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峨洞在水上眠

岷江边上

<h3><br>  八景,即是一个县域、一个城市约定俗成的八个自然或人文景观,是地方风物的呈现,约有九百年的沿袭。在华夏,几乎每一个县以上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八景”,例如“燕京八景”、“青岛八景”等。五通桥的“金粟秋芳”,曾经就是犍为古县的八景之一。<br>  1951年以前,五通桥并非县治。却因掘井熬盐,因盐兴市,清廷在四望关设有通判署,因而五通桥享有“盐政衙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国政府的国家盐务总局,由重庆内迁至五通桥,使五通桥一夜间成为“战时盐都”。因此,五通桥享有自己的城市八景。它们分别是:<br>  “四望青龙吞夜月,五通狮子吼青天。<br>  竹根江边呼晚渡,朝峨洞在水上眠。<br>  菩提山上睹飞帆,三块碑蛇摆岸边。<br>  石门背后藏多宝,杨柳桥头叫杜鹃。”<br><br>  在这首“八景”诗中,虽然概括出了五通桥盐业兴市所带来的城市景象,但用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去透视,八景中,确有附庸风雅和凑数的人文痕迹。以上景观,许多仅地名还存,景物难觅。有的景观,仅为乡绅雅士的一种意象。但是,“朝峨洞在水上眠”这一景物,却一度传为嘉州名胜。朝峨洞在传说中藏有稀世之宝,古人探洞时,见过石壁上刻有菩萨罗汉,还见到修真之人的“丹床、丹灶”,尤显神奇奥秘。这些,都有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朝峨洞留下的游记、诗文为凭。<br><br></h3> <h3>  有关朝峨洞的文献记载,清同治版《嘉定府志·古迹》云:“朝峨洞,县(犍为)北六十里,四望溪之右,峭壁凌空,寒谭映月,修真之士多憩息于此。”(参看《方與考略·蜀水经》)<br>  早在清初,有本邑人杨蒧,字圣與,“弱冠领乡荐”(二十岁乡试中举)。先做省教谕,因从政事迹显著,后被派往湖南宜章县做了县令。杨蒧在自己五十寿诞之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明节前,返回到老家竹根滩祭祖扫墓。闲暇之余,邀约亲朋好友游历朝峨洞,踏春游山,把酒临风。并写有《朝峨洞记》。<br>  “朝峨洞在菩提寺北,去嘉,为近犍辖也。离洞口不数武,下即深渊,渊即锦江支流,春冬则涸。而此渊历四时渟泓如故。江之西有洲,长六七里许,广如之葢,余先世故居也。甲戌春,余以拜先人墓来,周旋于族之子姓兄弟,浃五旬而犹不能去。仲春念二日,携酒偕游此洞。磴道奇危,掠榛莽而下之……”(详见嘉庆版《犍为县志》)<br></h3> <h3> 杨蒧所游的五通桥朝峨洞,实为一个天然洞穴。“洞壁周遭镌列佛氏,所谓菩萨罗汉者。洞之右隅,上有石罅,滴水为泉,清冽可煮佳茗……”根据《朝峨洞记》全文的描述,洞口还有石几、石凳。文中清楚地讲出朝峨洞的方位,山洞悬于四望山(今菩提山)西壁之半空,洞口朝向峨眉山,洞深不测。这正是五通桥“八景”中“朝峨洞在水上眠”风物景致的由来。<br><br> 清代诗人李嗣沆,犍为县城区人。诗人对五通桥特别有感情,一生写有不少咏叹五通桥山水风物的杂咏诗,其中有三首是写游朝峨洞的。诗曰:<br> “古寺如舟峭壁悬,半衔山腹半临渊。<br> 我来恍步临虚阁,乘得长风便欲仙。”<br> <br> “蚕丛有路辟何年?石洞云深锁暮烟。<br>  可惜桃花无觅处,清溪空自泛渔船。”<br>  一一(引二首)<br>  <br>  从以上古人游历朝峨洞的诗文中,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当年朝峨洞的临渊之美、洞深之幽、峭壁之险,还可窥见在朝峨洞洞壁之上,有一个云烟深锁的朝峨寺,朝峨寺内设有凌虚阁等殿堂。<br><br>  江璜,字渭臣,清代犍为县踏水场人,光绪八年(1882年)恩贡。江璜在晚清时期有过一次对朝峨洞的探寻,并著有一首《游朝峨洞》的古风体诗。<br>  诗云:“船载溪水来,傍我溪山口。溪山邀我入,相争逐船走。溪山曲曲溪,水湾山山水。水隔尘寰溪。山之畔,有山洞,洞在溪云山树间。拨云穿树洞云通,磴道凌卢走长虹。上有峭壁摩苍穹,下有澄谭涵碧空。绮窗绣柱雕甍红,金碧倒影摇溪风。危楼跨水一百尺,佛殿剜山佛剜石。神斤鬼斧凿何年?何名何姓今何仙?丹成一去几千岁,药牀丹灶犹俨然。探幽邃入十余丈,烛影不红人惝恍。一声长啸天地碧,镗镗如作洪钟声。迤逦卍字朱阑干,阑下水深阑上寒。水划玻璃三十里,倾碧泻翠注于此。风晨月夕镜楷青,朝曦晚照澜回紫。我闻曾有吞舟二巨蟒,涵淹卵育在此处。”<br>……<br>  全诗很长,仅引文部分,已经把朝峨洞的临渊险峻,山洞诡异,石壁刻有佛像,山洞深不可测,以及朝峨洞的天然形胜,讲述得清楚清楚,朝峨洞不失为城市一景。“绮窗绣柱雕甍红,金碧倒影摇溪风。危楼跨水一百尺,佛殿剜山佛剜石”的绝妙景致,在江璜诗中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而江璜游历朝峨洞的时间,相较此前的杨蒧县令,晚去约有近二百年,诗中的“危楼”,“佛殿”,正好就是朝峨洞之上的朝峨寺。<br>  诗人江璜探寻朝峨洞后写到:“探幽邃入十余丈,烛影不红人惝恍。”洞中“神斤鬼斧”凿刻的石像,究竟何年何人所凿刻,已无可考。这都与杨蒧县令所描述的“洞壁周遭镌列佛氏,所谓菩萨罗汉者”大体一致,也可能因石壁上凿刻的“菩萨罗汉”风化严重,诗人无法弄清楚洞上凿刻的是何方神仙。但在探查山洞中,诗人发现洞内有先人炼丹遗留下来的“药床丹灶”这些“稀世之物”,从而引发探洞者对朝峨洞神秘诡异,产生无限遐想。<br>  据诗人“峭壁凌空,寒谭映月,修真之士多憩息于此”的描述,推测古代有不少修道之真人,寄居朝峨寺,并常在朝峨洞打坐修炼,而后“得道升天”。<br><br></h3> <h3>  民国版《犍为县志》,也有关于朝峨寺的列表记载:“朝峨寺,五通桥四望山,明成化、嘉靖,清同治七,光绪三四。二重附岩,有朝峨洞,为邑名胜,通判张开甲修,今圯。”从文献记载仔细品味,“二重附岩”恰好与诗人江璜笔下的“佛殿剜山佛剜石”描述相吻合。<br>  这段文字载明:朝峨寺建在五通桥四望山,为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所修造,另说为明代成化年间的映清和尚建造。到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分别进行过修缮。朝峨寺为二重檐的寺庙,附设在绝壁岩石上,寺庙之下有朝峨洞,是桥滩之名胜。朝峨寺垮塌后,再由清代的通判张开甲,募资以修缮,民国时又坍塌过。<br>  张开甲,字鼎臣,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光绪元年出任嘉定府通判,通判署就设在五通桥四望关。张开甲任通判期间,有两件政绩被记录下来。<br>  其一,是召集乡绅盐商,捐资重修菩提山朝峨寺,使桥滩名胜扬名嘉州。朝峨寺经修缮完毕,张开甲登临此地,亲笔题写“瞻云望峨”四字,嘱刻于朝峨洞的石壁之上。其二,用计谋,带衙役民众阻止叛军首领李三打杵,带叛军来竹根滩犯乱。民国版《犍为县志》载:“土匪李三打杵乘夜啸乱竹根滩,西坝场仅隔一河,公闻后,于上下坝鸣锣放砲,匪果惧,不敢渡。厂众感公之设疑定乱也,刻碑纪之。”。<br><br>  民国时期,五通桥名仕袁子鉴先生,府第在竹根滩东岳庙小学一侧的袁庄(老菜市),正好与朝峨寺隔江相望。袁子鉴先生原为川师大学子,北师大高材生,曾留校任教。返乡后在桥滩犍乐盐场谋事,做过民国犍为县党部委员会负责人,擅长书法。1943年,他写出美文《五桥山水记》,文中提到“时而访高建勋居士于朝峨寺,研究佛学。”这表明,民国时期朝峨寺犹在,香火有继。当时朝峨寺由演怀法师主持,暮鼓晨钟,香火袅袅。<br>  朝峨洞与朝峨寺的得名,无论山洞还是寺庙,都是面朝西方的峨眉仙山之故。“危楼凭眺,天外三峨,隐现云表;岷江西山,玉屏一片。俯瞰深谭,榕荫秀碧。”(袁子鉴《五桥山水记》)<br>  民国时期,登临朝峨寺有二条山径,一条由石厂湾(现菩提山西面入口)迤逦北行,此为近道,山路崎岖,坡陡逼窄。另一条则经通材初级中学“复北山行二里许,有朝峨寺,林木阴浓,明松月禅师坐茅庵处。寺中花草亭园,极为清雅,高建勋居士讲佛于此。”(袁子鉴《五桥山水记》)从该文不难确认,民国时期的朝峨寺与朝峨洞,却实为桥滩一大名胜。<br><br>  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四川大学经济系教授夏炎德先生,于1942年乘坐重庆民生公司的小火轮商船,从叙府前往嘉州。当商船上午到达竹根滩三元宫停靠时,有五通桥盐商,邀请夏炎德先生游览时称“小扬州”的五通桥,再乘船前往嘉州。夏炎德教授于当日下午,换乘小舟游历“五桥山水”自然风光,并写下《泛舟五通桥》一文。文中提到朝峨洞与朝峨寺:“茫溪河口近杨柳湾处有朝峨洞,仰观石壁峋嶙,内有汉古墓,上有朝峨寺,天气晴朗时,可以望见蛾眉。”文中表露自己对朝峨洞景致的欣羡。夏炎德教授游览“五桥山水”后,写下沉谜于五桥山水的心境:“舟子只静静运着棹,轻舟滑在水面上,如秋叶之飘动。我半闭着眼,陶然忘机了。”<br><br></h3> <h3>  在建国后五通桥市新政初始,朝峨寺于1952年被部分撤除,并在其遗址上新建五通桥工人医院。1962年,工人医院搬迁至山下梅子坝,合并为五通桥人民医院,原工人医院的建筑设施移交给印刷厂。印刷厂扩建,朝峨寺彻底被废。<br>  文革时期,我家住在竹根滩盐码头,紧挨河边。儿时,经常跟随少年同伴去菩提山捉迷藏,打游击战。有一次,个儿胆儿够大的几个少年,相约去钻朝峨洞寻宝,我与胆小的同伴,守在洞口等候,内心一直打着嘀咕,久盼“勇士们”快点出来。后来听钻洞而归的小伙伴讲,洞中一片漆黑,手电筒也不明亮,伙伴们几乎都是在黑洞中摸索前进,越往深处走,越是担心手电筒断电,心生惧怕。实际上并没有走出去多远,集体就折返回来。这次洞中寻宝,什么都没找到。山洞究竟有多深邃,洞内藏没藏有宝藏,寻宝无果。<br>  孩提时,常听当地老人讲,从朝峨洞洞口钻进去,要到菩提山背面的梁风坳棺材铺的另一个洞口,才能钻得出来。这样一合算,洞深约一里地。由于洞内潮湿,乱石嶙峋,梁风坳山洞出口处又经常摆满棺材,几乎没人去走穿过朝峨洞。<br>  早在明清以前,菩提山四周的岩壁上,凿有很多洞穴,时称“蛮子洞”。多数崖洞后经考证,实为东汉崖墓。崖墓洞深一般都不足十米,洞内有墓道、石床,甚至有石棺,门楣上有刻花纹饰。像朝峨洞这样深不可测的千年洞穴,菩提山不多见。而洞口朝西,面向峨眉山的天然石洞,就仅有朝峨洞这么一洞穴。<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地方政府出于安全考虑,将朝峨洞洞口封堵。<br><br>  今人袁伦权先生,写有一首题《朝峨晨曦》的七绝诗;“峭壁清流石径开,朝暾空忆古楼台。朝峨四望碧于染,野洞荒龛入梦来。”诗中既咏朝峨洞之美景,同时流露出诗人“野洞荒龛入梦来”的无限伤感。<br>  往事随风,惜乎美哉朝峨洞,一道高枕在五通桥涌斯江上的风物名胜,而今洞口被封“作古”。但愿新时期的五通桥生态景观,能以厚重的人文流风、以全新的视觉,呈现给寻找“新八景”的旅游观光者。<br>  <br> 王中其<br><br> 2022年5月15日<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