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历史上在广河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中心——夏部落中心</b></p><p class="ql-block"> 马雪峰 </p><p class="ql-block"> 广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她因大禹的出生地和齐家文化的发祥地而闻名于世。洮河、漳河、广通河是广河人的母亲河,从这个意义上说广河因河而生、因河而盛、因河而灵、因河而荣。</p> <p class="ql-block"> 广通河穿越广河全境,自远古时起叫大夏水。流淌了千年的大夏水又使广河历史久远,因为过去的大夏水是如今的广通河,在明代由于记录的失误,将原来的漓水(今临夏大夏河)误称为大夏河,原大夏水改为广通河,所以误延至今。</p> <p class="ql-block"> 《太平寰宇记》云:“大夏县与郡同治,取县南大夏水为名。”现在的广通河,就是古代的大夏水,入洮河,再入黄河。《甘肃通志·舆地十·水道》载:“广通河,在县城西…实古之大夏河也。”以前的大夏县(广河县)因大夏水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可见“大夏水“自古以来就与广河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说起“夏”,不得不说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大禹,许多证据证明,大禹出生在广河。其中《晋书·地道记》记载:大夏县“县有禹庙,禹所出也。”有力的证明了大禹出生于广河县。</p> <p class="ql-block"> 在早期大禹因治水成功舜帝封他为“夏伯”后,他从此由夏部落首领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始于积石时,先以大夏古城遗址夏部落中心(广河阿力麻土)为出发点的(因为这里是早期夏部落中心的聚集地),自从大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才了有了“夏”这个“国家“概念。因此在此后的历史中陆续出现了大夏人、大夏县、大夏长、大夏古城等名称,这种称呼寓意着从远古起,广河就与“夏”有了密切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有了“国家“就有族别,那么夏族是怎么来的呢?根据历史记载,夏族就是居住于夏水流域的西羌人。《新论·术事》、《后汉书·戴叔鸾传》等均载“大禹出于西羌”。大禹正是西羌人。《金楼子》云:“禹长于陇西大夏县。” 《水经注》进一步证实了这个事实。《史记·六国年表》更加明确的记载:“禹兴于西羌。”就是说,大禹兴起于西羌。而最早的西羌,是生活在河西(即河州)洮河、漓水(即大夏河的古名)之间的游牧民族,兴盛于战国时期,广河就在这一带上。所以夏族就以大禹为主的部落族群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 夏王朝的“夏”字,就是从“大夏”和“夏水”引去的。所以先有“夏族和大夏”,后有夏朝,大夏县。</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什么呢?在古代以故乡为封号是常见的现象,如司马懿为河内温县人,属春秋时晋地,故而号晋。赵匡胤曾被封宋州节度使,所以国号称“宋”。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以夏封地(大夏县即广河县)命名被舜封为“夏伯”。</p> <p class="ql-block"> 有了族别,就有人类的活动,也有了活动的中心,夏部落中心就这样产生了。自夏部落中心产生以来,这个政权中心以夏的名称不断的在变更。</p> <p class="ql-block"> 以大夏部落为中心设县的朝代是西汉。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一度改大夏县为“顺夏县”。东汉建国后,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了大夏县名,属金城郡。东汉建武十二年(36),金城郡入陇西,枹罕、大夏、白石、河关县属之。西晋初年,又撤销大夏县。晋惠帝永宁二年(302),张轨任凉州刺史时上表晋惠帝,要求在青海东南置晋兴郡,领晋兴、枹罕、大夏等十个县。公元345年,前凉张骏取枹罕,始设河州,辖兴晋、大夏、永晋、武城、金城、武始六郡。晋废帝太和二年(367),前凉兵攻克叛将李俨所居大夏、武始二郡,后又改为大夏县。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置河州,领金城、武始、洪和、临洮四郡,大夏县属金城郡。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469),改大夏县为大夏郡,不久又恢复为县,仍属金城郡。隋朝时置大夏县,属枹罕郡,后改为河州。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武威司马李轨起兵反隋,自称河西大凉王,派兵攻占西平、枹罕,大夏遂属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唐灭李轨,设置河州,辖枹罕、大夏二县,贞观年间一度曾废除大夏县,后复设置……至到后来的定羌县、太子寺、宁定县、广通县、广河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历史上广河县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中心以夏部落形式出现,并以大夏古城遗址为中心成为各个时期的政权中心。</p> <p class="ql-block"> 说了这么多,再看看当时的夏部落中心。从大夏古城遗址中看,它大体上三部分构成。最高的城堡,在山间的二级台地的最高点上,先民充分利用了山顶平坦,三面断崖的地理优势,一道残存的堡墙,正好堵在路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防御系统。残存的城墙高四五米,基础宽一米多,长30米左右。其他三面仅剩墙基了。山下则是大夏古城的另外两个城堡。人们称为上、下古城村。</p> <p class="ql-block"> 夏部落中心形成后,大禹开始在九州治水。他开通了九条道路,打通了九条山脉的通行道路,还把全国划分了九州。在这期间,大禹不仅弄清楚了各地的特产,还给各地民众划分了范围,强调了各地物产,同时制定赋税标准,确定不同的贡品。令规定国都以外五百里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同时,他理顺各地和部落联盟之间的关系,尤其修通九条道路,划分了九州,打开了山脉之间的联系,将分散的各个部落联盟,通过交通,贡服等为建立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史记·夏本纪》记载,由于禹治水之功,同时做了上述实事,他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样大禹由夏部落中心首领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号“夏后”并铸成了九樽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如今广河齐家文化广场背面的钟鼎山就是其中的置鼎之地。</p> <p class="ql-block"> 舜死后,禹守孝三年,仍按传统的禅让制把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按《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再即天子位,并将商均派到戎地当官。戎地就是大禹曾经夏部落中心的故乡洮河流域大夏(今广河)在内的地方(有时羌戎并称)。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就这样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大禹导河积石,是以今天广河县大夏古城遗址为部落中心出发地走向九州,随着治水工作的推进,祖国大地上也出现了比夏部落中心更好更合适的人类居住地,所以迁都成为必然。当历史的脚步走到“启“的时代,结束了“禅让制“,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模式的建国设都的时候,夏部落政权中心开始了迁都,至到部落联盟的时候,以国家首都的方式又继续迁移(以后具体在哪里建都,众说纷纭)。</p> <p class="ql-block"> 不管以后的夏朝国家政权中心随着治水的成功出现在哪里,那都是以后的事。而综观历史,在远古时代,广河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中心是夏部落中心,它就是今天位于广河县古城村的大夏古城遗址,但它是一个以部落的形式出现的,也是日后夏朝国都的雏形,它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启”建立夏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奠定了形成夏朝各种条件的坚实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