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边50年(十九)《今日农场人》

渡河

<p class="ql-block">从1959年瑞丽农场建场到今天,已经有了55年的历史。从1971年到1979年,我们这一批成都知青在这里和老职工一起度过了八年曾经激情燃烧和艰难的岁月,为农场和瑞丽的建设贡献了青春,也和老职工们有了深厚的感情,我们已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农场人和这里的一草一木成为了我们一生的牵挂。只有“回去看看”才能了却我们心中的牵挂。</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瑞丽农场场部座落在瑞丽市宽阔的农垦大道上。</p> 一组老照片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在卡朗山上俯瞰卡朗农场。由远而近是:缅甸的群山,瑞丽江(在缅甸群山与橡胶林之间,图中看不到),农场的橡胶林,卡郎农场场部和卡郎六队,320国道,卡郎景颇寨(部分)。(吴建新摄)</p> <p class="ql-block">瑞丽农场第一批垦荒队员从保山赴瑞丽前合影(照片由赵学林提供)</p> <p class="ql-block">1971年 10 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十一团(瑞丽)为开发莫里组建七营时,六营的知青们和现役军人、老职工召开动员誓师大会合影(照片由夏松青提供)。</p> <p class="ql-block">1974年平田改土时卡朗五队知青与老职工的合影(照片由王洁萍提供)</p> <p class="ql-block">卡朗九队获得先进集体锦旗后知青们和老职工合影,他们的身后是连队的橡胶林和缅甸的群山(周俊蓉提供照片)</p> <p class="ql-block">1993年我第一次回连队时与老职工合影。</p> <p class="ql-block">1996年4月,瑞丽人民盛情邀请各地知青回瑞丽过泼水节(并组织知青回连队、缅甸一日游)。第一次乘知青专列回瑞丽的卡朗八队知青在连队的橡胶林里与老职工合影,最远的知青苏保存还是专程从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赶回来参加的。(吴建新摄)</p> <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2日,原八队司务长昆明知青李鸿翔(左四)回连队时,与刚从林地回来的连队老职工合影。左边两位是重回瑞丽搞农庄的成都知青刘友霞、伍勇夫妇。(照片由李鸿翔提供)</p> <p class="ql-block">2006年4月30日,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一团成都知青再次乘知青专列回瑞丽,受到了第二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吴建新摄)。</p> <p class="ql-block">2006年4月30日,知青专列的知青们受到瑞丽农场的热烈欢迎。(照片由吴建新提供)</p> <p class="ql-block">2006年我连知青回瑞丽看望已患老年痴呆症的郭排长。当时郭排长已经认不出大部分人了,连家里人都要认错,但在张玲的呼唤和吴建新的启发下,郭排长竟然认出了来看望他的大部分知青,也回想起了与知青们一同出早操时的情景,让邻居们都啧啧称奇!(吴建新摄)</p><p class="ql-block">我1993年去看望郭排长时,他非常高兴,还把他夫妇俩在北京旅游的照片送给我做纪念。2009年我们看望郭排长时,他已经完全不认识我们了,我们伤感的离开了他。这次我们回到连队才知道,郭排长已于2013年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日,知青们前往医院看望已在弥留之际的连队老领导程彦英指导员(吴建新摄)。20多天后,曾经是南下干部、爱兵如子的指导员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2006年乘坐知青专列回瑞丽在连队我们亲手栽种的橡胶林中拍的照片,可惜连队的知青们已经走散了,人不齐。</p> <p class="ql-block">2006年,回连队的知青们把“情系老八连”的锦旗送给自己的老连队。(照片由虞同彪提供)</p> <p class="ql-block">二营八连当年的老连长杨丛林对回连队的知青们发表了深情的演讲。(照片由虞同彪提供)</p> 今 日 农 场 人 <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边疆和农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工人今天生活得怎么样是我们最牵挂和最关心的。</p> <p class="ql-block">2012年农场转制划归为地方管理,原来的瑞丽农场坎兰分场换成了这块匾牌。我们原来所在的卡朗农场改为坎南后现在又改称为卡南了,不知为什么会改这么多次。</p> <p class="ql-block">320国道旁的原卡郎农场营部和六连的入口处。道路尽头处原来的营部粮油加工坊和仓库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2009年底被拆除建起了职工小洋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在卡朗农场入口前看到的通往畹町的方向的320国道。原来较窄的路面拓宽了不少,但支边时道路两旁花开如荼、美丽的凤凰木林荫道却已成为了遥远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这是卡朗农场入口前看到的通往瑞丽市区的方向的320国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2月6日到瑞丽的第一顿饭是杜利兵、马仪换夫妇在畹町金三角的一家特色饭店为我们接风洗尘。</p><p class="ql-block">营部老职工子女马仪换因小时候一次落井被救起与王婉玉结缘。2006年知青专列返回瑞丽时,马仪换特意找到了第一次回瑞丽的王婉玉,感恩的小马和王婉玉再续前缘,每次王婉玉回瑞丽,小马都要接她到家里住几天。</p> <p class="ql-block">小杜、小马夫妇今天一同接待的还有原三队的带着孙女回来的上海知青徐治安夫妇和成都知青邹仕君、万玉仙夫妇。原三队的老队长马久贤陪我们一起喝酒、聊天,大家非常开心。马队长从我这里要到了原来在一个工作队共事过的成都知青杜护霞在广州的电话,便迫不及待的通了电话,高兴得不行。没想到,在春节期间刚回到瑞丽就能遇到这么多知青朋友,的确让人感到意外和高兴。</p> <p class="ql-block">2009年,边疆因盈江地震出台了国家给农场每户职工补贴1.5万元建新房的政策,小马家和农场很多家庭一样盖起了一楼一底200多平米的新房。这次我们一行四人住在她宽敞的家里也感到十分方便。</p> <p class="ql-block">杜利兵、马仪换夫妇有一对龙凤胎儿女。女儿(右三)已经当妈妈了,儿子军校毕业后在西藏军区服役,每次到成都时都要来家里。 杜利兵有高血压前两年出现了中风情况,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他家经营着几百棵橡胶树,另外还租了20亩地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收入不错。看着他们一家可算是小康之家的幸福生活,我们为他们感到高兴。</p> <p class="ql-block">在营部走走,总是能遇见已经认不出的老职工。这不,遇见拖拉机班小姜的老父亲,一说起就十分亲切。</p> <p class="ql-block">在回八连的途中,老营部到三连的路近年已由碎石路变成了水泥路。</p> <p class="ql-block">老营部的制胶厂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p> <p class="ql-block">三连外的道路则完全改变了模样,差不多变成了一条小街。1971年我们刚到八连时,现役军人营教导员宁华山在连队大会上给我们描绘的二营三年发展规划:三年内,要在营部到三连的路上建成一条商业街道,到那时,你们上街就方便了,不用再跑姐勒了。当时,我们都很兴奋。没想到,四十年后,这里才有了一点街道的模样,但还并不是真正的商业街。这不能不让人感叹: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时真的很遥远。</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们又巧遇了原三队的老连长马久贤和回来探亲的三队成都知青周仕君。周仕君当年和老职工子女万玉仙谈恋爱,知青返城后又回来和万玉仙结婚并把小万调回了成都。白皙漂亮的小万一口纯正的成都话让人以为她是一个地道的成都姑娘呢,这次她是和老公一起回来探亲的。</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马连长对知青不错,2013年底和儿子儿媳妇仨应知青之邀到成都旅游,全连的成都知青都来看望老连长,曾贤云说这是回城后知青来得最齐的一次。全连知青给马连长买了一个他喜欢的真皮旅行包和一件皮夹克,马连长回瑞丽后,总是骄傲的告诉别人:这是我们三队的成都知青给我买的!</p> <p class="ql-block">路过三队到二队的洼子,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七十年代初,这里还发现过野兽豹子,我经常深夜从这里回八队,有时懝似与豹子相遇(闻到猛兽骚味),也会吓得毛骨悚然!在这里与成群的野鸡相遇则是经常的事了,那时的生态环境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过了二连不远,在这棵大青树下就到了进八连的三岔路口。</p> <p class="ql-block">八连的五百亩橡胶林,是我们1971年来连队时亲自栽种的。前些年,这片与茶树、咖啡间种的高产橡胶林成为了德宏州的样板橡胶林,这是让我们这些当年的开拓者感到最骄傲和最自豪的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年种植的橡胶树,已经出胶30多年了,现在的单株产胶量还高于农场的平均产胶量,这让我们感到很自豪。</p> <p class="ql-block">左边通向八连的路今天也变成了水泥路。右边这条路通往允井寨,那里有一个瑞丽江的渡口可通缅甸,当年的缅共人民军部队经常从这里路过。我们连队的成都知青万维才就是在这里向缅共人民军了解了情况后而跑去当缅共人民军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八连2009年建成的“公房”。公房就是集体公共使用的场所和房子,包括:食堂、礼堂、晒坝等。我想,要是当年知青在的时候有公房该有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享受2009年国家抗震补贴政策建起来的职工住房。</p> <p class="ql-block">在八连看望施美芹、杨德孝夫妇。1971年11月我们原来的班长转业军人徐永刚离队去当缅共人民军后,连队领导让我当了班长。完全是知青的生产班,没有老职工的指导是完成不好生产任务的。领导把四连的杨德孝、施美芹夫妇调来支援八连,施美芹安排到我们班担任副班长协助我工作。施美芹在二营是一个插秧能手和劳动模范,她的到来一下子就改变了我们班生产的被动局面。我们班上生过病的知青,都曾经吃到过施班长亲自端来的鸡蛋面,让远离家乡的知青们感到了一份温暖。</p> <p class="ql-block">已经满头白发的杨班长是一个敢言、直爽的人。有他在的地方,就没有冷场和寂寞,知青们也很喜欢和他聊天摆龙门阵。</p> <p class="ql-block">今天这些菜可是很有特色的菜哦,“火烧烤肉”、傣味“撒达嚕”,这是我第一次吃这种傣族特色菜,的确非常好吃。这也是施班长的女婿小孙专门为我们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班长热情的一家人。给我打招呼的这位就是施班长的女婿小孙,为欢迎我们,他们今天也是一次大家庭过年聚会。这些年,农场人大多找到了用武之地,逐渐地富裕了起来,右边这位小董还买了一辆本田SUV车呢。据说,九十年代在瑞丽搞出租车的大部分都是农场的老职工子女,好多知青回到瑞丽,坐上了他们的车,不管认识不认识他们都不会收费,让知青们很是感动。现在,他们中很多人又转行去搞珠宝业了,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p> <p class="ql-block">2009年12月回连队在杨德孝、施美芹家。</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施班长家,我们来到现任八队队长陈道喜家。陈道喜原来是营部南下干部陈秀田的老二,比我们小几岁,喜欢和知青玩。转业后回农场,在八队当了队长。他爸爸和妈妈对我们知青很好,很亲热。我1993年回农场时,他们还把女儿在美国留学的照片拿出来,执意要送一张给我作纪念。可惜,我们2006年回来时,老夫妇俩都去世了。</p><p class="ql-block">陈道喜爱人赵玉琴原来是营部小卖部售货员,不幸的是夫妇俩的儿子在18岁时遇车祸离他们而去。长期的借酒浇愁使陈道喜过早的出现了“三高”,胃也喝坏了。他说要戒酒了,但愿他能做到。</p> <p class="ql-block">老排长杨丛林听说我回连队了,找到了陈道喜家。我们刚到连队时,连长、指导员都还没到位,他和郭排长就是我们的领导,开会都是他俩主持。杨排长对我们知青不错,我们也很信任他,那时候我们与老职工的情感很真诚。记得1972年我因照顾同时住院的弟弟和妈妈请假回成都时,按杨排长的嘱托带回了大白菜、莲花白和莴笋种子,后来在连队的菜地里长得极好而大大改善了连队的蔬菜供应让杨排长高兴了好长一段时间。1992年我第一次回到连队时,就住在杨排长家里。</p><p class="ql-block"> 这次见到满头白发的杨排长,我脑海里总是出现着当年在连队时的画面,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陈道喜见杨排长也在擦眼泪,就打趣道:“啊莫莫!你们该不会是激动得哭了吧?”当他发现这是真的流泪时,再也不敢说笑了。</p> <p class="ql-block">赵玉琴现在大多时间在家为石斛企业加工烤石斛。由于云南石斛可生产保健饮料,有很好的市场,因而瑞丽的石斛种植发展很快,效益也很好,小赵在家干一天也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连队一角。杨排长告诉我们,原来八连的老职工刘家华、王汝兰夫妇也搬到城里去住了,李士蒸也经常到在芒市的女儿家去住,留在八连的老职工已不多了。</p> <p class="ql-block">杨排长家宽敞、干净的小院。</p> <p class="ql-block">杨排长家看起来是一个十分舒适的地方。他和老伴有时会去瑞丽市内女儿那里住,八队的家,显得十分清静。</p> <p class="ql-block">转业军人杨兴国听说我回来了,也赶了过来。杨兴国四年前做了结肠癌手术,我们2009年12月回瑞丽参加农场建场50周年庆时,他刚在场部医院动了手术,当时人都瘦得变了形。没想到四年后,他恢复得这么好。</p> <p class="ql-block">  杨兴国是我们八连两个最强壮的大汉之一,另一个是后勤班的李美龙。他们俩力大无比,全连只有他们俩可以一个人把拉牛车的大白牛撂倒在地。可惜我们2009年回来看望了患心血管病的李美龙李师傅后,这次再也见不到他了。杨兴国说,2010年,他连续做了三次手术,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了。看来,他恢复得这么好,和他强壮的好体魄有关系,再有,一定是有个好心态了。 </p> <p class="ql-block">这是2009年回连队时和李士蒸老班长见面的情景(伍小瑶摄)。李士蒸,1931年生,河北人,也是南下军人,老伴是保山人,夫妇俩人很好。李士蒸是班长,对知青非常好,很有感情,对回连队的知青问长问短很热情,他班上的好几个知青回连队都住在他家里。虽然对给他的待遇上有些意见,但多年来也慢慢地放平了心态,并每天坚持散步,身体很健康。之前李班长全名为李时珍,但2009年回连队时看到他在河北当将军的哥哥写给他的信称他为李士蒸,所以今天我也改写过来了。</p> <p class="ql-block">得知李士蒸老班长前段时间摔伤后被女儿接到芒市养伤,我们回成都路过芒市时便和伍勇、刘有霞夫妇一起去看望他。在女儿细心的照顾下,李班长恢复得不错,看到我们来看他,夫妇俩很高兴。他告诉我们,他去年还去了北京,见到了离休的当将军的哥哥,在芒市银行工作的女儿也经常接他来住,他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p> <p class="ql-block">坐着的这位是李美龙师傅,他后来调到了十一队。想当年,他是那么的高大威猛,令人敬畏。看着李师傅,我脑海里便浮现出他一人空手撂倒制服大白牛、在卡朗山上抬大木料时我和他对抬压阵的画面;还有,1972年我代理连队司务长第一次跟着李师傅凌晨四点钟赶牛车去十三公里外的瑞丽县赶摆买菜时,他让我在车上睡觉他一人默默赶着牛车的情景......如今,病魔却让他成为了一个孱弱的老人,想着想着,心里一阵酸楚(吴建新摄于2009年)。遗憾的是,这次回连队我们再也不能看到他了。</p> <p class="ql-block">同样没想到的是,这位当年二营一天挖植胶塘最多的巾帼英雄二班班长、一排长李德茹的爱人赵桂珍也因脑溢血于2013年去世了,我们再也不能见到这位心直口快、大嗓门的赵大大了。(伍小瑶2009年摄)</p> <p class="ql-block">离开了连队,我们到市里去看望几位原来二营的老领导。营部机关徐光辉书记见到我们十分高兴,对原来二营营部的成都知青逐一询问,说刘凤兰一直没有回来过,王卓娅也是八几年回来过一次,赖立96年回来过,你们回去后告诉他们我们很想他们,叫他们早点回瑞丽来看看。当我把我们连队出的《知青园地》第四期送给他时,他说:“你们连队之前出的《知青园地》我都看了,编得很好!我很喜欢看!”</p> <p class="ql-block">徐书记和爱人都是1959年从保山来瑞丽的第一代农场人。时隔四年多,徐书记的爱人季嬢看起来老了不少。徐书记的听力更差了,助听器已没有用,我们的对话需要借助口型和手势才行。他告诉我们,前两次见到的营部李参谋也因脑溢血去世了,这位风风火火、直爽的白族干部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p> <p class="ql-block">原营部的蒋干事(白族,大理人)因工作需要,在瑞丽农场场部退休后又工作了八年才彻底退下来。他送给我的《瑞丽农场志》让我对瑞丽农场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因爱人杨大姐股骨骨折,每天要做的事不少,很辛苦。他仍然坚持每天出去散步一个多小时,身体还不错。当初给儿子买房就买在门对门,现在相互照顾很方便,看来很有远见。到年底,在王卓娅带回来的照片上看到杨大姐已经恢复得很好了,真让人高兴。</p> <p class="ql-block">原二营九连的司务长赵学林后来在瑞丽农场场长的职位上大胆改革,瑞丽农场成为全国农垦系统第一个把橡胶树卖给职工的农场,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也因此获得了不少的奖牌和称号,在家里摆有不少这样的奖牌。</p> <p class="ql-block">退下来的老赵,还是不甘寂寞,每天坚持看书报,学习充实自己,他说还要写一些东西,希望他能不断地有新东西出来。老赵的爱人去世后现在一个人生活,儿子在银行工作,女儿做珠宝生意,日子还算无忧无虑,平平静静。</p> <p class="ql-block">老赵也曾经去当过几年缅共人民军,我对他的这段经历很感兴趣,听他讲了不少他当缅共人民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雷允原五营一连所在地,曾是抗战时期国民党最大的飞机制造厂遗址,当年曾有2900多名职工,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飞机制造厂。从1938年12月建厂至1942年七月再次搬迁,一共制造、拼装和修复了一百多架飞机,其中包括数架蒋介石的座驾和陈纳德的“飞虎队”战机,为抗日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这里为当年的雷允飞机制造厂建了这个纪念碑,也成为了我们知青回瑞丽一个仰慕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雷允街上的饭馆午餐时,遇到的这位老人说一口的四川话,和他聊天,才知道他是雷允农场的老职工。他说他是解放云南时,跟着部队来的瑞丽,之后就留了下来。他是四川宜宾人,这辈子只是在几年前回过四川老家一次,说家乡变化太大了!他问我:“你认不认得我们营的四川知青张国辉、王进他们?他们能干哦!现在他们都整对了,也整到钱了!我姓尹,雷允的四川知青都认得到我,都叫我老尹”。"怎么不认识?他们俩都是能干人,王进还是个经济学家,我们支边知青中的名人哦!"。看得出来,这位老人的生活还是十分的简朴,他是来这家饭馆挑泔水回家喂猪的,但从他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乐观和豁达。</p> <p class="ql-block">我们向老人打听当年的雷允飞机制造厂的机场跑道,老尹告诉我们这条路就曾经是当年飞机跑道的位置。今天,我们只能在想象中去体会当时机场上轰鸣着起飞奔赴战场的战机和那硝烟弥漫的抗战画面了。</p> <p class="ql-block">遗留至今的雷允飞机场的导航台柱。后面有一排茅草屋很像我们刚到连队时住的草房。</p> <p class="ql-block">走进草房一看,让我分外惊喜,这个草房完全就是一个我们刚到连队时所住草房的复制品!我高兴得把这个草房里里外外拍了个遍!你要知道,也许我们今后再也找不到这样的草房了! </p> <p class="ql-block">当年卡郎六队的土基草房知青宿舍(照片由青云发提供),比我们新建连队的全竹笆草房还高一个档次。</p> <p class="ql-block">11日,我们参观了姐勒金塔后,特地来到离金塔不远我们当年知青们喜欢赶摆的地方:姐勒街子。姐勒街子的主要建筑物姐勒供销社大楼还在,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这让我们感到惊奇!43年前的建筑物原封不动的保留到现在,的确让人意外。</p> <p class="ql-block">更让我们惊奇的是,现在这个供销社竟然还是和43年前一样,里面经销的东西还是以农资产品和日杂品为主。店里的货物和摆放也像几十年前的老样子,以前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买东西,这让我一下子有种亲切感。我们不由得叫来了老板和他聊了起来。不聊不知道,越聊越多巧。老板姓赵,以前也是从我们卡郎农场出来的,聊着又知道,老赵竟然是我们八连赵玉琴的大哥,老赵和我们便越聊越亲热。他说,2007年参与竞拍,花了30万元买下了自己已在经营的这个1500平米的供销社,现在,如果要占用的话,赔偿都要好几百万元了。看来,老赵还是很有眼光的。</p> <p class="ql-block">更巧的是,说到年龄,我俩竟然都是在1953年同年同月同日生人,我是第一次遇到这样巧的事,这让我们都感到意外和开心,特地高兴地合了个影!</p> <p class="ql-block">好多年没见到二营的孟副营长了,这次也特地来到了他经营的加油站去看望他。孟副营长一眼认出了王婉玉,热情地招呼我们。孟副营长也是从保山来瑞丽的第一代农场人,虽然腿有残疾,但却是一个聪明、勤奋的实干家。他聪明好学,做事爱钻研,因而好多事都难不倒他。当年他管营部的机务队,结果,在很短的时间里,机务队里的各种型号拖拉机都会开也都会修了!王婉玉是二营机务队的女拖拉机手,因此与他接触比较多。我在营部当粮食管理员时,也要常常找孟副营长派车拉稻谷、大米。 </p> <p class="ql-block">孟副营长的爱人阿黑也亲热地拉着王婉玉的手,问长问短,对我们去看望他们,夫妇俩非常高兴。孟副营长说:“你九几年回来后,就再也没有来过了,我几次都想给你打电话了!”一席话说得我心里暖暖的。</p><p class="ql-block">现在,夫妇俩经营着在营部附近的加油站,顺便照顾着自己的外孙女。加油站看来效益应该不错,正在建设的两层新住房面积不小。近年来,老两口也到新马泰去旅游过,残疾的腿也做过手术,走路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日子过得还可以。我想,勤奋加上聪明,在这个年代,无论在哪里,都会好过的。</p> <p class="ql-block">在离开瑞丽之前,原在八队工作过的老工人子弟周长春一定要陪我们吃一顿饭。他比我们小几岁,从学校毕业后分到八队,和知青关系不错,很记情。饭桌上,得知原来住一个寝室的成都知青冯忠林患癌症住院,马上就和他通了电话,安慰他好好养病。实干、敦厚的周长春后来担任了卡朗农场的场长,农场转为地方后为管委会主任。目前正在为完成瑞丽市下达的龙瑞高速公路的占地赔偿难题绞尽脑汁。</p> <p class="ql-block">他说,高速公路要从五队的橡胶林中穿过,市里财政紧张,批了一块地给我,要我想办法,我准备再搞一次招商引资来解决,希望把信息告知成都的知青老板们,希望他们回来合作、发展!我希望周长春能早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但愿我也能帮上一点忙。</p><p class="ql-block">两年后的2016年,到瑞丽的杭瑞高速公路全线通车,这里面也有周场长的一份功劳。</p> <p class="ql-block">这是五队大门口照的照片,相隔四年,五队的职工住房大多变成了新房。龙瑞高速公路就要从后面山上的橡胶林中穿过。</p> <p class="ql-block">为了完成周长春嘱托的事情,我在回成都的途中特地在五队的地段停留下来拍了几张照片,以便让有兴趣的知青朋友看看。这是320国道在五队的地段。</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姐勒金塔看到的卡朗四队(不包括楼房)。因为景成集团打造温泉宾馆,占用了四队的土地,现在,得到赔偿的职工都纷纷盖起了小洋楼或小别墅。</p> <p class="ql-block">这是卡朗四队职工们新盖的小别墅。</p> <p class="ql-block">这是320国道旁二营卡朗大坡看到的才开发出来的大片土地,对面山坡上已经建成了别墅区。</p> <p class="ql-block">自从2011年瑞丽被列为国家级开放边贸实验区以来,瑞丽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农场改制为地方管理后,农场的大量土地利用没有了体制上的障碍,大量土地被开发利用,大大加快了瑞丽的建设速度。听说,一营的很多土地被开发后,农场职工也都拿到了不少赔偿,成为了城镇人口。我们二营九队的橡胶林也都全部被占用,也拿到了可观的赔偿,据说这些瑞丽江边的橡胶林今后都会变成别墅区。现在,龙瑞高速公路已经占用了农场的橡胶林,几年后,大瑞铁路和城市建设还会占用更多的橡胶林。现在的农场人,面临一个城市发展和现有生存方式的冲撞期,也面对着一次新的挑战和机遇,不知我们的农场人是否已经准备好了? 完 写于2015.1.18 修改于2022.5.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