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惠州•儋州

秀儿一赵秀萍

<p class="ql-block"><b> 问汝平生功业,</b></p><p class="ql-block"><b> 黄州惠州儋州。</b></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地方是大诗人苏轼一贬再贬的路标,也是一条令人绝望的命运下行线。苏轼将一生的贬谪生涯视为功业,不乏有自我嘲讽意味,但在这期间他的思想与文字却是其一生的制高点!</p> <p class="ql-block">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在湖州的任上,突然以“写反诗”被人诬陷,朝廷追究他“谤讪时政”捉拿苏轼入狱,这便是历史著名的“乌台诗案”一百三十天的牢狱生活,苏轼九死一生,紧接着便是贬谪黄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苏轼在黄州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困难,“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一向以读书作官为生的文人已到了“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他把每月仅有的费用分为三十串,挂在房梁上,每天只取一串钱,他的老朋友实在看不下去,为他向郡中请求要到了城东这块无人肯种的荒坡,让他开垦耕田,在农人的指点下苏轼全家投入了艰辛垦荒之中。</p> <p class="ql-block">  苏轼亲身体会了农家一年四季的劳作之苦,“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在几十亩地的东坡上,他带领全家种了水稻、小麦、蔬菜、果树,还开出了鱼塘。苏轼对艰苦生活的乐观态度感动了所有人,他对朋友形容黄州的“家”时,写出了“数亩荒原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苏轼真的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b></p><p class="ql-block"> 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也是苏轼典型的平民形象,面对艰辛和磨难,他进一步激励自己“谁怕?”</p><p class="ql-block"> 他的精神始终没有被打败“一蓑烟雨”里有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他的回答是“任平生。”他从容,镇定,达观。黄州的风雨让诗人彻悟了人生,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他进入了佛教的“无差别境界”,他写出了“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 苏轼贬黄州,还把几十万言的《汉书》抄写了一遍,抄书的时意在别处,书法反而容易直泻笔端,苏轼的书法珍品《寒食帖》就是他随意而为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  他在这里住了五年(1084年)改命为团练副史,可是“东坡”一名却伴随着他度过了漫长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苏轼依依不舍离开黄州“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当年在杭州写下的诗句,宿命般的画出他的命运轨迹。当官的马不停蹄,这州三年,那州四年,于是就有了宦游这个词。苏轼的一生,宦游四十年,足迹半中国。</p> <p class="ql-block">  绍圣元年(1094)这一年苏轼又被奸人所害,被贬广东大庚岭南的惠州,大庾岭是今天江西大庾县南,广东南雄县北,号称大庾五岭,它是内陆文明与南国蛮荒的分界线。宋朝规定不杀大臣,惩罚最重的是贬谪岭南。</p> <p class="ql-block">  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之后,苏轼终于到达惠州,没下船,热情的惠州人己聚在码头欢迎他,当时政惠州主政者对他很好,把当时接诗朝廷官员的合江楼给苏轼住,惠州是个小城,杂居着汉人,客家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么偏僻的地方还有这么多人欢迎苏轼,给了诗人极大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苏轼到惠州不久发现,惠州四面环水,民众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方案的实施缺少资金,为修桥,他带头献出御赐犀牛玉带“助施犀带”,并动员弟弟捐出百金,“西湖苏迹”是一个赤子在逆境中的为民情怀。桥成之日,东江两岸全是欢呼声,三日不绝,许多人喜极而泣,东坡写诗描述盛况:“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p> <p class="ql-block">  惠州瘴毒弥漫常有疫病流行,而当地人不大懂得医药,东坡率先种药,托人从广州买药材。居前屋后种满了药材,就像在黄州的东坡种的麦子,他又开方看病,做起了郎中。经他带动官府宣传,惠州从此药材渐多,郎中也多起来了。他在惠州见到当地百姓在烈日下插秧的苦状,他向县令介绍了中原插秧技术,绘制了插秧船的图形,一种快速插秧的农具,流传于岭南。</p> <p class="ql-block">  惠州西湖因苏轼得名,也因苏轼扬名,经他的诗文传颂,惠州西湖完成了从“民生工程”到“风景名胜”再到“文化遗存”的升华与过渡。清代学者黄安澜在其所著《西湖苏迹》中称“西湖山水之美,籍(东坡)品题而愈盛”。</p> <p class="ql-block">  惠州的生活刚刚顺利,一朵鲜花凋谢在惠州,爱妾王朝云死于瘴毒,东坡种了那么多药,未能挽救她的生命,她死前仿佛有预兆;她唱着“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唱着唱着泪流满面,此后东坡终生不听不书这首《蝶恋花》。</p> <p class="ql-block">  惠州丰湖六如亭的朝云墓,至今鲜花不断,人们不会忘记那朵永不凋谢的鲜花。东坡为朝云作《西江月》</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玉骨那愁雾瘴,冰肌自有仙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海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幺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b></p> <p class="ql-block">  黄州多少欢娱,惠州无限伤悲;“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水乘禅!”人己去,美景空。年逾六旬的老人,还能挺住吗?</p> <p class="ql-block">  颠沛流离的诗人在惠州席不暇暖,便又被贬谪海南儋州,当时的朝廷对苏轼到儋州还有三条禁令:一不得住官舍,二不得食官粮,三不得签书公事。</p><p class="ql-block">这次把苏轼贬到中国最南端,这是从上至下的全方位的打击。幸亏遇到侠义的张中,总算是有一份慰藉,后来苏轼赠张中一首诗</p><p class="ql-block">“海国此奇士,官居我东邻。</p><p class="ql-block"> 卯酒无虚日,夜棋有达晨。”</p><p class="ql-block">小瓮多自酿,一瓢时见分。这里的生活维持半年就被发现,苏轼被逐出官舍,张中被罢官。</p> <p class="ql-block">  900多年前,儋州处于中原文明之外,海外蛮荒之地,这是苏轼人生重要节点,他被这极端的困苦,足足熬磨了三年。</p> <p class="ql-block">  据儋州的史料记载,苏轼在儋州的三年多时间里向当地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不遗余力。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会耕种土地,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信巫师。苏轼克服语言不通的困难,劝说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真诚地劝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被中原放逐的东坡,却成为海南人的幸运,东坡身上有儒家的毅力,有道家的达观,他把中原文化传播到海南这块无文之地,苏轼成了海南精神文化的领跑者!</p> <p class="ql-block">  东坡居海南,教出了海南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姜唐佐,这里有个辛酸的故事,唐佐原是琼州人,过海求学,临走向先生乞诗,东坡写下了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并许愿说,唐佐考上进士再续后两句,后来唐佐高中,先生己在九泉。</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活的比苏轼更丰富,他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更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活在中国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p> <p class="ql-block">  九死南荒吾不恨,并游奇绝冠平生。宋朝历史上那位最高大的身影在黄州,惠州,儋州一共恰好十年,一次次沉重的打击,苏轼没有被打倒,而是把失意和痛苦甩入大海,收获了一生的才情与旷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