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黄鹤楼

东方之珠

<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武昌蛇山,是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因耸立于黄鹄矶而得名。近1800多年间,见证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是历史文化名城武汉不可或缺的记忆符号。黄鹤楼与湖南岳阳楼、江西腾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依山傍水,占尽形胜,景纳万端;优美的神话传说和历代不绝的名家赋咏,更使黄鹤楼平添了诗情与浪漫,成为蜚声中外的历史文化名楼。历史上的黄鹤楼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于1981年重建,1985年落成的。30多年来已发展成融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公园。   </b></p><p class="ql-block"><b> 2018年4月11日傍晚到达武汉先去了黄鹤楼公园观赏了夜景,第二天又去游览了全貌,领略黄鹤楼从古到今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一诗,使它闻名遐迩。</b></p> <p class="ql-block"><b>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公园” 黄鹤楼,历来是“临高台而极目”的绝佳去处。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墨客在这里对景兴怀,讴歌人间真情,颂扬中华美德。</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公园大门前“近仙人居”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楼峯江带”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岳飞铜雕像 ”表现了岳飞扶鞍勒马、不忍破碎山河的忧愤神态。</b></p> <p class="ql-block"><b>  铜像旁边有岳飞手迹“还我河山”石刻。</b></p> <p class="ql-block"><b>  “岳武穆遗像亭”简称岳飞亭。亭中石碑刻有岳飞半身遗像,线条遒劲,意态英武,亦属艺术杰作。</b></p> <p class="ql-block"><b>  “石牌坊”位于高观山的山脊背上,由西向东将白雲阁与岳飞风景区连接长达250米,共5座石牌坊,青石板路。</b></p> <h3>  第五座为岳飞功德坊,是牌坊群中最大宏伟的一座,“精忠报国”。</h3> <p class="ql-block"><b> 牌坊背面是“功业千秋”</b></p> <p class="ql-block"><b>  “白雲阁”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黄鹤楼以东,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 </b></p> <p class="ql-block"><b>  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1992年竣工。</b></p> <p class="ql-block"><b>  “涌月台”取唐代诗人杜甫“月涌大江流”诗意,1992年重建,“涌月台”三字由著名书法家黄绮所书。</b></p> <p class="ql-block"><b>   “毛泽东词亭”建于1992年,亭中的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b></p> <p class="ql-block"><b>  “鹅池”相传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放过鹅。后人爱之,遂立碑建池。现池于1986年修建,面积600平方米,池中植睡莲、假山、鹅碑亭、别致的小桥,颇具江南园林风韵。</b></p> <p class="ql-block"><b>  “千禧吉祥钟”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b></p> <p class="ql-block"><b>  钟的身重20吨、高约5米、口部直径3米。</b></p> <p class="ql-block"><b>  “崔颢诗题图”是座石照壁形式的浮雕,书幅为8x4米,石料选用四川省越西县黑色沙石,色泽古朴自然。图上雕绘着唐代诗人崔颢在云霞缭绕间,长袖飘逸、峨冠博带、潇洒挺拔、运笔赋诗的形象,图中雕刻着他的千古名诗《黄鹤楼》。这座浮雕堪称为黄鹤楼公园中诗、书、画、刻四绝雕刻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整个楼身为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共五层、高50.4米,七十二根大柱,六十个翘角层层凌空,翘角下部悬有金色的风铃,随着微风吹来,不时鸣奏悦耳清音,金黄色琉璃瓦面,在阳光下,辉煌夺目,古朴而又矫健的雄姿,犹如黄鹤展翅归来。</b></p> <p class="ql-block"><b>  “宝铜顶”系清同治黄鹤楼楼顶,后几经遭损毁,于1984年12月终于修复成功,恢复本来面目,重新完好如初地展现在游人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搁笔亭”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东面的篇额,“楚天极目”取自毛泽东词作“万里长江横渡,纵目楚天舒”寓意是登上黄鹤楼祖国的大好国土尽在面前目今。“帘卷乾坤”北京方颜所书,寓意为黄鹤楼以外辽阔的大自然,全被卷入眼帘。</b></p> <p class="ql-block"><b>  黃鹤楼西面匾额:“黄鹤楼”舒同所写,“气吞云梦”赵朴初书。南面是“南维高拱、势连衡岳”,北面为“北斗平临、云横九派”。分别为:李尔重、黄亮书、陶述曾、邓少峰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登上黄鹤楼,看万里长江浩浩荡荡,观大江之城谈古论今,黄鹤楼与武汉长江大桥交相辉映,远眺武汉三镇的绮丽风光景色尽收眼底。桥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下缓缓蠕动着的轮船,以及隔江相望的龟山山顶高耸的电视塔、青青的汉江与浑黄的长江交汇处,半清半浊的水面无声无息的流向远方。</b></p> <p class="ql-block"><b>  举目四望,视野开阔,俯瞰“黄鹤楼公园”全貌,老城翻新改造,远处江边高楼耸立,时代的更替和今非昔比感油然而生。虽然今天的黄鹤楼不是1800年前的黄鹤楼,今人怀古,依然充满情怀之托。</b></p> <p class="ql-block"><b>  京广铁路上的列车从楼下呼啸而过</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原址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黄鹤楼屡建屡毁,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毁于光绪十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铜楼顶,黄鹤楼的身世也是“宦海沉浮”,跌宕起伏。</b></p> <p class="ql-block"><b>  初建是为了军事目地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因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b></p> <p class="ql-block"><b>  五楼的穹顶</b></p> <p class="ql-block"><b>  五楼:大厅正面墙上的组画,“江天浩瀚”。</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幅画由上而下记载了远古的长江文化演替发展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幅是在石绿底色上用金线描出的水浪占据了全部画面,使人似乎站到了长江的一个横断面上,感受着急流东去的波涛。</b></p> <p class="ql-block"><b>  第三幅反映的是三国以后黄鹤楼产生和兴废的过程。</b></p> <p class="ql-block"><b>  五楼大厅中共有10副油画,除正面墙上三副外,其它的七副均在额坊上,分别为: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和沧海横流。</b></p> <p class="ql-block"><b>  四楼是文化活动场所,阵列了当代书画名家游览本楼的即兴之作,这里还专门备下了文房四宝,若是哪位游客有兴趣,不妨在此一显身手。(收费的哟)</b></p> <p class="ql-block"><b>  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b></p> <p class="ql-block"><b>  古黄鹤楼挂毯,红木家具。</b></p> <p class="ql-block"><b>  三楼大厅正面,名为《文人荟萃》,描绘了唐宋时期十三位登临黄鹤楼,留下一篇篇脍炙人口传世佳作的文化名人及其作品。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如真人般大小,画面人物形态各异,形象栩栩如生,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吟诗作赋的情景,黄鹤楼也因他们的绝妙诗篇而变得更加精彩。瓷画由中央美术学院华其敏教授创作,山东淄博陶瓷厂烧制。</b></p> <p class="ql-block"><b>  第一幅画中的诗人左起:杜牧、白居易、刘禹锡。</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幅画中的诗人左起: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問。</b></p> <p class="ql-block"><b>  第三幅画中的诗人左起:岳飞、陆游、范成大。</b></p> <p class="ql-block"><b>  室内还展示其他大家们登临黄鹤楼的赋诗,崔颢的《黄鹤楼》就诞生于此。</b></p> <p class="ql-block"><b>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被后人堪称为送别诗之祖。</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得江山形胜之精华,历代诗人词客在这里不仅找到了理想中的心灵休憩之地、情感宣泄之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的宇宙观和人性理论获得了高度的融洽统合。</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诗词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南朝,成熟于唐宋,鼎盛于明清,现存古代名家之作多达千余首。优美的黄鹤楼诗词,辉前烛后,盛传不衰。</b></p> <p class="ql-block"><b>  二楼大厅正面墙上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記》,楼中陈列着唐宋元明清和现代六座黄鹤楼模型,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唐代的黄鹤楼”一楼和城相连,外看只有两层,整体结构比较简洁粗犷,给人一种古朴雄浑的感觉。</b></p> <p class="ql-block"><b>  “宋代的黄鹤楼”由楼、台、轩、廊四部分构成,每层翘首重檐,飞达四敞,展现了宋代精致隽逸的艺术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元代的黄鹤楼”形式延续了宋代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明代的黄鹤楼”主体仍为两层,综观明楼,既有宋元神韵,又有明代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清代的黄鹤楼”它分三层,第一层有12个檐,代表一天有12个时辰;第二层十二个檐,代表一年有12个月;第三层有24个檐,代表一年有24个节气。能将中国传统的天文历法文化融入其中,是它的最神奇之处了,遗憾的是在1884年的夏天(光绪十年),被雷火击毁了。</b></p> <p class="ql-block"><b>  “现代的黄鹤楼”它以清代为基本,于1981年重修,既不失黄鹤楼传统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楼更加雄伟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一楼大厅的《白雲黄鹤图》取材于驾鹤登仙的神话,廉取唐诗"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上这位仙者,口吹玉笛,似离似归,下面的人们载歌载舞。</b></p> <p class="ql-block"><b>  两侧柱子上的楹联是,清代符秉忠撰写的一副名联,上联“爽气西来,雲雾扫开天地憾”</b></p> <p class="ql-block"><b>  下联“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由原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教授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原来的黄鹤楼建在现长江大桥桥头堡的地方,因为建桥被占用了位置,于是搬到1000米以外的蛇山上。1981年10月破土动工,1985年6月落成。外形雄伟壮观、古朴典雅。</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是武汉乃至湖北的地标,外地来武汉必到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楼从223年建成至今,屡建屡毁,明朝被雷劈、清朝被火烧……。</b></p> <p class="ql-block"><b>  《黄鹤归来》铜雕 ,“黄鹤归来”引自世传神话,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业乐。两只仙鹤俯瞮人间,非常感动,便脱胎下凡,以昭普天同庆。</b></p> <p class="ql-block"><b>  新的黄鹤楼建设,吸取历代之所长,按“源于古人、优于古人”的设计原则而修建的。采用中国古典建筑构造技艺,平面为正方形,四望如一。</b></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揽虹亭(北亭)</b></p> <p class="ql-block"><b>  噉川亭(南亭)</b></p> <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雲衢轩(北轩)</b></p> <p class="ql-block"><b>  凝翠轩(南轩)</b></p> <p class="ql-block"><b>  南北两轩作为附属建筑,加上“江山入画”牌坊,把黄鹤楼映衬得更加雄伟高大,金碧辉煌。</b></p> <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b></p> <p class="ql-block"><b>  【胜像宝塔】亦称宝像塔,原在武昌蛇山西首黄鹤楼故址的黄鹄矶头,1984年迁入公园西大门入口处内。始建于公元1343年,用以供奉舍利和安放佛教法物,。</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上看黄鹤楼的雄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黄鹤楼色彩绚丽,古色古香,雄奇多姿。正像歌中唱的“黄鹤楼你是一首千年的悲歌,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记载着多少悲欢离合。黄鹤楼你是一首万年的颂歌,记录着华夏复兴之梦,书写着民族灿烂史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