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相信这是困扰不少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问题。今天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方法,供您参考,或许会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h3></br><p data-mid="">教学案例</h3></br><strong>1. 什么是教学案例</strong><br></br><h3>教学案例是真实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h3></br><h3>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来理解:</h3></br><h3>教学案例是事件:教学案例是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讲述的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这个教学故事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它是对教学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h3></br><h3>教学案例是含有问题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学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能够成为案例的事件,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正因为这一点,案例才成为一种独特的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h3></br><h3>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案例必须是有典型意义的,它必须能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教学事件的真实再现。它不能用“摇摆椅子上杜撰的事实来替代”,也不能从抽象的、概括化的理论中演绎的事实来替代。</h3></br><h3><strong>2. 教学案例的基本组成元素</strong></h3></br><h3>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组成元素:</h3></br><h3>- 背景</h3></br><h3>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h3></br><h3>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轻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h3></br><h3>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主题</h3></br><h3>案例要有一个主题。</h3></br><h3>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比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后进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h3></br><h3>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细节</h3></br><h3>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h3></br><h3>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结果</h3></br><h3>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h3></br><h3>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等。</h3></br><h3>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h3></br><h3>- 评析</h3></br><h3>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h3></br><h3>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后进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教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h3></br><h3>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h3></br><h3> <p data-mid="">教学随笔</h3></br>教学随笔,也可以说“教学一得”,主要是写教学中某一点体会最深的心得。它的主要特点是题目小、篇幅短;层次和结构比较简单;内容单纯,涉及面比较小,写作材料便于收集、整理和使用。<strong>1. 捕捉题材</strong>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敢说每一节课都有体会最深的心得,但每天都要教学不同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做个有心人,随笔的素材就有很多。<strong>(1)成功的喜悦。</strong>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有令人欣喜的、成功的实践。成功了,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主要收获在哪里?抓住自己的成功之点,好题材就这样诞生了。<strong>(2)失败的教训。</strong>教学中的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失误我们应该冷静地想一想:为什么会失误?主要症结在哪里?用什么方法弥补?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好题材又诞生了。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依据,但它不一定是完美的,只要我们深入而冷静地研究思考,你也许会有新的认识或新的疑点。在讲课过程中,你也许会突然得到某种悟性与启示,产生平时没有想到的观点,发现平时没有注意到的材料。在听课过程中,通过比较,找出差异,差异就是思维之源,就是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导火线。从课后师生交谈中、学生学习的成功或失败中捕捉教学随笔的题材。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教育教学论文或从浏览教育教学报刊中捕捉。<strong>2. 锤炼题材</strong>有了题材,如何得到一篇高质量的随笔?你可能通常会觉得有话说不出说不好,这是因为缺乏理论积累,还不能从理论高度对手中的素材进行加工、整合,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视角。而这个至关重要的锤炼过程要求我们:<strong>(1)注重积累相关理论。</strong>理论积累并无任何捷径,只有平常扎扎实实地研读并作好摘抄,久而久之,再处理起素材来自然会得心应手。<strong>(2)认真解读他人随笔成果。</strong>一般报刊上都有一些非常贴近我们工作实际的教学随笔,可以细细地分析一下它们是如何总结提炼得出自己观点的,久而久之,我们也会受到很大启发,感觉豁然开朗。<strong>3. 写教学随笔的注意点</strong><strong>(1)立意要新。</strong>也就是你所写的教学心得体会,不仅自己觉得有新意,而且让别人看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不可重复别人的观点。<strong>(2)列举事例要具体生动。</strong>在举例时一定要把事实讲明白,使读者看后即懂。<strong>(3)要做到小中见大。</strong>从个别具体的事例出发,能体现出一般规律。注意把中心思想集中到一点上来,反映较深刻的问题和道理。使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个性看共性。<strong>(4)文章结构可多样化。</strong>教学随笔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可以先简述文章的中心以及写此文的目的,再列举事例说清楚事实及过程,最后归纳心得体会。<h3> <p data-mid="">教学反思</h3></br><strong>1. 写成功之处</strong>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将其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strong>2. 写不足之处</strong>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strong>3. 写教学机智</strong>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strong>4. 写学生创新</strong>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strong>5. 写再教设计</strong>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作为教师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strong>教学反思围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行。具体为:</strong>第一,教学内容方面:确定教学目标的适用性。对现目标所采取的教学策略做出判断。第二,教学过程方面: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怎样进行的。对教学目标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教学理论的反思:是否符合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对学生的评价与反思:各类学生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对执行教学计划情况的反思:改变计划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别的活动和方法是否更有效。对改进措施的反思:教学计划怎样修改会更有效……第三,教学策略方面:感知环节:教师要意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自己密切相关;理解环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倡导的理论、期望结果进行比较,明确问题根源;重组环节:教师要重审教学思想,寻求新策略;验证环节:检验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发现新问题,开始新循环。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学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h3> <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H_qqYGkNf4wXvHml0YVr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