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恩师已经年——怀念王华先生

秦德荣

<p class="ql-block">  我青年时就开始跟随王华先生学习书画,直至先生于1992年辞世,前后共十余载,时聆雅教,从而不断进步。2005年,柮著《秦德荣画选》画册出版,虽是幸事,但我却一直以未能请先生为此画册题签为平生之一大憾事,每当静时欣赏先生相赠的画作,题字,过去的点点滴滴便涌上心头,往日的怀念之情此刻越发浓烈……</p> <p class="ql-block">  1981年闵行文化馆举办中国书画进修班,特地邀请著名画家王华,李丁龙先生前来授课,开学第一天,为了提高自己,我一直跟随王华老师身边,聆听他对每一幅作品的点评。当他走到我的作品前时,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快了起来。王老师看地很仔细,还在不同光线条件下品位了一下画面的变化,然后对我说:“你的用墨很大胆,这很好。但基本功还是要多练练,多临摹和写生,这样进步就快,你有时间可以拿画到我家去,我给你点评一下。”我忙不迭的点了点头。</p> <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就正式拜王华先生为师,学画越发勤奋了,那时我住在上海电机厂宿舍里,只能每星期六下班乘厂车赶到住在上海的王老师寓所求教,有时甚至不得不投宿在王老师家里。记得有一次去的时候,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我静静地在门口站了一会儿,思量再三,才轻声说到:“王老师,我来了”。王老师闻声抬起头,看到是我,笑着说:“你是闵行来的吧?来,来,让我看看你的画”。</p> <p class="ql-block">  他的直爽让我很是感动,急忙打开了自己带去的画稿。他开始一幅幅地跟我讲解,教我怎样用笔用墨,如何构图,并针对我的画稿进行了点评——有的树叶的墨色太滥,有的石头用笔太生硬,但也有些优点,瀑布画得很有新意远山的层次感比较好……他讲得很仔细,有优点会夸奖,有缺点也毫不隐讳,指导深入浅出,让我茅塞顿开。</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当我到达他家时,他正准备外出。见我来了,他满含歉意地说:“德荣,对不起,我要出去办点事,你下次再来吧。”我知道他也很忙,连说没事,就要告辞而去。他却又叫住我说:“等一下,你平时也没什么空,我就简单的跟你点评一下吧,回去后慢慢领会。“说完,他跟我一起展开画稿。讲了近半个多小时后,由于时间紧迫,他让我自己先慢慢收拾,这才匆匆离去。望着恩师远去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满了敬仰和感激。</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还常常教导我们这些学生,做人不可太拘泥,应当胸怀磊落,无牵无挂,作画作书亦当如此。一个人的气质风神,道德品质,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会自然而然得体现于其书画作品中,谁想抑制也抑制不住,撼动心灵的妙笔必系于真情,神高韵远的境界必诚于深思。王老师号“虎痴”,于1910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县,早年曾旁读于清华大学,继入张学良将军办的宪兵学校,毕业后在二十九军宋哲元部当排长,王老师离任后改行文职,1949年在上海某中学任教,退休后潜心书画篆刻,与笔墨,纸砚,金石结缘相伴。王老师青年时期曾入张恨水,张牧野昆仲办的北平美术专科学校,稍后又进方曼云办的国画专习所,学山水花卉,工笔人物。</p> <p class="ql-block">  从军前还在苏州网师园拜张善孖为师学画虎。王老师的山水画融南宗北宗画理,用笔豪放,狂怪,意念所处,水墨淋漓,渲染润泽,粗抂袭人。王老师画虎,既用传统写实手法,又有自己运乎一心的写意笔墨。前俯的虎头,粗​​​​​颈宽胸,绷紧的四肢,弓形的体形,处处着眼于虎的威猛,突显兽中之王的非凡力量与无边霸气,其神彩非一般作家所可拟望。由此,王老师又得“王老虎”的雅称。</p> <p class="ql-block">  与画齐名,王老师的书法,篆刻也为人推崇。可谓精绘画,擅篆刻,工诗文。其作品融合组构为上乘的艺术珍品。我曾有幸观其当场书写“养浩然之气,极风云壮观”一联。只见他饱蘸瀚墨,意念于心,背力,腕力贯臂而下,集于毫端,一气呵成。遒劲雄奇,意境所达之处,常人难以追随。当时,王老师的作品就多次被美国,加拿大,日本,意大利,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文人客商竞相购买。</p> <p class="ql-block">  1985年,我的两位师兄东渡日本留学,王老师以书画,扇面相赠,偶然让日本东京都文人画府会长铃木筛雪先生见到,视为珍品,即函邀王老师去日本参加画府个展,并同意可带一名学生前往,王老师与我做了一系列的准备,我为此勤修日语。可惜后因王老师得了肺气肿,无法赴邀,甚为遗憾,为表情谊,王老师寄上了几幅作品,旋即入选日本画册。</p>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性逸仙,寄情山水风光,常畅神于高山绿水之间,追索画的构思,寻求诗的意境。每到一处,必静观默察,化眼前“有我”之景为“无我”之境,驰思造化,妙得天籁。杭州葛岭抱朴道院,镇江金山寺和宁波普陀等地为其常去处。倘若有心,当能在其间见到王老师的书画艺术。王老师为人厚道,虽讷于言表,但处事豁达。他常以书画相赠友人。有人提醒他,他的字画在市面上的标价,王老师一笑说:“我挥毫泼墨是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态度,非为营生手段,落笔意念于钱,当然不会有好的作品,也非是我所为。”他在一首自题诗中写道“钓竿砍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当能从中窥知王老师的志向,情趣和抱负所在。</p> <p class="ql-block">  他把上海寓所取名“思补草堂”“思补”取自《孝经》“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在那里教授年轻人学金石书画和古典文学。难怪著名百岁书法家苏局仙赠诗称赞他“壮年从戎志气豪,沙场早已立功高,晚将绝艺传薪火,无须终于著战袍”。</p> <p class="ql-block">  如今,王老师已仙逝三十年了,每当我静下心来的时候,当初跟王老师学画的诸多情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音容笑貌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他对我的教诲之言,我会永远铭记在心,终生不忘。您赠给我的书画作品永载着您对我的无限恩情,每次展开时,我好象都能闻见一股令人神驰向往的清香,都能依稀看到您慈祥的笑容。王老师,我会把您的书画作品,珍视为传家宝,世代传承下去。王老师,如今我的作品在书画界虽小有成就,但我仍将加倍努力,不断进取,创造出自己绘画生涯的一座座高峰,以慰老师的在天之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