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圣越千年

永俊微言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封圣越千年</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文\永俊微言</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2.05.15</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笔者今天化而用之,曰:“世上本无圣人,捧得人多了,也就成了圣人。”</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熟知的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和医圣张仲景,就是这样成为圣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圣张仲景,在他活着的时候,只是一位“畄神医药,精究方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好医生,位列“建安三神医”中的第二。据传写了一本《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成为中医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后汉书》《三国志》乃至后世的《二十四史》《二十四史记传人名索引》等“正史”中,张仲景却寂寂无名,既无传记亦无医案,更没有被誉为医圣的记载。但“建安三神医”之首——华佗,却在《后汉书*方术传》《三国志*方伎传》中均载有《华佗传》,华佗所畄医案,亦有二十六则之多。</p><p class="ql-block"> 在以后漫长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年间,张仲景依然没有封圣,遍览宋朝以前的所有正史,均找不到有关张仲景的只言片语,真可谓“名不见经传”。</p><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1182年,金代名医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一书中说:“仲景者,亚圣也”。</p><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1589年,明代名医方有执在其《伤寒论条辨》一书中才尊称张仲景为“医圣”。</p><p class="ql-block"> 张仲景是在死亡1370多年以后,才被后世中医吹捧为“医圣”的。</p><p class="ql-block"> 而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原作早已散佚,现存的是晋代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及宋代医家注释校订过的版本,已被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而《伤寒论》则已被清代姚际恒在其《古今伪书考》一书中列入了“真书杂以伪者”一类,有很大可能“是经后人篡改的回锅肉”,更有人干脆断言是晋代王叔和假托张仲景之名编造出来的“伪书”。</p><p class="ql-block"> 再者,熟知伤寒病,写出《伤寒杂病论》的一代名医,却在东汉建安年间的大瘟疫中,对疫情无能为力,眼睁睁地看着多达一百三十多人的自家亲族,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都死于瘟疫,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了十分之七。张仲景真是愧对家族。</p><p class="ql-block"> 在后世发生的很多次伤寒疫情中,《伤寒论》也未能做到通经致用和经世致用。</p><p class="ql-block"> 如明朝崇祯辛巳年(公元1641年),疫情遍及山东、河北、江苏、浙江等省,江苏吴县一带疫情严重,当时诸医依据《伤寒论》进行治疗,但没有疗效或疗效甚微,死亡者甚众。据《吴县志》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p><p class="ql-block"> 正史上“名不见经传”的张仲景,在他死了1370多年以后,居然被后世中医吹捧为“医圣”,实属幸运。</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div><br> 武圣关羽,在正史《三国志》里的记载很短,仅953个字。<br> 关羽生前“董督荆州事,拜前将军,假节钺”,身后“追谥壮缪侯”。<br> 关羽忠心耿耿。“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但羽“杀颜良”“解白马围”以报曹公。得知刘备消息,“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足见关羽忠于刘备。<br> 关羽战功赫赫。“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其勇武堪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br> 关羽义薄云天。与刘备、张飞情同手足,义气当先。还恩怨分明,“羽报效曹公”还了人情债,“有国士之风”。<br> 关羽“刚而自矜”。“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不仅藐视东吴君臣,对自己手下留守荆州的部将麋芳、傅士仁也过于轻慢、刻薄,终使“芳、仁使人迎权”。“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关羽因其轻敌傲慢的个性,最终丢了荆州,被东吴斩杀,身首异处。<br> 正史里的关羽,无项羽、吕布之勇,无张良、孔明之谋,无姜尚、韩信之功,还“刚而自矜”,丢了荆州,兵败被杀,似乎并不具备封为武圣的资格。<br> 这样的关羽,怎么就被封为“武圣”了呢?<br> 这是因为关羽对君主忠心耿耿,对兄弟义薄云天,为蜀汉取义成仁,其忠诚勇武与仁义之气特别适合做维护皇权统治的道德楷模。于是,关羽逐渐被官方神化。<br> 首先,在唐德宗年间,武庙增加祭祀西周到唐朝的64位名将,关羽在增加之列,这是关羽首次正式进入官方武庙,地位一般。这时武庙主祭的圣王是姜尚,简称为武圣。<br> 到了北宋初期,沿用唐朝武庙祭祀体系,但关羽却被朝廷以兵败身死、不克善终为由移出武庙。直到宋徽宗年间,关羽才迎来了逆袭之路。<br>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br> 北宋徽宗崇宁二年(1102年),又封关羽为“崇宁真君”。<br> 北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复封关羽为“武安王”。<br>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再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br>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王”。<br> 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封关羽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br> 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因为金元进犯,国土沦丧,朝廷需要忠义勇武之人,关羽正好就是这种忠义勇武之人,于是开始大树特树关羽。以后的历朝历代亦是如此。<br>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封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br>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29年),敕建首都(今南京)关庙;<br> 明神宗万历十年(1528年),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帝”;后敕赐解州关帝庙“英烈 庙”号;<br>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封为“三界伏魔大帝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br> 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br> 清德宗光绪五年(1879年),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br> ……<br> 于是,关羽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起,就被“封圣”。而关羽终极地位的形成,是在清朝初年,关羽的庙宇正式升格为武庙。这不是一般的武庙,是跟文庙相对的,也就是说关羽终于上升到了跟孔子一样的地位,成为圣人。武圣这个称呼,也就从此形成。<br> 关羽成为“武圣”,除了历代皇帝的追封以外,还与清朝时期关羽家乡山西商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分不开。<br> 晋商修建了第一座关帝庙,而清朝晋商的名头响彻大江南北,关帝庙就跟着晋商的足迹出现在全国各地,关公信仰也就跟着出现在全国各地。<br> 其实,关羽是在死亡1394年后才成为“武圣”,成为忠君爱国、忠义勇武的典范,教育亿万臣民,尽忠义于皇帝,献勇武于社稷。<div> 关羽作为蜀汉五虎大将之首,作为战功卓著的三国名将,被封为“武圣”还有情可原,奇怪的是后世的剃头匠居然拜关羽为祖师爷,更奇怪的是现代的企业老板和商贾小贩都拜关羽为财神爷。<br> 一千多年来,关羽的行市一路看涨,侯而公,公而君,君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封圣之后还兼任理发业的祖师爷以及工商业的财神爷。<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div><br><div> 文圣孔子,生前不过是诸子百家之一,并没有太大的名气。<br>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均遭失败,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有时甚至还“惶惶如丧家之犬”。<br> 孔子生前,其弟子均不能入仕为官、经世致用。弟子数量少于墨子,弟子质量弱于鬼谷子。鬼谷子有八大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商鞅、吕不韦、白起、李牧,均出将入相声名显赫,都成就了一番大事业,青史留名。<br>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身前身后,均无大的影响力。<br> 直到孔子死亡345年后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深得汉武帝赞赏。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从此,孔子和儒家学说才开始声名大振。<br> 又过了135年,到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孔子首次受到朝廷的追封,汉平帝“追谥孔子曰襃成宣尼公”。从此开始了孔子行市一路上涨,千年封圣的历程。<br>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改封孔子为文圣尼父。<br>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公元580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br> 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追封孔子为先师尼父。 <br> 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追封孔子为先圣。<br>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追封孔子为宣父。<br>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复尊孔子为先圣。 <br>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追封孔子为太师。<br> 周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70年),追封孔子为隆道公。<br> 唐玄宗开元27年(公元739年),追谥孔子为文宣王。<br>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加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br>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称孔子为至圣文宣王。<br> 元武宗大德11年(公元1307年),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br> 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br>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br> 清顺治14年(公元1657年),改称孔子为至圣先师。<br> ……<br> 由上可见,孔子从公元492年起,被追封16次,其中有9次封号里带有“圣”字。历经千年成为“圣人”被供奉在“文庙”里,所以世人又称孔子为“文圣”。<br> 其实,这位“文圣”的文采并不怎么样,既不如庄子、老子,也不如孟子、荀子。生前崩出的若干词句,被弟子门徒整理成一本语录体的《论语》,成为儒家经典。<br> 孔子之所以在其身后一千多年被历代王朝追封为圣人,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利于稳定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有利于教化臣民成为效忠皇帝,甘愿为了朝廷勇于杀身成仁的顺民和奴仆。</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div><br><div> 所谓圣人,是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而孔子、关羽和张仲景,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缺陷和不足。<br> 例如,孔子上任大司寇仅七天,就敢在既无证据,又罪不至死的前提下,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急匆匆就誅杀了少正卯,可谓不仁。<br> 又如,关羽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死,可谓不智。<br> 再如,张仲景治疗伤寒病乏术,在建安大瘟疫中,其“向余二百”的本家宗族,“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一个撰写了《伤寒病杂论》的名医,居然挽救不了身患伤寒病的宗族亲人的生命,可谓学浅。<br> 这三人都算不上是有大智、并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所以,他们都不是圣人。<br>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过那种圣人。<br> 事实上,在他们三人活着的时候,在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根本就没有人把他们捧为圣人。他们三人与各自同时代的普通人相比,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诚如明代王守仁所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br> 是千年以后的帝王或医生,出于种种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才把他们捧为圣人的。<br> 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造就了若干圣人。<br> 这些圣人既能从道德层面上帮助维护和规范封建王朝的社会秩序,又能回过头来成为亿万百姓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偶像。<br>这些圣人的学说,约束、框范和左右着百姓的思想,潜移默化地训导百姓忠君爱国,让忠于皇帝热爱朝廷的信念浸透在骨髓里,融化在血液中。<br> 这些圣人的学说,教化出了无数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愚民。所以,每到国家需要变革,需要前进的紧要历史关头,就会有无数用圣人思想武装起来的保守派,大开历史的倒车,严重地迟滞中国崛起的进程。<br> 笔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在近代落后于西方,概源于此。这些所谓的圣人,都难辞其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