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简记 27 北京游——谭拓寺

龙山之颠

<h1> 2016年10月22日,我和老伴游览了北京谭拓寺。<br><br></h1><h1><b> 谭拓寺</b><br><br></h1><h1> 潭柘寺是北京最古老的古寺,位于北京西南40余公里的门头沟区潭拓山上。 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周围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宛如在九条巨龙的拥抱之下。谭拓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康熙皇帝赐名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称为“潭柘寺”。寺院依山势而建,各组殿堂成阶梯状,逐级而上,十分壮观。全寺建筑可分东中西三路,寺前为上、下塔院,有金、元、明、清各代和尚塔72座。千百年来,这座古寺以“潭拓十景”闻名远近。</h1> <h1> 潭柘寺历史悠久,民间曾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这意味着潭柘寺历史比北京城还要早。据清朝神穆德《潭柘山岫云寺志》记载,潭柘寺前身是晋代(265-317年)“嘉福寺”,距今约有1700年历史,而北京城如果从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算起,大约比潭柘寺晚800年。武则天时,寺庙扩建,改名为“龙泉寺”;金代皇统年间(1141-1149年)重修后,改名“大万寿寺”。明天顺元年(1457年)恢愎旧名“嘉福寺”。清代康熙、乾隆时期,重修改名“岫云寺”。今日寺内建筑,大部分是明清两代遗物。这座千年古寺,前后多次更名,正名叫什么似乎被人们淡忘了,而俗名“潭柘寺”则千古流传,直到今天。</h1> <h1><b> 大雄宝殿</b></h1><h1><br></h1><h1> 大雄宝殿是全寺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大型建筑。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绿剪边,上檐额题“大雄宝殿”,下檐额题“福海珠轮”。正脊两端各有一巨型碧绿的琉璃鸱吻,是元代遗物,上系以金光闪闪的鎏金长链。殿内正中供奉着巨大的木质漆金佛祖塑像,佛像左右分立“阿难”、“伽叶”两位尊者,东西两侧供有精美的漆金十八罗汉坐像。</h1> <h1><b> 天王殿</b></h1><h1><br> 潭柘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宇就是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木结构,三间开,高37尺,进深34尺,面阔50尺。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黄色琉璃吻兽,殿的四角挂有圆形风铃,前额上有康熙皇帝亲书的“天王殿”斗子金匾。</h1> <h1><b> 石鱼</b></h1><h1><br> 石鱼是潭柘寺的两大“镇寺之宝”之一。“石鱼”在龙王殿前,相传这条石鱼产自南海,长约1.5米,重达75公斤。身上的13个部位对应当时的十三个省,如果哪个省发生了旱灾,只要敲击一下鱼身上相应的部位,哪个省份就能够下雨。这鱼远看似铜,击之能发出清脆的乐音。</h1> <h1><b> 铜锅</b></h1><h1><br> 铜锅是潭柘寺的“镇寺之宝”第二宝,是天王殿前一口铜锅。此锅直径1.85米、深1.1米,一次煮粥能放10石米,16个小时才能煮熟。由于锅大底厚,煮的粥既粘且香。值得一提的是,此锅的底部还设有“容砂器”,随着熬粥时不断搅动,米里的沙粒会沉入锅底凹陷处,素有“泼砂不漏米”之说。</h1> <h1><b> 巨型转经筒</b></h1><h1><br> 这个巨型转经筒重达22吨,高约20多米,其内部的经文遍数达到130亿遍,创世界之最。转经筒虽然重达22吨,但带有电动装置,机械构造轻便流畅,一个十岁的小孩儿就可以推动。</h1> <h1><b> 金刚延寿塔 </b></h1><h1><br> 寺内有一座高大的白塔,金刚延寿塔,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的。塔为覆钵形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塔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须弥座,长宽各5丈,须弥座上有3道环形的金刚带。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的塔刹,塔刹上有13道环带,象征着佛家所说的“十三天”,塔刹的顶端为日、月、星饰物,全塔通高5丈有余。<br></h1> <h1><b> 千年银杏树</b></h1><h1><br> 三圣殿两侧植有二株巨大而有气势的银杏树。东边一棵高达三十米,树冠浓荫遮盖大半庭院,树干需几人合抱才能围拢,相传为辽代所种,距今已有千年,现在仍枝叶繁茂,生机盎然。据说这株树在康熙皇帝来潭柘寺时,新生出一个侧枝以表庆贺。乾隆时期,皇帝下诏将这棵树命名为“帝王树”。西侧与它对称的一棵叫“配王树”。<br></h1> <h1><b>七律 游北京潭拓寺 (新韵)</b> <br><br><br></h1><h1>九龙拥抱背依山,<br>楼殿亭阁郁翠间。 <br>一口铜锅扬古寺,<br>千年银杏入云端。 <br>石鱼恩惠泽天下,<br>香火芳馨遍冀川。<br>骚客影师多巨作,<br>京西美景四方传。</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