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艺术总是在哲学的浸润中而实现对主客体的观照。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应该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可视化体现。华夏民族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厚,从远古崇拜自然、神话传说,图腾聚气,到进入文明社会主流哲学思想的流行,对文字的形成和书迹之变化起着极其有力地推动作用。 道家的“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六艺”和“中庸”的思想以及佛学的禅宗思想等等,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思想,在中国书法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和突出。“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中心,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提出了“人法天、天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根源之理,以为“自然”是永久存在的,主张一切事物必需遵照其根源,顺应自然。所以中国书法更多地强调“师法自然“的思想。儒家的“六艺”直接把“书”纳入其中,作为入士的必备条件;“中庸”思想,也被古人称爲“中道”和“中和”之道。关于中庸思想,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往常也”。中国书法中“平和”、“静雅”等自然与这样的思想密切相关。佛学禅宗思想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思想的形成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国情结合而发生的。禅宗思想包括着丰厚的外延,其中空灵、幽静、漠然等等的各种思想都对书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由于禅宗思想的呈现,使得中国书法表现出了新的气象、新的面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丰富,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积极而深远。</p> <h3> 中国书法的来源与推进与汉字有着紧密的关联,有关汉字的来源众说纷纭,如结绳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不管哪种说法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是先民对世界认知的深化,都能与中国传统哲学现实存在相契合。汉字的发生并不是突如其来,而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西周的甲骨文,开启了中国规范文字之始;商周到战国这一时期,呈现的金文也是脱胎于甲骨文。随着时代的变化,直至秦始皇统一七国,以小篆推进“书同文”的时候,中国书法向开始了主体化和定型化方向的迈进。汉代,是书法艺术愈加完善,字体愈加稳定。在小篆的基础上,书法艺术沿着两个方向推进,出现了隶书和草书两个主流书体。这时的草书是章草,还没有到达前期的纵容恣肆,只是稍有映带。魏晋时代,二王将章草开展成今草,也就是行书,行书在这一时期,充分发展,到达了很高的境界。同时期隶书笔划中的波磔、燕尾逐步消失。通过钟王的探索,楷书基本定型。到了唐朝,楷书开展到了高潮,呈现了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褚遂良等著名的楷书大家。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中国传统哲学儒释道三家的融汇也基本成熟。由此而观之,中国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驱成熟,并不断地取得很高的成就,大多数书家在书写时,都是对自身哲学思想的渲泄和实践。</h3> <h3> 中国哲学心学高峰缔造者王阳明,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是一代圣贤,是文臣,也是武将,其学问流芳百世。但在书法上,很多人却不知道王阳明书法的精湛之处。在书法的学习上,王阳明与普通的书法家有着较大的不同,他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家在书写时,都是对自身哲学思想的渲泄和实践。临帖时,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王阳明是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靠“悟”而得书法精髓的人,在“心学”上他有著名的“龙场悟道”,在书法上更多也是得益与他的“心悟”,他能够将“书法”与“心学”巧妙融为了一体,从而使得他的书法气格和意趣卓然而高绝。王阳明传世有一件著名的《何陋轩记》,这也是目前王阳明传世尺幅最长的一卷墨迹本。这卷作品写得瘦硬而挺拔,看似随意实则法度谨严、曼妙而多姿,能够在跌宕中见平正,在险绝中不失矫健之姿态,气韵之超迈,矫若游龙之姿态,足以令人叹为观止。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核心可以完全用书法来表现,而作为顶级的哲学大师的王阳明,其书法水平又怎么可能不高绝呢?其实,将哲学思想与中国书法交融在一同的书法家数不胜数。唐代的草书大家张旭从担夫争道、公孙大娘舞剑器等日常生活中,领悟了书法的微妙;同时代的怀素从夏天观云峰随风变化无常,领会到草书的变化无常;宋代的书法四大家之一黄庭坚从船夫的常年荡浆,领悟到用笔之妙。书法大家王羲之家喻户晓,被誉爲“书圣”,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变古法、创新体,创始了今草之先河。他的《兰亭序》“飘若游龙、婉若惊鸿”变化十分丰厚,被称爲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书法变化无常,可以说是一帖一相貌,但是他仍然能在作品中将哲学思想运用的熟能生巧,哲学中的中庸思想就有很好的表现。他能从全体上掌握字的章法,也能从部分表现字与字之间的映带、收放。书法实践中很好地掌握“度”,很好的把握住“度〞,从而达到作品的“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在书法历史的推进中有不少书法家是僧人,他们用禅来比喻书法,将二者相提并论。以为书法和参禅是同样的道理,考究心无邪念、静心考虑,以到达顿悟的境界。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基本都是哲学家,中国古代的文人哲学家,其书法作品神逸兼备。</h3> <h3> 1986年,我从中学教师岗位调动到县委党校担任教员。我中专学的是中文专业,大专学的是历史专业。当时党校哲学教员空缺,学校安排我顶替,我只能自学哲学了。那时年轻,精力充沛,三个月读完本哲学本科主要课程,写下近万字心得笔记。由此从学科体系对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记得教科书外,我读了一本艾司奇著的《哲学常识》。这本从日常生活现象揭示哲学原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次突击学习,对哲学基础理论的恶补,让我初步掌握了哲学知识基本原理,虽然仍不堪胜任职学教员一职,但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哲学原理分折和指导,自觉性大大增强。我当时学习书法也进入常态化状态。哲学中的矛盾原理、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学说,辨证思想等等,很自然地运用到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从简单的纸硬笔软、纸白墨黑对立观,到润澡、欹正、进退、露藏及大小的神采观,不断地感受到哲学观点对书法创作的指导意义。我在习楷的时候,如何理解钟繇的纯朴自然、王楷的平正中和、唐楷的峻严凌厉、宋楷的意趣有味、元楷的反朴古雅以及明清楷的古板生硬等;我在习隶时,如何理解秀美曹全、圆润乙瑛、飘逸礼器、刚劲张迁等;我在习行草时,如何理解勾连、留白、点块、枯润等;这些上升到哲学层面,就很容易消化,很自然从当然而到所以然之认知的接受</h3> <h3> 当下书法出现诸多乱象,诸如丑书泛滥、水平退化、师古泥古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多书家,唯书而书,重技轻道,不能自觉地用传统的哲学思想指导练习和创作。中国书法的精髓是什么?有人用“道法自然,阴阳调和,浑然天成”十二个字来概括,或许多数人可以认同。因为书法的本源是心法,是人在天地自然中获取的灵感,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主观意识而转化出来的“心画”。清,刘熙载说过:“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任何事物,人的主体表现都蕴含着哲学的韵味。中国书法的哲学意韵早已深入到历代前贤书家的骨髓。哲人、书法、哲思,可谓韵味无穷。今天书法诸君应大力提倡,从传统哲学中疏通活水源头,践行技道双修,让中国书法更具魅力。</h3> <p class="ql-block"> 袁文长二0二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天鹅湖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