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通络操

huina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幕展开,窥见真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提擎天地,把握阴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天人合一的浩然正气冲破苍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化传承,焕发新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璀璨辉煌的中医文明照耀时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络养精,动形静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凝结智慧的养生精髓造福人类</p> <p class="ql-block">  理论创新是中华通络操区别其他健身功法的灵魂和核心。通络养生八字文化是中华通络操的核心内涵。通络养生八字文化指的是——“通络-养精-动形-静神”,是从浩瀚的中医养生体系中挖掘提炼,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习惯与身体健康特点,从而形成的四大类养生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络养生八字文化的“通络”:</span></p><p class="ql-block"> 其中 “通络”指的是疏通经络、气血通畅;“养精”强调补肾填精、饮食补养;“动形”就是在生命在于运动的基础上,强调适量运动;“静神”是现在大家所关心的精神健康、心理平衡等等。</p><p class="ql-block"> 人之经络如涓涓细流纵横蜿蜒,人之气血亦应畅通无阻,生命之精华才会永不枯竭。经络学说是中医药重要理论之一,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络病理论肇始于《黄帝内经》,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肿瘤等多种慢性病的发生都和络病关系密切。</p><p class="ql-block"> 络通气血通 健康伴长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络养生八字文化中的“养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精,五千年来华夏文明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气,天地之间浩然正气坦荡胸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代代传承泱泱中华民族精神</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 那何谓精气神?精,物之精华;气,万物皆有气;神,生命的主宰;精、气、神,构成中国传统养生和生命学说的重要部分。</p><p class="ql-block"> “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明。”医家认为精为身之本,精化气,气化神,精作为生命的起源,气则是生命的动力,神是生命的体现,精盈才能气充神旺,三者中养精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来源于父母,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精藏于肾,是繁衍下一代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人出生后主要是从饮食中摄取到精微物质,它是维持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中华通络操中第二节、第四节和第五节均与养精相关。长期练习可以达到调节脾胃功能,补益肾精等功效。除了练习通络操,合理饮食也可达到蓄精固肾的作用,黑色食物入肾,比如黑米、桑葚、黑芝麻等;另外,冬季进补,还可根据个人体质适当多食羊肉、牛肉、骨髓、虾仁等。只有养护得当,才能够使我们的机体组织日久弥新,甚至通过合理的养生,达到脱胎换骨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络养生八字文化中的“动形”:</span></p><p class="ql-block"> 古语有云: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说得即是“动形”。</p><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重视健身运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有些人为了追求短期效果,加大负荷运动,这样做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反而变得更加虚弱、出现体力不支等症状。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 通络养生八字文化中的“动形”,强调适当运动、科学运动的重要性。运动有益健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吕氏春秋》),通过运动保持气血流通,形神兼备,则可强身却病。据传,药王孙思邈就非常重视动形养生,他活了102岁,并提倡“体欲常劳,劳勿过极”。</p><p class="ql-block"> 我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运动养生,创制了很多易学有效的动形养生术,通过积极锻炼身体,达到健康身心、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传统的养生术强调适度运动,更注重人体内部运动,即精、气、神的锻炼。如广为流传的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包括中华通络操,都是一种柔和、缓慢、均匀的运动,通过调气、调神、调形,达到机体筋络通畅,修复人体内在功能,从而复元,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为健,静为康,动以养形,静以养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通络养生八字文化中的“静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闻春风不喜,看秋风不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望冬雪不叹,听夏蝉不烦。</p><p class="ql-block"> 《医述·医学溯源·养生》中说,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静而无躁扰。</p><p class="ql-block">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痹论》),静神可以聚精,聚精可以全神,静神可使真气内守,五脏安平,身心康健。当下社会境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家庭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紧张焦虑状态,进而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疾病发生。同时失眠多梦者日益增多,我国成年人睡眠障碍发生率约40%,全国约有5.6亿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针对压力紧张亚健康人群,调节情绪、改善睡眠则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静神养生是以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无欲则安为养生指导思想,主张贵柔,提倡导引调气、形神兼养的养生方法。老、庄道家一派崇尚自然,思想要安静、清闲,不要有过多欲望,才能使神志健全,精气内守而益寿延年。《内经-素问》中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等静养原则都是由此发展而来。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养神,有“太上养神,其次养形”之说。换言之,就是摒除一切杂念,进入淡泊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中华通络操中最能体现静神的是预备式和第八节-击掌托按--调阴阳。开始预备式,松静自然,让人安静下来,做好练功的准备,后面第八节的重点也在于静养。中华通络操前七节都是 主 “动”,属阳;最后第八节 主“静”,属阴。所以最后一个入静,要求收势下按至丹田,气息归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p> <p class="ql-block">  中华通络操的多节动作涉及心、肝、脾、肺、肾相关的经络与穴位养生,坚持练习可达到通畅络脉、调理气血、补益脏腑、强筋健骨、静心安神的效果,使紧张的身心得到放松,并能预防疾病、促进慢性疾病的康复。</p>