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矿业一中“走进名著 品味经典”活动

首钢矿业一中

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博尔赫斯</div>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人格建构和精神建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十分重视经典诵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重视经典诵读在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语文素养上的独特功能。 黄山谷说:“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高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诵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为了帮助我校高中生提升对中外经典名著的理解与热爱,增强对原创文学的欣赏与品析能力,引导学生读名著、品经典、悟内涵,从而达到自觉传承的最终目标,首钢矿业一中高二年级开展了“走进名著 品味经典”活动。 今天,我们选取几篇学生的优秀作品与您共享,愿各位与书为伴,共赴山海。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悲情《雷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高二C班 乔炜杰</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h3><div><h3> 曹禺是中国杰出的现代话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其话剧作品《雷雨》是中国话剧创作第一次成熟而优美的收获。《雷雨》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作为话剧,它的冲突矛盾刻写入木三分,让人读来入情入境。</h3></div> 《雷雨》的冲突设置在其自身特色中起承转合达到极致。主要包括了由鲁妈所代表的被压迫人民的悲剧主题线,其中还有以鲁大海为代表的阶级斗争的悲剧以及蘩漪为代表的追求自由幸福爱情的主线,在这两条主线中既刻画人物,又揭示社会内部的矛盾冲突。鲁侍萍与周朴园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具有代表性。鲁侍萍的悲剧归根结底是旧社会的阶级制度造成的,作为被压迫方,她虽然自尊自爱、顽强坚毅,但是仍然被虚情伪善、开明思想与封建思想交织的周朴园所欺骗伤害。这是不可避免的阶级压迫,也正是因为二人的前缘,才出现了种种矛盾冲突。侍萍对周朴园的控诉“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的泪早就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从表层来看,是鲁侍萍与周朴园二者之间因为过往云烟的冲突爆发,但其内里何尝不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控诉?<div> 社会制度不公导致下层劳动人民受侮辱受迫害,因此,《雷雨》展现的不只是个体的命运残忍和冷酷,更多的是社会的不堪。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通过层层的戏剧冲突,演绎了一出让人扼腕叹息的命运悲剧。</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卫•科波菲尔》——资本社会中的自我救赎</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C班 李玉祥</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大卫是狄更斯最喜爱的孩子,因为他就是狄更斯自己,这篇小说也采用了第一人称进行叙事。<br> 在19世纪英国大发展下,资本让大卫和身边的人痛苦不堪。母亲去世,家庭破裂,好友受难,无不跟万恶的资本有关。在那之后,深爱的妻子又离世了。狄更斯笔下的大卫活得痛苦又真实。那份幼年的无力、青年的稚嫩,相信可以让无数人找到自己的影子。经历了磨难,大卫的一次次不甘及振奋,与苦难穿插在一起,他就像每一个现实中的人一样鲜明,有着跌宕起伏的经历。大卫身上,充满了每个人懦弱却又坚强的品质。它是每一个读者在面对人生磨难时的共鸣体。<br> 除此之外,大卫的身上还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这也是作者狄更斯所要宣扬的内容。大卫和辟果提兄妹这样有善心、勇于面对生活的人,最终都获得了好报。<br> 《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因为它的真实性,以及它蕴含的深层次的人性的光辉与对资本发展带来的人性最深刻的痛斥,让这部作品成为文学史上可以指导人们坚持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新思想著作。尤其对于青年阶段以及将要步入青年阶段的人来说,《大卫•科波菲尔》可以成为我们面对困难时的罗盘,为我们指引方向。<br> 黑暗与阴霾是一直客观出现的,但是,善良勇敢这些人性之美,是任何人可以救赎自我的亘古长存的天堂之门。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评《玩偶之家》</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1)班 李欣璐</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主要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娜拉为给丈夫海尔茂治病而伪造签名向他人借钱,而后来海尔茂在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这件事,并勃然大怒,双方的感情出现巨大的裂痕,矛盾爆发,最后以娜拉的出走为故事的结局。 <br> 这个戏剧作品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它给人带来的启发是无限的。我们不去探讨娜拉走后到底是会走向死亡走向堕落抑或是走向真正的光明,我们只探讨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在当时,这部作品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积极的推动了欧洲女权运动的发展。同时,中国当时的五四运动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的影响。而针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意义。女性解放,女性独立的口号似乎一直没有停歇。但我认为,这部作品的意义可以冲破性别,或者说不仅限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这一个话题来讨论。这部作品还可以反映出一个主题,就是人格独立。从玩偶之家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女主人公娜拉是一个金丝雀。在经济上她没有经济来源,在精神上她依附于她的丈夫,她甚至可以为了她的丈夫而去自杀,我们完全可以说她在觉醒前失掉了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独立。这样,她走向悲剧的结局是必然的。所以,人格独立才是一个人永恒的保护盾。在娜拉所处的时代或者是更早的古代,男女地位不平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力落后所造成的。女性往往是一个被迫弱势的状态,因为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允许她们有独立的人格。几千年以来,这种并不正确的意识形态浸染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近现代以来我们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次又一次的生产力解放运动,社会进步的同时思想也在进步,个人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上独立的人生,并获取独立的人格。但这个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在不自知或自知的情况下做着金丝雀,这个群体中有女性也有男性,他们所依附的对象有配偶,有父母,也有别人。<br> 《玩偶之家》的意义也在于此,唤醒许多并未意识到人格独立的重要性的“金丝雀”们,同时呼吁我们继续为思想解放事业不懈奋斗,思想解放任重而道远。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边城》之美</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1)班 马子贺</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边城》是一部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是以沈从文先生的故乡,那民风纯朴的湘西小镇为原型进行描写的。整部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我国同时代的作品大有不同,尽管最终以悲剧结局,但作品中体现的人情美人性美依然让人印象深刻。<br> 这部小说寄托了沈从文先生对真善美的爱与追求。《边城》中极力讴歌了我国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对都市中到处充斥着资本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黑暗社会的批判与否定。作者在《边城》中描绘了一个与都市完全相反的世外桃源,那里一派自然风光,山川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图名利,只谈真诚友谊。爷爷对翠翠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傩送兄弟之间情同手足的情感,无不是作者对那未受污染的农业社会的热爱与向往,沈从文先生用这种写作的方式,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写出了对现代社会的批判。<br> 这部小说的悲剧结局总是让我意难平。“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的同时却改变不了以悲剧结局的真相。若“爷爷”可以多和翠翠、天宝、顺顺交流,若天保傩送不用那么委婉的方式表达爱情,若天保不出事,若傩送可以回来……但这一切的一切,也仅仅不过是我的幻想罢了。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所有人的人生中都没有如果。人与人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会造成多少误会,甚至是终身遗憾,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br> 《边城》一文之美,除了来自那自然风光,更来自那淳朴的人情美人性美,也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书写与向往。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朽的《百年孤独》</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2)班 刘昱涵</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五十五年前,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面世。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曾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穷。”<br> 除去这本书所附带的标签“一生至少要读一次”或者“读不下去”,我们仍然记得小说开头的经典叙述:“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本书所表达的“孤独”感,关乎每一个浩渺的个体,在翻滚的时代浪潮中,《百年孤独》把时间和空间拉伸、变形,其中的人物如同行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叠中经历着最漫长的旅途。<br> “孤独”这个关键词融入了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一代成员的命运里。家族成员之间情感沟通缺乏、缺少信任和了解。几乎每个人都沉缅于自我封闭的心灵世界中。奥雷里亚诺上校不断反复熔铸小金鱼;阿玛兰妇不停地做寿衣,织了又拆,拆了又织。他们试图逃避孤独,却又在徒劳的努力中无可奈何地陷入孤独的泥沼。在其中无休止地挣扎。<br></div> 故事中的人物姓名重复,读者常感到人物之间在相互照应、相互延续。这种重叠往复的有意设置又加深了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最后吉卜赛人的预言如同给这个家族的兴亡画上了一个句点,这个家族的命运如同一个圆环一般重新回到起点,并从此消亡。<br> 马尔克斯以非凡的想象力来表达深刻的隐喻和象征,它们像是会变形的镜片,通过夸张的呈现,来映照现实的意义。<br> 书中有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百年孤独》流传最为广泛的一句,也是对《百年孤独》主题的一个绝妙诠释。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阿Q的典型意义</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高二(2)班 杨浩然</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 《阿Q正传》是中国著名的小说家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底层无赖——阿Q的故事。他在封建社会中的最底层摸爬滚打,在打架斗殴,欺软怕硬中度过了浑浑噩噩的一生。他曾忍受饥饿,压抑对自尊、荣誉感的需求等各种欲望,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与挫折,就使用自己独创的精神胜利法来慰藉自己早已千疮百孔的灵魂。其本质上是虽对现在生活的不满,但仍在精神上麻木自己,直至自己的精神需求在幻想中得到满足,然后在现实中甘于现状,一副主观唯心主义者的做派。读者会觉得阿Q是一个可怜又可笑的人,确实如此,他生活在黑暗且充满剥削的封建社会,但他将作为人的劣根性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能看到他本身的人格是有缺陷的,这也是他混沌一生,被我们所不耻的原因。<br>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仅仅是让我们一笑而过或者可怜他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鲁迅先生是通过刻画阿Q这样一个具有抽象性的典型人物,为当时所有的国民刻画了一幅灵魂的画像:阿Q的质朴愚昧又狡黠圆滑;率真任性又狭隘保守;自尊要强又自轻自贱;狭隘保守又盲目屈从;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无赖霸道又懦弱愚昧;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诸如此类的种种特性,全然是国民落后性的集中体现。鲁迅曾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后……”诚然,鲁迅已经很有预见性的看见了阿Q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他还是太过谦虚了,何止是当时的国民,或者是二三十年后,以及现在呢?他所描绘的阿Q,身上所具备的一切欲望、奴性、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的麻木与惰性,甚至是人性的恶,都会是一个过去的人,一个现代的人乃至一个未来的人都应该时刻自省的人生课题。<div> 当我们再去看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它仿佛化成了一方照妖镜,镜中满是人们灵魂里的“魑魅魍魉”。我却更希望它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现代的人们,拥有一个纯净的灵魂……<br></div>

大卫

作品

悲剧

一个

二班

人格

经典

百年孤独

这部

周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