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下)

霜天红叶24747511

<h1>  秋天到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秧苗经过大半年阳光雨露沐浴长大抽穗了,稻粒又从干瘪到日渐饱满,这每一粒都凝聚着我们日以继夜的辛劳。凝聚了农民的祈盼和心血,我们都期待着秋收这一天的到来。<br>  丰收在即,有一次我被队长安排看护农户附近的即将成熟的稻谷,防止家禽侵害。那天,我手握一长竹竿正在田埂上巡查,一支大胆的公鸡领着几只母鸡冲着沉甸甸的稻穗得意而来,我用手中的竹竿慢慢迎头挥去,撵跑了它们,不一会它们又来了,我再次迎去,就这样反复了几次,最后只剩下了那只大胆的公鸡再次来向我挑衅,这次我悄悄绕到它后面,小心翼翼的把它驱离出稻田,然后挥杆穷追不舍,它没命地逃,我拼命的追,最终斗败了的它那天再也没有出现了。</h1> 丰收在望(素材来源于网络) <h1>  秋收时节虽没有夏天那么高温,但在以水稻为主的这里,收割稻谷挥洒出的汗水丝毫不亚于“双抢”。收割稻谷全靠手中的一把镰刀,像插秧那样同样是撅着屁股弯着腰,当年我们知青点的知青老晁调侃插秧是:插秧不是人,放屁自己闻,从早干到黑,累断脊梁筋。收割稻谷的劳动强度比插秧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期间我们常常不分白天黑夜地在田地里、在稻场上,忙碌的抢收即将到手的粮食,有时五六天才睡七八个小时,每晚躺倒床上多种感觉便一起袭来:痒,是满处飘飞的稻芒扎人,全身的上下都特别痒;全身酸痛,是连日割稻时的弯腰躬腿紧握镰刀所致;肩膀肿痛,这是对我最具挑战的挑稻捆后的回应。<br>  稻谷收割完毕就要扎成捆运回稻场。我们这从农田到堆放稻子的稻场,除了狭窄的田埂就是羊肠小路,肥料运送、收割庄稼、吃水等人们均离不开肩挑。肩挑就离不开“担”了,担是运输的唯一选择。收稻期间我们的运稻工具就是每人手中的一条尖担。尖担的使用至少有300年了。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的《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就有尖担一词的出现:“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担。”尖担有别于传统的扁担。是南方丘陵、山区特有的挑担工具。尖担由木制成﹐与扁担不同的是两端很尖﹐包着厚厚的铁皮,可插入柴束内﹐故称尖担。尖担也用于挑稻捆或麦捆。把收割的稻子运送到稻场时,先把稻子扎成捆用尖担扎进去,挑起一担百十斤重的稻捆不到稻场途中是不能歇脚的,因为途中一放下稻捆,稻粒就难免会脱落,即将到手的粮食就糟蹋了。挑稻捆中途休息的唯一办法是换肩,也就是当重担把一侧肩膀压痛、压麻了用双手把担子微微托起同时转动身子把担子换到另一肩上,期间要低下头用颈椎跟作为换肩的过渡。挑着重担时右肩受不了了就换左肩,左肩承受不住了再换回到右肩,如此往复换肩避免了途中歇脚。当地农民,每个人肩膀和颈椎腰椎的结合部位上都凭空磨出了三个硬得像铁蛋似的小肉包,左右肩膀各一个,脖子后面的那个最大,是挑担子换肩时的中转站。收稻期间一般都是上午割稻下午挑稻捆,这样一干就是一二十天。不会换肩绝对做不下来,我硬是在踉踉跄跄一脚高一脚低的挑稻捆历练中学会了换肩。<br>  稻捆挑到了稻场要搭跺存放,搭建稻跺由队里的农活老把式们操作,一个稻跺跟房子的高矮差不多,稻跺搭建到两米以上就要用梯子了,跳着百十斤,一手扶着梯子,一手托着尖担爬梯子,直至完成稻跺的封顶。极具乡村特色美丽壮观金灿灿的圆柱形的稻跺就是这样搭建起来的。</h1> 秋收主粮(素材来源于网络) <h1>  十天半月后,稻跺里的湿气风干了,便可以进行稻谷脱粒的劳作了。“打场是颗粒归仓的重要农活。首先是压场,在场院先泼上水,湿润一下地皮,再用一种圆柱型的石质辊子,辞海上的学名叫做碌碡来压场。一直到地平如镜,浮尘没有为止。(我们知青点知青高老大语)” 打场,是比较紧张的,用牛拉着碌碡压着铺好的稻子,经过反复的碾压,完成了原始的脱粒,期间要特别注意,感觉水牛想方便,要立马把牠牵出场地。<br>  当年,连枷也是这里普遍使用的一种脱粒工具。有道是:“天上太阳正晒脸,个个额头下雨点,稻谷场上连枷响,笑脸欢庆丰收年。”连枷由连枷把、连枷板和转轴构成。使用时,将连枷把上下甩动,使连枷板旋转,拍打敲击铺在场地上的稻谷,使之脱粒,俗称打连枷。“打连枷”可以一个人打,两个人对打或多人用“连枷阵”进行“排打”,从稻场的一角打开,一连枷挨一连枷地打过去,一直打到稻场的另一头,又复打转来。这样,打的干净,还可避免稻草里夹带稻粒。十几副连枷同时打,你上我下,你进我退,纵横移动,从空中跳跃的连枷阵,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井然有序,浑然一体,形成一幅流动的画面。“啪啪啪啪”声犹如军队操练正步时的脚步声,整齐划一雄壮有力。但见连枷拍打处,颗颗稻粒瞬间都从保护自己的颖壳中跳了出来。<br>  连枷在农民的手中,犹如表演单杠空翻的演员,翻转着360度的圆弧圈,十分听话地准确落地。起初,连枷在我的手中很不听使唤。不但转不起360度的的圆弧圈,反而犹如喝醉酒的样子,东倒西歪,就连180度都转不成,我真是有劲使不上。反复操作后,才掌握打连枷要由着劲地使连枷头转活,转的有节奏。否则不但打不转还会打坏了连枷。而且转轴端不能落后于连枷板前端到达地面。连枷在汉朝就有王祯《农书》说“连枷是击禾器,取木条门口,用生皮草编起来,长约三尺,宽约四寸”。这一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农具我也用过了。<br>  </h1> 打场(素材来源于网络) <h1>  完成了稻谷脱粒,稻草要用木叉挑到一边重新搭建成稻草垛,这主要是水牛的越冬粮。接下来就是扬场了。“扬场”就是通过人的劳作把粮食从泥沙和粮糠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时用木锹铲起脱粒后的稻粒,“唰”的一声斜斜抛向高空,被铲起的混在稻粒中的小石块、砂粒、稻瘪秕会在空中各自分开,又按远近分开落下,脱颖而出的稻粒,滚珠落玉般掉到地上,地上立时就铺上了一层金色。扬场是个力气活更是技术活。说是个力气活,是因为没有相当的体力是顶不下来的。说是个技术活,是因为把握不好,粮食就会和泥砂粮糠无法分开。高手扬场,在风力极小甚至没有风的天气,用木锨也会充分利用惯性原理,将砂石、粮食和粮糠按远近分开,扫场者用扫帚完成稻粒的汇集。若是有风,高手借着风向扬场的效果会更好。落户农村的第一年我见习了扬场,深感扬场看似简单实则不易。</h1> 扬场和打场扬场基本工具(素材来源于网络) <h1>  扬场后稻粒要暴晒几天,这是完成颗粒归仓的最后一工序“嗮场”。至此,一年劳作的粒粒皆辛苦就告一段落了。“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为自己在这段永生难忘的经历中,经受住了劳动锻炼的考验而自豪!<br>  当知青时参加队里的分红,印象最深的是分到我们手的“九月寒”。九月寒是豫南商城县当地的一种晚稻。把九月寒挑到离我们知青点三里左右的吴桥集上,在打米坊打成大米,脱去外壳的米粒细长略略透明且散发着芳香,用九月寒蒸出的米饭那成就感、那满屋飘香的氛围是不做知青以后再也没有过的感觉了。<br>  知青这段艰难的经历使一代知青人崇尚劳动,更加珍惜劳动成果。粒粒皆辛苦的稼穑艰辛,使我在知青后的人生中,在面对着各种各样境遇的时候,心里总有一个参照,那就是在我曾经生活过不远的地方,总有一些普普通通的人在汗滴禾下土。这一深深的印迹让自己不会飘起来,有了曾经知青的岁月,做人我就有了一个根。</h1> 淄博市知青展览馆知青雕塑(素材来源于网络)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背景音乐:《山村小景》选自 陈耀星 二胡独奏专集;歌曲与朗读《悯农》;电视剧《太行之脊》主题曲选节均来自网络。在此,一并鸣谢。</p> <p class="ql-block">请观赏链接《探家之路》<a href="https://www.meipian.cn/42vruyov?first_share_to=copy_link&amp;share_depth=1&amp;first_share_uid=24747511" target="_blank" data-link="create"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网页链接</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