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考古工作继续。今天去挖一挖近邻汉沽的历史。盐,是解读汉沽历史的一把钥匙,那就从探秘小盐河开始今天的考古吧。汉沽原为蓟运河东岸小盐河畔一村庄,所以可以确定汉沽原名小盐河庄。汉沽自古为产盐之地,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当地称水为“沽”,因朝代(汉)与河(沽)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骑行在芦汉路上,开着紫色花朵的灌木丛,在绿意葱茏的世界里,很是鲜明。花朵有些像紫丁香,识花君一查,名字叫醉鱼草,漂亮。</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京山铁路下边的新开北路。这里有一条小沟,据我判断这里是汉沽的二道沟,城区里的才是一道沟。因为我的老家,就是按离村子的近远,有一至十趟沟儿,还有一至十趟马路。汉沽边上这条小沟,沟上连着有两座小桥。</p> <p class="ql-block">水泥桥头,正好有两位老大爷纳凉,于是我开始访古。</p> <p class="ql-block">正如我的判断一样,这小沟果然是二道沟。过去,汉沽街里的人们人们去火车站,这里是必经之路。据老人介绍,原来这里是木桥,后来修了这水泥桥,再后来,新开北路重修,往旁边挪了几十米,这座桥就荒废了。</p> <p class="ql-block">顺着二道沟走,沟上还有几座小桥,有的荒废,有的还能发挥沟通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一道沟与蓟运河相连的地方,是今汉沽街道办事处北、汉沽职专以西、临近蓟运河的排水站。</p> <p class="ql-block">城区里的小盐河已经被填平,老河道已经成了城市排水主管道,这闸口,就成了排污口。</p> <p class="ql-block">从排水闸顺东滨街走,紧邻新开路与东滨路交口的西南侧,也就是原汉沽灯具三厂院墙外,就是永济桥原址的具体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头,就是古永济桥留在原址的唯一一块石头。永济桥,系清代开通贯穿宁河、天津、唐山等地的一座重要桥梁。1954年,永济桥东侧新开路建设桥竣工,使之日渐颓势,终成汉沽历史文化遗迹。</p> <p class="ql-block">2005年9月9日,永济桥移至河西公园两湖间,石上车辙的深深印痕,印痕下那些久远的故事,与绿水相拥,成为一道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出城区,走汉南路,直达小盐河终点——张家码头,照片就是张家码头桥。</p> <p class="ql-block">张家码头桥,很低矮,并且正是驳盐沟转弯处,当年可没有这么风平浪静,驳盐船通过时,可不是一般的困难。</p> <p class="ql-block">站在木桩上,一手触摸历史,一手握紧现在。</p> <p class="ql-block">附在木桩上的藤壶,似乎和张家码头一样,颇有年代感、历史感。张家码头旧址因为远离市区,又在汉沽盐场界内,宽阔的驳盐沟一直在发挥着运盐的重任,得以幸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p> <p class="ql-block">古老的驳盐沟,愿你永远承载盐之重,承载生命之重!</p> <p class="ql-block">张家码头桥左转,一眼望去,长长的驳盐沟——小盐河。</p> <p class="ql-block">张家码头枕着小盐河,小盐河依偎着张家码头,张家码头因小盐河的开凿而兴旺,小盐河又因张家码头而热闹非凡。1976年地震后,张家码头及附近盐滩,改成了汉沽盐场滩田的储水大汪子,看,这迷人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有没有辽阔的大海的视觉效果,这是汉沽版海南岛😂</p> <p class="ql-block">小盐河是专为运盐而开凿,全长约15里左右。这条人工河之所以在历经一千余年后仍遗迹尚存,是因为芦台场的驳盐船队千百年来,经年累月在这条河上穿梭往来,一船船的原盐源源不断运往各处坨地,再加上官府重视,每年都要疏浚清淤,清理河泥,致使小盐河畅通无阻。</p> <p class="ql-block">驳运用的艚船,俗称小鸭嘴、盐艚子。(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最初的驳运工作十分劳累,自古以来皆是“顺风挂蓬(帆),无风拉纤”。驳运工人工作的辛苦,非常人可以承受。拉纤时,走在光滑的碱土堤埝边,脚下容易打滑不说;到了冬天,顶着刺骨的寒风,奋力拉动纤绳,很快就浑身冒汗,汗湿的衣服贴在身上,无比难受,寒风又很容易带走身上的热气,稍微放慢节奏,全身就透心寒冷。冬天顶风拉纤时,如果纤绳没盘好,沾上了驳盐沟里的咸水,纤绳就会冻冰,硬得像钢缆,背在肩头,那滋味更加难受。(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为减轻驳运工人的劳动负荷,1960年,汉沽盐场开始试验拖轮牵引艚船,从此开始了驳盐向机械化发展的阶段。到1974年,驳运的主要操作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朋友拍摄于2021年南堡)</p> <p class="ql-block">发现一处碉堡。这碉堡,据我估测,应该是一棚所在地。而张家码头所在地在六棚附近,它西连四棚,东南连九棚。</p> <p class="ql-block">过去,汉沽人都会说这句话:盐滩一溜“棚”,海边一溜“堡”。这里所说的“棚”,不是窝棚、草棚、泥棚。而是清朝末年的一种军事建制,坐落在盐滩之中,说白了就是武力管理盐区。如头棚、二棚、三棚……乃至九棚。其中留有点遗迹的是一棚(又称头棚)、六棚、九棚。</p> <p class="ql-block">这碉堡是日军侵华的罪证,是日本对汉沽盐场疯狂掠夺的罪证!</p> <p class="ql-block">到达海辛庄运盐专线铁路。这附近,就是古代盐灶地毛家灶、尹家灶。</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人们用芦苇作为燃料,用大锅取盐碱土,熬制海盐,用“灶”来命名制盐地,十分精准。而煮海熬波这个既形象又浪漫的称呼,道不尽期间制盐人的辛苦劳作。</p> <p class="ql-block">繁体字的“鹽”,属于象形字:“臣”指代百姓,“卤”指代卤水,“皿”指代器皿,“老百姓在器皿中烧卤水”,就形成了这个“鹽”字。</p> <p class="ql-block">小盐河边走一走,快乐相随开心相伴。</p> <p class="ql-block">远空云卷云舒。</p> <p class="ql-block">近岸时光斑驳。</p> <p class="ql-block">不系之舟,时刻向往着自由。</p> <p class="ql-block">汉沽版马尔代夫😂</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芦台场煎盐,自后唐同光三年置场,到清代康煕初年废煎改晒,历800年之久。废煎改晒,是古代海盐生产的重要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虽然还没有到七彩盐田的季节,但左一眼汪子的清澈,右一眼洚的或蓝或绿,卤池里深深浅浅的巧克力色,五彩缤纷,已经是视觉的盛宴了✌</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咸咸的海风,到达盐业风情游览区。</p> <p class="ql-block">盐业风情园,有盐文化广场、七彩盐田观景台、东方红火车头打卡地、古韵渔船等颇具特色的新看点,上次去过了,再说现在疫情也不开放,所以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海盐结晶后,就近在公路边集坨,通过大卡车运输。驳运完全被公路运输替代,驳盐沟冒着滚滚黑烟的小拖轮缓慢拖动艚船的情景,再也不复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看我“扬卤测度”。扬卤测度是过去盐工们测量卤水浓度的方法。利用卤水浓度增加,粘度上升的原理,盐工们只需用铁锨将卤水扬出水面,通过卤水表面的水泡多少,判断卤水浓度。</p> <p class="ql-block">莫谓盐滩土质差,不生五谷不生花。须知贵与蓝田等,种水能收白玉砂。</p> <p class="ql-block">手捧北纬39°的芦台玉砂,可不可以为爱带言(盐)?当然可以,于是我从盐坨上带回了一捧盐✌</p> <p class="ql-block">一碗汉沽盐,咸涩的记忆,晶莹的心思!</p> <p class="ql-block">登盐山、踩盐坨,象征着财富、祈福。</p> <p class="ql-block">盐,人体必须,同时也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尤其在古代——夏商周的盐贡,春秋战国的盐利,汉唐宋元的盐税,明清的盐课。</p> <p class="ql-block">盐,国之大宝,国之重器,深藏功与名。在汉沽盐场这片广阔的滩涂上,围绕着盐,有多少贫与富的挣扎,有多少腾达与沉寂的人生,有多少付出与收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滴水之淡,一粒粮食之轻,一粒盐之咸。</p> <p class="ql-block">南甜北咸,北方人口味重,现在人们注意控制盐的摄入量,都关心“控盐”,但无论你怎样控盐,人类,都是“盐控”,没有盐,无法生存。</p> <p class="ql-block">中国盐,长芦盐,汉沽盐,平凡而珍贵👍</p> <p class="ql-block">浅浅而温暖的相逢,在最初的夏天,蔓延。</p> <p class="ql-block">探秘汉沽小盐河,不仅带回了盐,还带回来黄西菜,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昨天山盟,今天海誓,带着蔷薇花五月的花语,回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