。这些动物一律不被关在笼子里,而是和我们一样享有自由平等的活动范围。</p><p class="ql-block"> 这里也没有百货公司,有的只有军人服务社,吃喝用度一切生活物资的来源都出自这里。今天服务社买鱼,全院子家家都炖鱼,后天进货有肉,那全院子就家家户户都包饺子。</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学校没有音乐教室、室内球场,更没有食堂和洗澡堂,仅二排平房,和一个跑起来就带烟的土操场,可是它可以让我们一直跑到山上,跑到林子里去,直接开展登山项目比赛,更加刺激。</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城市的一切,在我们这群孩子们的内心却没有丝毫的落差。反而却有了无限的好奇和想去探索的欲望。</p><p class="ql-block"> 但认识了解大山不仅需要时间,甚至还要付出代价。</p><p class="ql-block"> 从家里出发下山去学校有左右两条盲肠小道,就在通向我家的这一侧小道上,有一个马蜂窝,一天我经过这里不慎被马蜂蛰到了眼皮,瞬间眼睛就被肿成了一条缝,回家后邻居们听说都来看我,有一个有经验的阿姨说,涂乳汁管用,隔壁阿姨二话没说就挤了奶水给我涂抹,当时还有点难为情,可没多一会眼皮就慢慢的消肿了,这招还真灵。</p><p class="ql-block"> 之后的几天里,不断有人经过这条小道时被马蜂蛰。有人就在路口的大石头上写上了“此路有马蜂窝,禁止通行”并画了指示箭头→。</p><p class="ql-block"> 这一天放学经过于此,同学们说:那条路不能走有马蜂窝,我们走另一条路吧,可有一位同学就是不信邪,执意要走那条马蜂路,同学们几经劝阻无果,只好由他去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他走他的,我们走我们的,谁知才分开没有三分钟,就听见一阵要命的惨叫声,原来这位不信邪的同学走马蜂路也就算了,这天人家马蜂挺忙没顾上理他,按说他算幸运,谁知耐不住寂寞的他却折来树枝去捅马蜂窝,这下好了!惹怒了的马蜂家族群起而攻之,瞬间蛰了他一身大包,除衣服遮挡外几乎没好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连跑带叫的他一溜烟撒丫子跑回家,同学们见到他已是惨无人赌,热心的阿姨们又纷纷赶来,给他及时用上乳汁涂抹的偏方。</p><p class="ql-block"> 后来经过防护的战士一举捣毁了拦在回家路上的马蜂窝,这条探险小径才得以太平。</p><p class="ql-block"> 还有最恐怖的一次,我和同学结伴去厕所,我出来后慢慢悠悠的边走边等后面的同学,厕所二边都是庄家地,为防牲畜破坏庄家,小路两边搭起了栅栏,经过此处时看见栅栏上有一根手指粗细的彩色绳子,正当我下意识抬起手准备去摸时,只见那个花花绳子出溜出溜爬走了,顿时被吓得像丢了魂似的都不知道怎么跑回家的。</p><p class="ql-block">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那以后别说是井绳了,所有的绳子、链子凡是长条的就怕,直到今天就是见到一根躺在地上的木棍也会被吓一哆嗦。</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马蜂、毒蛇事件是给这群初来大山的孩子们的一个见面礼下马威的话。</p><p class="ql-block"> 那么日后的蚊子、跳蚤、毛毛虫、洋辣子就是大山派来长期磨砺他们的随行使者,在往后的日子里蚊虫们随影随行不离不弃,时刻监督考验着他们的意志,一刻也没有松懈过。</p><p class="ql-block"> 时值夏日,短短的几天,蚊子跳蚤就把这群初来乍到的孩子们叮咬的体无完肤。</p><p class="ql-block"> 身体上的疙瘩被挠破、结痂,痂掉了,再被叮,被叮了在挠破,周而复始伴随整个夏日。</p><p class="ql-block"> 喝惯了自来水的城里孩子,改喝井水后,许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生疮 、化脓、发烧…,也有部分孩子出现腹泻严重到脱水。</p><p class="ql-block"> 当时被一致定义为水土不服,现在看来所谓水土不服,就是井水的卫生问题所致,水井一般就在小河两边,挖的深一点就被称为水井,河水的上游不仅有人家,也有牲畜活动,牲畜的粪便经雨水冲刷到河里,在渗透到井里。</p><p class="ql-block"> 看似清澈的井水,若是经过化验,就不用说达到饮用水标准了,就是各种细菌可能也是严重超标的 。</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们这些孩子们的身体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对饮用水中细菌没有足够的免疫能力,很多孩子的疖子是好了旧的再生新的 ,以至于身体的疮疖常年不休,总是好不了。</p><p class="ql-block"> 早上卫生员就背上配好抗生素的卫生箱,挨家挨户的给生疖子的孩子们打青霉素,腹泻的孩子们打黄连素,有时候需要二三个来回才能打完。</p><p class="ql-block"> 经过反反复复的青霉素注射,屁股都快被扎成蜂窝了,疖子被打回去一个又冒出来一个,就是好不了。</p><p class="ql-block"> 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屁股上的那块肉比疖子还疼,一直疼到脚后跟,尽管如此这帮乐观的孩子们见面时还能笑得出来,不是笑话对方,而是见到彼此的这副熊样时就觉得好笑。</p><p class="ql-block"> 曾经我看过一个有关饮用水达标目录,事无巨细多达几十页,其中有:各种细菌微生物标准、重金属微量元素标准、矿物质辐射物质标准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 张文宏曾说:人类长寿的最大原因,首先是饮用上了达标的饮用水,其次就是接种育苗,可想而知合格卫生的饮用水有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从中西医的角度解释 ,对身体生疮疖脓肿的定义如出一辙的一致,西医定义为菌血症,中医侧称之为血毒症。总之都是因为细菌进入人体血液所致,并非水土问题。</p><p class="ql-block"> 看似清澈见底的天然井水,在显微镜下不知有多少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病毒和细菌,更难确定的是这水中的重金属及放射性物质……是否超标。</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几乎不再提水土不服这个词汇了,原因就是所到之处都有达标的饮用水,大人孩子再也不会因为到了异地而出现腹泻或生疮疖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那时候能继续坚持城市的习惯,喝烧开的沸水可能还会好一些。却相反的是,这些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豪迈地喝生水、喝河水、喝溪水。</p><p class="ql-block"> 完全没有意识到水中存在的潜在危险。</p><p class="ql-block"> 之前不离身的军用水壶,很快就被这随处都能享用自然水而弃之。</p><p class="ql-block"> 看似清澈的溪水,我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它却危机四伏藏着许许多多用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细菌,这些细菌肆无忌惮的啄食着我们的皮肤和我们的胃肠粘膜,甚至顺着我们的血液在机体内四处游荡,择机繁衍,让我们身体上的疮疖周而复始的发作。</p><p class="ql-block"> 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大山里住了那么久,竟然不知道疮疖脓肿的出处原来是饮用水的问题,如果知道了疮疖的元凶是水里的细菌,我们就能少遭不少罪了!</p><p class="ql-block"> 不少孩子由于反反复复的生疮疖 ,进而引发了肾炎 ,治的及时且听话的孩子治好了,也有个别调皮的孩子未能及时治愈 ,后来变成了慢性病 ,一生在病痛中度过,甚至有的还失去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大山给了孩子们乐观面对困难的勇气,却同时也伤害了他们原本还稚嫩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能活到今天,那段难忘的经历已财富,但是,那段经历中总有个例没能顺利过关,到后来却因此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是人类进步的一大标志,然而在那段时期内我们却饱经饮用水所带来的困扰长达十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早上寂静空灵,越发显得鸟儿们的歌声清翠悦耳。</p><p class="ql-block"> 夏季大山里的气候也有着极具个性的大山性格,风雨雷电直截了当,晴雨转换从不酝酿,几声炸雷随后就是大雨倾盆。</p><p class="ql-block"> 夏天团部放电影一般都在户外,场地大,一场电影基本满足全团指战员和家属子弟的观看,大礼堂门口的大广场 上就是夏季放电影的场地。</p><p class="ql-block"> 得知要放电影,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在小伙伴们中间传开了,那兴奋劲就跟要过年似的。</p><p class="ql-block"> 总算等到了天黑,晚饭后,放映队的战士正在固定银幕,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就陆陆续续拿着小板凳去占位子了。</p><p class="ql-block"> 银幕挂在场地中间,便于银幕前后都能观看,无论前后都有相应的位子划分,一般银幕正面中间的一块就是留给家属跟子弟的。这块区域后面是放映机,放映机周围两侧均为指定好的各连队的位置,还有一些连队被划分到银幕后面,一般银幕后面都是一些营房比较远的连队,便于散场先走。</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各个连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背着被包唱着军歌,喊着一、二、三、四从四面八方赶来。</p><p class="ql-block"> 可能现在的孩子们不能理解,看电影为什么还要背被包啊?其实被包就相当于战士们看电影要坐的板凳,那时候虽然比战争年代好了很多,但跟现在比还是相差很远,每次户外看电影被包必不可少,打好的被包别一双解放鞋,坐的时候解放鞋朝下,也能保护一下被子不被弄脏。</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银幕前后已坐满了观影的队伍,可是电影胶片迟迟没能送到,很可能是片子在前一站还没有演完,要么就是片子还在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电影<span style="font-size:18px;">拷贝有限 ,一部电影</span>要想短时间内完成在师部和各团之间的轮流上映,就必须是师里演完一部电影的一卷胶片,就会送往下一站,炮团一般是第二站,这时接到胶片的炮团电影就开始上演了,以此类推,我们叫这为跑片子。</p><p class="ql-block"> 片子由专人专车传送,夏天天黑的晚,等师里那边开演,我们炮团在整队集合都来得及。师部距离炮团大概有十公里,其中还有一段山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天黑的晚,晚上七点半天黑下来师里那边才能开始放映,,然后演完一卷胶片,再转送至我们炮团,我们这边开演的时间就没准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还会有放映机故障,跑片子的交通工具路上抛锚等事件。</p><p class="ql-block"> 电影开演的具体时间经常是很难保证。</p><p class="ql-block"> 不过这都不是事,丝毫不影响广大指战员和家属孩子们的观影热情。</p><p class="ql-block"> 片子来不了,我们就拉歌,一连唱罢,二连上,指挥连唱了,警卫连唱。</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四连那边指挥员指着家属孩子这边喊到,红孩子连来一个,战士们一起高喊,红孩子连来一个…!</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会儿红孩子连早就坐不住了,红孩子连的指挥立刻站起身来,示意大家,我们一定要唱出势气,大家早已卯足了劲,就等指挥起头开唱了,指挥刚起了头,红孩子连响亮的歌声瞬间回荡山谷响彻大山。</p><p class="ql-block"> 歌声刚落,只见三营的指挥对着他的队伍高声问道:唱的好不好啊!战士们高喊:好!好!好!指挥接着问:再来一个要不要,战士们高呼:要!要!要!接下来一个又一个的连队跟着高喊红孩子连再来一个,就这样等电影等出了一场歌咏比赛。</p><p class="ql-block"> 每当遇到等片断片,放映场就成了歌咏比赛的赛场。唱的大山都跟着沸腾。</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大山里的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看电影是文化生活的重头戏。没有新电影,就是反反复复演的老电影一样不减大家的观影热情。 </p><p class="ql-block"> 许多电影像《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地道战》……,这些影片的台词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经常会用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p><p class="ql-block"> 对电影的执着,不论等多久都能坚持,除非被通知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继续演出,部队整队撤退,我们才肯散去。</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也是一个夏天的晚上,大山里碧空如洗繁星点点。</p><p class="ql-block"> 晚上有一部新电影上映,满怀期待的我们如往常一样,早早的就坐在银幕前等待着,这一天电影准时开演 ,正演至情节高潮时,忽然一个闪电,紧接着一个接地雷在放映机周围炸响,顿时一片漆黑,银幕上什么都没了。</p><p class="ql-block"> 大家还都沉浸在故事中看的正兴,一下子还没回过神来,这时临时发动机开始工作,放映队的战士在检查设备,还没等设备检修好,硕大的雨滴噼噼啪啪的从天而降,大家这才纷纷拿上小板凳往家里跑。</p><p class="ql-block"> 值班指挥员宣布,因天气原因,电影终止放映,各部队集合带回。</p><p class="ql-block"> 战士们纷纷起立整队,等我们回到家时身上已经淋的湿透,这时转来了战士们整齐的跑步声,还有一二、一二的口令声 。</p><p class="ql-block"> 东北的大山里,就是盛夏,到了晚上也非常凉快,睡觉还要盖被子才行。</p><p class="ql-block"> 躺在炕上总想着战士们的被包一定被淋透,于是就问妈妈,被子湿了他们盖什么呀?一时妈妈也没有想出办法,后来她说可以盖大衣啊,这下我才放心的睡了。</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随着夏天的到来,石碑沟这个大山沟里越发的热闹了起来,到了晌午树上的知了试图压倒高音喇叭里的歌声,扯着嗓子拼命的高歌。</p><p class="ql-block"> 的确,在知了的高喊下,喇叭里放的什么歌都点听不清楚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放学路上响起了防空警报,我们一群同学在山上就地隐蔽,等警报解除才一溜烟跑下山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受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美帝国主义狼子野心不死,还有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也随时有可能反攻大陆,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危险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必须随时随地提高警惕,备战备荒,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防空演习就是为战时做准备,因此这样的防空演习我们经历过无数次。</p><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在部队的部署下,家家户户都在不远的山上挖了防控洞,当然了挖防空洞这活自然也是我们这群孩子们的事,同学们挖防空洞的热情特别高,一放学扔下书包,拿起铁锹就直奔山上挖防空洞去了,我记得石碑沟这山上的土质非常适合挖防空洞,黄胶泥中还带有少量的细沙,好挖还不易塌方。</p><p class="ql-block"> 一开始防空洞挖的并不大,也就是能蹲二三个人,后来发现这个土质挖大了也很安全,不仅不会塌方,就连土层脱落都不会发生。</p><p class="ql-block"> 于是大家就尝试着一点点扩大,我记得好像是我家邻居的弟兄俩把防空洞都给挖成了套间,大洞里面的两侧还一边套着一个小洞,很有创意,大家纷纷前去观摩效仿。</p><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效仿成功的好像也不多,套间防空洞除了挖的技巧,勘探选址也很重要,一定是能够具备在里面或两侧继续挖的条件,如果一开始挖的位置就不具备挖套间的条件,那就没办法挖成套间了,很多人并不甘心,索性在旁边再挖几个洞,搞个排防空洞总还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经常性的防空演练,警报拉响时,每个人都有分工,带干粮的、带水的、带常用物品的……各负其责,特别是晚上还不能开灯(手电筒也不行)全靠摸,所有物品必须放在固定位置,警报一响举手拈来。</p><p class="ql-block"> 起床、穿衣、拿物品都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虽然没有严格的考核评比,但大家都不肯落后,总想拿前几名。</p><p class="ql-block"> 每次大家都跟真的一样,严格遵守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隐蔽到自己的防空洞里,没有解除警报,谁都不出来。</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战备吃紧,感觉随时随地都箭在弦上,一声令下一触即发。</p><p class="ql-block"> 家家户户还都做了牛皮纸窗帘,并涂上黑墨汁,就是起到避光作用,之前晚上出去上厕所全凭各家各户窗户射出来的光照亮,这下好,晚上出去上厕所路上都是一片漆黑,幸亏这时候我们的父母还都年轻,晚上我们不敢出去就在家里尿盆解决。</p><p class="ql-block"> 早上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已经把尿盆倒掉了,东北的早上四点天就亮了,如果被尿憋醒还不想起床,只好爬起来亲自去厕所解决了回来再睡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其实不止一次,半夜里有人敲窗户喊我爸,有紧急情况。父亲赶紧穿上衣服走了,这样的事多了,我们也不以为然了,继续睡觉。</p><p class="ql-block"> 听说是弹药库附近半夜有落下信号弹,父亲他们连夜组织连队战士上山搜山,几次下来都是无功而返。据说信号弹都是安装了定时装置,听起来不仅很神秘,用现在的语言形容就是还特别“高大上”,就算是第一时间搜山也很难找到发信号弹的人。</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这群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孩子们来说,这件事情始终困扰着我们。这些事经常会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就像现在孩子们痴迷于AI技术一样,总想弄清个所以然,捋出个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还给我们放一些反特的纪实片,这种影片就是夏天放也会在礼堂内放映,属于内部绝密影片,影片中大多是特务被抓获的经过 ,就是说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一个个潜伏或偷渡过来的特务纷纷落网,还真有一些是被像我们一样高度警惕的孩子们发现并配合捕获的。但是我们的敌人并不甘心,不断的寻找各种机会试图收集情报,摸清我们的部队部署和装备情况。</p><p class="ql-block"> 就连我们挖的防空洞也是他们想要获得的情报,因此我们的防空洞都十分隐秘,挖出来的新土我们都会用杂草灌木掩盖好。</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有了十分高度的警觉性,无论任何时候对陌生人都保持高度警惕,绝不会轻易透露丁点相关部队内容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时光匆匆,一个夏天好像比一年还要长,在这个漫长的夏天里,我们的收获从摘槐花、撸榆钱…开始,再到采蘑菇、捡橡子…结束。</p><p class="ql-block"> 大山给了我们永恒的新鲜感,天地之间大山就是我们学习成长的课堂,有大山的陪伴好奇永无止境。</p><p class="ql-block"> 暑假开始了,部队把我们组织起来,成立了红孩子连,并派一名指导员管理和安排红孩子连的日常学习和活动。</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的课外作业很少,大多数时间都是安排的满满当当的课外活动,由于大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暑假开始的前几天,我们大一些的孩子们开始跟着卫生员上山采药,许多中药我们从不认识到认识,渐渐的除了认识还知道一些中草药的生长环境,那些喜阴、那些喜阳,有的生长在阳坡上,有的则喜欢长在溪水旁,还多少知道了一些中药的性能与功效。</p><p class="ql-block"> 一个夏天下来我们认识的中草药几十种之多。</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的远去,现在还记得的几乎没多少了。</p><p class="ql-block"> 盘点如下:细辛、小儿参、桔梗、天麻、天南星、车前草、蒲公英、野百合、五味子、野菊花……。</p><p class="ql-block"> 采药的间隙,还有军事训练,除了立正稍息走正步外,最让大家兴奋的莫过于实弹射击,实弹射击非儿戏,必须有严格的训练,从认识枪支开始,了解性能射程,再学习瞄准,每个环节都必须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一次摸真枪的时候,内心的好奇与忐忑并存着,莫名中还带有一丝神圣感 ,一个个稚嫩的脸庞上一下子凝重庄严了许多,就连那些平日里顽皮的孩子们,这时候也认真的判若两人。</p><p class="ql-block"> 成长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打摸枪的那一刻起,就好像举行了成人礼似的,再不用过多的强调组织纪律性了,从这一天起,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骨子里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服从命令很自然的就成了这群大山孩子们的天职。</p><p class="ql-block">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在我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从此他们就是调皮知道分场合的一群人了。</p><p class="ql-block"> 炎热的夏季,趴在炙热的阳光下,一丝不苟的学习每一个训练动作,在老兵的严格指导下,大家很快熟悉了枪支操作过程,也学会了瞄准。</p><p class="ql-block"> 急切的想子弹上膛来一次真的,这一天终于来了,每人五颗子弹,使用的枪支是六四半自动步枪,整队集合前往标准靶场准备实弹射击。</p><p class="ql-block"> 射击前指挥员再次强调了组织纪律和射击要领。</p><p class="ql-block"> 心里除了激动还有忐忑,实弹射击按照指挥员的口令一组一组进行。当听到指挥员对第一组喊:“卧姿装子弹、准备、射击”的口令后,站在一旁等候的我心跳的跟兔子似的,试图努力平复一下自己,但扑通扑通的心跳就是缓和不下来。</p><p class="ql-block"> 射击完毕报靶,只听报靶员喊到“一号靶位,上靶五发,48环”,场上一片掌声,是谁?我不记得了,大家轻声议论到,开门红啊!太厉害了。</p><p class="ql-block"> 报靶的也是我们连里的这群孩子们,第一组接下来的成绩也都非常好,不仅超出了我们的逾期,也超出了指挥员的的逾期。</p><p class="ql-block"> 看到第一组的好成绩,替他们高兴之余,自己的紧张情绪也随之荡然无存,该我们这一组上场了,听从指挥员的口令,流畅的完成了装子弹、瞄准、射击后,每个人此刻都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意犹未尽。</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又组织了一次实弹射击,这一次每人十发子弹 ,成绩当然还是相当不错。</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大家提出想扔手榴弹,一开始没有得到批准,经过一再呼吁后,也被批准了。</p><p class="ql-block"> 投掷手榴弹危险系数远比射击要大的多,训练时先用教练弹练习投掷,投掷手榴弹除了技巧就是臂力,技巧通过认真学习基本都能领会,而臂力非一天功夫所能及的。</p><p class="ql-block"> 经过数日训练后,仅通过了少数几个可以进行手榴弹的实弹投掷,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得到这次机会。</p><p class="ql-block"> 为了安全起见,参加投掷手榴弹的孩子们被带到了山上,由高处向低处投,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投掷的距离,也不允许其他人前去观摩,以保证绝对安全。</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很远的山下,听到了手榴弹的爆炸声,心情和他们一样激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 (六)</p><p class="ql-block"> 春天种下的种子,栽种的小苗在夏日的阳光下茁壮成长。</p><p class="ql-block"> 茄子开花了,西红柿也挂果了,一有闲暇小菜农们就在田里忙乎着,除草、浇水、施肥有时候还需要排涝。</p><p class="ql-block"> 芸角长出了藤蔓,这时候就需要搭架子了,搭架子的木棍一样取之于大山,一早我们就带上镰刀上山砍柞木条子 ,将砍好的柞木条出枝出叶,捆成捆,然后将捆好的每一捆的后半部分一捆搭一捆摞起来,搭成个人字形的马架子双肩扛起,重量被分担在二个肩上这样会觉得轻松不少,有力气的男孩子会搭四到六捆,我们女生一般二捆就已经是自己的承重极限,在重力的驱使下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小跑,不知不觉就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中午简单的午饭后,赶紧给芸豆搭架,这活已经是轻车熟路,干起来也得心应手,没一会功夫整齐的豆角架就搭好了,大功告成的满足感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一周后弯弯曲曲的芸豆藤沿着枝条已经爬了有一尺多高,一对对小靴子样的紫色芸豆花开了,再过几天小芸豆就崭露了头角。</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这双手完成的心里颇有几分成就感。</p><p class="ql-block"> 辛勤与汗水转换成了骄傲与成就,自己都有点佩服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耕耘的收获丰富了夏日的餐桌 ,那时候我们不攀比穿戴,让我们引以为豪的就是这块蔬菜实验田。比的就是谁的菜地收获的又早又多。</p><p class="ql-block"> 夏天当雨水渐渐多起来的时候,还真有几分江南的感觉,烟雨蒙蒙浓雾缭绕,闷热加上潮湿,大山里的蘑菇到了盛产期,几乎是一天一茬,昨天刚刚被采过的地方,若是晚上再来一场雨,今天你再去肯定还会有收获。</p><p class="ql-block"> 小块的时间我们会在就近的毛栗子林里去采榛蘑。</p><p class="ql-block"> 若是赶上星期天,我们也会集结大部队向大山纵深进发,带上大大的筐子,绝对有把握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植物种类多,蘑菇的种类也多,我记得有紫盖磨、松蘑、榛蘑等……,还有很多现在都想不起名字了。</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发现一撮就是一片,多到我们都采不过来,山林茂密沟壑纵横,低着头找蘑菇,找的找的就不见身边的同伴了,我们就用学鸟叫的声音呼叫同伴。</p><p class="ql-block"> 采的差不多了,大家聚在一起席地而坐休息一会,开开玩笑讲点有趣的故事,拿出挎包里带的干粮吃上几口,腾出挎包还能再装一些蘑菇。</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采的蘑菇已经被装的满满当当,该到了回家的时候了,早一点回去还能来得及晚上来一盘炒鲜蘑菇。</p><p class="ql-block"> 一个夏天采的蘑菇,靠现吃是吃不完的,就把它用线串起来晾干。</p><p class="ql-block"> 几天下来,采的蘑菇就挂满了院子里晾衣服的铁丝,足够一冬天大大方方的蘑菇炖小鸡用了。现在的稀罕物,所谓的山珍,在当时那就是我们的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 随着夏日的深入,小菜地里的茄子芸豆隔三差五就可以摘一茬回来炖着吃,黄瓜、西红柿几乎是熟一个摘一个,一般都被生吃了。</p><p class="ql-block"> 夏天是蔬菜最丰富的季节,服务社的供应和自己地里种的完全满足了一家人的蔬菜需求。过于富余时也会把芸豆开水懆一下、把茄子切成片分别晒成干留给漫长的冬季。</p><p class="ql-block"> 有一段时间大院里流行一道饭菜合一的美食,就是将肉、芸豆、土豆、南瓜等炒一下加水下米一起焖,焖熟了就可以食用了,既简单美味又营养丰富。大家还给这道美食起了一个很贴切的名字叫一锅出。即像那么点现在的盖浇饭,还有那么点煲仔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一锅出就是现在想起来仍会觉得余香未尽,一道美食之所以记忆犹新,并非美食本身,而是美食所能让我们回忆起的一段往事。</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夏季白天蝉鸣不休,到了晚上蛐蛐、蝈蝈接着叫声不断,每晚入眠都是伴着它们的叫声进入梦乡。</p><p class="ql-block"> 一个熟睡的深夜,前一刻好像听到接二连三的卡车从路上经过,没一会就听到有人敲窗,紧接着就听见外面的人说:赶紧拿上脸盆去礼堂门口分海螺,母亲马上起身穿好衣服,拿着脸盆出门了 。</p><p class="ql-block"> 迷迷糊糊中听到母亲回来了,把海螺倒到水桶里,然后继续上炕休息。</p><p class="ql-block"> 早上母亲起的很早,上班走的时候叫醒我说:起来后把煮好的两铁锅海螺砸了取出海螺肉放在盆子里。</p><p class="ql-block"> 按照母亲的吩咐,这一上午我们有事干了,两铁锅海螺,砸出了大半盆子海螺肉,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拌海螺,就是炒海螺,还是吃不完,那时候没有冰箱,剩下来的海螺就会被各家的母亲们全部包成了包子,我觉得海螺包子吃过的人一定不多。</p><p class="ql-block"> 海螺是我喜欢吃的海鲜之首,不仅鲜美还很Q弹有嚼头。</p><p class="ql-block"> 后来只要有机会在外面吃饭,总会点一道海螺做的菜,现在的摆盘十分精美,其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少用食材,每每此时总能让我想起我们像吃萝卜一样吃海螺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那一幕永远都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七)</p><p class="ql-block"> 眼看着八一临近,记得那时候在我们重视的节日里,除了国庆就属“八一”建军节了。</p><p class="ql-block"> 刚进入七月,各连队就开始排练“八一”参演的节目,除了样板戏还有当时的流行歌曲,比如:洗衣歌、翻身道情等……,更多的还是连队战士们结合日常训练中的有趣故事编成山东快书、天津快板,以叙事的方式呈现出来,非常受大家的欢迎。</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快板书中描写战士们夜行军的一句台词是这样写的“急行军捎带睡大觉”,加上战士们的生动表演,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p><p class="ql-block"> 红孩子连也不示弱,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排练,他们当中还真是人才济济,各个身怀绝技,有唱高音的,也有跳舞蹈的,排练过程都非常认真,卯着一股不服输的劲,每一句歌词,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做到尽善尽美。</p><p class="ql-block"> “八一”汇演是每个人一年中最高光的时刻,化妆一定是必须的,尽管如此当时的条件化妆也就是用胭脂图个红红的脸蛋,再画二道黑黑的眉毛而已,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的化妆品,画出来的每一张面孔都像样板戏剧中人物一样。</p><p class="ql-block"> 演出服装也很简单,集体节目一般都是白上衣蓝裤子,独唱或是双人节目,女孩子们可以穿漂亮的花裙子配白上衣。</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有花裙子,我记得当时我们大院里仅有数的几位女孩子有漂亮的花裙子,基本都是她们城市的亲戚寄来的,平时她们也不多穿,一是觉得舍不得,二是觉得不合群,好像那时候合群的穿着才是我们至高的审美。所以在演出前就要跟有花裙子的女孩子借,借晚了可能就被别人借走了。</p><p class="ql-block"> 石碑沟十年里我好像只穿过两条裙子,一条是刚到石碑沟时部队在丹东统一采购回来的一匹提花黑色丝绸,分给每家一块布料,也差不多都给女孩子做了裙子,那时候大人给孩子们做衣服都是照着三五年后的大小做的,裙子的低边至少可以放长二到三次 ,等到这条裙子穿小了,后来又做了一条素花棉绸的裙子。</p><p class="ql-block"> 自己文艺不擅长,基本都是在合唱队中滥竽充数,不过积极参加的热情依然不减。</p><p class="ql-block"> “八一”期间除了汇演,还有放电影,甚至会有几部电影连续放映,不管是看过的还是没看过的都场场不落。</p><p class="ql-block"> 重头戏还属地方文艺团体的慰问演出 ,他们不仅专业,节目大多是精挑细选的歌唱军民鱼水情的节目,让大山里的孩子们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慰问演出一般要持续二到三天才能满足全团人员的观看,演职人员就要住下来,招待所的接待能力有限,就连基本的被褥也不能满足,于是就动员家属们拿出自己家的被褥给他们用,家属们都毫不吝啬的把自己家最好的被子,几乎是把自己平常都不舍得盖的缎子(丝绸)被子或是结婚时的被子拿出来给他们用。</p><p class="ql-block"> “八一”除了看电影、看演出,当然还少不了改善生活,服务社在八一前就开始进货,蔬菜肉蛋按人头供应,最不缺的就是豆腐,黄豆是部队农场自己生产的,豆腐是部队后勤自己加工的,虽然也是按人头分,但足以满足需求。</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远比过年还要热闹。</p> <p class="ql-block"> (八)</p><p class="ql-block"> 热热闹闹的节日过完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p><p class="ql-block"> 大山里的橡子熟了,为了解决连队养猪的饲料问题,自从知道了橡子可以喂猪,几乎每个夏末都会组织我们上山采橡子。</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橡子原来就是柞树的种子(果实),而柞树又是石碑沟的主要树种之一,所以有那么多采不完的橡子也是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早上带上干粮,大礼堂操场上集合,和连队的战士们一起上山,橡子采满一书包就倒进战士们带来的麻袋里,麻袋装满了战士们就将其扎好口,下山的时候推着麻袋往山下轱辘,也不费什么力气,倒是觉得挺好玩的。</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几天,山上的软枣子也成熟到可以采摘了,大家都还记得去年那里的软枣接的最多,有时候当你找到那棵软枣树(藤)时,可能已经被下手早的小伙伴们摘完了,最残忍的是颗粒不留摘个精光。</p><p class="ql-block"> 不甘心无功而返,就再去别处寻找,软枣并不是石碑沟的盛产,能不能找到还要看运气了。</p><p class="ql-block"> 大山的孩子像大山一样执拗起来像头牛 ,今天找不到明天接着去,不达目的不罢休,最终还是有收获的。</p><p class="ql-block"> 软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枣,属猕猴桃科爬藤植物,也称野生猕猴桃,又名狗枣猕猴桃,有水果VC之王的美称,是第三纪孑遗植物,够原始的,难怪这么稀有。</p><p class="ql-block"> 它竟然有这么多别名:软枣、猿枣、圆枣、藤瓜、藤梨果、猕猴梨、藤梨。</p><p class="ql-block">凤城人管它叫软枣,我就叫它软枣。</p><p class="ql-block"> 查阅了一下,目前丹东凤城一代已经大量开展人工育苗培植软枣。</p><p class="ql-block"> 网上一搜还真是软枣子苗都有销售。</p><p class="ql-block"> 自从离开石碑沟就再也没有见过软枣,更不要说品尝它的美味了,说到这,这个夏末就想去凤城石碑沟,不为别的,就图吃几颗甜到心里的软枣。</p> <p class="ql-block"> (九)</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花园的大山里,却有一个开满鲜花的大院。</p><p class="ql-block"> 清晨,夏日的阳光像金色的薄纱撒满大院的角角落落,扫帚梅朝着东方的太阳微笑地绽放在家家户户的窗前,在夏日的微风中轻轻的摇曳着它高挑的身姿。</p><p class="ql-block"> 自从搬到了石碑沟,大院就一年比一年漂亮,从一开始房前屋后的杂草乱石变成横竖成块的青菜苞米地,发展到后来被点缀上了色彩斑斓的花花草草。</p><p class="ql-block"> 每一点变化都与这群大山里的孩子们密切相关,他们的菜地越来越整齐,地里的一棵棵菜苗都像一个个战士一样,讲究军容风纪,不允许杂草丛生。</p><p class="ql-block">大院的环境在逐年蜕变,夏日晨雾在山腰中飘渺,显得大山也柔美了很多,溪水潺潺贯穿大院南北。</p><p class="ql-block"> 几只还未成年的雄鸡,跟着它们的父亲站在扫帚梅花丛中专心致志的吊嗓子练习发声,还真会选地方,脖子伸的老长,尽管如此,声音听上去还是有点古怪和难听,倒是有几分可爱和有趣。</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啊!</p><p class="ql-block"> 起床后的我们,纷纷来到小河边刷牙洗漱,一边走一边跟着喇叭里的歌声哼唱着,也会顺便洗几件刚换下来的衣服。</p><p class="ql-block"> 爱美和创造是人类的本性,“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我们对大山的热爱,源自于大山因我们的到来而发生的变化,这一切的变化都出自于我们那双曾经稚嫩如今却被嵌上老茧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朴素不等于放弃美好,艰苦更不能安于现状。与环境抗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它,通过改变愉悦自己,让我们的心灵放飞在这大山深处。</p><p class="ql-block"> 当盛夏到来的时候,我们那略显粗糙的房屋在五颜六色的花卉簇拥下也多了些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 想不到的是现在人追求的田园牧歌生活,那时候我们就已经在享受了。也难怪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对那座大山的眷恋依然丝毫不减,反倒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扫帚梅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格桑花为同一学名均为~波斯菊,属二年生菊科植物。</p><p class="ql-block">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大院的花卉从单一的扫帚梅到多品种高低错落并蒂绽放,不仅有指甲花(凤仙花)还有鸡冠花……,大家闲暇之余就聚在一起除了交流种菜经验还有养花体会,种子、小苗互通有无。</p><p class="ql-block"> 不仅户外处处有花卉的点缀,室内的窗台上也摆满了盆栽,有四季含花的玻璃翠;还有类似于君子兰的朱顶红(朱顶兰),朱顶红属石蒜科,它的根部每年都能生出很多类似于蒜瓣的新芽,这些新芽可以移栽,周而复始不过二年,红红火火,热情奔放的朱顶红就独领风骚以花魁之名绽放在了每一家的窗台上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种叫扒拉香的盆栽植物,不过这只是它的别名,顾名词意,它的叶片一被触动就会香气四溢,放在窗台上,每日早晚拉窗帘它的馨香都会弥漫全屋,提神又醒脑,清新的香气酷似浓郁的水果芬芳,开小小的白花,结子可以做种子繁衍。</p><p class="ql-block"> 每当坐在窗前怀旧的时候都会想起它,也不止一次的想在窗台上养一盆,让那段记忆的芬芳留存于此 。遗憾的是由于不知道它的学名,几经查阅都没有查找到与之特征吻合的植物。</p><p class="ql-block"> 巧了,刚刚不死心的我再度网上去搜,终于找到了相关扒拉香的资料,原来它也是天竺葵的一种,叫香叶天竺葵。</p><p class="ql-block"> 学名麝香天竺葵是芳香类特种经济植物,叶子一碰就散发浓浓的水果甜香味,有些像香瓜味,可提取精油。</p><p class="ql-block">东北最早的天竺葵品种。由于没有在全国广泛养殖,目前东北数量也很少见,面临绝迹的边缘。</p><p class="ql-block"> 有些在东北生活过的花友离开东北后几年都找不到一棵苗,可谓是一苗难求。希望有此花的花友多多繁育,让古老品种得以保护和延续。</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会觉得,那时候的每一片绿叶每一片花瓣都像是日记中的一页,记录了那段难忘日子里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场景、一个个成长的经历、还有那一个个难忘的时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