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通山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广大干部群众齐上阵,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掀起了一场大规模治山、治水、改土、兴修水利,全面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改造落后生产条件、大打农业翻身仗的群众战争。<br> 1973年,厦铺区广大干部和社员群众鼓足干劲学大寨,意气风发建设新山区,他们锁住双河口,边造田,边耕种,边受益,在乱石沙滩里造出千亩良田。 <br> 1973年,愚公移山,填土造田<br> 1973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br> 1973年,砌石建渠,旱涝保收<br> 1973年,金秋时节,喜获丰收<br> 1973年,打着赤脚的白泥公社党委副书记,利用工余时间在“三治”工地组织社员群众学习党的十大文件。<br> 1974年,郭家垅水库工地,官塘公社白泥大队党支部书记谭能华打赤脚抡大锤打炮眼,带领社员修水库。1975年、1980年,他先后当选第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中共咸宁地委委员、通山县委委员、官塘公社党委委员,尽管当了这多委员,他还是不离土、不离乡的白泥大队党支部书记。<br> 1974年,官塘围堤工地<br>“批林批孔鼓干劲,大寨红花水乡开。通山县官塘公社广大干部群众焕发革命精神,大搞三治建设,改变库区面貌。”<br>1974年9月24日《咸宁报》发表照片后,富水水管局对围堤造田的做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库区这么围,必然减少水库容积,失去水库功能。几十年后的今天,当年数千劳力辛苦劳动围堤所造田地已淹没水下,如此看来,革命精神令人感动,但不讲科学会让人自食苦果。<br> 1974年,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党支部书记程良忠,在大桥岩三治工地与社员群众一起搬顽石修渠道。程良忠当了20年村支书,1995年,70高龄的他在退下来10年后再次出马,重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他用三年时间,建了校、修了路、办了厂,才退了下来。他说:“共产党员活着一天,就永远没有下岗的时候!”<br> 1974年,艰苦奋斗学大寨,治山治水造良田,慈口公社石印大队"三治"专班搬顽石砌梯田。<br> 1974年,丰收时节,石印大队社员群众喜收夏粮。<br> 1974年,喜看稻菽千重浪,石印大队社员群众喜收夏粮。<br> 1974年,沙店公社决定在海拔千米的四方山上修建一条引水渠道。这是干部和测量员进行测量作业。<br> 1974年,沙店蟠田,正在进行测量作业的干部和测量员,他们的挎包和草帽上印制着“为人民服务”字样。<br> 什么叫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这是1974年,河畈公社联工大队制作的治山治水建设新农村远景沙盘横型。<br> 1975年,要致富,先修路,联工大队社员干部早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决心群策群力、自力更生修建汪家畈大桥。举一村之力,修建如此规模的钢筋混凝土水泥大桥,太厉害了!<br> 1975年,联工大队村员群众齐心协力,保质保量灌筑大桥拱梁。<br> 1975年,修建大桥的钢筋自己扎,混凝土就是这样一锨锨搅拌出来。 1975年,大桥拱形桥面,就是由这一片片水泥预制块拼接构成。<br> 1975年,大队学校师生来到工地,为修桥社员群众慰问演出。<br> 1974年,你追我赶跑得欢,富有围堤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br> 1974年,富有公社“三治”工地,修建围堤的社员群众不怕苦和累。<br> 1975年,九宫山狮子坪,修建九宫山公路<br> 1975年,九宫山狮子坪,修建九宫山公路的民工齐心搬掉拦路虎。<br> 1975年,险峻陡峭的喷水崖前,开凿九宫梯级水电站渠道<br> 1975年,高山顽石挡不住开凿九宫梯级水电站渠道的人们<br> 1975年,险峻陡峭的喷水崖前,姑娘们挥舞大锤打炮眼。<br> 1975年,谁说女儿不如男,九宫梯级水电站渠道工地,巾帼不让须眉。<br> 1975年,杨芳公社“三治”工地,公社党委书记窦登权不怕苦和累,带领群众搬石块砌沟渠。<br> 1975年,杨芳公社“三治”工地,机关干部与社员群众一起参加劳动。<br> 1975年,河畈公社向阳大队干部群众学习革命理论,大干社会主义,荒石滩上造大寨田。<br> 1975年,针对浅山丘陵地貌特征,楠林公社桥头大队大力实施坡改梯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高土地质量和蓄水能力,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br> 1975年,楠林公社桥头大队“三治”工地,人多力量大,工程进度快。<br> 1975年,楠林公社桥头大队“三治”工地,社员群众精心施工,一丝不苟,确保工程质量。<br> 1975年,楠林公社桥头大队“三治”工地,赤脚医生也上阵,现场为社员群众包扎伤口。<br> 1976年,湄港改河造田是通山“三治”工程建设的另一大战场<br> 1976年,湄港改河工地誓师大会,现场宣传鼓动大大地鼓舞了社员群众的劳动热情。<br> 1976年,县委领导在湄港改河造田“三治”工地参加劳动<br> 1976年,湄港改河工地,正在向社员群众进行思想动员的方声兴,他在治山改河中带领青年突击队屡创佳绩,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br> 1976年,公社干部与铁姑娘队队员战斗在“三治”第一线<br> 1976年,广大民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坚持劳武结合,这是战斗在富有围堤工地的女民兵。<br> 1977年,富有公社湖垅大队贫下中农深揭狠批“四人帮”,鼓足干劲学大寨。<br> 1977年,湖垅三治工地现场召开批判会,深揭狠批“四人帮”<br> 1977年,湖垅大队铁姑娘战斗队发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战斗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br> 1977年,打炮炸石的铁姑娘战斗队员,撑起工地半边天。<br> 1977年,湖垅大队社员群众决心实干苦干,艰苦奋斗,治山治水,兴建水利,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br> 1977年,横市公社朝阳坡改梯农田建设工地炮声隆,昔日荒山变梯地。<br> 1977年,朝阳坡改梯农田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br> 1977年,公社机关干部前来工地参战<br> 1977年,干部带头,一马当先,重活难活抢着干。<br> 1977年,朝阳坡改梯农田建设工地,你追我赶,奋勇争先。<br> 1977年,修建中的李渡大桥<br> 1978年1月10日,李渡大桥建成通车。李渡大桥也称新桥,全长166.4米,单拱净跨105米,宽6.6米 ,在当年是湖北全省之最、全国第二的单孔腹空式石拱桥。<br> 1979年,三治工地的铁姑娘队<br>“姑娘本不姓铁,有志把锤来捏。哪怕顽石再硬,一声嗨吙中裂”。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大农村活跃着一个特殊群体——“铁姑娘”,她们战天斗地,成为生产和建设的主力军。<br> 自1973年建队以来,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铁姑娘队参加过县、社、队22项工程建设,完成土石方93000多个,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队",被共青团湖北省委命名为"艰苦创业的铁姑娘队",先后16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集体。<br> 1977年,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女民兵在三治工地现场愤怒声讨“四人帮”<br> 炮声隆隆震长空,山石飞泄锁蛟龙。<br>库渠电站巧安排,喜看人间落彩虹。<br>昔日多夸男儿勇,今朝更赞女英雄。<br>打眼放炮心胆壮,志在四化建奇功。<br>1979年,大桥岩修渠道工地,畅周公社爱国一大队铁姑娘队员程杏香点火放炮<br> 1974年,畅周大桥岩渠道修建工地的铁姑娘队员<br> 1979年,三治工地带头苦干实干的铁姑娘队队长<br> 1970年代,爱国一大队铁姑娘队的铁姑娘,从“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诗意想象中汲取意涵,创造出了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新的女性象征性符号。她们战天斗地,勇于挑战的奋斗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br> 夏勋南,1967年开始摄影,1985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曾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