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纪实|“赶海”记——自发的角色游戏是幼儿的最爱

莉楚黎

<p class="ql-block">  大海涨潮的时候会把一些小鱼类冲到岸上来,然后潮退之后,这些鱼类就可能会留在浅水里,住在海边的人就会趁着这个机会去捞这些鱼类,这就是“赶海”。</p> 游戏缘起 <p class="ql-block">  这天早晨下着毛毛雨,于是我带孩子们来到了玩具棚进行晨间锻炼。大部分孩子都在挑战攀爬架,郭了然已经“登顶”最高处三次了,无了兴趣,就去寻找材料框里的其他材料。</p><p class="ql-block"> 郭了然、廖沁如、苏熙媛不约而同地被塑料圈和“u”型铁棍(滚铁环用)吸引,他们人手拿起一个铁棍和圆圈开始摆弄。</p><p class="ql-block"> 只听见郭了然兴奋地说了一句:“我们去赶海吧!”后,“赶海”记就此展开……</p> 教师思考 <p class="ql-block">  今日晨间锻炼的场地在玩具棚,这里有着供幼儿进行体能锻炼的攀爬架、独木桥和球类,以及各种类型的材料。而众多材料筐里最不起眼的那个用来滚铁环的铁棍和最常见的塑料圆圈却成为了孩子们今天的游戏材料。她们这个意外发现促成了下面这个精彩的游戏……</p> 赶海队队长和她的队员们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赶海吧!”一手持圆圈、一手持铁棍的郭了然向她的伙伴们发起了这个任务。</p><p class="ql-block"> “好啊!”伙伴们(3人)纷纷答应,便拿起工具(塑料圈和铁棍)跟着郭了然径直走到了足球门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郭了然说把铁棍搭在肩上,她的赶海队员们也模仿她的动作,转移“赶海”阵地。她们来到攀爬架旁边的一块平地,继续摆弄着铁棍和塑料圈(把塑料圈挂在铁棍钩子上)。这景象吸引了车车过来,他也拿起工具不由自主地模仿着她们说:“老师,我也要和郭了然去赶海。”</p> <p class="ql-block">  郭了然见她的队员彤彤没有拿塑料圈便提醒她:“来,给你,你要这个呼啦圈才能去赶海。”说完就去重新拿了一个塑料圈给彤彤。队长带着队员又转移到了足球们旁,说:“就这吧!嘿,我们在这儿玩沙子吧!</p><p class="ql-block"> 廖沁如说:“可是沙子里没有球球,那是海滩!”</p><p class="ql-block"> “海滩也可以玩啊。”郭了然回答。</p><p class="ql-block"> “海滩就没有球球。”廖沁如回应。</p><p class="ql-block"> “海滩有球球!你看那”苏熙媛参与进话题,手指着球门里的球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可这是假的球球。”廖沁如反驳道。</p> <p class="ql-block">  “啊!那里有个大螃蟹!”苏突然指着不远处的羊角球兴奋地喊道,示意她的伙伴们去看,然后飞快跑过去用塑料圈套住羊角球。</p><p class="ql-block"> “来!我们赶紧去抓住它!带上我们的呼啦圈!走去抓住它!”郭了然对廖沁如说。</p><p class="ql-block"> “我抓住啦!我抓住了一个大螃蟹”苏熙媛用塑料圈牢牢套住羊角球叫道。眼看着羊角球就要从塑料圈中滑出来,郭了然赶紧跑上前:“快点,快点给它钩住。”她用u型钩钩住羊角球的“角”,在共同协作之下,“控制”住了这只螃蟹。</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又有收获了!”苏熙媛满意得说。</p><p class="ql-block"> “我们又有了丰盛的午餐!”郭了然开心地回应。</p><p class="ql-block"> “哇!虾子大餐!”廖沁如很兴奋。苏熙媛又抓来一个螃蟹(滚来一个球),她们围坐在草皮上,郭了然提议起要把这些螃蟹给烤了吃。</p> <p class="ql-block">  螃蟹还没开始烤,郭了然就又把塑料圈当成水池,铁棍当鱼竿,和队员玩起钓鱼游戏。她们用铁棍勾起塑料圈,向我展示钓到的“螃蟹”、“鲨鱼”、“美人鱼”……这个举动吸引也到了何俊炜和王泽辰的加入。</p> 教师思考 <p class="ql-block">  “赶海”这个词儿能从郭了然的嘴里蹦出来我感到很吃惊,因为我自己对“赶海”都只有着模糊的定义,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由此可见,要么她真的去“赶过海”,要么她是从电视上看过类似的活动,并且很感兴趣。她的表征能力和想象力很强,看到铁棍和圆圈就自然而然地迁移自己已有经验,把它们变成自己的“赶海”工具。</p><p class="ql-block"> 作为游戏的发起者,她的号召吸引了众多孩子。其他孩子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赶海”,但他们能根据自己对“海”的认知来进行游戏,如廖沁如知道“赶海”要在沙滩上进行,车车知道“赶海”要去挖鱼,苏熙媛看见羊角球就会自觉把她当成螃蟹抓住,幼儿有着自己的认知经验和理解能力。</p><p class="ql-block"> 把羊角球当成螃蟹、篮球当成小鱼、塑料圆圈当成捕鱼工具或者鲨鱼,这都意味着他们的以物代物和想象力极强,游戏的进行可以随着场地上现有的材料来推动。“捕捉螃蟹”的过程中,郭了然会发动朋友一起来,用铁棍的“u”型钩去钩,同伴之间的协作和团结意识不自觉地得到了发展。捕捉到食物后她们开心、喜悦、兴奋的心情,在这种“假想”的情境中得到释放。她们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自然地吸引了更多的孩子加入游戏,毕竟,快乐是会传染的。</p><p class="ql-block"> 郭了然不仅是游戏中的组织者,还是游戏情节的推动者。作为组织者的她不但能带领队员们转移“赶海阵地”,还能细心地观察到同伴没有工具(塑料圆圈)的问题,及时地给予帮助;作为情节的推动者她能灵活地将铁棍假想成“鱼竿”,将塑料圆圈假想成“水池”,和同伴玩“钓鱼”游戏,丰富了游戏情节。</p> 持续壮大的赶海队伍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赶海队已有7人之多,他们都围坐在草皮上“钓鱼”,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苏熙媛又转移阵地,跑到材料框那儿捉螃蟹(用塑料圈套住羊角球)。“给你!这里又有一个大螃蟹!”车车也向我炫耀他捉到的“螃蟹”(同苏)。</p> <p class="ql-block">  郭了然看到陈佳艺拿着海绵棒在挥舞,便对她说:“陈佳艺,我们现在去赶海吧!”“等一下,我还要锻炼身体呢。”陈佳艺继续挥舞海绵棒。郭只好对一旁的徐沁悦说:“来,我们去赶海。”虽然没有得到徐沁悦的回应,但得到了车车的回应:“好,我来了~”</p> <p class="ql-block">  郭了然和车车走到栏杆旁,说:“这就是悬崖吧,把呼啦圈放着这里会掉下去的。”他们又走到独木桥旁,郭了然说:“我们要去冒险了!快来吧。”于是他俩就拿着工具走顺利走到了独木桥的另一端,坐在地台上有模有样地“钓鱼”。没一会儿他们又跑到栏杆旁“垂钓”。</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吴泽雨、余梓毅和黄子洋可能对“钓鱼”有点心动,自觉地拿着工具坐到了郭身边,组成了一只钓鱼队。郭看着小萝卜无所事事,便也召唤她加入:“喂,小萝卜,拿上你的呼啦圈来钓鱼。”,陈佳艺也拿着工具加入进来,给他们准备“午餐”,一群人(9人)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赶海队不知不觉就转型成为钓鱼队,唯一不变的是队长依然是郭了然……</p> 教师思考 <p class="ql-block">  “赶海”队伍能持续扩大,不仅仅是这种自发的游戏本身吸引孩子们的兴趣,还得益于队长郭了然的不断号召及增补队员。队员们对她的跟随强化了她作为“组织者”的角色意识。</p><p class="ql-block"> 随着游戏的进行,“赶海”的情节也有了丰富和变化。除了简单的用塑料圈抓“螃蟹”,她还在游戏中融入了“冒险”元素(走独木桥、在“悬崖”边钓鱼)。没有人不会喜欢钓鱼,孩子们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游戏的后期,壮大的赶海队围坐在草皮上,悠然自得地钓鱼,陈佳艺主动充当“厨师”为孩子们准备午餐(增添新角色),他们嬉笑打闹,其乐融融,“赶海”记在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后,显得更加的鲜活生动了。虽然游戏情节简单,但这是他们生活经验的再现,最重要的是,他们乐在其中。</p> 回应策略 <p class="ql-block">(1)继续提供丰富的底结构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对需要。</p><p class="ql-block"> 户外自主游戏中低结构材料的投放,让幼儿的自主游戏更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除了塑料圆圈和铁棍外,教师还可以投放一些软管、pvc管、废旧瓶瓶罐罐等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自然材料如树枝、石头、树叶等,这些材料会在幼儿的手里变幻出多种玩法,拥有各种用途,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材料,也会让孩子们的游戏内容和游戏行为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案例中幼儿的游戏情节由“赶海”转向“钓鱼”时,教师可以适当考虑投放一些绳子类的材料和磁铁,以更好地吸引幼儿兴趣,促进游戏情节的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和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游戏。</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即使是小班的幼儿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假象和创造,自发地生成一些简单的游戏主题。这些游戏看似随意、松散,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对幼儿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非常有意义。因此当幼儿全身心地沉浸在自发的游戏氛围时中时,教师尽可能不要打扰他们,应用心观察,在需要的时候通过充实或调整游戏材料给予幼儿支持即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通过分享交流环节,提升幼儿对于“赶海”活动的认知,丰富游戏内容。</p><p class="ql-block"> 游戏结束后,向班级幼儿展示“赶海”游戏,邀请游戏者分享今日游戏的内容、自己的角色、遇到的困难等等,从而提高全体幼儿对“赶海”活动的认识,教师后续还应持续跟踪观察,记录下幼儿游戏情节的变化情况,鼓励幼儿用各种形式(图画、造型、语言等)表征自己的游戏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继续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促进幼儿游戏的持续开展。</p><p class="ql-block"> 角色游戏的开展离不开幼儿生活经验的支持。教师可以在幼儿游戏遇到瓶颈时(如游戏情节单一,幼儿不感兴趣等),请家长带幼儿丰富类似的生活经验(如去海边、钓鱼等),或者通过影音图像丰富幼儿的认知,帮助幼儿迁移经验,拓展游戏情节的内容。</p>

赶海

游戏

幼儿

了然

铁棍

塑料

螃蟹

钓鱼

角球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