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有年,祖国大好河山知名景点大多尽揽,省城及周边公园、湿地、景观亦多有踏足。唯独位于省城西山深处之“天龙山”景区,仅在上世纪90年代初,随我供职单位的科室同仁去过一次,至今已30年。这里有一个误区,即:曾把同属一个山脉且毗邻的一字之差“龙山”景区,与“天龙山”景区混为一谈,故此,近在眼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龙山”景区,竟一别30年!<br> 这两年,疫情肆虐,外出渐少,居家日多。尤其今年孟夏之初,我居住的小区,有与奥密克戎病毒感染人员密接人员出现,小区成为封控区。居家隔离半个月后,盼到解封了,正是踏青观赏大自然美景的大好时光。且不料今年天气异常,素来四季分明的锦绣龙城,在春夏之交的“人间四月天”,破天荒的出现了被网民们戏谑的“春如四季”之倒春寒天象,人们又纷纷穿起了早已入柜的秋冬季服饰,倒春寒天气持续近一周。<br> 5月14日周六,天气转晴,气温20度左右,不冷不热,我与老伴开启了说走就走的天龙山景区郊游。我们先乘公交到达晋祠新镇,再从新镇乘天龙山专线公交直达天龙山景区。<br> 近些年来,太原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中环路、东西山旅游公路、天龙山旅游叠架式盘山公路及隧道公路的建成,旅游专线公交线路的开通,大大方便了市民去西山一线由北到南“二龙山”“崛围山”“万亩生态园”“天龙山”“ 龙山”“太山”“植物园”“太原古县城”“传统村落”郊游。这对年逾花甲、古稀,且不会自驾的老人,无疑是福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有了今天的“拾趣天龙山”之旅。<div><br></div><div> <br><div> </div></div> 行进在前往天龙山的旅游公路2号连接桥(网红桥)途中。 是日上午近11时,我们乘坐的旅游专线Y1公交车到达景区北门入口,上图是游客服务中心,古色古香,游客到了这里,办理购票等手续,60岁以上老人免费。 北门山门正面 北门山门背面 北门山门是景区高处,沿石阶而下,可观景区各个景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欢避暑宫”。高欢(496年~547年),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正月,病逝于晋阳家中。其次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高欢为献武皇帝,庙号太祖,后被改尊为神武皇帝。<br><br><br> 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书写的“高欢避暑宫遗址”石碑 金代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王庭筠,书写的“高欢避暑宫”七言绝句石碑。王庭筠在中国文化史上,以诗书画精通著称。碑文左下角小字,系著名书法家袁旭临先生写的题跋。见下图。 离开“高欢避暑宫”,不远处即是白龙洞。 白龙洞又名白龙庙,创建于北齐 (550-577),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场所。现存正殿三间,为巨石砌成的明代窑洞式建筑。殿前檐的抹八角石柱,形制古朴,为北齐时期遗物。 白龙洞石拱门洞。<div> 白龙洞内西北侧,有1米高的小门与巨石凿成的池沼相连。池沼历经1400多年,下有清泉,水质纯净、甘冽,泉水自池中涌出,天旱不涸,雨涝不溢,被当地民众视为神泉。传说池内隐蛰一白龙,故称白龙洞。古人誉其为“龙潭灵泽",成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一。</div><div> 为保护古迹,游人不能入内观赏。在白龙洞外下方10余米处,另辟一缩小版白龙庙,从白龙洞池沼引水,供游人观赏接水。<br></div> 位于白龙洞内西北侧连接池沼的花栏门已被锁上,禁止游人入内。 缩小版的白龙庙 <h3> 位于白龙洞西侧崖壁刻石,刻于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曾在天龙山隐居一月有余。此词为当时所题:“<font color="#ed2308">穷苦同胞之得救,其路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font>。反映出冯将军的人生志向和当时的心境。 </h3> 石刻题字 从白龙洞再往下走,就到了著名的天龙山石窟区,该区域东西两峰石窟,始凿于北朝东魏时期(公元534年至550年),经东魏、北齐、隋、唐等不同时期的开凿,形成洞窟25个、造像500余尊,以精美的石刻艺术和鲜明的地域风格闻名于世,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石窟艺术的卓越成就,在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r> 上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精品文物流失海外,闻名于世的天龙山石窟造像身首异处、天各一方。 <br> 上图为石窟精华西峰漫山阁 摩崖大龛,建漫山阁,为著名天龙八景之“佛阁停云”。龛内上层雕倚坐弥勒佛,像高7.55米,下层为三大士像,即十一面观音、文殊和普贤菩萨。造像既有印度佛像高雅柔和的特点,又有中国传统雕刻的清新韵律和线条,尤其是十一面观音立像,神态高雅、雍容华贵、丰满圆润、婀娜多姿、呈现出“曹衣出水”的塑画风格,堪称唐代石雕造像中最精美的典范之一。 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 漫山阁远眺 漫山阁近景 集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书法家于一身的张颔老先生为漫山阁题写的篆书楹联:<div><b><font color="#ed2308"> 上联:凿石穿空气象万千开紫阁,</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 下联:漫山起势形藏九五应天龙。</font></b></div> 西峰石窟标识。 第十四窟、十五窟•唐<br> 开凿于唐中宗至睿宗时期(公元705-712年).本期造像主要流行三壁三佛的题材,明显沿袭了北朝以来传统的做法,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像婀娜多姿,体态优美,有动态感,是极为罕见的艺术精品。 <br> 第十六窟•北齐<br> 前廊后室窟。前廊为面阔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八角形门柱。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和人宇形又手的大额枋,是唐代以前木构建筑结构重要的补充案例,成为研究我国早期木构建筑的珍贵实物例证。主室为三壁三龛形制,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窟门内外有成组合的天王、力士像,极具天龙山特色。 <br> 第十八窟•唐<br> 单室,三壁三龛。各雕一佛二舒坐菩萨二立菩萨。窟内造像雕凿技艺高超,造像肌体丰满圆润、身体比例和谐、衣薄透体、衣褶贴身流畅,神情恬静安详,具有极强的写实主义风格。其中,线条优美的三连弧尖拱龛,潇酒俊逸的坐姿菩萨、造像的宽条带状衣褶在其他石窟寺中绝无仅有,这是天龙山唐窟造像题材及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充分显示出其不拘一格、自信开放、写实传神的艺术魅力,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二十一窟•唐<br> 单室,三壁三龛,龛下设低坛基,北、东、西三壁均通壁开三连弧尖拱形龛。北壁雕一佛二舒坐菩萨,东、西壁雕一佛二立姿菩萨。北壁主尊佛像肉髻高隆、面相圆润、眉线细长、双目微垂、双耳垂肩、法相慈悲庄严。身着袒右式袈裟,薄衫贴体,轻柔流畅,自然下垂,双足全跏趺安坐。北壁西侧菩萨像双目含笑、嘴唇微启、神情安详、雍容华贵。颈佩项饰,上身斜系帛带,下身穿贴体长裙,呈舒坐坐姿,右肩披帛,左肩佩戴臂钏,曲线优美、造型匀称、婀娜多姿,妩媚动人。两尊造像雕刻细腻,造型精美,自然生动,堪称唐优石刻造像的巅峰之作。 东峰石窟标识 第一窟•北齐<br> 前廊后室。三壁三龛,龛内各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面相浑圆,身材健壮丰满,袈裟单薄贴体,出现双阴线衣纹。追求表现人体健壮肌肉的写实手法,呈现出“张得其肉”的风格。 <br> 第八窟•隋<br> 天龙山唯一的隋代石窟。前廊后室中心塔柱窟,前廊为面宽三间的仿木构建筑形式,主室三壁各开一龛,雕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中央为一座方形中心塔柱,四面龛内雕一佛二弟子。造像面相圆润,肌体丰满,体现了北齐至隋代造像的特征,为唐代婀娜丰腴的造像风格开了先河。窟顶壁画二供养飞天,手捧果盘,体态轻盈,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隋代壁画。<br> 前廊东壁石室铭,是天龙山唯一保存明确纪年的碑刻,记载了像主“仪同三司真定县开国候刘瑞”为晋王杨广祈福开窟等珍贵信息,史料价值重大。<div> 2021年7月24日,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该窟北壁主尊佛首”归故土,正式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div> 被盗佛首的佛像用黄丝绸蒙住 该窟前廊东壁石室铭。 沿石阶再下,沿路随处可看到供游人小憩的长条坐凳,旁边还配套垃圾箱,方便游人清理手中的垃圾,非常人性化,既方便了游客,又减少了垃圾随地乱扔。 沿路拍摄的金银花。 半山腰间的“凌霄”六角亭 <h3> 在“凌霄”六角亭拍摄的远方观音塔。</h3> 近拍观音塔(一) (二) (三) 在“凌霄”六角亭拍摄“天龙寺建筑群” 从“凌霄”六角亭下行,来到七松坪景区,该景区是天龙山景区的核心景区之一, 七株油松,高20余米,近500年树龄。明代天龙寺第四代住持彻证和尚所种,按北斗七星排列,笔直挺拔,与周边的松风阁、关帝庙、春秋楼等人文景观浑然天成,自然和谐美轮美奂。 <br> 松风阁全貌 松风阁主阁楼 松风阁配楼亭 主配亭阁之间的连廊 紫藤缠绕的架廊 紫藤特写 关帝庙创建年代不详。清代重修,现仅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带前廊,悬山式建筑。檐下正中悬挂“日午中天”牌匾一方,上有“清乾隆五十九年 (1794)”纪年。前檐设廊,殿内设神坛神帐,内有关羽坐像1尊和侍者2尊,神坛下仅存武士像1尊,虽臂已残,但英武之气犹存。殿内三壁绘有关羽故事的壁画,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水墨绘成,人物精细生动,线条运用自然流畅,为珍贵的壁画精品。榜题皆为本地捐奉者题名,对于研究当地村落的变迁颇有价值。 <br> 春秋楼 七松坪往西100米,即进入天龙寺景区。天龙寺,创建于北齐皇建元年 (560),历代均有修建,曾经更名为寿圣天龙寺、圣寿寺。天龙寺是北齐、隋、唐、明、清时期太原乃至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佛教寺院,至今还保存有北齐石质碑亭、晚唐泥塑、明初木构建筑、北汉至清代碑刻、墓塔及石质建筑构件等文物古迹。<div> 寺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次第升高,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建有山门、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千佛楼,两侧建有文殊殿、普贤殿、钟鼓楼。寺庙东侧为神堂院、九连洞、藏经楼。整个建筑群布局严道、规模宏大、殿宇巍峨、古朴庄重,是天龙山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 <br></div> 天龙寺山门前的牌楼 唐代泥塑。两尊造像分别位于山门外两侧,比例适度协调,对人体结构解剖进行了合理专张,骨骼粗犷有力、肌肉饱满园润、造型雄浑刚健,吸腹鼓胸,气沉丹田,威武雄社 刚健有力,凸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男性阳刚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美学价值。我国著名雕塑家钱绍武誉为 “中国雕塑的第一坐姿力士”,是我国现存板其珍责的唐代雕塑艺术精品。(一)<br> (二) 进入天龙寺第一座殿宇——药师殿 寺内——大雄宝殿 配殿——文殊殿 配殿——普贤殿 碑廊碑刻 窑楼叠式建筑 寺内种植的鸢尾正在盛开 寺内明代墓塔遗存 寺内明代建筑构件抱鼓石遗存 北齐莲花柱础遗存 明代石柱遗存,重达5.5吨。 奇特之树——蟠龙松(一)<br> 蟠龙松属油松,树龄逾千年。主干高约2米,斑驳嶙峋,枝干四面平伸辐射,形似蟠龙,冠如华盖,绿荫面积300多平米。其形态之奇特,举世罕见,堪称“中华第一奇松”。此松吸收自然之精华,天然生成,灵秀奇绝。诗云“老千孤标香叶浓,阴森盘踞缘蒙茸,天功蜿蜒多神异,云雨空山丛化龙”,为著名的天龙八景之一“虬柏蟠空”。松前刻石“蟠龙松”系曾任太原市市长曹中厚所题。 <br> (二) 奇特之树——三叉合一树 恰似三兄弟 奇特之树——龙形枯树 景区南门石牌楼背面 景区南门石牌楼正面 漫山滴翠 走了数千米山路,使尽洪荒之力,来到景区边缘柳子沟,本想一睹“天龙瀑布”真容!未曾料到,时值枯水期,“只见裸岩未见瀑”,真是坑爹! 离“天龙瀑布”不远处,还有一景点“千佛洞”,也早已风化的只能见到若隐若现的大致轮廓,聊以自慰的是在栈道边一巨石上,见到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题字石刻,也算不枉走这一遭了。 景区南门外不足300米,即是新建成的景区文创、艺术、博物馆及办公区,文创艺术中心,正在展出“遇见天龙”摄影展。 <h1><b><font color="#ed2308"> 回归佛首展</font></b></h1> 博物馆内正进行“回归佛首”系列展 佛首特写 博物馆内“回归佛首”模拟8号窟场景展览视频 景区文创、艺术、博物馆全貌视频 返回途中 远眺网红桥 天龙山隧道 <h5><p> <font color="#ed2308"> </font><b style=""><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333333"> 后记</font></b></p><div><font color="#333333"> </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这是一次愉悦身心的郊游,一次亲近大自然的郊游,一次欣赏大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郊游。</font></div><div> 天龙山景区风光秀丽,山不高而挺拔,树不大而茂密,全山蜿蜒起伏,盘曲环绕,上有石窟,下有禅林,屏峰黛立,林木茂郁,溪泉鸣涧,清幽凉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现今,它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景区是退休年长者随时可去的</span>赋闲游玩<font color="#333333">之地,是仍在打拼的年青一代,周末假期亲近自然,暂离尘嚣的减压放松之地,是外地游客了解山西厚重的人文历史的窗口之地,</font>建议朋友们来赏游吧!一定不虚此行!</div><div><br></div><div> </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div></h5><h3><font color="#333333"> </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盘山网红到天龙,<br></b><b><font color="#ed2308"> 佛首回归展真容。<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石窟蟠龙应犹在,<br></font></b><b><font color="#ed2308"> 游人徜徉此山中。</font></b></h3><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r></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友情提示:</span></div><div><div><font color="#333333"> 1、市区有多条公交线路到晋祠新镇(终点站)。</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2、晋祠新镇(终点站)到景区的专线公交Y1,每隔20分钟即发一趟车,票价5元,单程用时约35分钟。</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3、景区上午九点开园,下午五点闭园。</font></div><div><font color="#333333"> 4、建议上午12点以前进园,这样有充足的时间赏玩</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 5、</font>老年朋友们可选择<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在景区北门停车场下,由北门进入景区,一路沿石阶下行,游览完从南门出,在南门停车场乘车返回,这样节省体力。</span></div><div><font color="#333333"> 谢谢恵阅!</font></div><h3><font color="#333333"> 2022.05.16</font></h3></div></div> <b> 补记一</b>: 拙篇发出不久,昔日同事仁和老弟,即发来张颔先生之子写的回忆文章中关于“漫山阁”篆书楹联的释文。上联:<font color="#ed2308"><b>凿石穿空气象万千开紫阁</b>,下联:</font><b><font color="#ed2308">漫山起势形藏九五应天龙</font><font color="#b06fbb">。</font></b>在此谢谢仁和老弟!<div><b> 补记二:</b>好友亮子发微信告知,我拍摄的三帧不知名花卉是为<b><font color="#ed2308">金银花</font>,</b>小小美篇游记,引来好友们的关注,并为之释疑解惑,真乃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div><div> <b> 补记三 :</b>拙篇发出后,亲朋好友发来好评的同时 ,亦指出存在的问题:白龙洞池沼介绍有欠准确;在六角亭远观的不知名塔为“观音塔 ”;天龙寺内碑刻、力士、庙宇等应拍摄相应照片;新建的仿唐文创、艺术、博物馆建筑群,应拍摄全景照片等等。亲朋好友们指出的这些问题,余深以为是,遂于周六(28日),二进天龙山补拍照片;进一步了解、询问相关历史传说掌故;还随拍了瀑布、林海、怪树、网红桥、隧道等图片与小视频。回来后重新进行了编排,这样补存修改后,较为完整的展现了天龙山景区人文历史风貌,希望亲朋好友们喜欢。</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