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瘟疫让行走的脚步停歇,足不出户,宅在家中,毎当在手机看到2021/11/11日,中学同学在相聚四川北路“四新食苑”和“百年多伦路”的照片,回味起来依然那么激动和幸福,特以此美篇为记。</p> <p class="ql-block">我们相聚在“四新食苑”,“四新食苑”老字号诞生于上世三四十年代,本帮菜肴价廉物美,可囗美味。</p> <h3>我们订在2楼临四川北路的V2包房,包房简洁、静雅,同学相见相拥。</h3> <h3>老同学王绍明带来二瓶自制的葡萄酒,酒香浓郁,囗感醇香。</h3> <h3>老同学频频举杯,互致敬意。</h3> <h3>好不畅快淋离。</h3> <h3>干杯吧!叙一段永不褪色的青春记忆。</h3> <h3>干杯吧!叙一段终身难念们同窗情缘。</h3> <p class="ql-block">在热烈掌声中,班中文艺积极分子,邱旭芳和田仲德唱完优美动听二重唱,时光仿佛回到了我们青葱年代校园。</p> <h3>饭后,我们走出酒店,便来到酒店对面的马路一百年多伦路名人街。</h3> <h3>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授予“进士”称号的英国传教士、伦敦圣教书会总部干事窦乐安命名。多伦路修建于1911年﹣1920年,1943年才改名为多伦路。</h3> <h3>睛空正好,我们漫步在百年的多伦路上。</h3> <h3>一条全长不过550米的小路蜿蜒,曲径道幽,在20世纪二三年代曾经居住过众多的文化名人,也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聚据点,如鲁迅、茅盾、郭沫若、沈尹黙、叶圣陶、丁玲…。</h3> <h3>沿着多伦路行走,不时可以见到路边的树木丛中可以看到名人的雕像,例左联五士雕像、他们身穿长袍或中山装,有的屏神凝思。</h3> <h3>在"鲁迅和他的学生"的雕像前,王绍明、李海根和鲁迅的学生在一起,穿越时空也在聆听文化巨匠鲁迅先生的演讲。</h3> <h3>茅盾的雕像,第一篇小说《幻灭》是住在多伦路时創作完成的。</h3> <h3>郭沬若雕像:文学家、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h3> <h3>叶圣陶雕像,主偏的《小说月报》都在这里完成的。。</h3> <h3>沈尹默雕像,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诗人、书法家。</h3> <p class="ql-block">丁玲雕像,《梦珂》小说也住在多伦路时創作完成。</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宁静的多伦路,有一股浓浓的文化味扑鼻而来。</p> <h3>多伦路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建筑楼甍接栋,栉比鳞次。</h3> <h3>每走一步都是美景,每幢楼房都有故事,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又好像置身于万国建筑博物馆中。</h3> <h3>门面洞开,皆为雅商、字画、古董、红木器具,一路列过去,甚是风雅。</h3> <h3>一路行去,在多伦路中段有一座钟楼,“夕拾钟楼”楼名取自鲁迅的《朝花夕拾》。属标志性建筑,钟系青铜涛造,整幢钟楼用花岗石砌成,既表现超越时空的动感,又有凝重的哲人气质。</h3> <h3>离钟楼不远是一个基督教堂,名为“鸿德堂筑”。它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一般的哥特式和罗马式,它是典型的中国庙宇式的建筑风格。主楼呈塔形,细部雕梁画栋。如此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教堂的建筑上也是很少见的。</h3> <h3>紧挨着“鸿德堂”敎堂是“鸿德书房”,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是中日友好人士。他的书店是当时销售进步书籍之地,并成为进步人士的联络点。</h3> <h3>多伦路66号,抗战时期,曾作侵华日军海军武官府驻地。现在已是"七十二家房客"的民居,门前原来宽敞的大院成为晾晒衣物之处,显得有些杂乱。</h3> <h3>《1920咖啡吧》位于多伦路93号,建于1920年,原为抗战时期著名爱国知识分子“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的寓所,已改为“奥沙艺术空间”</h3> <h3>位于多伦路123号,“老电影咖啡馆”,是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一家以旧电影为特色的主题咖啡吧,咖啡馆的门前站着个塑像,看其形象、表情、衣著、道具(手杖)应该是喜剧大师"卓别林”,老同学与电影艺术大师“卓别林”合影。</h3> <h3>《中华艺木大学学生宿舍旧址》位于多伦路145号,1920年建造,1989年曾辟为左联纪念馆。该建筑是外廊式建筑,砖券和柱式等细部反映出西式建筑的特征。</h3> <h3>在绿树掩映下,我们拥抱阳光,露出灿烂微笑,感受美好时光。</h3> <h3>多伦路201弄2号,中国左翼作联明会址。现开辟了游客商店、志愿者服务站的一体的多功能空间。<br></h3> <h3>多伦路210号,该建筑为典型的法式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外观典雅、气势恢宏。系广东商人李氏兄弟建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桂系将领白崇禧居住此,人称"白公馆"。白崇禧的儿子、著名作家白先勇曾在此度过童年。现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411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和体检部。</h3> <h3>最北端多伦路250号的"孔公馆"。孔公馆建于1924年,外表立面呈浓厚伊斯兰情调西班牙建筑风格的2层楼的砖木结构。曾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寓所。</h3> <p class="ql-block">孔祥熙在多伦路是五处旧之一,另四处在东平路、虹桥路、永嘉路和思南路。</p> <p class="ql-block">在安萍的倡议下,促成这次中学同学聚会。安萍1984年去西班牙,至今定居在西班牙,安萍与时俱进、善解人意、优雅…,无论相隔多远,无论分别多年,好像一直就在身边。疫情间,未能参加,甚为遗憾!图片中安萍身着红装,神态年轻,是今年在西班牙家中拍的生日照片。</p> <h3>安萍2015年前回上海,在多伦路上拍得照片。</h3> <p class="ql-block">2015年回国时与安萍合影</p> <h3>走出牌楼,也就走完多伦路名人街,回味人文底蕴深厚的历史、不同建筑格…,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受到“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的内函。怀着不舍,期待再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