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六、项城】</span></p><p class="ql-block"> 项城,位于河南省东南部,隶属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中部、颍水河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早在6000多年前,这里已村落棋部,人口稠密。现存古文化遗址较多,出土了大量的文物,经考古分析认证,有龙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遗址,有夏商周和秦汉文化遗址。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项城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耕作,创造着项城亘古文明,也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历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南顿故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 南顿故城位于项城市南顿镇,是两周时期顿国晚期的一座都城,因顿国夹在陈楚之间摇摆不定,后来为陈国所逼,迁都到旧都之北,故称南顿。南顿故城乃楚国人为顿国人所修,所以这里经常出土蚁鼻钱,蚁鼻钱上所铸纹状饰若鬼脸,俗称“鬼脸钱”。老百姓对故城的来历不明所以,认为它充满神秘色彩,故称此城为“鬼修城”。该故城比商水顿国旧都大一倍,在楚人修建时明显突出了防御功能。古城面积约50万平方米,尚存北城墙夯土一段。故城外发现有周代墓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顿国故城)</span></p><p class="ql-block"> 顿国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一个姬姓小国。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顿国之君在史料中记载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小国。顿国的疆域在今商水县北部、项城市西部,面积不大,按照《礼记.王制》中“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的规定,顿为子爵,其封地方圆不过50平方里左右。顿国早期都城——顿国故城在今商水县,面积25万平方米,故城内发现有西周、春秋时期的筒瓦、板瓦等建筑构件和圜(huan二声)底陶罐等生活用具,以及楚国货币蚁鼻钱等。故城外发现有西周、东周墓葬。</p><p class="ql-block"> 西周时期,周王室尚强,顿国与周边诸侯国都能相安无事,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依附于陈,陈也以顿国作屏障。《春秋.庄公二十七年》载:陈国大夫原仲与顿国贵族联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顿国贵族。由此证实了春秋时期陈、顿两国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顿迁新都)</span></p><p class="ql-block">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和新兴的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兼并。春秋时期,诸侯之间争霸战争频繁。自春秋初年起,楚国就力求北上问鼎中原。饮马黄河。陈、顿等国处于楚国北上称霸中原的必经之地,夹在逐鹿中原的各大诸侯国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惶惶不可终日。顿国本依附于陈国。后来畏惧强楚,背陈而向楚。大约在公元前637年或之前,陈国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出逃到楚国避难。前637年秋,由于陈国在服楚的同时又暗通宋国。引起楚国不满,楚王遂接受顿子的请求,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焦(今安徽亳州)、夷(今安徽亳州市东南40里的城父集)两地后,在今项城市南顿为顿子兴建新都邑。这就是南顿故城。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率军包围陈国,护送顿子返回新都邑。使顿子复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楚国灭顿)</span></p><p class="ql-block"> 顿国复国后完全沦为楚国附庸。前569年夏,《左传.襄公四年》载:楚国人进攻陈国,同时命顿国伺机攻打陈国,为此陈国人包围了顿国。在后来春秋争霸战争中,陈、顿等国都慑服于强楚,并多次随其征伐他国。前538年,这些诸侯国随楚伐吴。前537年再次伐吴。前519年二月,吴国军队深入楚地,在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大败陈;顿在内的楚国联军。陈、顿等国并不甘于做楚国的附庸,于前506年跟随鲁国伐楚,试图谋求各自独立。顿国并未因参加这次伐楚的战争而改变其附庸地位。前496年二月。顿国国君准备事奉晋国,于是背楚绝陈,楚在陈国的帮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完全纳入了楚国版图,顿国至此灭亡,前后历时500多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光武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武台,台上建有光武殿和伏羲殿。光武殿内供奉着光武帝坐像。战国末年,顿国旧地并入秦国,汉置南顿县。王莽新政后,刘秀的父亲刘钦曾任南顿县令,刘秀少时曾随父亲在南顿度过了几年难忘的时光。刘秀当上皇帝后,不忘南顿父老乡亲的养育之恩,于建武十九年(43年)大驾南顿,在这里设宴款待南顿吏民,免除南顿二年田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光武帝驾崩后,南顿父老感其德,在光武帝召见南顿父老的旧址上建光武庙以示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袁寨古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袁寨,原名石腰庄,为明末仕宦石氏庄园,石氏家道中落后,袁世凯的叔祖袁重三和父亲袁保中以巨资将其购得,并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改建,称为“袁寨”。袁寨占地面积270余亩,建筑面积50余亩,楼房99间。整体建筑特点为砖砌方型寨墙,四角炮楼守卫,三道寨河深护。门外吊桥高悬,为一座典型的防御性寨堡。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在此出生。此寨坐北朝南,由三组院落组成。目前保留下来的文物建筑不足原貌的十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的时代已过去一个世纪了,长期以来人们对他始终热议不断,看法不一。</p><p class="ql-block"> 项城袁氏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族,走的是以耕读起家、科举入仕的封建正途。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官至钦差大臣、漕运总督时,袁家达到了鼎盛时期。袁世凯自幼过继给叔父袁保庆。清同治五年(1866年),袁保庆任济南知府,袁世凯便随嗣父宦游济南、南京等地。由于受其家族影响,青年时期的袁世凯梦想通过科举正途入仕,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均名落孙山。21岁时赴山东投靠淮军将领吴长庆,深得吴长庆赏识,委以会办营务,从此以后走向仕途。</p><p class="ql-block">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功与过,袁世凯也不例外, 袁世凯是晚清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他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社会管理、教育等领域的现代化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但袁世凯终究被冠以罪人身份,因其重大的过错。在维新运动中,在关键时刻为维护自身利益,抛弃维新派,投靠慈禧,导致了戊戌变法失败。再后来,袁世凯称了帝,表明他的骨子里还存在着传统帝王的落后思想,逆民族潮流,以权迫害百姓,来实现其黑暗统治,而后来接受《二十一条》出卖了国家民族利益,造成了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袁世凯过大于功,他空有枭雄手段,却少了些英雄气概,将个人利益至于国家利益之上,妄图恢复帝制,甚至不惜签订亡国灭种《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最后众叛亲离,不仅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更是葬送了中国最重要的几十年国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张伯驹旧居)</span></p> <p class="ql-block"> 张伯驹旧居,位于项城市秣陵镇小学院内。始建于清末民初,为张伯驹的父亲张锦芳所建,四合院建筑,坐北朝南,原有房屋数栋,现仅存一栋二层建筑,青砖灰瓦。旧居前东侧有一株茶树,为张伯驹手植,郁郁葱葱,长势茂盛,为故居增添了无限生机。</p><p class="ql-block"> 张伯驹(1898——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别号好好先生、冻云楼主,项城市秣陵镇阎楼村人。他集大收藏家、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于一身,是中国近现代最响亮、最具传奇色彩、最令人敬佩的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著名爱国人士之一。“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人。”张伯驹和末代皇帝溥仪族兄溥侗、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公子”。</p><p class="ql-block"> 1949年北平解放后,任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会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文员会委员、“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下放到吉林农村劳动。1971年1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与世长辞。陈毅的逝世,对张伯驹打击是很沉重的。他,一位旧世出身的知识分子,一位普普通通的百姓,陈毅曾先后3次邀请他到家里同桌对弈,开怀畅谈,而且陈毅了解他、关怀他、爱护他,与他有知遇之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1980年昭雪平反。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p><p class="ql-block">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包容发展会越来越客观和公正,实事求是,就事论事,这才是我们研究学习历史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