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让教育更丰盈,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读一本好书<br></font><font color="#167efb">聚一份智慧</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b>促一分成长</b></font></h1> 大家好!我是环翠小学青年教师——鲁俊男。今天将由我来为大家朗读《“生长性”与“标准化”的对峙》节选自《教师的使命》,作者:张文质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简介 </b></p>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张文质,诗人,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生命化教育发起人,教育公益研修“教育行走”项目创始人,植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的研究。出版了《引向黑暗之门》、《写给身体的戒备书》 等诗集,和《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 、《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与林少敏合著)、《教育是慢的艺术》 、《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 、《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教育的勇气》 等教育专著,主编了《活着就是幸福——生命读本》、《新父母教程》(1-9级)等教育图书。</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1, 51, 51);">阅读文本展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33333"><b>阅读感悟</b></font></h3> 作为教师,我们职业的矛盾、艰难,以及复杂的约束是无时不在、无刻不有的,这也慢慢构成了我们的一种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对孩子也有非常直接,持久而又深刻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是否真正的看到孩子的内心,是否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试想如果没有看到发展中的人,谁也不能想象一个普通话讲不清楚的曾经的学生,现在成了著名的生命化教育的发起人。<br> 所以,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行走过程中,更多地关注“生长性”,通过发展的思维去包容孩子,这种“生长性”与“标准化”的对峙是否会缩小,孩子的“生长性”是否会得到更好的生长土壤呢?比如文中提到的,一个爱写作的孩子,虽然有很多的不尽人意,如果得到老师、家长的不断鼓励,强调是“不错,不错,继续写”,重在“继续”二字,是否更为“长”了呢?<div> 我们不要把小学教育当成终结性的教育,它是起点的教育,是生长的基础教育,它的走向由儿童性来决定,由人发展的自然规律来左右。<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