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他乡(5)美国

海潮

<p class="ql-block"><b>目录:1、纽约的中央公园 2、街市 3、大西洋赌城 4、纽约的中学生 5、纽约的地铁 6、吃在纽约 7、纽约的书店 8、华人在纽约 9、纽约的警察 10、骑自行车 11、纽约的狗 12、同性恋大游行 13、仲夏之夜 14、在美国丟东西 15、哈德逊河假想</b></p> <p class="ql-block"><b>中央公园</b></p><p class="ql-block"> 从北京到纽约12个小时的飞机,让我黑白颠倒。第二天早上5点就醒了,很兴奋再无法入睡,索性去中央公园走一圈。清晨的中央公园没有什么人,湖面上浮起的薄雾在树林中散开,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气息,我快速的走着假装是晨练的人。其实纽约人大多不在早上锻炼,他们的锻炼时间是在下班以后来中央公园跑步,跑出一身大汗回去冲个澡,再吃晚饭。&nbsp;</p><p class="ql-block"> 中央公园是一大片绿地,约600多英亩,公园中央有一座大水库,是城市的战备用水,公园被人们称作纽约的肺。这座公园首先给人的印象是大:有森林,湖泊,草坪,和人物,动物,童话故事组成的雕像群。公园跨过40多个街区,街道四通八达,可以从东西南北四面八方进出,有陌生者常常迷失在这里,就是最终找到出口,也早就不知道自己在纽约的那条街上了。我那天早上去中央公园就差点出不来。</p><p class="ql-block"> 最让刚到纽约的人惊奇不已的是这里的人文景观。纽约人把中央公园当为健身休闲的场地,春夏秋冬都有自然景观和人文图像向世人展示。最热闹的是夏季的傍晚,下午四五点钟就已经有大批的人在环绕公园的林荫大道锻炼身体,练跑步的人最多,不分男女老幼,大家努力向前跑。那些六七十岁,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特别引人注意,虽然看上去满脸皱纹,却脸色红润肌肉发达,一看就知道他们活的很有生气。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我国也宣布人均寿命已有七十多岁了,可活到七十多还能跑步的不多,生命质量还是有明显差别的。中央公园里随处可见的运动是滑旱冰,纽约人把这种运动玩到极致,花样百出:倒滑,单脚滑,八字步,蛇形步,过障碍---看的眼花缭乱。装备更是尽善尽美:鞋从四轮两排到五轮一排,头盔,护腿,护腕,护膝,水壶,毛巾到腰间的闪光灯。纽约人可以把旱冰滑到大街小巷,商场饭店,从装备到技术纽约的旱冰运动始终引领着世界潮流。</p><p class="ql-block"> 中央公园的大草坪绿草莹莹,一眼看不到边,青年男女在尽量留住傍晚的阳光,夏天他们穿的很少,男的只穿短裤,女的穿的更少,上身挂一个象征性的胸罩,或者干脆光着,无拘无束。</p><p class="ql-block">纽约的中央公园是纽约人的骄傲,这里出现的许多新潮的娱乐形式很快会风靡全美国,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离开伊朗七年后我来到了美国。伊朗和美国的爱恨情仇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从巴列维时代的密友到霍梅尼时代的仇敌两国关系的起伏跌宕史无前例。霍梅尼统治下的伊朗让三任美国总统头疼不已:1979年的“美国人质事件”,让卡特下台,1986年的“伊朗门事件”弄的里根焦头烂额,差点也下台,1995年克林顿制定了全面制裁伊朗的ITR条款,从此美伊关系走向全面对抗。</p><p class="ql-block"> 我在联合国军事参谋团(UN Military Staff Committee)简称“军参团”工作。军参团是联合国安理会的附属和协助机构,由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代表组成,军参团在纽约联合国大厦总部大楼内有一间专门的办公室。1946年1月25日联合国军事参谋团正式成立,成立的初衷是想建立“永久和平”的世界秩序。但由于当时苏美两国对世界秩序的理念有很大的差异,加上在具体问题上的分歧,军参团由原来寄予厚望的机构,渐渐被边缘化了。现在处在维持存在的状态,每周四上午10点都要准时关起门来举行20分钟的会议,要求联合国秘书处提供5种语言的口头翻译,讨论议题在会议中要有准确无误的记录,并列为机密等级,有意思的是每次会议的内容只是确定下一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就这样的工作程序已经持续了许多年。</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街市</b></p><p class="ql-block"> 纽约是个充满活力的都市,永远不会让人感到寂寞。市政府每个月都会选一个双休日在不同的街区,组织不同规模的街市,每次街市都有许多表演,让人感觉像过节。我和同事们在休息日只要知道有街市的是必去的,街市组织的很有次序,有街市的区域被警察用“木马”(警用隔离墩)封起来,不准任何车辆通过。街口用五颜六色的气球搭成拱形的彩门,进入街市通常先看到的是小型的乐队和路边的杂耍,然后就是街两边长长的货摊,各式各样的货摊可以绵延几公里。谁都可以在街市上摆摊,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吃的,穿的,日常用的,一些大公司也趁机占一块地面搞营销宣传,大公司财大气粗常常放一些免费的纪念品,让逛街的人随意拿取。纪念品有精美的证章,有漂亮的圆领衫,都印着公司的名字和产品,谁拿了就是给公司做了广告,聪明的办法。大多数圆领衫都被亚洲人拿走了。街市的特点就是品种多,便宜,同样的真皮钱包在五大道的名牌商店几十美元一个,在街市是3.5美元就能买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街市上 曾碰到过几个大陆来的学生,他们的摊位上卖手表,一律10美元一块,品种样子都很多,我问他们那里进的货,他们只是笑笑,并不正面回答,再看看手表大多没有产地,也没人计较就当是玩具吧。还遇到一位中国小伙子是兰州大学来美国读研的,因为是校友就聊上了。他玩的是空手道,拿了个小马扎,盘腿席地而坐,马扎上放一支自带墨水的毛笔,一张硬纸壳招牌上写着:Your name in Chinese, 用中文写出你的名字,写一个一美元。聪明又简单的办法,于是什么彼得,布朗,玛丽漂亮的中国字写在一张张黄表纸上,美国人高高兴兴拿着自己的中国名字走了,当他把一张张美元揣进怀里时,我问他怎么用黄纸给人家写名字,那不是中国人上坟用的黄表纸吗?他调侃说,美国人知道什么,他们连自己的祖宗是谁都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街市多在春秋两季举行,夏天太热,冬季天冷。夏季的街市最抢手的是那种印着USA或是NYC的圆领衫,常常是2美元3件或3美元5件,来美国的旅游者几乎人人都买。纽约是世界性的大都市,但东西很便宜,全球的商家把产品拿来竞争比价格比质量,在纽约卖火了就在全世界火了。据统计,全球消费最高的大都市中纽约根本排不上,甚至排在北京后面。纽约是个适合各个消费阶层的城市,在纽约1个美元可以卖到足够吃一周的美味冰淇淋。当时在北京那种“三十种风味”的冰淇淋,30元人民币只能买一小勺。纽约也有昂贵之极的精品店如第五大道的店里有100万美元的项链,有几十万美元的时装,衣食住行在纽约可以有多种选择,各种样式各种价格。总之你越了解纽约,就越发现那是个五花八门,多姿多彩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b>大西洋赌城</b></p><p class="ql-block"> 赌是人性中的弱点,人们不甘心命运的安排,总想为一夜暴富博一把。现在国内也有了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给人们博一把的心理提供了机会。赌博就是:多数人的铺垫给少数人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纽约市区没有大型的赌博场所,但纽约的南北两头有两处可去的大型赌场。北面的康涅狄格州的赌城,南面的大西洋赌城都是全美知名的大型赌场,虽然不如西海岸的拉斯维加斯的规模,但在东海岸却是“龙头老大”。从纽约开车去大西洋赌城约两小时的车程,大西洋城在纽约各个区都有交通站点免费提供交通,被美国人称作“灰狗”的那种长途大巴士,可以算是豪华巴士,车上有电视,厕所还有可以说各国语言的女解说员。她们会告诉你去大西洋赌城的各种规矩,然后发给你一支铅笔和一个小卡片,让你填上姓名和身份证号。交了小卡片后,给你一个可在赌城领取30美元赌资的“绿卡”。就是白给你30美元,让你先玩,一旦上瘾就自己掏腰包吧。有从大陆来的打工族同胞为了白赚这30美元,早上带点吃的和水,坐上“灰狗”去大西洋赌城,用那张绿卡在赌城换出30美元现金,在赌城混一天,咬紧牙关不去赌,晚上再乘“灰狗”回到城里。这样往返两次,在双休日就能赚到60美元。大部分华人还是去赌的,有钱的华人如果是常客,能够得到VIP金卡,那待遇的就不同了。只要一个电话,赌城就会派出豪华加长的凯迪拉克,并有两名以上的美女陪同,以免路途寂寞。豪华凯迪拉克一直把你拉到VIP包间,食住行全部免费。这样的服务让那些有钱的主不得不心甘情愿的在赌城丢掉几万甚至几十万美金。</p><p class="ql-block"> 围绕赌城的消费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并形成了产业链,五星级宾馆,各种风味的饭馆,夜总会,红灯区应有尽有。城市坐落在大海边,深蓝色的大西洋,绵延十几公里的白色沙滩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城市很干净,赌城像迷宫一样,是联在一起的建筑群。赌的方式让人眼花缭乱:二十一点,百家乐,黑桃A ,掷骰子,幸运大转盘-----。老虎机最多,楼上楼下到处都是,从一个Quarter 到5个美元不等。音乐声此起彼伏,时常会有警铃响起,那是告诉赌者有一部老虎机吐出了1000美元或者更多的大钱,有现场的服务生立即赶到,先锁住老虎机,再叫来管理员查看后,给出相应的筹码可以去兑换现金。奇怪的是,西方人大多喜欢玩“老虎机”简单又刺激,而亚洲人玩21点和有点技巧的赌法。看来亚洲人更聪明更喜欢动脑筋,可在赌城就是绞尽脑汁也是输多赢少。中国大陆来的赌客是豪赌中的一群,他们出手阔绰,不在乎输赢,一副藐视资本主义腐败的嘴脸,真不知道他们的钱是哪里来的。坐“灰狗”去的那一群,在回程中再没有了去时的兴奋与喜悦,可能大都被赌城吃掉了辛勤劳作的血汗钱,但下次他们还会去。吃喝嫖赌的刺激自古以来就没有减弱过。我知道一位上海的朋友从做毛绒玩具起家,已经赚了五百多万美元,常常去大西洋赌城,有时还飞到拉斯维加斯去赌,在大西洋输掉的钱一定要在拉斯维加斯赢回来。结果两年间辛辛苦苦挣的钱全部输进去,只好再去工厂打工从头开始。我见到他时,他已经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了,满口的上帝怎么说圣经里怎么说。自己没有自控力就用信仰来约束自己,再也没去过赌城了。还有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有一个美国女孩年仅18岁,在玩“老虎机”时偶然中了一百八十万美元,从此迷上了“老虎机”,从此玩“老虎机”就成了她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一直玩到五十多岁,不但输掉了那一百多万,也输掉了自己的全部家产。在这事情举不胜举,可赌博这个古老的行道一直都在,输的倾家荡产的人就像飞蛾扑火仍然前赴后继。在中国也可以听到“屡禁不止”的新闻,美国的办法是纵容并管理。文化差异和道德理念的不同,就产生了合法非法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中学生</b></p><p class="ql-block"> 我住在曼哈顿66街,纽约的街道都是按数字划分的,竖的的叫大道(Avenue),横的叫街(Street)。66街的西头有两所中学,一所是白人中学,一所是黑人中学。黑人中学是用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的,学校的墙上有一个很大的金属拳头,方方正正的铸在那里上面刻着马丁.路德金的名字,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于美国社会,警察执法就专门盯住黑人,好像黑人天生就是罪犯。美国政府把反种族歧视挂在嘴上,可还是“黑白分明”。两所黑白学校总是在下午2点到3点放学,巧得很放了学的中学生都从我的楼下走过,每天这个点,中学生叽叽喳喳的喧闹声就传进办公室里来,从窗户里看下去有不少黑人中学的学生,他们也不回家,很奇怪。不一会就来了两辆警车,车上涂着“School police”的校警,警车用车载喇叭高喊:不要在路边停留,赶快回家!男女学生爱答不理,就像什么也没听见,仍然在一起搂搂抱抱,又亲又摸-----,直到校警从车里出来,用警棍吓唬驱赶他们,这些孩子才慢慢散去。好奇心的驱使,我每天这个时候就会下楼去看看,或跟他们聊两句,离的近了,才有更多的发现。美国的孩子大多都发育的很好,十四,五岁的中学生都长的高高大大,男孩嘴上长出了绒绒的胡须,女孩乳房满满的顶着上衣,他们的发式,服装都属于最潮的最酷的那种,男孩上身是“里长外短”,下身的牛仔裤或是休闲裤的裤腿特别宽,一条裤腿可以装下一个人,一点也不夸张。女孩更是千奇百怪:大耳环,红嘴唇,头发或盘或散无拘无束,最酷的装饰是在全身任何地方都可以带上的金属环。这种环状的装饰物源于非洲部落的一种骨环,非洲人把它叫做“佩来来”,凡是女性都要佩戴这种骨环来装饰,一般是在鼻孔的中间或边上打个孔,然后把磨好的骨环穿进去。现代的美国人把这种装饰物发展成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他们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打孔:眉毛上,舌头上,鼻子上,嘴唇上,肚脐上----。 美国的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是时尚和潮流的代表,看着那一张张稚气未退的脸上挂满了奇形怪状的东西,很难想象他们在课堂上是怎样学习的。学校里有警察,就是校警,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接受的,美国的孩子却习以为常。他们从小就学会和警察打交道,法制的启蒙可能就是从警察那里开始的。学校的秩序由警察维持,老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西方的中学实行所谓的“轻松”教育,教的内容不多,面很宽,绝不会对学生形成压力,没有家庭作业,基本不考试。我曾在哈德逊河的渡船上看过中学老师领着一群学生做作业:每人一张纸,上面画着码头,船坞的样子,让学生在下面写上名称,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简直就是“看图识字”,每个孩子几乎都可以得到满分。所以美国的孩子个个充满自信,不知道什么是失败和挫折。看看我们的孩子长年累月的埋在书本里,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中学的考试题出的刁钻古怪,是说为了开发智力。中国的孩子在这些学了很快就还给老师的知识中,慢慢的,一点点的丧失了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p><p class="ql-block"> 应该好好地反思一下我们教育理念,错在那里或是对在那里了。</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地铁</b></p><p class="ql-block"> 纽约的地铁可以说是全世界大都市中最成熟,最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用“密如织网”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美国的许多电影都展现过纽约地铁的风貌,最典型的就是那部名为“MONEY TRAIN”的影片。以纽约地铁的运钞车为线索,写了一段动人的警察故事。</p><p class="ql-block"> 纽约的地铁以曼哈顿区为中心,可以通向纽约市任何地区:皇后区,布鲁克林,长岛等等。地铁的出入口不像北京的那么讲究,就像老鼠洞,人可以在任何一个街角,商店里,马路旁,公园里钻进钻出。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前面一个正在路上的步行者,会突然不见了,从地面上消失了,其实是钻进了地铁的进口了。有的地铁口实在简单,就在大楼的墙边有一排铁栏杆,几个台阶就入地了。地铁的交通图放在公共汽车的橱窗边,放在临街商店的柜台上,随便拿,免费。许多纽约人不买车,就是应该公共交通太方便了,尤其是地铁提供了极大的出行便利。我在纽约有车,但停车很不方便。只有一次乘地铁的经历,那是同妻子一起去哥伦比亚大学参观。由于受到媒体和电影的影响纽约的地铁给人一种恐怖感,似乎是罪犯横行的场所。乘地铁前我仔细看了行车路线,数了数要经过几个站,有了点思想准备。那天我从66街的入口下去走了两层,纽约的地铁不但纵横交错而且还上下交错,是立体的。车站无人售票只有换TOKEN的(代替钱币的专用币)小亭子。25美分或是一美元就可以一直坐下去。地铁的报站,好像是用录音循环播放,放的时间长了声音又快又模糊,好在乘坐的大部分是纽约本地人没人听,轻车熟路。我们坐的很紧张,又怕遇上坏人,又怕坐过了站,最后总算顺利到达。比出租车便宜比自驾车快,没有堵车问题。从地下钻出来感到纽约地铁的灯光不如北京的亮,墙壁和装潢也不如北京漂亮。纽约的地铁老了,是老了。虽然也在不断的维修和更新设备,但它毕竟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了。</p> <p class="ql-block"><b>吃在纽约</b></p><p class="ql-block"> 纽约是个美食大都会,全世界的美食在纽约应有尽有。从法式大餐到阿富汗的烤串“KABABA”,从一顿饭几千美元的“彩虹餐厅”到唐人街两美元一盒的炒面条,从品种到价格任人选择,真像北京小餐馆玻璃上贴的广告:品种齐全,丰俭由人。热狗“HOT DOG”是美国最便宜的大众食品,百老汇大街上有一处50美分一个热狗的外卖小店,一美元吃两个热狗,几便宜又经饿,是打工族常常光顾的地方。要说美食荟萃的地方,当属纽约的唐人街了。纽约的唐人街约有30万人聚集在那里,街道和楼房的建筑很像广州福建那一带的城市,广州福建人是纽约第一代的移民,风俗和建筑自然受到粤式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海外谋生的手段,首推餐饮业,唐人街的餐馆星罗棋布。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粤菜,川菜,鲁菜,上海的本帮菜也在纽约落地开花了。纽约唐人街有几家上海餐馆,其中“鹿鸣春”较有名气,每天都能看到门口长长一队人,耐心的等待就餐。那里的“蟹肉小笼包”是中华饮食的一绝:清一色的中国小竹笼,每笼八只一寸大小的汤包,包子下面铺着嫩绿的菜叶,皮极薄,几乎透明,馅在汤里泡着。吃起来要十分小心,一手筷子,一手汤勺,筷子轻轻夹起,汤勺接住双手同时操作,用嘴咬开小口先喝里面的蟹肉鲜汤,然后再沾少许红醋就着鲜美的蟹肉一起吃下-----那味道沁透全身,不可言喻。女儿来纽约探望我,那是一个星期天。我和妻子带着她从长岛的海滩回来,就直奔唐人街的“鹿鸣春”专吃蟹肉小笼包。女儿吃的赞不绝口,不停的说,爸爸,这包子太好吃了。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接过女儿的话说,孩子这包子在上海已经吃不到了。后来我得知国内许多顶尖的好厨师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内外得到的报酬实在不能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 一顿美食后,我们走出“鹿鸣春”,看见餐馆外面还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等候的人群中有白人,黑人,黄种人-----看来各色人种都认同中国人的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高档的餐厅也比比皆是,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华侨中的富人赢尚茵请我们去洛克菲勒的广场的彩虹餐厅吃饭,两千多美元的一顿午餐,能记住的就是那碗龙虾汤,把龙虾的鲜味做到了极致。赢尚茵是个不简单的人物,据朋友介绍她是上海青红帮黄金龙的小老婆,解放前夕和司机卷了黄金龙的大部分黄金白银跑到纽约来买了纽约中心区的一栋楼,在纽约过着上等人的日子,七十多岁了满天黑发,她自豪的告诉我们,从来不染发。在纽约像这种民国时期的遗老遗少很多,也只有他们能在洛克菲勒周围的高档餐厅请人吃饭。</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书店</b></p><p class="ql-block"> 纽约有各式各样的书店,书店的分类也很细。总的印象是:品种齐全,各种语言,各种观点都应有尽有。用老人家的一句话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没听说在纽约有什么禁书。纽约书店的最大特点是设备和服务。曼哈顿的书店大多数都是电脑联网的,你只要知道书名就告诉服务生,他们会十分热情的替你查找,如果本店找不到,他们就会在电脑上帮你找,然后会详细的告诉你,你要的书在那条街的那个书店有卖。如果是畅销的新书卖完了,服务生会告诉你什么时间,你再来一定会有。很多书店还有个阅读角,有沙发有免费的咖啡,你可以找到你喜欢的书在那个舒适的环境里坐上大半天,不会有人来打搅你。书店里没有人喧哗,没有人吸烟,真是读书的好地方。纽约的书比食品贵的多,我觉得这是一种较合理的价格分配,人首先是生存,基本要求满足后,才有精力寻求精神食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恩格尔指数”食品在我们的消费中占的比例越少,我们的生活质量就越高。 我想在纽约或美国的作者,不会像中国作者一样,自己写了书还要自己出钱买书号,印刷,自己推销。纽约的读者也多,各种年龄各种肤色的人都在这里聚精会神的读书找书。唐人街有不少中文书店,较大的一家叫“新世界书局”,那里主要以港台出版的书为主,也有一些大陆的书,尤其是大陆新老领导的传记和评论,这些在国内较为敏感的书,都摆在很显眼的地方。中文书的类别很多从风水八卦到新经济浪潮,应有尽有,有些小书店也卖诸如“花花公子”或更黄的性书,但这些书一般都用塑料袋封起来的,不能随便翻看。但买的人并不多,有应了那句话:禁止就是最好的宣传。除营业性的书店外,纽约各大学到各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免费图书馆,只要你填个表,工作人员就为你办张卡,你就成为图书馆的会员,随时可以借到你所需书。借书当然有一套周全的手续。过期不还或是无故丢失,是要赔偿的。很有趣的是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图书馆里你可以看到中国各大学的学报,各省的省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甚至有文革中的中央文件,中央的各种通知和报告。哥大是全美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集中的地方,纽约又是能够满足各种需求的国际大都市。</p><p class="ql-block"> 除了书店,纽约的视听店或者叫音像店规模档次也很高。首先是齐全的音像类品种:录像带,录音带,VCD,DVD各种型号制式都有,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流行,摇滚,爵士,古典,交响,歌剧,名家名人,还有各类乐器的独奏合奏。那一阵子在美国流行排箫独奏,新的曲子二,三十美元。这类商店的设计都是开放式的,墙壁上有可供免费试听的高保真耳机,先听再买,也可只听不买。音像店门口常常有歌星签名。我看到过美声歌王多明哥在门口签名,密密的人群,警察在一旁维持次序。</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生活无忧后,就会追求更高的享受,又是一个“恩格尔”定律的例证。</p> <p class="ql-block"><b>在纽约生活的中国人</b></p><p class="ql-block"> 在纽约生活的中国人很多,据说仅唐人街就有30多万,全纽约总共有多少,官方的统计更准。有人说,70年代在纽约旅游的全是日本人,80年代台湾人,90年代是大陆人。走在纽约的大街上既可以听到纯正的京腔,也可以听到地道的上海话,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涌向这个国际大都会。</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或者更早。有一天,我在纽约大厦前的码头拍照,遇上一位银发老者,双方看了一眼就聊上了。他深沉的看着这繁华的码头和在这里游玩的人群说,这码头是我们华人移民帮助建造的,许多早期的华人都在这里劳动过,我就在这里干过活。那时的纽约到处都是工地,中国人在这里出过力,流过汗。老者看上去有七,八十岁,满面红光一头银发像主人一样站在这块土地上,充满自信。算起来,在纽约的中国人应该是第四代移民了。第一代卖猪仔,摆地摊,开餐馆,打零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新一代的移民大多是大陆知名大学的毕业生,据说,每年一千多名北大清华的毕业生,竟有八百多来美国工作,而且大多都留在美国了。他们在美国攻读到更高的学位后,有许多直接进入美国的跨国公司工作。美国的媒体说,华尔街百分之五十的工作人员都是亚裔,其中许多大陆人,美国人称他们是“打工皇帝”,经过几年的历练,有些人的年薪可以拿到一百多万美元。总部设在纽约的IBM,ANT&amp;T,还有朗讯集团等,不少中国毕业的大学生已经干到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我遇到一位在朗讯集团工作的中国小伙子在美国读的博士叫杨子军,毕业于西安电子工程学院(原西军电),刚刚三十出头已经是朗讯集团的部门负责人了。当然美国政府给的待遇很高,别墅汽车自不必说,科研条件实验经费是世界其他国家都比不了的,年轻人在这里可以人尽其才,这样的年轻人在纽约的大公司比比皆是,中国人才大量流失已是严重的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当然以什么方式在美国生存的中国人都有,从偷渡来纽约的中国农民到年薪百万的“皇帝打工族”,这中间的差别可就大了。朋友告诉我,他亲眼看见那些福建广州偷渡来的中国人挤在纽约唐人街的地下室里十几个人一间屋子,白天不敢见人怕移民局抓人,晚上出来打黑工。任何社会都需要高层次的人才,个人的努力和社会提供的机会相吻合,就是一种合理的社会制度。大陆来的中国人大都不愿割舍同祖国的那段联系,毕竟人生最宝贵最年轻的那段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80年代,有几批来美工作或定居的人,很多都是“工农兵”大学生,这批人成长在特殊的历史年代,那个时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各种政治运动,让他们经历了最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最奇特的人际关系,上山下乡,当工人当农民,当兵。这些经历对他们在海外生活打拼大有益处,加上在美国继续进修学习,丰富了他们的见识,他们吃苦耐劳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很多人在美国站住了脚,他们学业有成,经商有术在美国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但他们无论经商还是学习都同大陆有联系,我的两位同学来自甘肃,已经在新泽西定居多年了,他们总想为甘肃做点事,最终选中了甘肃境内的洮河。甘肃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如能在洮河上筑坝蓄水,将使上万亩干涸的土地收益。他们找到了加拿大的资金。加方投资银行的老板都去看过现场,也很积极。这件事整整运作了三年,确始终不能实施,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的运作体制和国外的差异,官僚作风的推诿可能是许多事做不成的主要原因。像这样的海外游子很多,他们都想努力为国家做点什么,真是拳拳赤子之心啊。</p><p class="ql-block"> 在纽约的中国人是不太介入政治的,但他们还是有政治倾向的。过去中国大陆在弄政治运动,海外的华人尤其是美国早期移民的华人很大一部分是倾向台湾的,双十节他们的餐馆和商铺门前就挂出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近年来,随着大陆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移民海外的人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拥护大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就是原来倾向台湾的华侨也改变了许多,十一国庆日五星红旗就多了起来。政策开放,经济强大赢得了民心。</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警察</b></p><p class="ql-block"> 美国警察的形象大多都是在好莱坞的影片中看得到,如:“Good Cop or Bad Cop”好警察坏警察,“The land of Cops”警察帝国。我在纽约跟警察多次打过交道,有公事也有私事,有时车被拖走,有时迷路,有时丢了东西,有时国内领导人来访,可能在纽约人人都有同警察打交道的经历。纽约的警察在外形上很威武,一身黑色制服,全身披挂齐全:警棍,手铐,警笛,对讲机,手枪,电筒-----,应有尽有。警察和军队一样有体能训练的要求,个个人高马大,肌肉发达,身强力壮。在联合国的乌克兰外交官因酒后驾驶被纽约警察拿住,双方发生争执,演变成肢体冲突,结果乌克兰外交官的胳膊被纽约警察扭断。这场官司一直打到纽约最高法院,谁输谁赢不得而知。我刚到纽约常常被密如织网的公路,搞得晕头转向。一次去长岛的朋友家,经过一座立交桥,我的车绕了半天竟闯入逆行道,一个黑人女警察赶紧跑来疏导,看到我是外交牌照还挺客气,指引我走上正道。谁知我绕了一圈又回到那条逆行道,还是那个黑人女警察。这次可没那么客气了,露出了狰狞的面孔,破口大骂,什么脏话都出来了,“蠢猪,操,笨蛋----”并要罚款。我无可声辩,只有低头认罪,交了罚款。在那位黑人女警察的叫骂声中再次被送上正道。在新泽西也是去看朋友,回去天已全黑了,我和妻子在新泽西就像遇到了“鬼打墙”,在原地兜圈子,那时没有GPS,被一辆警车跟上,让我停车并很客气的问我们遇到什么问题了?要去那里? 待说明了情况,那位好心的警察一直把我们送到通往曼哈顿的大桥边。</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国家领导人访问纽约,我负责安全,和纽约警察打交道最多。他们对领导人住的瓦尔道夫酒店所有的进出口都了如指掌,各个街区的社情也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我有机会在一位华裔警察的陪同下,参观了纽约警察总部,那里的设备,先进的侦破技术,审讯,监听,定位跟踪让人看的眼花缭乱。尤其是对假钞的甄别更是火眼金睛,我看到了一大堆卷宗和几大麻袋装的假钞,想到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专业化的警察队伍,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当然美国警察的执法还是有倾向性的,尤其是对黑人和少数族群有严重的种族歧视,对黑人他们倾向于做有罪推断,还没搞清事情就随意开枪或抓捕,引起了美国黑人和少数族群的强烈不满,美国的种族撕裂的倾向越来越重严重了。</p> <p class="ql-block"><b>骑自行车</b></p><p class="ql-block"> 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的中国,有几亿人每天在骑自行车上下班,购物和接送孩子,近年来大多换成了汽车,电动车。但在世界的自行车项目竞赛中,中国拿的名次很少。究其原因是对自行车的理念不同,我们把自行车当做交通工具,而自行车在美国却是体育运动器械,在纽约骑自行车锻炼是个很普及的运动。周末或晚饭后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散步,有时会突然感到像一大群鸟从身后飞来,那种沙沙的声响又像大海的潮涌,回头望去会看到十分壮观的景象,一百多人甚至几百人骑着自行车一起涌过来,全部是头盔,紧身衣裤,头盔和自行车上都有反光装置。我问过,那是自行车俱乐部的例行活动。那阵势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活力和冲动。纽约看得到都是那种跑车式的运动自行车,看不到有中国特色的自行车,那种后面有个座可以带孩子或自己加重加长改装型的“永久,飞鸽”牌。纽约的自行车品种很多,到自行车商店里可以看到各种颜色,各种款式的自行车,价格也不一样。我看到标价一千多美元的,这个价位在美国可以买到一辆很不错的二手汽车了,当然一百多美元,几十美元的都有。最有意思是在自家车库(Garage sale)里卖的东西,用4美元甚至2美元就可以买到一辆七成新的“松下”自行车,稍加擦拭整理就是一辆很好用的自行车。中国来的新移民常常买来作为代步工具。前一阵子世界兴起一种山地车就是从美国开始的,这种车的特点是结实,宽轮胎,车身简洁流畅。美国人常常把山地车架在汽车顶上或是放在车后的专用架上,一看就知道是外出旅游的。在纽约郊区有许多专门供人郊外生活的营地(Comping area),过腻了都市生活的纽约人可以支起帐篷,躺在睡囊里,架起烤肉的专用炉(BBQ)享受野外生活的情趣,当然也有专门供山地车使用的场地,纽约人骑着山地车穿过小溪冲上岩石,在小山和树林间飞驰。即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心情。山地车被国人骑在平坦光滑的柏油路上,实在是一种错误的时尚。</p><p class="ql-block"> 纽约的中央公园里也是各种自行车展示的场所,你可以看到各种奇形怪状的自行车:有的前轮巨大,后轮很小,有双人骑,三人骑的,有杂技舞台的独轮车。纽约人能把各类自行车骑出花样来,专业水平很高。从自行车这个单一现象上就让人联想多多,美国的机械制造工艺,把单一产品系列化的能力。自行车系列的配套装备也很齐全,从贴在车身上和人身上的各种反光装置,到骑车的头盔,放水的小架子,到骑行的系列服装,总之你能想到的自行车商店里都有。对于自行车美国人和我们的观念不同,他们认为自行车是一种运动工具,是用来锻炼身体的运动器械,在我们国家八十年代还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狗</b></p><p class="ql-block"> 在西方国家待久了,了解他们的生活,就理解了许多原来看不懂的事。比如,人们为什么拼命的跑步,从身强力壮的男女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在跑,有的老人就是在走,但一定要坚持活动,他们笃信“生命在于运动”的格言,他们更恐惧高额的医疗费。再比如人们为什么养狗,养五花八门的宠物。信息越是发达,人们越是孤独,每个人的信息来源知识结构都不一样,各说各话很难聊到一起。一个美国的犹太女人在公园牵着狗里给我说,男人都是骗子,但狗不会骗我。</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去中央公园散步,看人们遛狗是一大景观。那简直是狗的博览会,人们牵着不同种类的狗漫步在林荫道上,嬉戏在大草坪上,狗同人在一块嬉戏打闹,一团欢乐,没有任何动物能比狗与人的亲和度更强。美国朋友比尔家里有四口人,但他从来都给别人说,我们家有五口人,在美国狗绝对是家庭的一员,有名字,有居所,有食谱,谁也不会欺负这个家庭成员。狗病了有专门的诊所,超市里有狗的专柜,除了各种食品外,还有各种狗的卫生用品,服装,化妆品,小饰品等等。多数单身男女都养狗,美国社会灯红酒绿像是很繁荣,但美国人的内心是孤独的。纽约的单身男女很多,单身老人更多,美国的文化中很强调隐私,他们不愿意和人交往,或者说很难信任别人,所以选择了狗。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我和人相处的越久,越愿意和狗在一起。 在众多物种中狗最具忠诚品格,狗会成为人类终身的朋友。纽约人对狗的宠爱和亲近到了极致,他们同狗一起吃饭,一床睡觉,一块洗澡,常常被狗舔的满脸唾液也从不嫌弃。 美国人最不理解的是亚洲人吃狗肉,他们想不通。我就遇到一个老太太坐在中国驻美机构的门房里,手里拿着某报纸的文章,要求中国人解释为什么要吃狗肉?她说,“狗是人类的朋友,你们为什么要吃自己的朋友?”中国驻外机构常常收到有关中国人吃狗肉的抗议书和咨询信。</p> <p class="ql-block"><b>纽约的“同性恋”大游行</b></p><p class="ql-block"> 在6月蒙蒙的细雨中,纽约的第五大道布满了警察。“同性恋”游行的消息两天前就在报纸上公布了,并没有引起什么不安,人们很平静的生活着,因为每年都有一次,他们知道要发生什么,结果是什么,已经是惯例了。“同性恋”的组织者把这一天称做:骄傲日(Pride Day)。人们去商店购物,在咖啡馆会朋友,三五成群的在街上闲逛----,但心里还是惦记着这件事。</p><p class="ql-block"> 大约中午12点,大游行正式开始,警察封锁了游行队伍要通过的各个路口,我们几个是事先看了报纸,专程赶来的。虽然事先知道了会有25万人参加,还有彩车和裸体游行,但游行开始的壮观场面,还是让人大为吃惊。先是上百辆摩托车开路,穿着五颜六色的年轻人分不清男女,呐喊着冲过来,摩托车的轰鸣声产生了震撼力。接着是仪仗队,走在最前面的指挥是一个身材极好的黑人青年,穿一身白色紧身服,手持一根指挥棒,舞的让人眼花缭乱,他身后是鼓队,号队,旗队,一色白,鼓点咚咚,号声嘟嘟。在往后是彩球队,几百个彩球连在一起,五颜六色很是好看。正式的游行队伍同仪仗队有一段距离,让人意外的是,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竟是纽约市长朱利安尼。他微笑着向人群挥手,站在我旁边的一个大胡子男人大声喊到:what are you doing Giuliani , fuck! (喂,干嘛呢?朱利安尼,操!)大胡子男人接着说,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纽约干什么的都有,操!接下来是五花八门的队伍,各行各业都有:警察队伍,医生队伍,教师队伍,邮电职工队伍----,他们沿途给观看的人群发着避孕套,嘴里还唠叨着什么。有一辆华人彩车开过来了,上面写着“盘丝洞”,好像是西游记里妖怪住的地方,他们赤身裸体,浓妆艳抹不知道是男是女,看了让人恶心无法接受。西方人在华人的眼里本来就是“鬼子”,他们作什么并不奇怪,可华人自己扮成那副模样,真的让人不舒服。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传统的伦理标准,为什么要学“鬼子”那套把戏。</p><p class="ql-block"> 游行队伍绵延数公里,据说有25万人参加。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密,看客渐渐散去,没了观看的人,游行的人情绪自然差了很多。</p> <p class="ql-block"><b>仲夏之夜</b></p><p class="ql-block"> 纽约的“林肯艺术中心”位于百老汇大街的西面,大约在64街道65街之间。这里是一群让美国人骄傲的建筑群,影剧院、广场、艺术学校融为一体。每年仲夏是大众艺术在这里聚集的节日,这里的露天剧场和喷泉广场天天都有各种活动:有表现黑人南北战争前在南部农场劳动的话剧,有交响乐,有舞蹈,独唱音乐会还有中国台湾演出的京剧,每天的活动都满满的。晚饭后,美国人携儿带女来这里纳凉,享受着各类艺术表演。纽约的夏天几乎没有什么蚊虫,不时还有大西洋吹来的阵阵海风,是避暑纳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仲夏之夜艺术活动的高潮是喷泉广场举办的露天舞会。工人们用大约一周的时间,搭起一大片木台子,灯光音响配好。入夜,偌大的喷泉广场被装扮的五颜六色,人头攒动,乐曲回荡。大台子是活动的中心,上台子跳舞不但要买票还有要一定的专业水平,领着大家跳,台下的人可以跟着跳也可以自娱自乐,这种活动很有群众性。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有长岛的,有新泽西的,他们个个穿的花里胡哨,兴致冲冲,或随音乐翩翩起舞,或同舞伴慢慢旋转。南美人是跳舞的高手,他们跳起探戈和九十年代很时兴的热风舞。这种舞蹈动作大,节奏快,热情奔放,常常是一,两对舞伴在中间跳,周围一群模仿者跟着扭。广场的气氛很能感染人,有一种奔放洒脱,无拘无束的氛围。美国人玩起来那种又认真又疯狂的样子很可爱,他们干什么都很投入,没有中国人那种左顾右盼,扭扭捏捏的样子。中国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那种含蓄内敛的风格和美国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两种文化没有可比性,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世界就应该是五彩缤纷的。</p><p class="ql-block"> 每当看到这种场面,那种隐隐的悲哀就袭上心头-----,那是别人的生活,别人的欢乐,身在异国他乡和我有什么关系呢?对我来说,仲夏之夜只是明月清风而已,体会不到美国人的那种疯狂和欢乐。</p> <p class="ql-block"><b>哈德逊河遐想</b></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漫步在曼哈顿边的哈德逊河旁,看着夕阳的余晖映在美丽的哈德逊河上,一片金色,黄昏的景色美的让人浮想联翩。大自然给了纽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坐落在哈德逊河边的曼哈顿风调雨顺,气候怡人,大西洋的海风给这里炎热的夏天送来阵阵凉爽,几乎七,八天就有一场雨,把街道楼房,草坪花木冲洗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这里也是车水马龙,却没有空气污染,很少看到苍蝇蚊虫,人们衣着随意又舒适。走累了,坐在河边的木椅子上,看着河对面新泽西楼群点点灯火在落日里闪烁,夕阳把对岸楼群的轮廓勾勒的错落有致,金色的天空,褐色的楼群,静静的河水一幅美妙的落日油画。</p><p class="ql-block"> 美国人不同,他们习以为常的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似乎很少在意这诗一般的意境。老人牵着狗,年轻人骑着运动自行车穿着旱冰鞋,快速的过来过去,妇女们带着孩子慢悠悠的走着。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并不在乎别人的生活和想法。我是个自作多情的局外人,一阵悲哀涌上心头。二十年前,我在黄河边看落日,那是西北的黄河,河边很少有树,植被破坏的很厉害,裸露的黄土被河水一块块啃下来,吞进去,融化在水中,河水像老人浓浓的泪水述说着苦难的历史,苦难的民族----,黄河的落日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受。我也见过近年来立在黄河边的雕塑“黄河母亲”,母亲那凝重的眼神似乎在告诉我们:我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我们失去的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如今兰州段的黄河像焕发了青春的少女,十里黄河风景线两岸柳树成荫,复原了古老的水车和现代雕塑表现出古老的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联系。日子好起来的兰州人在河边悠闲的散步,玩耍,夜间的黄河更是灯火辉煌,还有游船在黄河上夜游,一切都在好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